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業內稱倫理申請草率

生物技術 艾滋病 天花 試管嬰兒 孕產 南方都市報 2018-11-28

南都訊 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據人民網消息稱,該消息是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11月26日)宣佈的。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業內稱倫理申請草率

北歐有約10% 的人

能天然免疫HIV 病毒

據賀建奎介紹,基因編輯手術比起常規試管嬰兒多一個步驟,即在受精卵時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用5微米、約頭髮二十分之一細的針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裡。他的團隊採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精確定位並修改基因,也被稱為“基因手術刀”。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業內稱倫理申請草率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簡介(圖片來源:J LEVIN W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from Wikimedia Commons)

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 基因,而CCR5 基因是HIV 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此前資料顯示,在北歐人群裡面有約10% 的人天然存在CCR5 基因缺失。擁有這種突變的人,能夠關閉致病力最強的HIV 病毒感染大門,使病毒無法入侵人體細胞,即能天然免疫HIV 病毒。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業內稱倫理申請草率

圖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結果仍需要時間觀察與檢驗

準備了長達18年的隨訪計劃

2018年11月27—29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在香港舉行。該峰會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和香港科學院聯合舉辦。本次國際峰會主席,加州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 David Baltimore ,在為 11 月 27 日會議預先錄製的信息中說道,“我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會改變人類基因的事情,而且我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會產生影響的事情。”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業內稱倫理申請草率

賀建奎。 賀建奎實驗室 供圖 來源:人民網

賀建奎將在峰會現場展示他領導的項目組在小鼠、猴和人類胚胎的實驗數據。在50枚人類胚胎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未發現脫靶現象;而所有人類正常胚胎裡面,有超過44% 的胚胎編輯有效。賀建奎還展示此次基因手術嬰兒臍帶血的檢測結果,證明基因手術成功,並未發現脫靶現象。他表示,結果仍然需要時間觀察與檢驗,因此準備了長達18年的隨訪計劃。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業內稱倫理申請草率

圖丨賀建奎團隊此次實驗的相關注冊資料(來源: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

之前一直在招募志願者夫婦

以創建第一批基因編輯的嬰兒

據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本月在線發佈的文件顯示,賀建奎團隊之前一直在招募志願者夫婦,以創建第一批基因編輯的嬰兒。在這次的研究中,賀建奎的團隊首先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實現人類胚胎的體外受精,隨後採用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對受精卵的 CCR5 基因進行基因編輯。CCR5 是 CCR5 基因編碼的一種蛋白質,定位於白細胞表面,作為去化因子的受體而與免疫系統相關。在 T 細胞與特定組織和靶器官結合過程中發揮作用,具有調控 T 細胞核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系的遷移、增殖與免疫的功能。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業內稱倫理申請草率

賀建奎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做胚胎注射。 賀建奎實驗室 供圖 來源:人民網

相關研究信息顯示,CCR5△32 缺失的個體擁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應,能對多種病毒感染表現出顯著的抵抗力。也就是說,通過對 CCR5 進行基因編輯或將有效阻斷霍亂、天花或艾滋病的感染。根據臨床試驗文件中的描述,研究人員將使用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來修飾人類胚胎基因,然後將其移植到女性子宮中代孕發育。臨床試驗數據也顯示,研究人員將會對胎兒進行長達 24 周或 6 個月的基因檢測。“在基因編輯應用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我們希望能夠脫穎而出,”賀建奎團隊在去年提交的道德聲明中寫道。他們認為他們的這種創新將超越 2010 年榮獲諾貝爾獎的體外授精技術。

相關研究倫理審查

由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通過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業內稱倫理申請草率

圖丨何建奎團隊的倫理審查書由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通過。

經過基因編輯之後,這些受精卵發育成了嬰兒,並呱呱落地。嬰兒體內,CCR5基因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只是這一次,變化並非來自自然突變,而是人為修改。這項研究引起了哪些爭議?從生物技術的角度上,這是一個突破。但從其他角度出發,這項研究充滿了爭議。

根據公開資料,賀建奎團隊本次研究的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由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據該醫院官網信息顯示,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於2015年7月7日在香港正式掛牌上市。

通過基因編輯,這兩名嬰兒的CCR5基因發生了永久的變化。他們對HIV病毒可能有了天然的免疫力。但他們的其他生理功能,是否會出現變化?這不僅是指CCR5基因變異帶來的變化,還包括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潛在脫靶效應帶來的生理學變化。對於這些疑問,南方科技大學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稱,賀建奎目前在境外,沒有辦法接受採訪。

迴應:

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前倫理委員會成員:

審查申請書筆跡可能“偽造”

首例編輯嬰兒誕生,一份有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見諸網絡。申請書上顯示,CCRS基因編輯項目起止時間是2017年3月-2019年3月,上面有醫學倫理委員會成員的簽名。不過南都記者剛剛瞭解到,上個月剛剛從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離職的醫務部主任秦蘇驥介紹,根據申請書顯示的時間,其當時還在醫院任職,同時他也是倫理委員會成員,但是他並沒有印象,醫院開過這個會議。作為倫理委員會成員,他的簽名沒有在申請書上。

秦蘇驥介紹,他特地去找了上面有簽名的前同事瞭解情況,幾名前同事表示,自己並沒有簽過這張申請書,也沒有印象召開過有關這個項目的會議,簽名可能是偽造。“我一點不知道這是怎麼發生的。”秦蘇驥表示,以他當時在和美婦兒科醫院當時的職務,如果有這個事情,他應該要知曉的。同時,醫院倫理委員會除了醫院內部人員,還有法律界人士、社會界人士共同組成,但是這張申請書上,並沒有看到法律界人士、社會界人士成員的簽名。

業內看法

這份倫理申請非常草率

據公開信息顯示,倫理申請是深圳和美婦兒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准的,但提供胚胎的是另外四家醫院。根據美聯社報道,賀建奎在11月8日出示臨床試驗的官方許可。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認為,這份倫理申請非常的草率,按照提供的日期來看,在倫理申請批准前實驗就已經進行很久了。倫理審查是按照“科研項目”的標準實施的,這個標準本身就不對。整個倫理申請中,寫到了前期在猴等模式生物上進行了相關實驗,但僅僅描述了過程,並沒有任何詳細結果以及實驗後續對該動物的觀察結果。倫理申請書最後一段佔領技術制高點和超越諾獎級的工作這些竟然能作為理由列到申請書裡,可見項目實施者和批准者的本意和關注點到底是什麼。

沒有經過充分的同行評議

就發佈新聞,很不負責任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仇子龍:基因編輯用在人身上,特別是基因編輯受精卵,應該是全世界科學家非常慎重的一個舉措。現在看到的是直接發佈的新聞,科學研究的內容沒有任何的披露,我覺得非常悲哀,科學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是先在新聞媒體上,後來再發到學術期刊上。這個研究有沒有經過倫理批准?合不合法?合不合規?很遺憾的是,在我們的研究領域很多地方還是盲區,不是不合法不合規,是根本沒有法、沒有規。我呼籲科學家作為一個共同體,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為,科學和社會學的交界的每一步研究都是需要充分討論的。這次新聞偏偏選在香港召開的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之前,而且沒有經過充分的同行評議就發佈了這個新聞,我覺得是很不負責任的。

相關

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

超六成受訪者持積極態度

2018年11月9日,國內首份《中國公眾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認知與態度研究報告》正式公佈,該調查由中山大學廣東省輿情大數據分析與仿真重點實驗室團隊完成。報告顯示:超六成受訪者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持積極態度。575份HIV 攜帶者問卷顯示,有94.78% 的HIV 攜帶者支持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預防HIV 。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業內稱倫理申請草率

《中國公眾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認知與態度研究報告》

“本次調查是中國首次針對普通公眾和特定人群開展的關於基因編輯的民意比較調查。”項目負責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教授說,“這項調查揭示了中國公眾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認知與態度,為未來基因編輯技術在中國如何理性健康地發展、如何更好地服務大眾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項目組於今年6-8月向公眾派發電子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4196份。9月,向全國HIV感染者派發電子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575份。繼而,對問卷數據進行專業統計分析,以此考察普通公眾及HIV感染者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行為與態度。

這項調查的結果顯示,公眾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研究和使用總體持積極態度。公眾也普遍支持基因編輯技術在在防治疾病方面的應用合法化,特別是應用在治療家族性心臟病、延長壽命、糾正導致腫瘤的基因突變、減少痴呆症的遺傳風險、預防HIV感染等方面。他們認為,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最應該由政府來決定。值得一提的是,絕大部分公眾認為自己非常需要補充及瞭解基因編輯技術的相關信息,且表示有較高意願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預防和治療重大疾病。

對HIV感染者的調查結果則顯示,HIV感染者對基因編輯技術的瞭解與知識掌握比普通公眾更為薄弱,而且對基因編輯技術相關信息的需求比普通公眾更高、更迫切。此外,HIV感染者普遍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在防治疾病方面的應用應該被合法化,特別是在預防HIV感染、糾正導致腫瘤的基因突變、治療家族性心臟病、減少痴呆症的遺傳風險、減少地中海貧血的遺傳風險等方面。他們認為,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最應該由科學家來決定。此外,HIV感染者對應用基因編輯技術預防與治療重大疾病的意願高於普通公眾。

鏈接

穗醫學團隊全球首次將基因編輯技術

運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修復遺傳性缺陷基因

2017年3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劉見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蠶豆病、地貧基因兩種遺傳病的研究,在胚胎階段就對明確缺失、錯漏的基因加以修復後,均得到了不含這些疾病遺傳信息的胚胎。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據悉,這也是全球首篇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二倍體(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胚胎中應用的描述。

中山大學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團隊

首次證實通過鹼基編輯技術

治療人類胚胎基因遺傳疾病的實際可行性

2017年11月,Protein & Cell雜誌刊登來自中山大學黃軍就教授聯合周燦權教授、松陽洲教授組成的合作團隊題為“Correction of β-thalassemia mu-tant by base editor in human embryos”的研究論文,證實了單鹼基編輯系統可以針對特定類型的單鹼基突變的人類胚胎基因組進行精確的編輯,對修復地中海貧血症HBB-28(A>G)點突變等遺傳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前研究意義。業界評價,該研究是全球首例在人類胚胎上完成精準“化學手術”來治療遺傳疾病的工作。

黃軍就團隊率先使用C R ISPR /C as9技術

對86個廢棄的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

早在2015年,作為團隊核心成員的黃軍就副教授就率先使用作為“鹼基編輯”前身的C R ISPR /C as9技術,對86個廢棄的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並於4月在Protein & Cell雜誌發表成果。全球知名雜誌《自然》率先對首篇針對人類胚胎基因組進行編輯的研究進行了重點報道,引起國際社會熱點關注及全球科學家激烈討論。隨後,英國、瑞典宣佈將在正常人類胚胎進行基礎研究。

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暫不支持

早期胚胎基因編輯研究臨床應用

2015年12月初,由美國、中國和英國科學院主辦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肯定了在早期胚胎基因編輯研究的重要性,但暫不支持臨床應用。會上還專門討論了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禁區。2015年12月17日,《自然》雜誌公佈該雜誌評出的2015年度對全球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大人物,黃軍就因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入選。

綜合:南都科學新聞工作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