“一國兩制”增強香港經濟活力——專訪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

盛智文 經濟 非典 金融 中國新聞網 2017-06-14

中新社香港6月12日電 題:“一國兩制”增強香港經濟活力——專訪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

中新社記者 殷田靜子

“1997年7月1日中英政權交接儀式結束後,一些外國記者期望我會說‘這是香港的末日’,但我清楚地知道,這不會發生。”在香港生活近半個世紀的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對20年前的事情記憶猶新。

1969年,19歲的盛智文帶著第一桶金從加拿大來到香港從事時尚行業。由於無法適應拘謹的英式就餐禮儀,他索性於80年代初在蘭桂坊開了一家可以和朋友放鬆休息的餐廳——“California”。

在他記憶裡,當時的蘭桂坊被花店、肉攤、意大利小食店和小印刷商佔領,少有人發現它的潛力——和中環“心臟地帶”只相隔幾分鐘。

“California”的開業迅速為這片區域帶來生機和活力。盛智文開始不斷收購這一帶街區的物業,並將蘭桂坊發展成娛樂休閒勝地。現在,盛智文擁有蘭桂坊超過70%的物業,蘭桂坊旗下的餐廳和酒吧已有約136家。

1997年7月1日,一場慶祝香港迴歸的派對在蘭桂坊舉行,一塊空地上擺放的大型充氣玩偶讓盛智文印象深刻——“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玩偶是一位媽媽抱著自己的小孩,這也寓意著香港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盛智文回憶,那天夜晚,蘭桂坊有慶祝迴歸的人,也有一些擔憂香港會因迴歸失去自由而前來買醉的人。

對盛智文來說,那是他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他不僅親眼見證了簽署儀式的整個過程,還與查爾斯王子一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那是它的最後一次出巡。“我還記得那艘遊輪的臥室裡,放著一隻印有‘Queen Victoria’(維多利亞女王)的泰迪熊。”

那天的活動大約凌晨4點結束,很多外國記者問盛智文,迴歸是不是意味著“香港的末日”。他則反覆強調,不要擔心,迴歸對香港來說是件好事。

“當時那些記者看我的眼神就像在說:‘你是不是瘋了?’”盛智文笑說。

但他之所以敢這樣斷言,是因為自己瞭解中國。

1980年盛智文就在湖南長沙開設了第一家公司從事外貿生意,在中國內地經商17年的時光,讓他感受到了中國的鉅變和逐漸強大。

盛智文說,這些變化都給了他對迴歸的信心。

盛智文坦言,兩地的不同文化確實為香港和內地帶來挑戰,但“一國兩制”的構想又讓他對未來充滿信心,那天晚上他很興奮,也很高興,因為他知道,終有一日中國會強大,香港的優勢也會日益凸顯。

回望20年,香港經歷了不少挑戰,例如亞洲金融風暴、禽流感、“非典”等,但都一一克服。他記得,“非典”時期的蘭桂坊幾乎沒有人,酒店只有1、2位客人入住,人們不敢互相接觸,就連坐電梯時都是用手肘觸碰樓層按鈕。

但陰霾是短暫的,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並啟動內地居民港澳“自由行”政策,為香港的復甦注入動力。

其後,香港經濟持續增長,也顯示了自身的“can do spirit”(可以做到的精神)。許多當年移民海外的香港人紛紛迴流,蘭桂坊的主流顧客也從當年的外國人變為現在的本地人。

從CEPA和“自由行”,到近期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盛智文形容,這些都是內地給香港的“糖果”。

他認為,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讓交通更加便利後,大灣區各個城市和地區的融合與優勢互補,可以進一步打開香港的市場。

2010年開始,盛智文相繼把蘭桂坊帶到了成都和海口,未來還會落戶無錫和上海。他說,中國市場對每個人都開放,像蘭桂坊、海洋公園這些“香港製造”的品牌,應作為一股軟實力,在戰略規劃中找到落腳點,尋求更好的發展。

盛智文強調,“一國兩制”增強了香港的經濟活力,也讓香港的法治得以維護。而香港自身的金融服務,完善的法律法規和低稅的政策等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人才來港,也留住了像他一樣的商人。

“20年來,香港還是這麼安全。還是有很多人移居香港,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在香港長大。”盛智文說。(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