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區打造社會救助“安全高地”讓困難群眾共享城市化發展成果

社會保險 農村 基金 大學 新華網 2017-05-28

西青區社會救助工作始終堅持“託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方針,以“城鄉統籌、抬高底線、提檔升級”為工作標準,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城鄉低保對象2572戶4526人,特困供養人員119人,2016年全年支出各類救助資金6500餘萬元。

“三個到位”

為困難群眾撐起“安全傘”

一是有錢幹事,資金保障到位。全區每年按照上一年度救助金10%以上的漲幅申請財政預算,區財政均給予及時足額發放。

二是有人做事,人員保障到位。從健全工作體系、建立業務規範、完善運行機制三方面著力,推動實現民政業務工作有規範、服務有標準、運行有保障。

三是有權管事,機制保障到位。全區建立了由分管區領導任召集人的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形成全方位立體救助網絡。

“三個創新”

為困難群眾織好“安全網”

一是突出一個“早”字,解決好睏難群眾受助渠道問題。西青區全面建立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推進了各項救助工作協調快速發展。依託村居委會和社區工作站,及時瞭解、掌握、核實轄區內居民遭遇突發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況;依託各街鎮的社會事務服務中心,設立統一的社會救助受理窗口,接受困難群眾的主動求助;依託全區處級以上幹部與困難群眾“一對一”幫扶活動,及時向街鎮民政部門反饋信息。

二是突出一個“實”字,創新開展低保邊緣戶救助工作。邊緣戶家庭醫療費用的自費部分,按50%的比例救助,封頂15000元。大學在校生每年給予助學金2000元,高中生學雜費實報實銷。同時,每戶給予年底一次性補貼500元,取暖補貼340元。切實緩解了這類特殊群體的生活困難。

三是突出一個“補”字,解決好農籍居民因病致貧問題。設立西青區農籍居民醫療保險補助基金,基金規模為4500萬元。

“三個規範”

為救助工作設置“安全錘”

一是防止“錯保”, 規範了區聯席會議的聯動方式。推行精細化管理和服務,利用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的資源和渠道,對低保申請人的房產、車輛、個人收入、工商登記等情況進行查詢。與人社局達成協議,對低保申請人的勞動能力進行鑑定,鑑定結果作為審批低保的依據,解決了非重病重殘困難群眾申請低保難的問題。

二是防止“騙保”,規範了低保審批的調查程序。在低保審批過程中,要求申請人簽訂承諾書。

三是防止“漏保”,規範了項目救助的組織程序。強化救助工作組織協調,發動全社會力量,是打造城市化社會救助格局的基礎。充分發揮民政部門主導作用,協調各有關部門形成合力,織密民生保障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