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

從棉紡織業開始,工業革命摧毀了小農經濟,構建起了一個全球分工網絡。這是一個停不下來的趨勢,所謂時代大勢浩浩湯湯,一直髮展到了我們今天,還要往前發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反抗工業化、全球化趨勢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印度的聖雄甘地。

甘地最著名的形象,就是他用手搖紡車織布的樣子。這幅照片,我放在文稿裡了,你可以去看看。

"

從棉紡織業開始,工業革命摧毀了小農經濟,構建起了一個全球分工網絡。這是一個停不下來的趨勢,所謂時代大勢浩浩湯湯,一直髮展到了我們今天,還要往前發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反抗工業化、全球化趨勢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印度的聖雄甘地。

甘地最著名的形象,就是他用手搖紡車織布的樣子。這幅照片,我放在文稿裡了,你可以去看看。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要知道,甘地可不是你在照片裡看到那個骨瘦如柴的印度農民形象,他是正經的英國留學生,原來是西裝革履的律師。那為什麼會拍下這張照片呢?因為他的主張,他要帶頭反對工業化,反對機器,反對鐵路,反對英國人帶來的一切現代工業成果。他主張恢復傳統鄉村的手工勞動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恢復手工紡織業,所以才有了那張他自己手搖紡車的照片,而且到處宣傳。

那張照片是1942年拍的。隔了這麼多年,我們怎麼評價甘地當時的想法和做法呢?

最簡單的一句評價就是螳臂當車。工業化、全球化趨勢,這哪是靠一個人一個主張就能倒流的?要是當時印度真的按照甘地的願望,迴歸手搖紡織,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億萬印度人沒有衣服穿,這一定是個悲劇。我過去就是這麼想的。

但是看了《棉花帝國》這本書以後,我對甘地當年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背景。

昨天我們說到,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棉紡織業突然爆發,對原料的需求極大。那原料怎麼來呢?去美洲搞棉花種植園。

"

從棉紡織業開始,工業革命摧毀了小農經濟,構建起了一個全球分工網絡。這是一個停不下來的趨勢,所謂時代大勢浩浩湯湯,一直髮展到了我們今天,還要往前發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反抗工業化、全球化趨勢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印度的聖雄甘地。

甘地最著名的形象,就是他用手搖紡車織布的樣子。這幅照片,我放在文稿裡了,你可以去看看。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要知道,甘地可不是你在照片裡看到那個骨瘦如柴的印度農民形象,他是正經的英國留學生,原來是西裝革履的律師。那為什麼會拍下這張照片呢?因為他的主張,他要帶頭反對工業化,反對機器,反對鐵路,反對英國人帶來的一切現代工業成果。他主張恢復傳統鄉村的手工勞動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恢復手工紡織業,所以才有了那張他自己手搖紡車的照片,而且到處宣傳。

那張照片是1942年拍的。隔了這麼多年,我們怎麼評價甘地當時的想法和做法呢?

最簡單的一句評價就是螳臂當車。工業化、全球化趨勢,這哪是靠一個人一個主張就能倒流的?要是當時印度真的按照甘地的願望,迴歸手搖紡織,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億萬印度人沒有衣服穿,這一定是個悲劇。我過去就是這麼想的。

但是看了《棉花帝國》這本書以後,我對甘地當年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背景。

昨天我們說到,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棉紡織業突然爆發,對原料的需求極大。那原料怎麼來呢?去美洲搞棉花種植園。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奇怪,你想過沒有?印度可是傳統的棉花生產大國啊,而且當時印度也已經成為英國穩固的殖民地了,英國為什麼不在自己的“後院”印度推行棉花種植園呢?

英國人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為啥?因為遭到了印度農民的強烈抵制。那印度農民為啥要抵制呢?

中國有一句老話: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分散的小農經濟的樣子。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小農經濟,也差不多就是這樣。

一戶自耕農,比如家有十畝地,可能三畝用來種植主糧。三畝種植玉米大豆之類,四畝種上棉花。院子裡種點兒蔬菜。種出來的糧食,自家人吃。種出來的棉花,讓老婆在家紡織成布。一家老小,有吃有穿,平平安安,過日子唄。正像中國古詩說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種日子好嗎?老實說,一點也不好。生活很艱苦,勞動強度很大。一年忙到頭,不過得個溫飽。遇到自然災害或者官府的橫徵暴斂,就可能捱餓。這都是事實。

"

從棉紡織業開始,工業革命摧毀了小農經濟,構建起了一個全球分工網絡。這是一個停不下來的趨勢,所謂時代大勢浩浩湯湯,一直髮展到了我們今天,還要往前發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反抗工業化、全球化趨勢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印度的聖雄甘地。

甘地最著名的形象,就是他用手搖紡車織布的樣子。這幅照片,我放在文稿裡了,你可以去看看。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要知道,甘地可不是你在照片裡看到那個骨瘦如柴的印度農民形象,他是正經的英國留學生,原來是西裝革履的律師。那為什麼會拍下這張照片呢?因為他的主張,他要帶頭反對工業化,反對機器,反對鐵路,反對英國人帶來的一切現代工業成果。他主張恢復傳統鄉村的手工勞動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恢復手工紡織業,所以才有了那張他自己手搖紡車的照片,而且到處宣傳。

那張照片是1942年拍的。隔了這麼多年,我們怎麼評價甘地當時的想法和做法呢?

最簡單的一句評價就是螳臂當車。工業化、全球化趨勢,這哪是靠一個人一個主張就能倒流的?要是當時印度真的按照甘地的願望,迴歸手搖紡織,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億萬印度人沒有衣服穿,這一定是個悲劇。我過去就是這麼想的。

但是看了《棉花帝國》這本書以後,我對甘地當年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背景。

昨天我們說到,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棉紡織業突然爆發,對原料的需求極大。那原料怎麼來呢?去美洲搞棉花種植園。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奇怪,你想過沒有?印度可是傳統的棉花生產大國啊,而且當時印度也已經成為英國穩固的殖民地了,英國為什麼不在自己的“後院”印度推行棉花種植園呢?

英國人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為啥?因為遭到了印度農民的強烈抵制。那印度農民為啥要抵制呢?

中國有一句老話: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分散的小農經濟的樣子。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小農經濟,也差不多就是這樣。

一戶自耕農,比如家有十畝地,可能三畝用來種植主糧。三畝種植玉米大豆之類,四畝種上棉花。院子裡種點兒蔬菜。種出來的糧食,自家人吃。種出來的棉花,讓老婆在家紡織成布。一家老小,有吃有穿,平平安安,過日子唄。正像中國古詩說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種日子好嗎?老實說,一點也不好。生活很艱苦,勞動強度很大。一年忙到頭,不過得個溫飽。遇到自然災害或者官府的橫徵暴斂,就可能捱餓。這都是事實。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這些都不好。但是有一點很好,就是一切因果關係都很簡單。一家人如果捱了餓,誰都知道為什麼。要麼是天災,要麼是人禍,要麼是懶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這些方法的邊界也很清楚。所有一切都由來已久,近在眼前,沒有什麼不可捉摸不可理解的怪事。

要知道,一切因果關係都很簡單,一切都很可以理解,這是一項巨大的福利,人會因此生活在巨大的確定性和安全感中。

但是,如果農民加入了種植園,會怎樣呢?家裡的十畝地可都種了棉花了。要吃糧食吃菜,可以賣了棉花到市場去買。如果只從經濟學上分析,分工深化了,協作網絡建成了,整體效率肯定大大提高。大家的福祉都增進了。

但是我們剛才講的那個心理上的確定感和安全感也就沒了。

出售棉花,到底能掙到多少錢?農民自己說了就不算,完全由遠方某些他既不知道,可能終生也不會見到的人來決定。他既不瞭解,更無力影響遠方的那些人和事。也就是說,他和他家人的命運,變得難以把握而且不安全了。所以,印度自耕農才強烈抵制加入棉花種植園。英國人嘗試了幾次,軟硬兼施,都不成。

對英國人來說,好在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業很發達。大量黑奴的服從和勞動,確保了英國的棉花原料供應。印度農民不配合,那就算了吧。

"

從棉紡織業開始,工業革命摧毀了小農經濟,構建起了一個全球分工網絡。這是一個停不下來的趨勢,所謂時代大勢浩浩湯湯,一直髮展到了我們今天,還要往前發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反抗工業化、全球化趨勢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印度的聖雄甘地。

甘地最著名的形象,就是他用手搖紡車織布的樣子。這幅照片,我放在文稿裡了,你可以去看看。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要知道,甘地可不是你在照片裡看到那個骨瘦如柴的印度農民形象,他是正經的英國留學生,原來是西裝革履的律師。那為什麼會拍下這張照片呢?因為他的主張,他要帶頭反對工業化,反對機器,反對鐵路,反對英國人帶來的一切現代工業成果。他主張恢復傳統鄉村的手工勞動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恢復手工紡織業,所以才有了那張他自己手搖紡車的照片,而且到處宣傳。

那張照片是1942年拍的。隔了這麼多年,我們怎麼評價甘地當時的想法和做法呢?

最簡單的一句評價就是螳臂當車。工業化、全球化趨勢,這哪是靠一個人一個主張就能倒流的?要是當時印度真的按照甘地的願望,迴歸手搖紡織,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億萬印度人沒有衣服穿,這一定是個悲劇。我過去就是這麼想的。

但是看了《棉花帝國》這本書以後,我對甘地當年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背景。

昨天我們說到,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棉紡織業突然爆發,對原料的需求極大。那原料怎麼來呢?去美洲搞棉花種植園。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奇怪,你想過沒有?印度可是傳統的棉花生產大國啊,而且當時印度也已經成為英國穩固的殖民地了,英國為什麼不在自己的“後院”印度推行棉花種植園呢?

英國人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為啥?因為遭到了印度農民的強烈抵制。那印度農民為啥要抵制呢?

中國有一句老話: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分散的小農經濟的樣子。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小農經濟,也差不多就是這樣。

一戶自耕農,比如家有十畝地,可能三畝用來種植主糧。三畝種植玉米大豆之類,四畝種上棉花。院子裡種點兒蔬菜。種出來的糧食,自家人吃。種出來的棉花,讓老婆在家紡織成布。一家老小,有吃有穿,平平安安,過日子唄。正像中國古詩說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種日子好嗎?老實說,一點也不好。生活很艱苦,勞動強度很大。一年忙到頭,不過得個溫飽。遇到自然災害或者官府的橫徵暴斂,就可能捱餓。這都是事實。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這些都不好。但是有一點很好,就是一切因果關係都很簡單。一家人如果捱了餓,誰都知道為什麼。要麼是天災,要麼是人禍,要麼是懶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這些方法的邊界也很清楚。所有一切都由來已久,近在眼前,沒有什麼不可捉摸不可理解的怪事。

要知道,一切因果關係都很簡單,一切都很可以理解,這是一項巨大的福利,人會因此生活在巨大的確定性和安全感中。

但是,如果農民加入了種植園,會怎樣呢?家裡的十畝地可都種了棉花了。要吃糧食吃菜,可以賣了棉花到市場去買。如果只從經濟學上分析,分工深化了,協作網絡建成了,整體效率肯定大大提高。大家的福祉都增進了。

但是我們剛才講的那個心理上的確定感和安全感也就沒了。

出售棉花,到底能掙到多少錢?農民自己說了就不算,完全由遠方某些他既不知道,可能終生也不會見到的人來決定。他既不瞭解,更無力影響遠方的那些人和事。也就是說,他和他家人的命運,變得難以把握而且不安全了。所以,印度自耕農才強烈抵制加入棉花種植園。英國人嘗試了幾次,軟硬兼施,都不成。

對英國人來說,好在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業很發達。大量黑奴的服從和勞動,確保了英國的棉花原料供應。印度農民不配合,那就算了吧。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可是,好景不長。時代的轉折點來了,1861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這次戰爭造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全球原料危機。美國對歐洲的棉花出口,從1860年的380萬包猛降到1862年的幾乎是零。英國從美國進口的棉花下降了96%,到1863年,大量失業的棉紡織工人,已經開始在英國的幾個城市暴動了。

既然如此,英國人就管不了那麼多了,一定要把印度開發成棉花種植基地。印度人不幹怎麼辦?在大英帝國利益攸關的問題上,不幹也得幹。

《棉花帝國》這本書裡提到了一個人,議員理查德·科布登。這個人在政治觀念上,是個地地道道的自由貿易的倡導者,可以說是亞當·斯密的信徒。但是要知道,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棉花製造商。這個時候他就說了一句話,他說,亞當·斯密的想法不適用於印度。你看,在利益面前,政治觀點、經濟觀點是可以隨時改變的。

英國人在印度修鐵路、調整稅收政策、提供棉花種植技術支持,威逼利誘,結果就是大量的印度小農終於被捲入到了這個棉紡織業的世界大分工中。1860年,印度棉花佔英國棉花進口總量的只有可憐的16%,到了1862年,這個數字漲到了75%。

結果呢?悲劇很快就來了。

南北戰爭中,棉花價格居高不下。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美國又可以生產棉花了,棉花價格暴跌。當時印度就有一批經營棉花的進出口商破產。但這只是一個信號。

接下來的30年,全世界棉花價格持續下跌。請注意,是持續、緩慢的下跌,這是鈍刀子割肉啊。印度的農民,只要在19世紀70年代從傳統小農方式轉為單一種植棉花的,都陷入了越來越絕望的境地,是溫水煮青蛙。

因為是緩慢下跌,幾十年過去了,新一代人甚至連種糧食都不會了。到了1890年代,印度的主要產棉區爆發了徹底的饑荒。為啥?就是糧食種植面積減少了,如果棉價再下跌,農民的收入買不到足夠的糧食,接下來就是全家沒飯吃。他們處境甚至還不如美洲的黑奴。黑奴至少還不會有被餓死的風險。

"

從棉紡織業開始,工業革命摧毀了小農經濟,構建起了一個全球分工網絡。這是一個停不下來的趨勢,所謂時代大勢浩浩湯湯,一直髮展到了我們今天,還要往前發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反抗工業化、全球化趨勢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印度的聖雄甘地。

甘地最著名的形象,就是他用手搖紡車織布的樣子。這幅照片,我放在文稿裡了,你可以去看看。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要知道,甘地可不是你在照片裡看到那個骨瘦如柴的印度農民形象,他是正經的英國留學生,原來是西裝革履的律師。那為什麼會拍下這張照片呢?因為他的主張,他要帶頭反對工業化,反對機器,反對鐵路,反對英國人帶來的一切現代工業成果。他主張恢復傳統鄉村的手工勞動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恢復手工紡織業,所以才有了那張他自己手搖紡車的照片,而且到處宣傳。

那張照片是1942年拍的。隔了這麼多年,我們怎麼評價甘地當時的想法和做法呢?

最簡單的一句評價就是螳臂當車。工業化、全球化趨勢,這哪是靠一個人一個主張就能倒流的?要是當時印度真的按照甘地的願望,迴歸手搖紡織,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億萬印度人沒有衣服穿,這一定是個悲劇。我過去就是這麼想的。

但是看了《棉花帝國》這本書以後,我對甘地當年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背景。

昨天我們說到,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棉紡織業突然爆發,對原料的需求極大。那原料怎麼來呢?去美洲搞棉花種植園。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奇怪,你想過沒有?印度可是傳統的棉花生產大國啊,而且當時印度也已經成為英國穩固的殖民地了,英國為什麼不在自己的“後院”印度推行棉花種植園呢?

英國人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為啥?因為遭到了印度農民的強烈抵制。那印度農民為啥要抵制呢?

中國有一句老話: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分散的小農經濟的樣子。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小農經濟,也差不多就是這樣。

一戶自耕農,比如家有十畝地,可能三畝用來種植主糧。三畝種植玉米大豆之類,四畝種上棉花。院子裡種點兒蔬菜。種出來的糧食,自家人吃。種出來的棉花,讓老婆在家紡織成布。一家老小,有吃有穿,平平安安,過日子唄。正像中國古詩說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種日子好嗎?老實說,一點也不好。生活很艱苦,勞動強度很大。一年忙到頭,不過得個溫飽。遇到自然災害或者官府的橫徵暴斂,就可能捱餓。這都是事實。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這些都不好。但是有一點很好,就是一切因果關係都很簡單。一家人如果捱了餓,誰都知道為什麼。要麼是天災,要麼是人禍,要麼是懶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這些方法的邊界也很清楚。所有一切都由來已久,近在眼前,沒有什麼不可捉摸不可理解的怪事。

要知道,一切因果關係都很簡單,一切都很可以理解,這是一項巨大的福利,人會因此生活在巨大的確定性和安全感中。

但是,如果農民加入了種植園,會怎樣呢?家裡的十畝地可都種了棉花了。要吃糧食吃菜,可以賣了棉花到市場去買。如果只從經濟學上分析,分工深化了,協作網絡建成了,整體效率肯定大大提高。大家的福祉都增進了。

但是我們剛才講的那個心理上的確定感和安全感也就沒了。

出售棉花,到底能掙到多少錢?農民自己說了就不算,完全由遠方某些他既不知道,可能終生也不會見到的人來決定。他既不瞭解,更無力影響遠方的那些人和事。也就是說,他和他家人的命運,變得難以把握而且不安全了。所以,印度自耕農才強烈抵制加入棉花種植園。英國人嘗試了幾次,軟硬兼施,都不成。

對英國人來說,好在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業很發達。大量黑奴的服從和勞動,確保了英國的棉花原料供應。印度農民不配合,那就算了吧。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可是,好景不長。時代的轉折點來了,1861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這次戰爭造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全球原料危機。美國對歐洲的棉花出口,從1860年的380萬包猛降到1862年的幾乎是零。英國從美國進口的棉花下降了96%,到1863年,大量失業的棉紡織工人,已經開始在英國的幾個城市暴動了。

既然如此,英國人就管不了那麼多了,一定要把印度開發成棉花種植基地。印度人不幹怎麼辦?在大英帝國利益攸關的問題上,不幹也得幹。

《棉花帝國》這本書裡提到了一個人,議員理查德·科布登。這個人在政治觀念上,是個地地道道的自由貿易的倡導者,可以說是亞當·斯密的信徒。但是要知道,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棉花製造商。這個時候他就說了一句話,他說,亞當·斯密的想法不適用於印度。你看,在利益面前,政治觀點、經濟觀點是可以隨時改變的。

英國人在印度修鐵路、調整稅收政策、提供棉花種植技術支持,威逼利誘,結果就是大量的印度小農終於被捲入到了這個棉紡織業的世界大分工中。1860年,印度棉花佔英國棉花進口總量的只有可憐的16%,到了1862年,這個數字漲到了75%。

結果呢?悲劇很快就來了。

南北戰爭中,棉花價格居高不下。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美國又可以生產棉花了,棉花價格暴跌。當時印度就有一批經營棉花的進出口商破產。但這只是一個信號。

接下來的30年,全世界棉花價格持續下跌。請注意,是持續、緩慢的下跌,這是鈍刀子割肉啊。印度的農民,只要在19世紀70年代從傳統小農方式轉為單一種植棉花的,都陷入了越來越絕望的境地,是溫水煮青蛙。

因為是緩慢下跌,幾十年過去了,新一代人甚至連種糧食都不會了。到了1890年代,印度的主要產棉區爆發了徹底的饑荒。為啥?就是糧食種植面積減少了,如果棉價再下跌,農民的收入買不到足夠的糧食,接下來就是全家沒飯吃。他們處境甚至還不如美洲的黑奴。黑奴至少還不會有被餓死的風險。

甘地為什麼反對工業革命?他的考慮

甘地出生在哪一年?1869年。所以,他的成長過程,是眼睜睜地看著印度農民被殖民者裹挾進全球生產體系,然後落到悲慘命運的過程。所以,當他有了社會影響之後,堅決要求印度回到小農生產,拍下了那張手搖紡車的照片,是不是也可以理解?

今天我們回看這個過程,其實提醒了我們一件事:

過去我們看到分工、協作、全球化、技術進步,往往感受到的都是這個過程帶來的效率上的好處。但是,我們也往往忽略了這個過程在安全上帶來的壞處。聽完了今天印度的故事。我們感受到了,這個壞處,不只是一些保守者的杞人憂天,它是真會兌現為慘烈的現實的。

所以,一個完整的,一輪現代化的過程,其實都是分成兩個步驟的。第一步,是技術改進、分工深化帶來的效率提升。第二步,是要為這個效率提升買單的,是人們安全感的破壞和重建。這往往更艱難,更漫長。

只有這兩步都完成之後,我們才能說,全人類這一輪,紮紮實實地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理解了這個完整過程,再來回想我們這代人,其實不也是生活在這兩步之間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