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荒經》中的二十八座山與二十八宿的對應,解讀《山海經》

山海經 天文 溫暖冬至 遇城,遇自己 基因看歷史 2019-04-28

關於《大荒經》是一本什麼性質的書,清代學者陳逢衡首先從《大荒東經》描繪有日月升起之山和《大荒西經》描繪有日月下落之山,而斷定其是用來觀測日月行度以確定季節的。近代學者呂子方、鄭文光皆從其說,進一步認為這是曆法的前身。這些觀點無疑都是十分具有開創性和很有見地的,需要補充的是,這些學者都疏忽了《大荒經》其實不僅僅在東西方有七對用來觀測日月的山峰,同時在南北也有七對用來觀測星辰的山峰。這七對南北對應的山峰自成書以來兩千多年就一直沉睡在《大荒經》文本中未被人發現,致使《大荒經》和《海外經》真正的性質一直沒有被認識到,那就是占星。

那麼,《大荒經》中真的有南北用來作為觀測座標的七對山峰嗎?答案是肯定的。《大荒經》中描述的山峰非常多,我們怎樣來確定哪些山峰是用來作為座標的山峰呢?在《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中,那七對山峰有明顯的標誌,就是東邊的山峰都說成是“日月所出”,西邊的山峰都說成是“日月所入”,非常引人注目,容易被發現。其實,更為重要的一個標誌,也是我要用來推斷南、北也存在七對山峰的標誌,就是這些描述這些山峰之前,都要加上“大荒之中”幾個字,無一另外。根據這樣的標誌,我們可以在《大荒南經》中的六個段落找到六個冠以“大荒之中”的山: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窮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中,有山名 塗之山,青水窮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

在《大荒北經》,我們可以找到八座冠以“大荒之中”作為狀語的山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入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

這樣,在《大荒南經》和《大荒北經》一共有十四個以“大荒之中”為定語的山峰。可是,這十四座山峰南北不對稱,《大荒南經》有六座,《大荒北經》中有八座,其實,導致這種不對稱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錯簡,在古竹簡的抄寫時將《大荒南經》中的一個冠以“大荒之中”的山峰挪到了《大荒北經》去了。這種推測是有充分理由的,那就是,《大荒南經》中的去痓山和《大荒北經》的北極天櫃山從句子的描述看,應該是處於正中的山峰,處於正中的山都有“×方曰×,來風曰×”一類的句子。

那麼,是哪一座山峰應當歸還給《大荒南經》呢?從排列上看,應該把《大荒北經》中的最後一個冠以“大荒之中”的山峰即衡石山歸還到《大荒南經》的第一個位置上去,這樣才能使去痓山和北極天櫃山都處於南方和北方正中的位置。當然,從邏輯上講,任何一座山都有錯簡的可能,但無獨有偶,筆者正好在《史記》中講述二十八宿的參宿條文中找到了關於“衡石”的內容,參宿處於西南角,正好衡石山要挪動的位置也是西南角,下文將詳細論證。如果這種推測成立的話,我們可以將以上的山峰句子調整如下:

《大荒南經》的七座山峰為: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洞野之山。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窮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中,有山名 塗之山,青水窮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

《大荒北經》的七座山峰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入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

劉宗迪在《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一書中提出了二十八星宿起源於山峰座標的猜想,他寫道:“中國傳統天文學中二十八體系的起源,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對其來歷,天文學史學家眾說紛紜,迄無定論。太陽一年一週天,一年分十二個月,由於二十八宿系統在曆法學上的作用主要是據以觀察太陽的位置(日)以判斷月份,那麼,古人為什麼不根據實際觀測的需要將周天簡單地劃分為十二等分而是劃分為二十八個區間呢?這一問題令天文史學家百思不得其解。”[1] 接著他從《淮南子·天文訓》中關於二十八宿座標系統曾經與山峰座標系統相互融合的記載出發,提出二十八宿座標系統很可能是從山峰座標系統脫胎而來的:“山峰座標系在東、西方選擇了七對山峰作為確定月份和節氣的參照,出於對稱的考慮,古人可能在南、北亦相應地選擇七對山峰,這樣,四面共有二十八宿就是將地上的二十八山投射到星空上的產物。” “山峰配屬星宿的天文分野圖式當是源於《大荒經》所描述的以山峰為參照的原始原始天文觀測座標體系。” [2] 這一猜想很有見地,遺憾的是,劉宗迪疏忽了《大荒經》就隱藏有這樣的二十八座山峰,認為“時代藐遠,文獻散失,此說只能是猜想。”便沒有對這一問題再進行論述。

那麼,我們既然找到了隱藏在大荒經中兩千多年來都未被人們發現的二十八座山峰,我們便可以試圖將這二十八座山峰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進行對比。這種對比是有理由的,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戰國時期,而二十八宿體系的形成下限時間是戰國早期,在1978年的湖北省隨縣擂鼓墩發掘的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就有一個書寫著中國二十八宿的漆箱蓋。[3] 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分屬於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鬥、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宿: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如圖:

從《大荒經》中的二十八座山與二十八宿的對應,解讀《山海經》

當然,天空中不僅僅只是這些星官,還有一些貼近這些它們,與它們關係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墳墓、離宮、附耳、伐、鉞、積屍、右轄、左轄、長沙、神宮等,分別附屬於房、危、室、畢、參、井、鬼、軫、尾等宿內,稱為輔官或輔座。

根據《大荒經》的敘事方向,我們可以將二十八座觀測之山與二十八宿對應如下:

從《大荒經》中的二十八座山與二十八宿的對應,解讀《山海經》

既然《大荒經》描述的只是一個固定的點所看到的視力範圍之內的一些山,並依據這些山來講述一些方國或神靈,那麼,這些方國便不會真的存在在那二十八座山的範圍之內,而只是通過山與星宿的對應作為中介來描述的。山、星宿、星宿分野的關係如圖:

從《大荒經》中的二十八座山與二十八宿的對應,解讀《山海經》


中間的小方塊是視覺範圍內的地域,小方塊四周的點是四方七座共二十八座作為

觀測星辰的座標山,小方塊與大方塊之間是觀測視力所不能及的範圍,大方塊上

面的圓是天空。觀測者從中間的觀測點來觀測某一座山上面的星宿,以占卜其分

野的情況。雖然星宿一年移動一週,但其地面上列國的分野關係是固定的。

明白了這樣的對應關係,我們便可以把《大荒經》和《海經》所描述的內容大致分為三大部分:1,站在觀測點可看見的山水,以及在這些山上進行的觀測活動。2,可看見的山水所對應的星宿;3,星宿的分野,即站在觀測點所看不到的,但又是現實中的山水以及列國。以三苗國、驩頭國為例,它們是南方現實中存在的民族或國家,是南方七宿中翼宿的分野,在《大荒經》中,與翼宿對應的是《大荒南經》中的 塗山。這樣,在“ 塗山”這一部分,講述的首先是 塗山,這是現實中存在的,是用來作為觀測日月星辰的座標山,同時也可能講述其周圍一些現實中的山水,以及在這一區域所進行的觀測活動;然後可能講述它所對應的星宿即翼宿,關於翼宿及其周圍星宿的神話傳說等,最後講述這一星宿的分野,即它所籠罩下的一些國家與民族,即三苗國、驩頭國及其附近的方國。明乎此,我們便理解了《大荒經》與《海外經》中為什麼有的是真實的,而有的確十分離譜,真真假假,難以辨認。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論點,我們主要以《大荒東經》(以及與之有淵源關係的《海外東經》)來與東方七宿,以《大荒南經》(以及與之有淵源關係的《海外南經》)與南方七宿進行對比。

我們先來看看《大荒東經》、《海外東經》與東方七宿的對應關係,包括七宿附近的一些星宿的對應關係。由於現實中東方沒有什麼真正的國家,所以以這七座山為中心的七個部分主要講的就是星官,很少涉及到這些星官的分野,即它們所對應的現實中的列國。

1、角——大言:大人國、大人之市、小人國

大言山對應的是角宿,大言山這一部分講的有大人國、小人國,即: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國。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有小人國,名靖人。有神,人面獸身,名曰犁<霝鬼>之屍。

《海外東經》關於“大人國”的描述則是: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

關於大人、小人所對應的角宿及其附近的星官是什麼樣的呢?在角宿附近,有一星座叫大角,是一顆非常明亮的星。《史記·天官書》正義:“大角一星,在兩攝提間,人君之象也。”又“攝提六星,夾大角,大臣之象也。”這裡的君臣,正好對應“大人國”與“小人國”。“有小人國,名靖人”句的“靖”是恭敬的意思,表示臣子對君王的恭敬。在《海外東經》描述的是大人坐船的樣子,而《史記·天官書》雲:“大角者,天王帝庭。”索隱案:“《援神契》雲‘大角為坐候’。”

緊挨著大人國的是名叫大人之堂的大人之市,相應的,與角宿同屬東宮的房宿附近就是天市星、市樓星。《史記·天官書》雲:“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樓。”《史記·天官書》正義:“天市二十三星,在房、心東北,主國市聚交易之所,一曰天旗。明則市吏急,商人無利;忽然不明,反是。市中星眾則歲實,稀則歲虛。”這兩處說法有點不一樣,一說天市為四顆星組成,一說天市有二十三顆星,但不管怎樣,這個天市都是在與角宿同為東方七宿的房宿和心宿附近,難怪《大荒東經》在描述了大人國之後便要提起這熙熙攘攘的交易市場。這市場歸大人所有和管理,他坐在市樓裡,這便是“大人之堂”。

至於為什麼人們把角宿看成是“天王帝庭”,是“候座”,這與物候有關。劉宗迪在《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中論證了“大人削船”與三月“始乘周”的關係。[i] 陽春三月天氣轉暖,河冰已開,河水始盛,故三月始乘舟。這裡說的可不是老百姓坐船,這是天子的一項重要儀式。作為政點的《月令》記載:“(季春之月),天子乃……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於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角宿處於東南角,與一年中的三月在時間上是對應的。這樣,地上的事情就投射到了天上。

2、亢——合虛:君子國

在《大荒東經》中,合虛山這一部分講述的是中容國、君子國、司幽。即:

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古

有東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齋

有司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海外東經》有相應的“君子國”的描寫:

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

與合虛對應的是亢宿,一共由四個星組成,像一座屋子,《史記·天官書》:“亢為疏廟。”又索隱:“《元命包》曰:亢四星為廟庭。”這裡的廟是指廟堂,古時候是“朝廷”的意思。《史記·天官書》正義:“聽政之所也。”在朝廷聽政的臣子們,著裝格外講究,而且朝有朝規,講話都得彬彬有禮。可以推測,《大荒東經》與《海外東經》描述的這些“衣冠帶劍”“為人好讓不爭”的君子,正是在朝廷聽政的臣子。

3、氐——明星山(孽搖頵羝):奢比之屍

在《大荒東經》中的明星山部分沒有提到“奢比之屍”,而是把它放在了孽搖頵羝山的那一部分來描述。可是,“奢比之屍”在《海外東經》中的位置卻比較靠前,放在了大人國之後,即第三個位置來描述。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大荒東經》把奢比之屍放在孽搖頵羝山的那一部分可能是錯簡。因而將其與排在第三位的氐宿內容進行比較。

《大荒東經》對“奢比之屍”的描述是:

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海外東經》的描述是:

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屍是指屍神,是人們祭祀的神像。那麼,這奢比之屍是什麼神像呢?首先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奢比之屍又叫肝榆之屍,恰恰《史記》解釋氐宿的時候又與榆樹有關。《史記·天官書》是這樣解釋氐宿的:“氐為天根,主疫。” 《史記·天官書》索隱:“宋均雲:疫,病也。三月榆莢落,故主疾疫也。然此時雖生,而日宿在奎,行毒氣,故有疫也。”這是說,氐宿主疾疫是因為三月榆莢落,行毒氣。我們知道,太陽從大言山往北移至明星山的時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是二月中旬,接近三月。看來,這個既叫奢比又叫肝榆的屍神很可能是榆樹之神。每年二、三月,因“榆莢落,行毒氣”,人們便祭祀榆樹神,以求平安,健康。

在《大荒東經》中,明星山這一部分還講述了青丘:“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離氐宿不遠,也就是在翼宿和軫宿之間的下面,也可以說是在東南角的位置上,有一個星座,名稱就叫青丘,或許青丘國就指這個星座。

4、房——鞠陵於天:招搖、玄股、困民之國

《大荒東經》在鞠陵於天山這一部分描述了招搖山、玄股國和困民國。如下:

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齋

有困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託於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海外東經》中沒有提到招搖山,但有玄股國和勞民國。如下:

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齋

勞民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

房宿不遠處就是招搖星,我們知道,很多星名來自地下的山名,那麼,招搖山與招搖星在位置上吻合,我們就有理由懷疑招搖星的得名可能來自招搖山。另外,招搖星附近是玄戈星,而《大荒東經》又將招搖山與玄股國並提。玄戈與玄股音近,是否也有關係,這裡沒有更多的證據,只是先提出來,留待以後進一步研究。

另外,《海外東經》的勞民國(也叫教民國)在《大荒東經》中叫困民國。困民國在玄股國附近,無獨有偶,緊挨著招搖星、玄戈星的,是由十五顆星組成的一個星座,叫賤人之牢。其形狀是圓的,像監獄一樣。《史記·天官書》雲:“杓端有兩星:一內為矛,招搖;一外為盾,天鋒。有句圜十五星,屬杓,曰賤人之牢。”索隱案:詩記歷樞雲“賤人牢,一曰天獄”。又樂汁圖雲:“連營,賤人牢”。這樣,我們有理由將困民國的“困”與“牢”聯繫起來分析,將人困起來,也就是將人關在牢裡。關在牢裡的人是賤人,是奴隸,是要有繁重的勞役的,因此又叫勞民國。從這個角度思考,“或曰教民”一句的“教”,則可理解為教化的意思。坐牢,在牢裡勞動,目的就是教化,改邪歸正,被教化的人,自然就是教民了。總之,招搖星、玄戈星、賤人之牢三個星座連在一起,而《山海經》中的招搖山、玄股國、牢民國也恰好連在一起。

5、心(氐)——孽搖頵羝:扶木

《大荒東經》的孽搖頵羝山部分只講述了山上有扶木、湯谷以及奢比之屍,上文已經論證了奢比之屍應該放到明星山部分去描寫,而不是孽搖頵羝。這裡關於扶木的描述是這樣的:“湯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於烏。”劉宗迪對這描述已經有了很有見地的論證,即這是人們在這裡立木測日影。[ii] 這裡想提出的是另一個問題,孽搖頵羝山是對應著節氣穀雨的一座山,不在東邊七座山的正中,正中的一座山是鞠陵於天,鞠陵於天對應著一年中日夜平分,長短一樣的春分。為什麼不在鞠陵於天山那裡立木測日影,而是把測日工作放在了孽搖頵羝山?筆者認為是錯簡所致,《大荒東經》的黑齒國出現在明星山部分,而《海外東經》在描述黑齒國之後,有一句講湯谷位置的話,即“下有湯谷”,接著一個段落就是說湯谷和扶桑的。那麼,這個“下”應該是明星山的下一座山,也就是鞠陵於天。在鞠陵於天這座山上進行測日影的工作,可能更為可信。

6、尾——猗天蘇門:壎民之國

在《大荒東經》的猗天蘇門部分只有一個段落:“有壎民之國。有綦山,又有搖山,有<鬲曾>山,又有門戶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鳥。”對壎民之國沒有做任何描述,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壎是一種陶土燒製的吹奏樂器,壎民則是吹奏這一樂器的人們。整天歌舞昇平的人們,定是一群養尊處優,輕閒自在的人群,尾宿正是這樣的人所居住的地方。《史記·天官書》索隱元命包雲:“尾九星,箕四星,為後宮之場也。” 《史記·天官書》正義:“……尾九星為後宮……星近心第一星為後,次三星妃,次三星嬪,末二星妾。”

7、箕——壑明俊疾(明星):中容之國

《大荒東經》的壑明俊疾部分提到了中容之國。中容之國在合虛山部分也出現了一次,有可能是重複,但這種重複似乎有其道理。合虛的“虛”,壑明俊疾的“壑”,以及“中容”,都有空的意思。另外,從“中容”這一名稱看,可能與箕宿星相有些關係,簸箕中間是空的,可容納東西,也就是裝東西。箕宿包括四顆星,本身就像一個容器,像一個簸箕。

《史記·天官書》:“箕為敖客,曰口舌。” 又詩緯雲“箕為天口,主出氣。”所以箕宿又是風伯,從星相分野上說,也是風伯為箕星,雨師為畢星,兩者遙相對應。《史記·天官書》正義:“箕主八風……月宿其野,為風起。”既然箕宿又為中空的容器,又為出氣的風口,那麼,與之對應的壑明俊疾這一名稱就很值得玩味了。壑,就是溝壑,也是中空;俊,是東風的意思,《大荒東經》就有“東方曰折,來風曰俊”的句子;疾,就是快的意思。“壑明俊疾”合起來就是溝壑寬大明亮,東風迅猛的意思。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之所以將箕宿說成是主風的星宿,其原因是與之對應的山具有一個與風有關的名字。

我們再來看看《大荒南經》、《海外南經》與南方七宿的對應關係。南方七宿為朱雀,所以在這一方位,《大荒南經》和《海外南經》也描述了大量了鳥神:羽民國、比翼鳥、畢方鳥、張宏、驩頭等。

1、井——衡石山:牛黎之國。

《大荒北經》所描述的最後的“大荒之中”的山是衡石山、九陰山和洞野之山。上文已經提到,此條應該挪到《大荒南經》,作為第一座“大荒之中”的山,這樣才能使去痓山和北極天櫃山都處於南方和北方正中的位置。那麼,為什麼不移動其他的山呢?關鍵就在於這一座山的名稱——“衡石”。將衡石山挪動到南邊作第一座冠以“大荒之中”的山,它的位置便處於西南角,與之對應的星宿是井宿,與井宿同在西南角的參宿,就有一個三顆星叫衡石。《史記·天官書》曰:“參為白虎。三星直者,是為衡石。”參宿由十顆星組成,其中有三顆星成一條直線,稱為衡石。我們知道,很多星名來自地下的山名,既然在西南角的星中有稱為衡石的,那麼,將地下的“衡石山”挪到西南角,理由便很充分了。

井宿由八顆星組成,像一個井字,因而得名。衡石山部分講述的是牛黎之國,筆者猜測,牛黎的“黎”當為“犁”。這一區域與井宿對應,井字如田,有井田之說,說這裡是牛犁之國,無非就是暗指了天空中井宿的形狀像田一樣。

2、鬼——不庭山:結匈國

《海外南經》前面講述的是結匈國,可與鬼宿對應。鬼宿由五顆星組成,外面四顆組成一個口子向上的碗狀,中間一顆在碗裡面。中間的那一顆星名稱十分可怕,叫積屍,就是屍體堆積的意思。《史記·天官書》正義:“中一星為積屍,一名質,主喪死祠祀。”所以,“結匈國”當為“結凶國”,有人把結匈解釋為“雞胸”,說結匈國的人因為雞胸而得名,不妥,哪有一個地方的人個個雞胸?

3、柳——不姜山:羽民國、卵民國

《大荒南經》中,在挨近不姜山的前面兩條,講述的是羽民國和卵民國:“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有卵之國,其民皆生卵。”其實,羽民、卵民,都是指鳥。之所以把這兩個國家放在這裡講述,是因為與不姜山對應的柳宿是代表鳥的啄,進而成了鳥的象徵。四相中南方是朱雀,就是由柳宿而來的。《史記·天官書》正義:“柳八星為硃鳥咮。”說的就是柳宿由八顆星組成,樣子似鳥啄。

4、星——去痓山

星宿由七個星組成,像鳥的脖頸,因物於喉嚨不宜久留,故主急。史書對此不再有更多的解釋,在《大荒南經》和《海外南經》也沒有能找到什麼對應的方國和神獸。《大荒南經》中,因為去痓山是南部作為觀測星辰的七座山峰的中間一座,同時也把它作為測量風的一座山峰,所以這一部分所講述的主要是與風有關的神話。

5、張——融天山:張弘、反舌國(蜮民國)、鑿齒國、交脛國

張弘之國出現在 塗山部分,從位置上來說緊挨著融天部分。張弘之國的得名也許與張宿有關,因為張宿緊挨著翼宿,張弘國的人也被說成鳥的形象,即“有人名曰張弘,在海上捕魚。海中有張宏之國,食魚,使四鳥。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於海。”

因為張宿對應著東南方,即東南方當是張宿的分野,所以蜮民國(在《大荒南經》是蜮民國,在《海外南經》叫反舌國)和鑿齒國出現在這個方位。蜮是蛤蟆,反舌也是指蛤蟆。[i] 古代兩廣地區的越人具有蛙崇拜,如今的壯族依然保留諸多蛙崇拜的遺蹟,蜮民國或反舌國,說的應該就是越人。緊挨著蜮民國的,是鑿齒國,說的也應該是越人,古代越人就有鑿掉兩顆門牙的習俗,以此為美。在《海外南經》中挨著鑿齒、反舌的還有交脛國,有人把它理解為交阯國,即現在的越南,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看,是有道理的,因為它處於張宿的分野,即張宿星座所籠罩的範圍。這些民族或國家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因為《大荒經》把它們放在與之本來沒有關係的山脈一起描述,令後人覺得匪夷所思。

6、翼—— 塗山:驩頭國、三苗國、狄山(嶽山)與舜之所葬

翼宿所對應的 塗山部分講了不少的方國,其中有驩頭國:“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頭。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楊是食。有驩頭之國。”驩頭儼然是鳥的形象。驩頭可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民族,在南方,處於翼宿的分野範圍,所以人們把這裡的人說成是長翅膀的。

在《海外南經》中還提到三苗國。三苗也是真實的民族,處於後來的楚國一帶,是華夏民族南面最強大的民族之一,稱為南蠻。《晉書》志第一:“翼二十二星,天之樂府俳倡,又主夷狄遠客、負海之賓。星明大,禮樂興,四夷寶。動則蠻夷使來,離徙則天子舉兵。” 又“翼南五星曰東區,蠻夷星也。”另,《史記·天官書》正義:“翼二十二星,軫四星,長沙一星,轄二星,合軫七星皆為鶉尾,於辰在巳,楚之分野。”

在 塗山部分還說到了舜埋葬的位置:“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嶽山。”同在《大荒南經》的第二個段落,也是說舜埋葬的地理位置的,即“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關於舜所葬的地理位置問題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這其實也是星宿分野從中作祟。《海內經》曰:“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蒼梧、九嶷、長沙、零陵,這些都是現實中的地名,言之鑿鑿,不容懷疑。但這些地方離舜的活動地區又實在太遠,又不能不讓人懷疑。劉宗迪認為:“《大荒南經》謂‘蒼梧之野’為‘舜與叔均之所葬’,蓋表明其地實為祭祀舜與叔均的祭壇。”[ii] 也就是說,舜的埋葬地望,只是《大荒經》中作為觀測日月星辰的那些山峰附近,具體一點,就是在南方東邊部分。這一觀點,極有見地。當然,也可能不僅僅是祭壇,而就是埋葬在那裡。其實,從上面這幾條記載看,那裡不僅是舜的祭壇,叔均的祭壇,同時還是帝堯和帝嚳的祭壇,文王也埋葬在那裡,《海外南經》最後一部分,從空間來說也就是東南角的部分,便記載了帝堯、帝嚳、舜和文王埋葬在那裡:“狄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硃、視肉;籲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湯山。一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硃、丘久、視肉、虖交。其範林方三百里。”這裡的“籲咽”就是舜,袁珂認為:“籲咽與文王並列,疑當是人名。籲咽相切,其音近舜。”[iii] 有學者認為,“文王”當為“文玉”所誤,與籲咽一起,和前面的熊、羆等都是祭品。其實不然,如果籲咽、文王為祭品,那後面的“皆葬其所”四字便是與前面的“爰有”二字相沖突,文法不通或重複了。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山又換成了狄山和湯山。可見,這個山峰的名稱曾經比較混亂,湯山、嶽山、狄山,隨心亂叫。不過,狄山的得名,可能與翼宿是主夷狄之星宿有關。另外,這些帝王被埋葬的山峰被說成是蒼梧之野,也與處在東南方的張宿、翼宿和軫宿是蒼梧之野的分野有關,埋在了蒼梧之野對應的地方,其地自然可以被說成是蒼梧之野。“蒼梧”一詞出現很早,秦時已經在目前湖南一帶設立了洞庭郡與蒼梧郡。[iv]

7、軫——天台高山:不死民、菌人

在《海外南經》的東南角部分,描述了一個不死民之國,在歧舌國和反舌國之間:“不死民在其東,其為人黑色,壽,不死。一曰在歧舌國東。” 這應該與軫宿有關,《史記•天官書》正義:“長沙一星在軫中,主壽命。佔:明,主長壽,子孫昌也。”就是說,在軫宿中有一顆星名叫長沙,是一顆主管壽命的星,如果明亮,這裡的人便能長壽。這顆星叫長沙,應該與張宿、翼宿和軫宿都為蒼梧之野的分野有關,因為現實中的長沙就是在這一區域。

《大荒南經》最後還提到一個小人國:“有小人,名曰菌人。”這應當就是《海外南經》中前面,也就是東南角所說的小人國,那叫靖人,這叫菌人,音近,角宿與軫宿相鄰,故有交互重複的描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