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國——北國,捲入三監之亂而流傳後世,詩經邶風的出處

北國,也作邶國,提起邶國,我們首先會想到西周初封的衛地邶國,《詩經》裡面有邶風,邶國的歷史雖然很少見諸史端,但由於在西周初時捲入一場聲勢浩大的動亂——三監之亂,因此對後世的影響頗大。事實上商代就有北國,甲骨卜辭中有“呼忝於北,受年”的記載,儘管卜辭中的“北”到底是殷之北土還是殷之北國存在爭議,不過卜辭中對“北”的用法有兩種:一種是“北土”,如“王卜曰吉,東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這裡的北土應該是指殷商以北的廣大地區。還有一種是“北方”或“北”,比如“呼田來北。”、“北其受佑。”這裡當指殷商的北國。況且即有周初之邶,邶即北之城邑,想必商時定有北地。卜辭中涉及的“北地”大多跟農事有關,是商王關心北地農事的貞問,可見北地有商王的農業基地。一般來說,有農田的地方必定土地肥沃,水草豐滿,不但適合農植開發,也適宜動物棲居,因此,凡有農事之地,也必是狩獵之所。從卜辭“呼田來北”來看,北地應該也有商王的獵狩場。

殷商古國——北國,捲入三監之亂而流傳後世,詩經邶風的出處

三監地理位置

那麼商代北國故地在哪?《說文解字》記載:“邶,故商邑,朝歌以北是也。”通常說法認為北即殷都朝歌(今河南鶴壁)以北,在今河南湯陰縣邶城鎮,根據當地縣誌記載,武王封殷紂之子武庚的封地即在此,視為商代北地故址重建的邶國。《路史》記載:“今滑之白馬有鄁水。”滑,滑縣;鄁水,即邶水;白馬,即古白馬城,在滑縣境內,滑縣在邶地以南,可斷定此邶水即源於北國或北國源於此邶水。但清末在河北淶水縣境內曾出土帶有“北伯”的銅器數件,如“北伯尊”、“北伯卣(yǒu)”、“北伯鼎”,據考證,這些北器當為西周初期邶國器物,於是又有了商代北國在淶水縣的說法。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湖北江陵縣境內也出土了一批西周初期帶“北”銘器,比如“北子鼎”、“北子甗(yǎn)”、“北子簋(guǐ)”,說明商末周初南方也曾有個北子國。綜觀南北中三地北國,應該存在分支、遷徙、承續因素。上述提到北國也可作為商王的狩獵場,必在商都附近,應該不會跑到遠在北方的淶水縣,更不可能去湖北江陵了,南北兩地的北國或跟商末周初大動盪或三監之亂周公東征導致的南北分裂有關。

殷商古國——北國,捲入三監之亂而流傳後世,詩經邶風的出處

邶城遺址

“北”的造字本義一般解釋為“兩個相背立著的人”,這也是源於“北”字帶“背”的現代意義的慣性思維,至於“北”的原始意義已經很難說清了。北地地處朝歌以北,是殷都背後的一塊地,故稱之為“北”或“邶”。但也有說法認為“北”和“非”有關,甲骨文意為“兩翼相背”,造字本義來源於禽類或昆蟲類的翅膀。北地位於安陽和朝歌兩處殷都之間,類似於兩翼相背,故有“北”地之稱。

殷商古國——北國,捲入三監之亂而流傳後世,詩經邶風的出處

北的甲骨文

既然商代北國始封地在殷都朝歌以北,與朝歌近在咫尺,那麼北國的始封君又是何人?史料缺載,沒有蛛絲馬跡可尋,但能封在商朝舊都安陽的腳下,殷都朝歌的榻側,肯定是一位非同凡響的人物。他或來自子姓宗室,或源於功勳世家,都有可能。商末大板蕩時期,北國可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迫使一部分北族人南遷,轉輾到今湖北江陵一帶,再次立國,後得到周室的認可,為子爵。而北國故地被征服後,為了政治需要,周武王將它封給了殷紂之子武庚。《逸周書‧作雒》記載:“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於東,建蔡叔霍叔於殷,俾監殷臣。”王子祿父,即為武庚,武王讓武庚守護殷商故地,以祀商祚,並打理殷商遺民,又令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武王之弟,史稱“三監”)分別坐鎮衛國、鄘國、邶國,進行三面監管。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管蔡霍不滿,武庚切中管、蔡、霍三人弱點,教唆他們發動“三監之亂”,被周公旦鎮壓,三監服誅,武庚逃逸。

殷商古國——北國,捲入三監之亂而流傳後世,詩經邶風的出處

出土湖北江陵”北子甗“

《逸周書•作雒》說:“王子祿父北奔。”有說法認為河南淶水縣出土的北伯器跟武庚北遷有關。武庚在叛亂中並沒有被殺,而是帶著族人攜同大量北器向北遷遷徙,最終在淶水縣一帶定居下來。但我們都知道,淶水流域近靠燕國,北國在此定居仍然會受到周族的監視。北國最後結局可能亡於燕國,出土燕國貨幣尖首幣銘文刻有“北”或“非”字樣,或許跟北國有關。而叛亂平定後的北國故地邶地被劃入了衛國,成為文王幼子康叔的封國。北國之後有北姓,成為今天北姓的其中一支。

文/堰風

殷商古國——方國,曾攻擊商王,也威脅過周,最早的方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