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展紅旗如畫」70年前,解放軍進城,沙縣成為閩西北地區第一個解放的縣城


「風展紅旗如畫」70年前,解放軍進城,沙縣成為閩西北地區第一個解放的縣城

今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前,無數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今天,讓我們重溫70年前解放軍進城的時刻,聆聽親歷者的講述,感受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沙縣:解放軍從西門進城

1949年6月16日,沙縣解放,成為閩西北地區第一個解放的縣城。

“解放當天,我看到沙溪河對岸的鳳凰山上,站著許多人,他們有的打著傘。”周正東出生於1943年,沙縣解放時,年僅6歲。當天凌晨,他依稀聽到槍炮聲。不久後,槍炮聲驟停。據說,當時,一位守城的縣政府祕書帶來投降書,在西門城樓舉白旗投降了。

何筱華今年94歲,談起沙縣解放的往事,她至今唏噓不已。因為,那天是她結婚的大喜日子。“我們算是沙縣最早自由戀愛的青年,我的先生是沙縣中學(現在的沙縣一中)的老師。”何筱華回憶,那天,他們特意請來照相館的人拍照,還穿上了西式婚紗,準備舉辦一場“新潮”婚禮。計劃,被凌晨的槍聲打亂了。

聽到槍聲後,老百姓都關門閉戶躲了起來,為婚禮準備好的飯菜,也只能偷偷藏到閣樓。很多人都在觀望。臨近中午,婚禮得以順利進行。

當年,沙縣沿河一帶有城牆。戰爭勝利後,各城門打開,解放軍從西門進城。不久後,在東門門口,周正東親眼目睹游擊隊剛進城時的情形:“他們揹著槍和大刀,不擾民。”

周正東的父親周宗法是衛理醫院的院長,衛理醫院是沙縣最早的西醫院,前身為“美以美診所”,由教會創辦。醫院位於現在沙縣的南門和廟門之間,離城牆很近,他們一家長期生活於此。

“我記得,當天有一位老百姓被槍彈擊中腿部,送往醫院就診。”周正東說,這位傷者居住在小水門附近,原想著到廚房拿點懸掛在樑上的下酒菜,卻不小心被流彈擊中,幸虧搶救及時,才撿回一條命。

周正東愛好攝影,他的作品《新光舊影》收錄了許多早些年的老照片,忠實地再現了沙縣老城、老事、老風俗。其中一頁還刊登了他與林志群的合照。他說,1949年6月16日解放沙縣的入城儀式上,走在隊伍最前列的,就是這位家喻戶曉威震閩西北的“馬司令”(出於遊擊鬥爭需要,林志群曾隱姓改名為馬剛毅)。

縣城解放前,當時駐沙縣國民黨第八教養院的傷兵,在當地搶人財物、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百姓們積怨已久。解放後,許多百姓找他們算賬,將他們扔到河裡。“那幾天剛好漲大水,我看到沙溪河上游有屍首順流而下。”周正東說,後來解放軍妥善處理了此事,百姓的生活恢復平靜。

解放前,很多米麵商家囤貨不賣,社會動盪。解放後,老百姓們生活安定了許多,也第一次看到,並買到了袋裝麵粉。在周正東的印象裡,解放初期,沙縣經濟得到發展,不僅有國營貿易公司,還不定期舉辦展銷會,熱熱鬧鬧。

今年6月16日,沙縣將迎來縣城解放70週年。七十載春秋越,沙縣的變化,翻天覆地。如今,記者重走解放軍和游擊隊經過的那幾個城門,早已不復當年景象——現在的西門,道路寬敞,兩側樓房、商鋪林立。南門一帶,綠蔭環繞,一到夜晚,市民休憩、跳舞,其樂融融。而小水門附近,有座關帝廟,逢年過節,市民往來如織。

尤溪:和平解放,百姓列隊歡迎解放軍進城

尤溪有條“解放路”,全長約2100米,為紀念尤溪和平解放,解放軍由此路進城而得名;尤溪還有條“七五路”,也是為紀念縣城1949年7月5日和平解放而命名,東接解放路,全長約2200米。

“這裡是福建省最早和平解放的縣城,我的父親是見證者之一。”張其興(隨母姓)出生於1944年,尤溪解放當日,尚學語。他告訴記者,其父陳華棠曾任尤溪縣政府祕書,解放軍進城時,陳華棠代表縣政府和駐尤溪國民黨部隊,將大印和人員、財產花名冊上交。解放後,陳華棠留任尤溪一中教師。

青年時期,張其興曾聽父親提起尤溪解放當天的情形。他說,1949年7月5日,尤溪縣城人聲鼎沸,到處是鑼鼓聲、鞭炮聲,慶祝解放。但城區秩序井然,商店照常營業。東門外,尤溪縣各界知名人士及百姓群眾列隊歡迎解放軍。不久後,焦劍俠、林志群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及有關人員,浩浩蕩蕩進入縣城。

據《尤溪革命史》記載“尤溪不費一槍一彈,不傷一草一木,和平解放了。”這一勝利,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十兵團右翼部隊進軍福州、切斷福廈公路、堵擊南逃之敵掃清了障礙。同時,對促使閩西北各縣反動政權的瓦解,起到了很大作用。

尤溪解放時,劉光清才6歲,當天的情形,他與張其興一樣,多從父輩口中得知。但解放後不久,尤溪慘遭國民黨軍隊轟炸的往事,他們都記憶猶新。

當時,國民黨曾在尤溪投下兩顆炸彈。“其中一顆投在現在水東電站壩頭的位置,是顆‘啞彈’,還有一顆,炸了尤溪一中校舍。”劉光清和張其興嘆息,在校任職的毛老師一家三口因此罹難,上世紀70年代初,一中新建校舍,還有一幢命名為“勝利樓”,以此悼念遇難者。

張其興回憶,當時,只要警報聲一響,大家就逃。晚上,只要夜空出現光亮,可能有國民黨飛機經過,在校學生便將油燈放置桌底,以防暴露目標。學校還把各扇窗戶的玻璃貼滿紙條覆蓋,以免被炮彈震裂後碎片飛濺。

歷史早已遠去,發展是最好的傳承。如今,“解放路”兩旁銀行、影劇院等高層建築幢幢相連,酒家、商店、飲食店等店店相接,成了繁華熱鬧的商業街。而“七五路”,也先後進行了人行道擴寬、取直,路面水泥硬化、路燈及地下管線重新設置等改造工程,變成了集商貿、文化、休閒為一體的繁華街道。

三元:解放軍攻進城後秩序井然,睡在學校

隨著解放戰爭如火如荼開展,1949年9月6日,大田解放。10月21日,寧化解放。10月24日,清流、明溪解放。1950年1月28日,三元遊擊支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三元縣。

賴光坤出生於1933年,今年87歲。三元解放那年,他已經是個大小夥子。他記得,當年三元有個“大隊部”,由百姓自發組成,在地方很有勢力,大家都有些懼怕。解放軍進城後,不僅趕跑了國民黨勢力,“大隊部”也被解散。

賴光坤說,為解放三元,解放軍和游擊隊分別從大田、沙縣、現在梅列轄區的陳大碧溪、中村等方向包圍進城。解放當天,他依稀聽到槍炮聲。解放軍進城後,一切歸於寧靜。據說,後來解放軍還在當年國民黨培養人才的學院,也就是現在三明一中的位置稍作休憩。

對於賴光坤提到的一些往事,今年90歲的黃禮儀,也很有印象。他說,解放軍進城當天,很多老百姓不瞭解情況,有的人以為來了土匪,紛紛關門閉戶。為此,有些解放軍戰士還敲了一些百姓的家門,熱心地告訴他們:“大家別怕,把門打開,我們是解放軍,三元解放了。”

黃禮儀的妻子鄭新嬌今年86歲。“解放軍愛民護民,老百姓很感激。”她說,解放前,婦女都不敢出門上街。解放後,社會安定了許多。後來,工作組還號召婦女參加工作。

張偉堂是廣東人,今年78歲。1961年,他被分配到三明衛生防疫站工作,一呆就是58年。剛來三明參加工作時,他曾聽一位已故的朋友提起,現在三明一中附近有個“萬人坑”,裡面就埋著很多當年解放三元時戰死的人。

三元解放那年,林紀增還小。十幾歲時,他聽一位叫莊家傑的人提起,為了解放三元,有一隊解放軍曾從荊東路過。而莊家傑,在解放軍的請求下,還為他們帶過一段路。林紀增還聽說,更早以前,紅軍也到過荊東,在現在的一座叫作“福興堂”的廟宇中休憩。

解放前,荊東居住的大部分是佃戶,租地耕種後,得拿一半以上的穀子交租。解放後,農民分得土地,翻身做主人。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後,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日新月異。

70年前,三元只是閩西北山區一個小縣城。解放後,1956年7月,三元、明溪縣合併稱三明縣,隸屬南平專區。1958年,福建省委作出在三明建設福建省重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此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齊聚於此,一家家企業陸續拔地而起,發展建設如火如荼。1959年2月,成立省轄三明市。1963年,三明市改縣級市。1983年,三明市復為省轄地級市,市區設梅列、三元區。經過幾代三明人的努力,在這片紅色熱土上,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崛起在沙溪河畔……

(三明日報記者 盧素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