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開不開山海關,是由他個人利益決定的,如果不開後果會很慘

清朝是我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滅亡也代表著我國封建王朝的結束,清朝的開國皇帝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是在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建立起後金政權,將女真族改為滿族,國號定為大清,與明朝一直紛爭不休,雖然多次發生過戰爭,但在後來山海關,一戰中才徹底入主中原。

很多人認為,當時如果沒有吳三桂給清軍帶路開門,清軍根本打不進來,其實這個說法是非常片面的,小編認為即使沒有吳三桂投降,清軍入主中原也是早晚的事,而且當時吳三桂除了投降清朝根本無路可走,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從明清的5次戰役中看出端倪。

吳三桂開不開山海關,是由他個人利益決定的,如果不開後果會很慘

我們先來說說當時在明朝末年遼東半島的局勢,說起對萬里長城修建功勞最大的,除了秦始皇那就是明朝了,明朝統治的270多年中一直都在修建長城,當時明朝對於長城的修建跟完善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不僅在牆體方面採用了石磚,泥土夯築而成,而且還頻繁利用山險水障等天然障礙,使長城成為了一座易守難攻的防線。

在寧錦線上,更是形成了外長城內,長城內,三關長城,對於常年野外作戰的八旗騎兵來說,根本是難以攻破的鋼鐵城牆。

在明清發生的多次戰役中最著名的便是寧遠之戰,寧遠之戰是一場激烈的城池攻堅戰,寧遠也就是今天的遼寧興城,算是明朝在關外最後的一道防線,當時很多,明朝將領主張將防線往回縮,守住山海關,袁崇煥卻認為,''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為抵禦後金,袁崇煥大修寧遠城牆。他親訂規制“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六尺,上廣二丈四尺”。

吳三桂開不開山海關,是由他個人利益決定的,如果不開後果會很慘

事實證明袁崇煥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1626年正月,清太祖努爾哈赤率著八旗60萬精兵來到寧遠城,當時努爾哈赤並沒有把寧遠放在眼裡,大手一揮,軍令一出,便讓手下的士兵功臣,霎時間烽火狼煙滿場廝殺,城下弓箭手,萬箭齊發,''城堞箭篾如雨注,懸牌似蝟刺''。

對於這樣猛烈的攻勢,寧遠一時間差點堅持不住,最後卻因為袁成煥修建的城牆實在難以攻破,最後這一仗清軍失敗了,而且城牆上明朝的鐵炮,炮火也十分猛烈,連努爾哈赤都不幸中彈在半年之後身亡

在山海關入關之前,清軍發動了5次戰爭,最後基本都是大獲全勝,第1次努爾哈赤就使用反間計殺掉了袁崇煥,清除了自己前進道路上最大的障礙。第2次清軍兵抵張家口北面,''列營四十里''炫耀兵威,迫使明守將締約講和在此後的三場戰役中,都以明朝被迫賠償或者講和結束。

吳三桂開不開山海關,是由他個人利益決定的,如果不開後果會很慘

當時從遼東來到京師主要有三條道路,古北口,喜峰口和山海關,除了山海關以外,另外兩條道路都屬於山路,崎嶇狹窄,根本不適合大規模進軍,並不是說士兵難以行走,主要是因為後勤難以保障,而且用書大型的工程器械也是個問題,所以皇太極最後選擇了山海關,但是當時的山海關可是有天下第1關之稱。

山海關,城牆高14米,厚7米,絕對的易守難攻,當時的清軍正因為什麼入主山海關而頭疼,沒想到吳三桂卻在這個時候瞄準了機會削髮投降,估計當時的多爾袞開心壞了,這就是傳說中的天上掉餡餅吧,李自成在得知吳三桂叛變以後,立馬帶著吳三桂的老爹和10萬大軍進軍山海關,結果卻被吳三桂拒絕了。

於是李自成只好用武力著想,吳三桂不敵,就把腦子動到了青軍手上,來找多爾袞,說自己願意歸降,其實當時吳三桂除了歸降清朝根本無路可可走,已經是叛國之臣,自己又打不過李自成,如果不投奔清軍,遲早會被李自成打敗,之後下場絕對十分悽慘。

吳三桂開不開山海關,是由他個人利益決定的,如果不開後果會很慘

第2天多爾袞就讓吳三桂先帶著人馬和李自成一番惡戰之後趁李自成兵力大幅減少的時候,突然進攻,山海關廝守,大清正式入主中原。很多人認為如果吳三桂沒有歸想,清軍也許難以打進山海關,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明朝氣數已盡,而清朝卻生機勃勃,即使吳三桂不投降,青軍也會早晚打進山海關來,吳三桂不過是起了一個加速器的作用,而且吳三桂的投降也是必然的,除了投降他便只剩下死這條路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