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夏縣來說,宗人口超30萬,隸屬於地級運城市。夏縣因夏朝建都於此而得名,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接處的山西省西南端,並且,夏縣還位於山西、河南兩省的交界處。

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地處兩省交界處!

首先,夏縣古稱安邑,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作為山西省運城市的下轄縣,夏縣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接處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條山西麓,南接平陸縣,北鄰聞喜縣、垣曲縣,西連鹽湖區,東隔黃河與河南澠池縣相望,也即地處山西、河南兩省的交界處。就夏縣的歷史來說,公元前21世紀,夏禹之子啟建都於此。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啟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建安邑"。周朝時期,今山西省夏縣一帶屬晉國地,周成王封叔虞於此。當然,就晉國來說,後來發生於“曲沃代翼”這一歷史事件。

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地處兩省交界處!

戰國初期,魏趙韓三家分晉,今運城市夏縣一帶屬魏國的疆域。在戰國時期,魏國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值得注意的是,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一帶)。也即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被稱為安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秦朝在該地區設立安邑縣,屬河東郡,為郡治所在地。漢朝時期,依然設立安邑縣,縣治在今禹王城。

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地處兩省交界處!

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夏縣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在魏晉時期,因襲舊制,今夏縣一帶仍稱安邑縣。公元428年,也即北魏時期,該地區為北安邑,在安邑南20公里處設南安邑。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縣城遷至北安邑縣城東7.5公里處,更名為夏,為夏縣得名之始,屬秦州河北郡。由此,對於夏縣這一建制,始於公元49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對於夏縣這一地名,因為夏朝曾在此建都,所以得名。北周時期,下轄改屬安邑郡,郡治在今禹王城。

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地處兩省交界處!

最後,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設立虞州,大業初年廢州,縣隸河東郡。唐朝建立後,廢河東郡改虞州縣屬。貞觀十七年(643年)改屬絳州。大足元年(701年)改屬陝州,不久復屬絳州。宋朝時期,夏縣屬陝州。公元1215年,夏縣改屬解州。元仍襲舊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夏縣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陽府解州。清朝取代明朝後,夏縣屬直隸解州。1913年,夏縣屬河東道。1928年,夏縣直屬於山西省。2000年10月31日,運城撤地建市,夏縣屬運城市。截至2018年底,夏縣總面積達1352.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36.5萬人。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情懷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