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深圳誕生 消息引發軒然大波

4問基因編輯嬰兒研究

金羊網記者 林園 郭起 沈婷婷

“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26日,這則消息在網上熱傳,掀起軒然大波。針對此事,上百位科學家公開表示反對。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官網上回應稱,已立即要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認真調查核實,依法依規處理,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

科學家宣佈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根據人民網的報道,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與此同時,賀建奎介紹這對嬰兒的視頻在網上流傳。

簡歷顯示,賀建奎曾經在美國的萊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學習,後來回國,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開設了一個實驗室,其名下還有兩家與基因檢測相關的公司。記者聯繫了其中一家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該項目不是公司的項目,公司對此也不知情,具體情況要諮詢賀教授本人。昨日下午,記者多次撥打賀建奎的手機,沒有人接聽。

據美聯社報道,賀建奎在生育治療過程中,改動了七對夫婦孩子的胚胎,其中一位孕婦順利生產。在參加研究的夫婦中,所有的男性感染了HIV(艾滋病病毒),而所有女性並未感染。賀建奎稱:“我的目的並不是治療或者防止遺傳性疾病,而是要盡力保留只有少數人才具有的特徵,即天然抵抗某些艾滋病病毒。”據報道,另外一個美國科學家蒂姆(Michael Deem)和賀建奎在研究項目上進行了合作,蒂姆是一位生物工程學和醫學物理學教授。消息傳出後,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對於其倫理性引發了眾多討論。

官方已啟動對涉事醫院倫理問題審查

26日,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發布聲明稱,已啟動對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倫理問題的調查。

聲明稱, 根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的要求,經查,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這一機構未按要求進行備案。

聲明表示,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於11月26日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對媒體報道的該研究項目的倫理審查書真實性進行核實,有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向公眾進行公佈。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也表示高度關注此事件,已組織力量展開調查,並將及時向社會公佈調查結果。

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官網上回應稱:有媒體就“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進行報道。我委高度重視,立即要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認真調查核實,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和科學原則,依法依規處理,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

有報道稱,該項目的經費或物資來源於“深圳市科技創新自由探索項目”。對此,深圳科創委深夜回覆,稱從未立項資助“CCR5基因編輯”“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編輯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等自由探索項目,也未資助賀建奎、覃金洲及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在該領域的科技計劃項目。

追問

1 該研究是否經過倫理審查?

啟動這項基因編輯研究經過了哪些手續?一份網傳“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顯示,該研究擬採用CRISPR-Cas9技術對胚胎進行編輯,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與孕期全方位檢測可以獲得具有CCR5基因編輯的個體,使嬰兒在植入母親子宮前獲得抗擊霍亂、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申請書還顯示,項目起止時間為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申請書申請人是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項目名稱為CCR5基因編輯。在申請書的最後方顯示,該項目“符合倫理規範,同意開展。”並蓋上了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的印章,落款時間為2017年3月7日,並且有7人簽名。不過,據調查,這7人都是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的醫生,而倫理委員會成員應該還要有法律界人士、社會界人士。

26日下午,記者聯繫了該醫院。聯繫人表示,目前唯一能確定的是這對嬰兒不是在該醫院出生的。對於為何有這份蓋有醫院的印章文件流出,醫院正在調查中。

2 基因編輯人類足夠安全嗎?

除了倫理方面,這項技術的安全性也有不少爭議。

“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還在完善優化中,還存在著技術上的不確定性,例如脫靶。”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教授孫彩軍介紹。所謂“脫靶”就是在操作中錯誤地編輯了不該編輯的地方。

清華大學全球健康及傳染病研究中心與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認為,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目前還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對人體免疫細胞的功能是重要的,CCR5編輯不能保證100%不出錯之前,是不可以用於人的”。

3 通過基因編輯防治艾滋病有必要嗎?

另外,感染有艾滋病病毒的夫婦想生一個健康的嬰兒,完全可以通過其他形式實現。“通過藥物進行母嬰阻斷在目前已經非常有效。在懷孕分娩期間,通過ART藥物進行阻斷,基本98%以上的機率可預防嬰兒被感染。”孫彩軍介紹。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表示,CCR5缺失已經被實驗證實會造成免疫缺陷,導致其他病毒的易感甚至腫瘤的發生。即使該實驗的母親是艾滋病患者,只要通過藥物降低母體HIV的載量,是可以有效阻斷母嬰傳播的。這項研究完全沒有任何層面的必須要進行的必要性。

4 相關研究將 帶來什麼後果?

“針對生殖細胞的編輯將具有可遺傳性。編輯了這一代嬰兒的基因,就相當於編輯了他的子子孫孫的後代基因。”孫彩軍向記者表示。

其實,早在2015年,中山大學學者在全球率先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飾人類的胚胎,引起全球科學群體的關注。此後,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全球基因編輯峰會達成了一項共識,即鼓勵基因編輯的基礎研究和在體細胞層面上的臨床應用,但是對於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需考慮技術、社會以及倫理問題,屬於限制級研究。這一實驗從科學層面具有巨大的潛在風險,兩個孩子作為試驗品,這些未知風險將會伴隨他們的成長。

接受了基因編輯的孩子,他們身體內攜帶的、被修改過的基因,可能將會慢慢融入整個人類群體,成為人類基因庫的一部分。這裡面當然也包括可能被基因編輯操作脫靶誤傷的那些基因。從這個角度說,這項基因編輯操作的最壞風險是不可控的。人類可能需要很多年、很多代才會發現其後果。

解讀

如果基因編輯寶寶誕生,意味著什麼?

金羊網記者 豐西西

“世界艾滋病日”前,一則“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據媒體報道,這一消息是研究人員本人口頭透露,但已經引起了軒然大波。如果這樣的嬰兒真的誕生,到底意味著什麼?11月26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廣州市傳染病研究所李鋒博士。

修改CCR5基因不能完全阻斷感染HIV

根據媒體報道,研究者修改的是CCR5基因蛋白。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基因呢?李鋒解釋,HI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就像一個“侵略者”要“入侵”一個“屋子”,需要先進“門”,“門上”有三個“鑰匙孔”,“鑰匙孔”就是細胞表面的蛋白,稱為HIV感染的受體,第一個主鑰匙孔是CD4受體蛋白,第二個鑰匙孔是CCR5共受體蛋白,第三個鑰匙孔叫CXCR4共受體蛋白。病毒打開任何一個鑰匙孔都無法進入,只有同時打開CD4和CCR5組合,或CD4和CXCR4組合,才能成功入侵到細胞內部。

這一次被基因編輯的是CCR5共受體,也就是說,第二個“鑰匙孔”被破壞了。事實上,在自然界裡,歐洲就有一部分人群的基因中是天然CCR5缺陷的,“這類人群天然缺失了CCR5上的32對鹼基,也就是說,他們天生就是關閉了HIV病毒入侵的第二個鑰匙孔,但是這種CCR5突變體還在體內承擔其他功能。”李鋒說,全球首個被治癒的艾滋病患者就是因為在骨髓移植時移植到了一名天然缺失CCR5蛋白中32對鹼基的捐獻者所捐獻的骨髓,讓他的HIV感染治癒了。至今,全球也僅此一例。

李鋒表示:“通過細胞自身的修復機制將打斷的基因重新連接起來,這種修復過程是不準確的,通常會造成序列缺失,也可能增加,產生的這種突變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為創造的。”

李鋒進一步解釋,即使是CCR5被破壞,也不能完全防止HIV感染,因為HIV病毒還可以通過“攻克”CD4和CXCR4受體組合進入體內。也就是說,目前研究團隊即使修改了CCR5,也依然有HIV感染的風險,並不能保證文中提到的兩個個體在未來不被HIV感染。

此外,李鋒還指出,目前人CCR5的已知功能中最主要的是和HIV感染有關,但人類CCR5還有其他的功能(已有研究還沒有證實的),被修改和編輯後,潛在的風險是不能預測的。

基因編輯嬰兒或無正常的免疫功能

此外,還有一種風險來源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本身——理論上,這種技術發生“導航”不嚴謹、識別錯誤的機率很大,很可能錯誤地編輯了不該編輯的地方,這也是大家常說的“脫靶”。“脫靶”的風險是不可預測的。李鋒舉了一個例子,2013年他曾在實驗中使用這個技術製備了12只基因敲除小鼠,出生時都存活了,但十天後就死亡了11只,一年後,僅剩的1只脖子上長了很大的腫瘤,他對這個技術的安全性非常擔憂。

李鋒說,其實還有第三種風險:“此事對學界和倫理的挑戰都非常大,也就是為什麼人們說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了,你無法想象以後會不會有人找到其他基因,比如智商基因,進行基因編輯後,是不是有的人群可以更聰明,有的會變傻?”

如果基因編輯的孩子真正誕生,成長中會有什麼樣的風險?李鋒對此持保留意見,他說,能夠順利長大是最重要的,CCR5基因的全部功能喪失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會對人的發育過程中產生哪些作用,目前都是未知的,也無法預測,因為是全新的。

李鋒援引1998年一項在小鼠身上開展的實驗結果,CCR5完全缺陷的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降低,清除李斯特菌的能力降低,T細胞依賴的免疫反應發生改變。“也就是說,小鼠的免疫系統被擾亂了。”李鋒說,如果放在人身上,這個人就沒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如果他生病了,對他的救治和正常人是不一樣的,他今後的生存風險較大。

迴應

賀建奎視頻迴應:

“為了他們一家, 我願意接受指責”

26日,賀建奎的媒介團隊向媒體披露了一份賀建奎本人錄製的英文視頻。視頻中,賀建奎講述了這一臨床試驗的來龍去脈,並針對公眾質疑,給出了他的最新迴應。

賀建奎在視頻中稱露露和娜娜的降生“一切正常”,“為了他們一家,我願意接受指責”。賀建奎稱,他選擇基因手術因其“安全”且“有醫療價值”,最終選取HIV作為首個治療對象是基於現實世界的醫學價值。

他還在迴應中表示,把孩子叫做“定製寶寶”是錯誤的,這對有遺傳疾病的父母來說是一種詆譭,這是在試圖製造恐懼和厭惡的情緒。“我們堅信倫理終將站在我們這邊。” (董柳)

百名科學家聯名反對:

呼籲國家立法 關上“潘多拉魔盒”

26日下午,微博“@知識分子”發佈“科學家聯合聲明”,對此項研究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據悉,本次聯合聲明由122位科學家共同簽署。

聲明表示,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形容。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脫靶問題不解決,直接進行人胚胎改造並試圖產生嬰兒的任何嘗試都存在巨大風險。 此項技術早就可以做,沒有任何創新,但是全球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們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為脫靶的不確定性、其他巨大風險以及更重要的倫理。這些不確定性的可遺傳的遺傳物質改造,一旦做出活人就不可避免地會混入人類的基因池,將會帶來的影響沒有人能預知。確實不排除此次生出來的孩子一段時間內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義和將來繼續執行帶來的對人類群體的潛在風險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聲明還呼籲國家迅速立法嚴格監管在“還有一線機會時”關上“潘多拉魔盒”。

(孫唯 郭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