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寧:“山綠了,日子也紅火了”


山西大寧:“山綠了,日子也紅火了”

坐在山頭眺望遠處的黃河,年過六十的劉英明常有時來運轉的感覺,爬滿皺紋的黝黑臉膛上綻滿笑意。“外出打工沒人敢要,回村加入造林合作社,有錢賺,還能顧家。”話音未落,老漢將期冀的目光投向身邊一片剛剛栽下的小樹苗,“山綠了,日子也紅火了。”

為了供孩子上學,劉英明早年經常離開家鄉山西省大寧縣樓底村,到外地打工。畢竟年齡不饒人,加之患上了冠心病,他不得不回到村裡。老伴崔秀英不僅血壓高,還有類風溼關節炎。年邁的老母親也是個“藥罐子”。一家人種地那點收入,除了填飽肚子,基本都用到了買藥上。2014年,經過精準識別等程序,劉英明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樓底村成立造林合作社,鼓勵劉英明參加。剛開始,老漢顧慮重重:貧瘠的黃土地上能把樹種活嗎?靠種樹真的能讓日子紅火起來?幾經思忖,劉英明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跟著專業人員幹了起來。仨月的辛勤勞作付出,劉英明掙了8000元。去年,他幹勁更足,老伴也在合作社兼職,兩人到手2.1萬元。

在山西,生態惡化與深度貧困相互交織。2016年,全省58個貧困縣,41個地處國家和省裡劃定的限制開發的生態主體功能區,集中分佈在呂梁山、太行山和北部高寒冷涼山區。山西省委提出,一個戰場要打贏兩場戰役,一個戰場就是生態建設,兩場戰役就是生態治理、脫貧攻堅。像樓底村這樣的造林合作社,山西這幾年組建了2500多個。

山西把生態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戰略工程來抓,將貧困縣造林任務全部安排給村造林合作社。每個合作社,貧困戶的比例不低於60%。

與此同時,山西將貧困縣造林投資標準提高到每畝800元,其中45%作為勞務支出。省委和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則“雙籤”脫貧攻堅責任書,組織11個地市、58個貧困縣的黨政“一把手”每人指導一個造林合作社,在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雲龍看來,要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造林合作社得有活可幹,隨著造林任務的推進,宜林地面積已大為減少。“如果沒活可幹,生態扶貧的效果就會打折扣。”

怎麼辦?關鍵在於建立可持續脫貧長效機制。山西紮紮實實推進生態扶貧工程,去年58個貧困縣退耕還林183萬畝,惠及8.9萬貧困戶;造林綠化285.5萬畝,全省造林合作社帶動5.2萬貧困勞動力增收等。省扶貧辦主任劉志傑說:“這些政策全年累計幫助52.3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10.5億元。”

咬定生態扶貧不放鬆,山西嚐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2018年,山西保有森林面積已由2010年的4236萬畝增加到4816萬畝。去年全省約有64.9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7年的3.9%下降到1.1%。

記者驅車穿行於呂梁山深處,車窗外不時閃過大片大片的林木。不斷多起來的綠色標註著生態環境的改善,也見證了更多的人像劉英明一家那樣擺脫貧困、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