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生物技術 中醫 中藥 郭應祿 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7-11-02

在碩果累累的金秋時節,我校生命科學學院迎來了它的一週歲生日,誠邀海內外的知名專家齊聚中醫藥的殿堂,開啟了一場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既有中醫傳統大家,又有海外學術專家,既有臨床經驗者,又有基礎研究者,在這個平臺上共同探討現代生命科學和中醫藥的發展與融合。

8時55分,“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會議學術報告環節正式開始,第一場學術報告由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史淵源教授主持。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王琦

首先,我校國醫大師王琦教授作了題為《中醫體質研究與生命科學》的學術報告。王琦教授強調,中醫是研究生命的動態和規律的學問,中醫人具備與現代生命科學對話的能力。生命科學最重要的研究任務是人體健康,而體質學正是研究人的生命、研究生命的發生發展過程、研究生命體的學科,因此從不同體質類型來研究人體、疾病的規律,會為生命科學帶來新的認知。而中醫學要在當代的語境和科學背景下走向一個更長遠的未來,需要將自身的文化群推向一個更大的文化群,取得更大的攀升。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郭應祿

隨後,8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應祿教授作了題為《創建無創微能量醫學——造福人類》的學術報告。他提到,生命科學的有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細胞分子生物學的革命,推動了醫學的發展;第二次基因組學的革命,引出了精準醫療等技術;現在經歷的第三次革命叫融合科學,就是生命科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學家的結合和融合。而無創微能量醫學是結合臨床病症和能量衝擊波,精準可靠,易於推廣,有助於加快大健康事業的發展。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盧濤

第三位報告人是我校師生都很熟悉的盧濤教授,也是我院特聘教授,長期從事人體大腦衰老機制與老年痴呆的發生機制研究,並運用整合醫學對老年痴呆症進行預防和治療,分享的報告內容是《衰老及痴呆的機制:中醫生命科學的啟迪》。他通過生物體分析和基因芯片,揭示了老年痴呆病症中蘊含的中醫理念,把中藥和物理手段用上,就可以達到治療老年痴呆的一些目的。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韓東

我校校友、來自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韓東研究員作了題為《納米生物醫學成像表徵與生命軟物質》的專題報告,他從納米成像表徵的技術、生命軟物質裡面的自組織行為和限於空間的物質輸送三個方面,為我們重新認識生命體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作為一個從事血液病8年研究的臨床醫生,他覺得越接觸前沿的科學越發現似曾相識,因為前沿科學正向我們祖先所指導的邏輯去發展,踐行中國的表象邏輯,從而引領科學的理論,建立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甚至一個學科,再反哺中醫,可能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Jean Pierre Armand

上午的第二部分學術報告是由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醫學院施揚教授主持。第一個報告嘉賓是現任歐洲腫瘤學會主席,也是歐洲癌症聯合會協會醫學會主任,法國癌症協會主席,歐洲癌症研究與治療議定書審查委員會主席Jean Pierre Armand教授。他提到,藥物有時候就像餵養動物一樣,需要拿捏其中的平衡,通過安全性、活性、有效性的層層篩查,遴選出合適的藥物,但是並非能解決藥物的毒性問題,這時就需要求助於中醫藥學。中醫強調陰和陽的平衡,而免疫學強調的是免疫的自我調控。中醫學強調的是身體的一些細節以及從中診斷,而免疫學強調的是這種實驗的方法。免疫療法和中醫藥學相結合,有可能結果是完全陽性的,也有可能完全是陰性的,還有待於進一步合作研究。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Charron Dominique

隨後是國際醫學領域的領軍人、現任法國巴黎公立醫院集團杜塞爾多實驗室的主任Charron Dominique教授。他的學術報告《白細胞抗原與免疫遺傳學在精準醫學中的應用》主要是免疫學在生物健康領域的作用及免疫與中醫藥的關聯,他認為每一個患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必須要用中醫的這種整合辨證思維,融合中醫、西醫,成為一種新的方式,不僅停留在證據支持方面,還有在診療方面都需要融合。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Liya Ju

上午的壓軸報告人是現任歐洲精準醫療平臺首席執行官Liya Ju教授,她作了題為《免疫與中醫“衛氣”》的學術報告,通過提出中醫、中藥和免疫學相似的地方,引發眾人思考,如何能把中醫藥這種體驗醫學和觀察醫學,用現代醫學的理念進行表述,從而揭示中醫的一些定義和免疫學的關係,中醫的衛氣特點及其關係,以及今後的應用前景。

下午14時整,“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會議的下午場學術報告正式開始,由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書記董玲教授、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王建勳先生主持。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David Yue-Wei Lee

首先開啟“對話”的是現任哈佛醫學院麥凱林醫院教授David Yue-Wei Lee教授,同時他也是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的副教授,致力於與中藥有關的眾多項目研究,為藥物濫用和骨關節炎的替代方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報告題目是《二十一世紀中醫藥發展方略》,從一個叫Bubble boy的小男孩為例,談到了中醫現代化的應用,一定要接受人類的知識,不是對立的,人類知識的進步是為人所用的,所以一定要在中醫的現代化上,充分利用現代人類知識的開發。而中藥的開發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把裡面重點的智慧發揚光大。傳承中藥是基礎,選取道地藥材是否正確,炮製方法是否可行,有一系列的問題出來。如果一個問題做不好就影響藥的品質,從而影響相關療效。另外就是如何使每一批藥都一樣,要走向世界就要確保一致性。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Alan Bensoussan

隨後接過“對話”接力棒的是現任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國家替代醫學研究所所長Alan Bensoussan教授,報告題目是《中草藥——多靶點治療方案》。他一直致力於在澳大利亞推廣中醫藥,促進中醫藥國際化,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藥的多靶點治療,通過研究中藥方劑中的化合物發現最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以及針對在血管性痴呆治療的中藥方劑中的化合物。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Andreas Menke

話風一轉,由免疫學世界又來到了精神病學領域,來自維爾茨堡醫院精神病學系的Andreas Menke教授,就《抑鬱症的個性化治療:研究現狀及展望》為主要內容與在座的專家學者們進行了交流。他們團隊現在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多的緩解病人的痛苦,縮短需要緩解症狀的時間,並且減少所有的副作用。希望患者能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療,製作更為個性化的治療以及藥物。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陳建德

下午第四個報告人是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陳建德教授,報告題目為《生物電子醫學之電針》,主要是介紹了生物醫學的概況,如何把神經調控跟電針結合起來,如何利用神經調控治療常見的腸道炎症。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孔健

接著是孔健教授,來自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報告題目是《腦成像技術在中醫藥研究領域的應用》,主要研究工作是集中於疼痛的調治,尤其在大腦皮層應對針灸治療時的信息處理,存在著一種自我調節,不管是太極、還是鍼灸,都是一種自我的調節。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朱勉生

著名專家、時空鍼灸學的創始人朱勉生教授作了題為《能量場的自愈功能-論時空針灸的效驗機制》的報告,她走下主席臺,十分“接地氣”的開始了自己報告。她強調,一種“自愈”功能是至關重要的,鍼灸治病並沒有給病人藥物,但是真正治病的機理是什麼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作為北中醫人,重視療效的評估和機理的解釋,利用現代臨床和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大數據的雲平臺證據,向世界詮釋中國鍼灸的科學內涵。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陳春信

時空鍼灸研究所副所長陳春信教授在朱勉生教授報告的基礎上,又補充了時空鍼灸的相關信息,作了題為《時空鍼灸時間穴位的記憶功能》的報告。從兩個方面明確了時空鍼灸的創新。一個是時間穴位,提出了穴位有記憶功能。另外一個,提出了用了時間以後,再用空間穴位形成一個場,利用這個場,人體內部的場和時空的場相互溝通,並且用非常真誠具體典型的案例來說明時空鍼灸的有效性。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薄智雲

下一個接力者是腹針的發明人、腹針療法的創始人,我校特聘教授、主任醫師薄智雲教授。薄老一直致力於《腹針在複雜疾病的應用》,同時也進行了西醫的診斷和評價標準,為臨床應用和推廣在國內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卓同年

本場學術報告的壓軸報告人是卓同年教授,報告題目是《纖維肌痛綜合症(FMS)中醫診治研究》。他認為,中醫和鍼灸如果結合好,對西方複雜性疾病進一步去探索應該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也對人類真正的戰勝疾病是非常有意義的,也符合今天的主題,就是現在生命科學與中醫的對話。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至此,“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學術報告會圓滿落下帷幕。16場精彩報告,20餘名專家學者,300餘名參會人員,若干次掌聲,現場氣氛熱烈、轟動。這些生動的學術報告,包含著詳實的實驗數據、嚴謹的科研作風,深深地感染著在場的每一位老師和同學們。這次對話意蘊豐富,同時也是一個新的開端,帶著所有科研工作者對於學科、對於中醫藥的初心繼續前行,做出更大的貢獻。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的對話——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報告會紀實

編輯丨張寧怡、鍾嬙

攝影丨靳洋(教育技術中心)、張一凌

技術丨趙世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