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史上劃時代的發明,他的出現甚至結束了一個戰術時代

槍械史上劃時代的發明,他的出現甚至結束了一個戰術時代

19世紀的輕武器大發展,除了擊發槍取代燧發槍,還有線膛槍取代滑膛槍。

其實線膛槍並不是19世紀的新生事物,線膛武器早已有之,比如美國獨立戰爭中著名的肯塔基步槍。但線膛槍並不是美國人的發明。根據現有的記錄,早在15世紀末期,有膛線的火器就已經在歐洲出現,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就使用過帶有膛線的火繩槍。

不過有意思的是,最早的膛線其實是直線形而非螺旋形。一般認為,維也納的卡斯博·克勒於1498年第一個在槍管內加工出膛線。但他一開始的動機卻並非是為了提高射擊精度。當時的槍匠已經用注入鏜光槍管、減少彈丸與槍管之間遊隙等辦法改善槍械的射擊性能。然而,能和槍管良好密合的球形彈丸會因為摩擦力和槍管內空氣壓力的緣故,變得難以裝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卡斯博·克勒創造性地在槍管內壁上加工出兩條直線凹槽,讓空氣由此排出,同時也能降低槍彈受到的摩擦力,以此來解決裝彈困難的問題。但隨後人們卻驚奇地發現,帶有這種直線膛線的槍械射擊精度有了明顯的提高。這種意外的收穫讓槍匠們大為驚喜,並開始研究如何以此來進一步提高槍的準確性,於是另一種“傳統經驗”就又在這時發揮了作用。

弓箭手很早就知道,可以將箭的尾羽按照一定的傾斜角度來安裝,這樣射出後箭桿就會繞其軸心線自轉,可以極大地提高箭在飛行時的方向穩定性。槍匠顯然從弓箭手的經驗中得到了啟發。在紐倫堡、維也納和萊比錫等地,人們都發現過製造於15世紀末期到16世紀初期的螺旋膛線火繩槍,其中一些的膛線已經模糊得幾乎無法辨認,這是因為它們製作時膛線就刻得比較淺。後來,槍匠們很快就發現較深的膛線效果更好。

線膛對槍械射擊精度的提升確實非常顯著,一本寫於1534年的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用他的帶有螺旋膛線的獵槍,在一百德尺(約60~80米)外射落了樹上的椋鳥。”這種射擊精度,在當時顯然是非常驚人的,因此歐洲人一直沒有停下對線膛武器的研究。

是對於前裝槍來說,此時的線膛槍雖然確實能提高射擊精度,但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裝填困難。

對於使用球形彈丸的滑膛槍來說,裝填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受限於當時的加工水平,球形彈丸本身不可能和槍管完全密合,因此彈丸要用紙片或布片包裹來加強閉氣,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減小了裝填時的阻力。但線膛槍則不同,為了保證子彈能夠旋轉,必須讓彈丸嵌入膛線之內,因此彈丸的直徑必須要略大於槍管內徑——換言之,線膛槍裝填的時候比滑膛槍更緊,因此也就更加費力。加上這一時代的彈丸大多使用軟鉛製成,雖然利於讓彈丸嵌入膛線,但同時也增加了裝填時的阻力,一些早期的線膛槍甚至需要用木槌敲擊通條才能將槍彈裝填到位。這就使得線膛槍的射速較之滑膛槍慢得多,有時候甚至一分鐘都未必能發射一次。

最終還是法國人解決了這個問題。在16—19世紀的火器發展史中,法國無疑是輕武器技術最先進、發展最快的國家。作為歐洲老牌的陸軍強國,如前面所說,最早發明並裝備燧發槍和刺刀的殊榮都歸法國人所有,在解決前裝槍裝彈速度這一領域,首先獲得突破的同樣也是他們。1826年,法國上尉亨利·古斯塔夫·德維勒設計了一種新式線膛槍,別出心裁地將這種步槍的彈膛直徑設計得小於槍管內徑。這種線膛槍使用略小於槍管內徑的球形彈丸,因此可以順利地將子彈裝入槍管之內;而子彈到達變窄的彈膛部位便會被卡住,此時使用通條用力衝打就會讓鉛質彈丸變形嵌入膛線。

槍械史上劃時代的發明,他的出現甚至結束了一個戰術時代

德維勒設計的新型線膛槍的結構

德維勒的這一設計簡單而有效,很好地解決了線膛槍難以裝填的問題。但球形彈丸在通條衝打時會變扁,影響飛行時的穩定性,而且也不太適合用在線膛槍上。意識到這一點的德維勒很快改進了自己的設計,並於1830年設計出了一種圓頭(錐頭)圓柱形子彈,其飛行時的穩定性大為提升。由於這項成就,同年12月27日德維勒榮獲軍團榮譽勳章(騎士)。這種革新性的彈頭設計影響力非常之大,可以說此後的槍炮彈丸大都沿用了這種形制,恩格斯甚至盛讚德維勒為“現代步槍之父”。

德維勒曾經嘗試性地將圓柱形子彈的底部掏空來減輕彈丸重量,但他意外發現,掏空底部的子彈在發射時會因火藥燃氣的推動而發生膨脹,進而使彈丸嵌入膛線。德維勒並未將這一發現運用到槍械和槍彈的設計之中,然而另一名設計師——和德維勒同時在阿爾及利亞地區服役的法國獵兵軍官克勞德·埃德內·米涅上尉,意識到了這一發現的價值。

1849年,米涅設計了一種尖頭的圓柱形子彈,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米涅彈。這種子彈的直徑略小於槍管內徑,可以快速裝入槍管之內;其彈底被加工出一個圓錐形的空腔,空腔中一般都安裝有凹陷的軟木塞或鐵塞。當發射藥被點燃後,所產生的火藥氣體衝擊軟木塞或鐵塞,使子彈的尾端膨脹並嵌入膛線。在最早的設計中,尾部空腔中的內塞是必需的,但空腔的形狀經過多次改進,最後不使用內塞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米涅的設計不僅僅使得前裝線膛槍的裝填更加快捷,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槍械的射擊精度,因為這一設計同時也吸收了很多其他槍彈設計的優點,比如弗朗索瓦·塔米基爾於1841年發明的槍彈外壁環形凹槽。槍彈外壁環形凹槽設計通過在槍彈尾端加工出數道環形凹槽並在凹槽內填充動物油脂或蜂蠟的方法,減輕了彈丸的重量並減少了其與槍管內壁之間的摩擦力,從而使槍械的彈道更加低伸,變相地進一步提高了射擊精度。

槍械史上劃時代的發明,他的出現甚至結束了一個戰術時代

此後人們很快發現,使用米涅式槍彈的前裝線膛槍裝填和滑膛槍一樣迅速,有效射程和精度卻大大超出後者。更重要的是,任何老式的滑膛槍,只要刻上膛線就能搖身一變成為使用新式槍彈的米涅式步槍,這就極大地降低了換裝新式步槍的成本。米涅式步槍的性能也非常令人滿意,大多數米涅式步槍都能在550碼的距離上實施精確射擊,在1000碼的距離上以齊射方式有效殺傷目標,使用這種步槍的步兵甚至能在射程之外壓制當時炮兵的主要裝備前裝滑膛炮。根據一些文獻記載,1846年法軍獵兵在非洲地區開始使用米涅步槍作戰,但首先大量列裝米涅式步槍的卻是法國人的老對頭英國人。1851年首批28000支P1851式米涅步槍就開始裝備英軍,這款步槍是從老式的P1842滑膛火帽槍修改而來的。

在1853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整營整營的英軍士兵甚至在船上就換裝了P1851式米涅步槍。很快,英國新裝備的米涅式步槍就展示出了其強大的威力。1854年11月26日,俄軍與英法土聯軍在因克爾曼展開決戰,聯軍方步兵的主要裝備是米涅式步槍和前裝線膛槍,而俄軍的主要裝備仍是滑膛槍。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羅素生動地報道了這場戰役的經過,當時的中國人翻譯如下:“槍聲噼啪,炮聲隆隆,彈片飛散,震耳欲聾。衝鋒高潮,俄兵猛攻,前仆後繼,一片殺聲。勇者勇矣,時跑時停,屍橫遍野,線膛稱雄。”英軍在此役中死579人,傷1860人;法軍死130人,傷750人;而俄軍傷亡達10729人,其中死亡5000人以上。交戰雙方傷亡率之比為3.2:1,死亡率之比為7:1,這充分顯示了米涅式步槍的威力。繼英國之後,米涅式步槍開始被各國廣泛裝備。美國內戰中,雙方購買了70多萬支英國產恩菲爾德1853式米涅步槍,若加上美國本土兵工廠仿製的,數量則遠超100萬支。

槍械史上劃時代的發明,他的出現甚至結束了一個戰術時代

(上圖)法軍凡爾賽線膛槍,從上至下依次為1793年式線膛馬槍、1793年式線膛步槍、共和十二年式線膛步槍

不過,米涅式步槍已經是前裝式步槍的最後輝煌,隨著加工生產能力的不斷進步,前裝步槍告別戰爭舞臺的時刻也在不斷接近。1841年,普魯士軍隊裝備了著名的德萊賽後膛針發槍。1848年,克里斯丁·夏普斯設計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夏普斯步槍。這些逐漸完善的後膛裝填線膛槍械性能更加優秀、使用更加便捷,前裝式步槍在這些新式武器面前幾無還手之力。隨著時間的繼續推移,金屬定裝槍彈也問世並投入使用,前裝式步槍越發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同樣以美國內戰為例,在戰爭剛開始時,雙方仍裝備著老式的M1842式擊發滑膛槍;到戰爭末期,使用金屬定裝彈藥的斯潘塞步槍和亨利步槍已經開始大量使用了。

與此同時,新武器的發展也宣告了線式戰術時代的終結。線膛後裝步槍的發射速度和有效射程已經遠超以往的滑膛武器,自然不再需要士兵排成密集橫隊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而面對如此旺盛的火力,排成橫隊這種事情已經變得格外危險。

從黑色幽默角度上講,是單兵火器的發展催生出了線式戰術,但也是單兵火器的發展淘汰了線式戰術。不過當時的人們,特別是歐洲的將軍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最終讓大家認識到這點的,是此後戰爭中無數戰士的鮮血與生命!

本文摘自《線式戰術時代的戰爭藝術》

槍械史上劃時代的發明,他的出現甚至結束了一個戰術時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