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生物科技公司排隊赴港上市 破局“同質化”打造生態系統

去年4月底,港交所推出了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首次向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敞開了大門。

短短一年後,港交所的生物科技藍圖已現雛形。據港交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累計集資金額達到41億美元,包括7家未有收入的公司。上市新政實行一年以來,香港已經躋身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

截至4月底,目前共有11家生物技術和醫療保健公司提交了上市申請,其中包括5家未有收入的公司。從地理分佈來看,9家公司來自中國內地,另外兩家分別位於美國、中國香港。

目前7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陸港股,上市集資金額達到3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在香港市場逐步建立一個生物科技的生態系統,包括同期吸引了3家已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由於投資生物科技公司的風險較高,因此個人投資者很難判斷應該投資哪家公司,港交所計劃當這類上市公司的數量達到20-30家後,將根據相關的代表性指數拓展產品範圍,包括ETF、結構性產品等標準化產品,幫助零售投資者分散風險。

平均集資額達33億美元

作為全球第一熱門的科技股集中地,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目前共有50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去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約有50餘家,平均每家公司的融資額為15億美元,而同期在港上市的同類公司的平均集資金額則達到33億美元。

去年8月8日,在美國上市的癌症藥物開發商百濟神州登陸港股,成為同時在納斯達克和港交所兩地上市的“雙上市”股票,募集金額達到9.03億美元。藥明康德在A股上市之後半年,緊接著在去年12月赴港上市,集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

以去年10月在港上市的信達生物製藥為例,公司首席財務官奚浩在5月28日的論壇上透露:“經過五輪的私募融資後,去年公司考慮上市。之前美國是唯一選擇,但香港自從啟動了新股改革後,優勢變得十分明顯,背靠祖國,而且聚集了歐美各地有經驗的私募基金,未來香港生物科技板塊的前景非常好。”

事實上,自2011年成立,信達生物已進行了11輪融資,估值也由最初的6.65萬美元飆升至4月最後一輪融資的近12.8億美元。其中2016年11月D輪融資達2.62億美元,是中國製藥史上迄今最大一筆融資,也是當年全球第二大融資交易。

根據招股書披露,信達生物IPO共有10名基石投資者,陣容十分豪華,包括總計認購2.45億美元,佔集資金額超過60%。其中,紅杉資本、惠理以及Prime Capital Funds分別以6000萬美元、3000萬美元及3000萬美元領投,現有股東資本集團、美國製藥公司禮來(Eli Lilly)、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亦繼續跟投。

"11家生物科技公司排隊赴港上市 破局“同質化”打造生態系統

去年4月底,港交所推出了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首次向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敞開了大門。

短短一年後,港交所的生物科技藍圖已現雛形。據港交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累計集資金額達到41億美元,包括7家未有收入的公司。上市新政實行一年以來,香港已經躋身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

截至4月底,目前共有11家生物技術和醫療保健公司提交了上市申請,其中包括5家未有收入的公司。從地理分佈來看,9家公司來自中國內地,另外兩家分別位於美國、中國香港。

目前7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陸港股,上市集資金額達到3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在香港市場逐步建立一個生物科技的生態系統,包括同期吸引了3家已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由於投資生物科技公司的風險較高,因此個人投資者很難判斷應該投資哪家公司,港交所計劃當這類上市公司的數量達到20-30家後,將根據相關的代表性指數拓展產品範圍,包括ETF、結構性產品等標準化產品,幫助零售投資者分散風險。

平均集資額達33億美元

作為全球第一熱門的科技股集中地,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目前共有50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去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約有50餘家,平均每家公司的融資額為15億美元,而同期在港上市的同類公司的平均集資金額則達到33億美元。

去年8月8日,在美國上市的癌症藥物開發商百濟神州登陸港股,成為同時在納斯達克和港交所兩地上市的“雙上市”股票,募集金額達到9.03億美元。藥明康德在A股上市之後半年,緊接著在去年12月赴港上市,集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

以去年10月在港上市的信達生物製藥為例,公司首席財務官奚浩在5月28日的論壇上透露:“經過五輪的私募融資後,去年公司考慮上市。之前美國是唯一選擇,但香港自從啟動了新股改革後,優勢變得十分明顯,背靠祖國,而且聚集了歐美各地有經驗的私募基金,未來香港生物科技板塊的前景非常好。”

事實上,自2011年成立,信達生物已進行了11輪融資,估值也由最初的6.65萬美元飆升至4月最後一輪融資的近12.8億美元。其中2016年11月D輪融資達2.62億美元,是中國製藥史上迄今最大一筆融資,也是當年全球第二大融資交易。

根據招股書披露,信達生物IPO共有10名基石投資者,陣容十分豪華,包括總計認購2.45億美元,佔集資金額超過60%。其中,紅杉資本、惠理以及Prime Capital Funds分別以6000萬美元、3000萬美元及3000萬美元領投,現有股東資本集團、美國製藥公司禮來(Eli Lilly)、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亦繼續跟投。

11家生物科技公司排隊赴港上市 破局“同質化”打造生態系統

眾所周知,生物科技是最“燒錢”的行業之一,需要長期大量的資本投入。香港某投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報記者透露,今年以來,生物科技領域的私募融資明顯有所降溫,投資者對標的公司的篩選更為嚴格,包括公司創始人團隊、平臺技術、是否有重磅藥物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

對此,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主任楊夢蘇在當日的生物科技峰會上表示:“投資生物科技公司需要有耐心和眼光,目標不是投資一個Pre-IPO (上市前)公司,明年上市後獲得20%-30%的回報,而是應該朝著10倍甚至100倍(回報)的目標而去。”

“一個地區發展生物科技,必須擁有紮實的科研能力以及商業轉化能力,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科學高效的審核審批體系,資金支持等各項要素。很多生物科研臨床試驗耗時長、風險高,粵港澳大灣區擁有7000萬人口,香港有先進的醫療衛生體系,很多有經驗的臨床專家,因此希望臨床試驗相關的政策可以進一步優化,包括樣本、物流、信息流等可以優先安排,這對生物科技公司將有很大的吸引力。”禮來亞洲基金風險合夥人蘇嶺表示。

避免同質化

一直以來,外資銀行往往是很多香港大學高材生畢業後的首選。但近年來,隨著香港創新科技熱潮的興起,一切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我培養了30多個(生物科技)博士,其中有3個博士選擇了創業,而其餘兩個博士則加入了中環的基金公司,因為這類公司急需分析師。因此香港生物科技業的發展有助於大學吸引更多的人才。”楊夢蘇指出。

楊夢蘇不僅鼓勵學生創業,自己也加入了創業大軍。他是港龍生物技術(深圳)有限公司及香港Prenetics Ltd.的聯合創辦人。港龍生物成立於2004年,專注於子宮頸癌的早期診斷技術,2009年被收購。Prenetics成立於2010年,專注於藥物基因組和營養基因組的產品開發和檢測服務,其後獲得由平安創投領投的1000萬美元融資。

"11家生物科技公司排隊赴港上市 破局“同質化”打造生態系統

去年4月底,港交所推出了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首次向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敞開了大門。

短短一年後,港交所的生物科技藍圖已現雛形。據港交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累計集資金額達到41億美元,包括7家未有收入的公司。上市新政實行一年以來,香港已經躋身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

截至4月底,目前共有11家生物技術和醫療保健公司提交了上市申請,其中包括5家未有收入的公司。從地理分佈來看,9家公司來自中國內地,另外兩家分別位於美國、中國香港。

目前7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陸港股,上市集資金額達到3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在香港市場逐步建立一個生物科技的生態系統,包括同期吸引了3家已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由於投資生物科技公司的風險較高,因此個人投資者很難判斷應該投資哪家公司,港交所計劃當這類上市公司的數量達到20-30家後,將根據相關的代表性指數拓展產品範圍,包括ETF、結構性產品等標準化產品,幫助零售投資者分散風險。

平均集資額達33億美元

作為全球第一熱門的科技股集中地,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目前共有50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去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約有50餘家,平均每家公司的融資額為15億美元,而同期在港上市的同類公司的平均集資金額則達到33億美元。

去年8月8日,在美國上市的癌症藥物開發商百濟神州登陸港股,成為同時在納斯達克和港交所兩地上市的“雙上市”股票,募集金額達到9.03億美元。藥明康德在A股上市之後半年,緊接著在去年12月赴港上市,集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

以去年10月在港上市的信達生物製藥為例,公司首席財務官奚浩在5月28日的論壇上透露:“經過五輪的私募融資後,去年公司考慮上市。之前美國是唯一選擇,但香港自從啟動了新股改革後,優勢變得十分明顯,背靠祖國,而且聚集了歐美各地有經驗的私募基金,未來香港生物科技板塊的前景非常好。”

事實上,自2011年成立,信達生物已進行了11輪融資,估值也由最初的6.65萬美元飆升至4月最後一輪融資的近12.8億美元。其中2016年11月D輪融資達2.62億美元,是中國製藥史上迄今最大一筆融資,也是當年全球第二大融資交易。

根據招股書披露,信達生物IPO共有10名基石投資者,陣容十分豪華,包括總計認購2.45億美元,佔集資金額超過60%。其中,紅杉資本、惠理以及Prime Capital Funds分別以6000萬美元、3000萬美元及3000萬美元領投,現有股東資本集團、美國製藥公司禮來(Eli Lilly)、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亦繼續跟投。

11家生物科技公司排隊赴港上市 破局“同質化”打造生態系統

眾所周知,生物科技是最“燒錢”的行業之一,需要長期大量的資本投入。香港某投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報記者透露,今年以來,生物科技領域的私募融資明顯有所降溫,投資者對標的公司的篩選更為嚴格,包括公司創始人團隊、平臺技術、是否有重磅藥物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

對此,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主任楊夢蘇在當日的生物科技峰會上表示:“投資生物科技公司需要有耐心和眼光,目標不是投資一個Pre-IPO (上市前)公司,明年上市後獲得20%-30%的回報,而是應該朝著10倍甚至100倍(回報)的目標而去。”

“一個地區發展生物科技,必須擁有紮實的科研能力以及商業轉化能力,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科學高效的審核審批體系,資金支持等各項要素。很多生物科研臨床試驗耗時長、風險高,粵港澳大灣區擁有7000萬人口,香港有先進的醫療衛生體系,很多有經驗的臨床專家,因此希望臨床試驗相關的政策可以進一步優化,包括樣本、物流、信息流等可以優先安排,這對生物科技公司將有很大的吸引力。”禮來亞洲基金風險合夥人蘇嶺表示。

避免同質化

一直以來,外資銀行往往是很多香港大學高材生畢業後的首選。但近年來,隨著香港創新科技熱潮的興起,一切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我培養了30多個(生物科技)博士,其中有3個博士選擇了創業,而其餘兩個博士則加入了中環的基金公司,因為這類公司急需分析師。因此香港生物科技業的發展有助於大學吸引更多的人才。”楊夢蘇指出。

楊夢蘇不僅鼓勵學生創業,自己也加入了創業大軍。他是港龍生物技術(深圳)有限公司及香港Prenetics Ltd.的聯合創辦人。港龍生物成立於2004年,專注於子宮頸癌的早期診斷技術,2009年被收購。Prenetics成立於2010年,專注於藥物基因組和營養基因組的產品開發和檢測服務,其後獲得由平安創投領投的1000萬美元融資。

11家生物科技公司排隊赴港上市 破局“同質化”打造生態系統

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在過去30多年中,在改革開放的助推下,在產業融合方面已經十分成功,未來打造成為生物科技中心方面大有可為。參考波士頓、舊金山灣區、聖地亞哥等其他全球知名生物科技中心的發展路徑,“創新是生物科技最重要的元素,全世界最暢銷的10個生物藥,大部分都不是傳統的小分子化學藥,雖然這10個藥物都是跨國公司在銷售,但卻都是小的生物科技公司開發的,到一定階段被大公司收購,後者具有強大的市場機器。”他坦言。

楊夢蘇坦言,創新的源頭是大學,香港在吸引高端人才有一定優勢。同時,生物科技的產業化十分重要,“大灣區在其他行業的產業化很成功,發展生物科技可謂水到渠成。”。

然而,他毫不諱言,目前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已經出現同質化的現象,“現在很多生物科技公司都在做腫瘤免疫、抗體藥物,但其實生物科技的面非常廣,有精準醫學、幹細胞、基因編輯等不同領域。大灣區的發展應該更為多元化。同時大灣區內的很多不同城市都在積極發展生物製藥,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各個城市之間應進行適當的協調。”

事實上,根據目前在港交所排隊上市的11家生物科技公司來看,其中8家均為從事新藥研發的創新藥企,包括復宏漢霖、盟科生物、邁博醫藥、亞盛醫藥、東曜藥業、豪森藥業、和黃中國醫藥、康蒂尼藥業。

對此,奚浩亦表示,希望未來香港的生物科技板塊越來越成熟,“香港市場應該配備整個產業鏈,而並非只是一個上市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撰稿 朱麗娜 封面及內文圖:攝圖網)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繫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繫,我們將採取適當措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