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養老”路在何方?探索醫養結合4種新模式

社會保險 投資 體檢 基金 水母網 2017-04-12

水母網4月11日訊(YMG記者 於明君 通訊員 閆程翔)截至2016年底,煙臺市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0萬人,佔總人口的24.5%,比全省高近4個百分點。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人對醫療、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突出。為實現“老有頤養”的目標,在近年來的探索中,煙臺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養老機構的發展,並不斷創新醫養結合制度,著力進行了多種模式的探索,打造了“醫養結合”的新亮點。

“醫養結合”有一定市場需求

家住芝罘區向陽街道華茂社區的範大爺今年71歲,一對兒女都在北京上班,家中只剩他和老伴。因為人越老行動越不便,身體素質也不如以前。“多虧有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每月都上門開展巡診,進行醫療護理,每年為我們65歲以上老人進行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讓我們覺得有了一個堅實的依靠。”範大爺說。

老有所養、老有善養,是每一個老年人的心願。然而伴隨年紀增大,老年群體往往深受病痛折磨。一份調查顯示,近70%的老年人患有各種慢性病,現實是,大多數養老院只能提供養老,而醫院只負責醫療,這種“醫養分離”的結果,便是老人經常要奔波於家庭、養老院和醫院之間。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住到醫養結合新機構。”業內人士認為,眼下提倡醫養結合型結構所適應的老年人,普遍存在兩個“過度”,一是過度醫療,即部分老年人到醫院想盡各種辦法“壓床”;另外是過度欠缺醫療,養老機構目前不具備設置醫療機構條件的居多。醫養結合,應首先要對老人進行身體狀況評估,根據老人的身體失能程度“量體裁衣”。比如,30%左右的老人突發疾病後得到搶救,待生命體徵穩定後需要醫療護理;而70%左右的老人通常是患慢性病,身體機能逐步衰退,這類群體是需要一定的醫療服務,即醫養結合。

我市探索醫養結合4種新模式

市衛計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截止到目前,全市255家養老機構中,29處形成較為完善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160處依託周邊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服務合作,護理型床位佔比15%左右。

在醫養結合方面,我市初步形成4種模式:一是“大養老+小醫療”型,養老為主、醫療為輔,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原有養老機構引進發展醫療服務機構,滿足養老機構對醫療護理、康復訓練、緊急救治等方面的需求。如萊州市桃源山莊老年公寓、招遠市社會福利中心即屬於此種類型。二是“大醫療+小養老”型,即醫療為主、養老為輔,在原有的醫療機構發展養護型和醫護型養老機構,構建醫療、養老、照護、康復等相互銜接的服務模式。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蓬萊市中醫院老年養護中心項目即屬於此種類型。三是“醫療、養老並重”型,即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並重,綜合發展。煙臺樂天養老中心、萊山聖萊恩康復醫院、煙臺鳳凰山醫院等20處養老服務項目均屬於此種類型,將是以後醫養結合發展的主要方向。四是“分散養老+醫療網絡”型,即利用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為居家老人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養老醫療衛生服務”。按每街道辦或每5-10萬人口設置1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半徑1.5公里外按照每0.5-1萬人設置1處社區衛生服務站。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88個,從業人員3100多人,實現了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全覆蓋。

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發展不均衡

據瞭解,目前,醫養結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於各個部門獨立分管各自權限範圍內的工作事項,缺乏一套系統完善的協調機制,致使醫養結合往往構想很好,但具體實施存在“落地難”問題。業內人士表示,“比如,企業要想開辦養老機構,需先到民政部門進行養老機構審批,再到衛計部門辦理衛生許可證,再到人社部門進行醫保審批,期間由於相關單位未集中辦公,且審批時間、審批手續繁瑣,致使企業開辦養老機構週期較長,銜接不暢,企業常常處於停滯不前的困境。”

相比建設醫院等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存在初期投入大,風險高,回報率低等問題,加之國家對養老機構補貼扶持力度較小,導致了多數投資商不願投資養老機構,從而轉投醫療機構。此外,許多養老機構缺乏高水平的護理人員。在一些層次相對較低的養老機構中,大多數護理人員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沒有相關的行業資質;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工資待遇不高,工作繁重勞累,導致一些優秀的醫護人員不斷流失,影響了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和信譽。

業內人士認為,醫保政策瓶頸是最大瓶頸,“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處於醫院和普通養老院之間的‘模糊地帶’,按照相關政策,老人在醫院住院產生的費用可以報銷,而在養老機構接受的護理、康復、醫療等服務無法享受醫保報銷政策。如此導致很多老人選擇長期在醫院壓床。”

醫養結合出路何在

醫養結合路在何方?首先,業內人士呼籲首先應建立規範的醫養結合聯合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建立規範醫養結合聯合機制,明確牽頭部門和責任部門,簡化辦理審批手續,可考慮集中辦公、一站式服務,使醫養結合工作更加具體化、規範化、一體化。同時,加大醫養結合資金投入力度。加大對醫療養老機構的補貼扶持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和醫療體系,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政策支持,讓投資商和老百姓均無後顧之憂。另外,培育和吸引養老行業醫護人員。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待遇標準和培訓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員從事醫養健康養老專業服務,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為醫養結合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截至2016年底,煙臺市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0萬人,佔總人口的24.5%,比全省高近4個百分點,養老需求旺盛。201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對內設護理、康復、醫療等機構的養老場所最高補助100萬元,對養老服務機構減免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佔用耕地的免徵耕地佔用稅,境內外資本興辦養老機構享受同等優惠政策,優先供應項目用地。

據悉,目前我市已經落實1125畝土地指標用於養老服務業。在市級層面開展的養老服務產業試點工作中,已籌集到35億元養老服務產業引導基金,市級留成福彩公益金65%以上用於發展養老服務。養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全市現有養老機構255處,各類養老床位5.56萬張,千名老人擁有床位達到36.1張,已有城鄉養老服務設施1071處,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12處。65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85%。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