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那麼這座石建築是何人所建,何時所建,因何而建的呢?

據傳,到了清代,小屯村逐漸成了以杜、謝兩大姓為主的大村落。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叫“謝半莊,杜半朝”,意思是兩姓家當官的多,出的文人多。

原來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天的某日,該村名士杜公田和謝成文閒遊來到了玉皇山。兩人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見長川傍左,清河環右,南屏崇山峻嶺,北布仁裡村舍,景色秀麗,氣象萬千。兩公被這景色陶醉了,聯想到自家的人文興旺,杜公便對謝公說:“我們這兒是文明之地,何不修座文昌閣以振周圍的文風呢?”謝公聽罷連加讚賞。於是二人便下山找周圍的仁人志士,鄰里鄉親,籌錢一百八十餘緡欲成此事。

第二年夏天,這座文昌閣竣工。由於在二樓的四門中間置文生模樣的一魁星木像,頭戴烏紗手握巨筆,為四里八鄉“振”文風,因此這座石樓也叫魁星樓。

為慶賀該樓建成,他們還特意在山後栽植翠柏二百棵。一切完成後,杜公還將建樓經過撰文一篇,命其叔弟杜公昌刻碑立於魁星樓的西側。同文的石刻碑還分別被放置在南邊的虎頭山,月莊寺,張官莊觀音堂以及幾家捐錢多的人家的林地裡。杜公還特別在碑文中強調,立放這麼多碑的目的,是準備讓後人去考究。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那麼這座石建築是何人所建,何時所建,因何而建的呢?

據傳,到了清代,小屯村逐漸成了以杜、謝兩大姓為主的大村落。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叫“謝半莊,杜半朝”,意思是兩姓家當官的多,出的文人多。

原來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天的某日,該村名士杜公田和謝成文閒遊來到了玉皇山。兩人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見長川傍左,清河環右,南屏崇山峻嶺,北布仁裡村舍,景色秀麗,氣象萬千。兩公被這景色陶醉了,聯想到自家的人文興旺,杜公便對謝公說:“我們這兒是文明之地,何不修座文昌閣以振周圍的文風呢?”謝公聽罷連加讚賞。於是二人便下山找周圍的仁人志士,鄰里鄉親,籌錢一百八十餘緡欲成此事。

第二年夏天,這座文昌閣竣工。由於在二樓的四門中間置文生模樣的一魁星木像,頭戴烏紗手握巨筆,為四里八鄉“振”文風,因此這座石樓也叫魁星樓。

為慶賀該樓建成,他們還特意在山後栽植翠柏二百棵。一切完成後,杜公還將建樓經過撰文一篇,命其叔弟杜公昌刻碑立於魁星樓的西側。同文的石刻碑還分別被放置在南邊的虎頭山,月莊寺,張官莊觀音堂以及幾家捐錢多的人家的林地裡。杜公還特別在碑文中強調,立放這麼多碑的目的,是準備讓後人去考究。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小學東面路南有一座排水用的小石橋,令人不解的是橋體側面是用一塊石碑搭起的。碑上“苦耐冰霜”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刻工也相當精細。仔細觀察,上有“旨旌表”三個字。一看便知是皇上賜的。碑的內容:欽命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山東全省學政 濟南府長清縣正屯裡小屯莊故節婦杜馬氏(宗室載為)節孝可風。

下面是保舉人、親友、族人若干。

落款是: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九月上澣榖旦。

龍頭節孝碑在長清其它地方也有幾處,但像這麼高規格的卻不多見。這說明,當年杜馬氏一定有一段守節孝順催人淚下的故事。果然,查看民國版《長清縣誌》得知原委:杜公嶺妻馬氏,正屯小屯莊人,十七歲于歸,十八歲夫亡。守志撫憲,旌以“苦節可風”(詳見第十四卷“人物誌(四)”第68頁)。

由此看來,一個十七歲出嫁、十八歲就守寡的節婦終身未再嫁,換來了這塊石碑,當年的日子是何等難熬!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那麼這座石建築是何人所建,何時所建,因何而建的呢?

據傳,到了清代,小屯村逐漸成了以杜、謝兩大姓為主的大村落。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叫“謝半莊,杜半朝”,意思是兩姓家當官的多,出的文人多。

原來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天的某日,該村名士杜公田和謝成文閒遊來到了玉皇山。兩人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見長川傍左,清河環右,南屏崇山峻嶺,北布仁裡村舍,景色秀麗,氣象萬千。兩公被這景色陶醉了,聯想到自家的人文興旺,杜公便對謝公說:“我們這兒是文明之地,何不修座文昌閣以振周圍的文風呢?”謝公聽罷連加讚賞。於是二人便下山找周圍的仁人志士,鄰里鄉親,籌錢一百八十餘緡欲成此事。

第二年夏天,這座文昌閣竣工。由於在二樓的四門中間置文生模樣的一魁星木像,頭戴烏紗手握巨筆,為四里八鄉“振”文風,因此這座石樓也叫魁星樓。

為慶賀該樓建成,他們還特意在山後栽植翠柏二百棵。一切完成後,杜公還將建樓經過撰文一篇,命其叔弟杜公昌刻碑立於魁星樓的西側。同文的石刻碑還分別被放置在南邊的虎頭山,月莊寺,張官莊觀音堂以及幾家捐錢多的人家的林地裡。杜公還特別在碑文中強調,立放這麼多碑的目的,是準備讓後人去考究。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小學東面路南有一座排水用的小石橋,令人不解的是橋體側面是用一塊石碑搭起的。碑上“苦耐冰霜”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刻工也相當精細。仔細觀察,上有“旨旌表”三個字。一看便知是皇上賜的。碑的內容:欽命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山東全省學政 濟南府長清縣正屯裡小屯莊故節婦杜馬氏(宗室載為)節孝可風。

下面是保舉人、親友、族人若干。

落款是: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九月上澣榖旦。

龍頭節孝碑在長清其它地方也有幾處,但像這麼高規格的卻不多見。這說明,當年杜馬氏一定有一段守節孝順催人淚下的故事。果然,查看民國版《長清縣誌》得知原委:杜公嶺妻馬氏,正屯小屯莊人,十七歲于歸,十八歲夫亡。守志撫憲,旌以“苦節可風”(詳見第十四卷“人物誌(四)”第68頁)。

由此看來,一個十七歲出嫁、十八歲就守寡的節婦終身未再嫁,換來了這塊石碑,當年的日子是何等難熬!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仔細查找,碑帽“龍頭”被壓在了橋下做了基石。花紋清晰可見,刻工精細。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那麼這座石建築是何人所建,何時所建,因何而建的呢?

據傳,到了清代,小屯村逐漸成了以杜、謝兩大姓為主的大村落。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叫“謝半莊,杜半朝”,意思是兩姓家當官的多,出的文人多。

原來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天的某日,該村名士杜公田和謝成文閒遊來到了玉皇山。兩人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見長川傍左,清河環右,南屏崇山峻嶺,北布仁裡村舍,景色秀麗,氣象萬千。兩公被這景色陶醉了,聯想到自家的人文興旺,杜公便對謝公說:“我們這兒是文明之地,何不修座文昌閣以振周圍的文風呢?”謝公聽罷連加讚賞。於是二人便下山找周圍的仁人志士,鄰里鄉親,籌錢一百八十餘緡欲成此事。

第二年夏天,這座文昌閣竣工。由於在二樓的四門中間置文生模樣的一魁星木像,頭戴烏紗手握巨筆,為四里八鄉“振”文風,因此這座石樓也叫魁星樓。

為慶賀該樓建成,他們還特意在山後栽植翠柏二百棵。一切完成後,杜公還將建樓經過撰文一篇,命其叔弟杜公昌刻碑立於魁星樓的西側。同文的石刻碑還分別被放置在南邊的虎頭山,月莊寺,張官莊觀音堂以及幾家捐錢多的人家的林地裡。杜公還特別在碑文中強調,立放這麼多碑的目的,是準備讓後人去考究。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小學東面路南有一座排水用的小石橋,令人不解的是橋體側面是用一塊石碑搭起的。碑上“苦耐冰霜”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刻工也相當精細。仔細觀察,上有“旨旌表”三個字。一看便知是皇上賜的。碑的內容:欽命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山東全省學政 濟南府長清縣正屯裡小屯莊故節婦杜馬氏(宗室載為)節孝可風。

下面是保舉人、親友、族人若干。

落款是: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九月上澣榖旦。

龍頭節孝碑在長清其它地方也有幾處,但像這麼高規格的卻不多見。這說明,當年杜馬氏一定有一段守節孝順催人淚下的故事。果然,查看民國版《長清縣誌》得知原委:杜公嶺妻馬氏,正屯小屯莊人,十七歲于歸,十八歲夫亡。守志撫憲,旌以“苦節可風”(詳見第十四卷“人物誌(四)”第68頁)。

由此看來,一個十七歲出嫁、十八歲就守寡的節婦終身未再嫁,換來了這塊石碑,當年的日子是何等難熬!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仔細查找,碑帽“龍頭”被壓在了橋下做了基石。花紋清晰可見,刻工精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鑽到橋體下面驚奇地發現,竟還有三塊石碑(面朝下)完好無損:分別是三位“杜公”的墓碑,均為光緒年間所立。不知道三塊碑做了橋體是悲還是幸事?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那麼這座石建築是何人所建,何時所建,因何而建的呢?

據傳,到了清代,小屯村逐漸成了以杜、謝兩大姓為主的大村落。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叫“謝半莊,杜半朝”,意思是兩姓家當官的多,出的文人多。

原來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天的某日,該村名士杜公田和謝成文閒遊來到了玉皇山。兩人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見長川傍左,清河環右,南屏崇山峻嶺,北布仁裡村舍,景色秀麗,氣象萬千。兩公被這景色陶醉了,聯想到自家的人文興旺,杜公便對謝公說:“我們這兒是文明之地,何不修座文昌閣以振周圍的文風呢?”謝公聽罷連加讚賞。於是二人便下山找周圍的仁人志士,鄰里鄉親,籌錢一百八十餘緡欲成此事。

第二年夏天,這座文昌閣竣工。由於在二樓的四門中間置文生模樣的一魁星木像,頭戴烏紗手握巨筆,為四里八鄉“振”文風,因此這座石樓也叫魁星樓。

為慶賀該樓建成,他們還特意在山後栽植翠柏二百棵。一切完成後,杜公還將建樓經過撰文一篇,命其叔弟杜公昌刻碑立於魁星樓的西側。同文的石刻碑還分別被放置在南邊的虎頭山,月莊寺,張官莊觀音堂以及幾家捐錢多的人家的林地裡。杜公還特別在碑文中強調,立放這麼多碑的目的,是準備讓後人去考究。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小學東面路南有一座排水用的小石橋,令人不解的是橋體側面是用一塊石碑搭起的。碑上“苦耐冰霜”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刻工也相當精細。仔細觀察,上有“旨旌表”三個字。一看便知是皇上賜的。碑的內容:欽命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山東全省學政 濟南府長清縣正屯裡小屯莊故節婦杜馬氏(宗室載為)節孝可風。

下面是保舉人、親友、族人若干。

落款是: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九月上澣榖旦。

龍頭節孝碑在長清其它地方也有幾處,但像這麼高規格的卻不多見。這說明,當年杜馬氏一定有一段守節孝順催人淚下的故事。果然,查看民國版《長清縣誌》得知原委:杜公嶺妻馬氏,正屯小屯莊人,十七歲于歸,十八歲夫亡。守志撫憲,旌以“苦節可風”(詳見第十四卷“人物誌(四)”第68頁)。

由此看來,一個十七歲出嫁、十八歲就守寡的節婦終身未再嫁,換來了這塊石碑,當年的日子是何等難熬!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仔細查找,碑帽“龍頭”被壓在了橋下做了基石。花紋清晰可見,刻工精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鑽到橋體下面驚奇地發現,竟還有三塊石碑(面朝下)完好無損:分別是三位“杜公”的墓碑,均為光緒年間所立。不知道三塊碑做了橋體是悲還是幸事?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那麼這座石建築是何人所建,何時所建,因何而建的呢?

據傳,到了清代,小屯村逐漸成了以杜、謝兩大姓為主的大村落。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叫“謝半莊,杜半朝”,意思是兩姓家當官的多,出的文人多。

原來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天的某日,該村名士杜公田和謝成文閒遊來到了玉皇山。兩人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見長川傍左,清河環右,南屏崇山峻嶺,北布仁裡村舍,景色秀麗,氣象萬千。兩公被這景色陶醉了,聯想到自家的人文興旺,杜公便對謝公說:“我們這兒是文明之地,何不修座文昌閣以振周圍的文風呢?”謝公聽罷連加讚賞。於是二人便下山找周圍的仁人志士,鄰里鄉親,籌錢一百八十餘緡欲成此事。

第二年夏天,這座文昌閣竣工。由於在二樓的四門中間置文生模樣的一魁星木像,頭戴烏紗手握巨筆,為四里八鄉“振”文風,因此這座石樓也叫魁星樓。

為慶賀該樓建成,他們還特意在山後栽植翠柏二百棵。一切完成後,杜公還將建樓經過撰文一篇,命其叔弟杜公昌刻碑立於魁星樓的西側。同文的石刻碑還分別被放置在南邊的虎頭山,月莊寺,張官莊觀音堂以及幾家捐錢多的人家的林地裡。杜公還特別在碑文中強調,立放這麼多碑的目的,是準備讓後人去考究。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小學東面路南有一座排水用的小石橋,令人不解的是橋體側面是用一塊石碑搭起的。碑上“苦耐冰霜”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刻工也相當精細。仔細觀察,上有“旨旌表”三個字。一看便知是皇上賜的。碑的內容:欽命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山東全省學政 濟南府長清縣正屯裡小屯莊故節婦杜馬氏(宗室載為)節孝可風。

下面是保舉人、親友、族人若干。

落款是: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九月上澣榖旦。

龍頭節孝碑在長清其它地方也有幾處,但像這麼高規格的卻不多見。這說明,當年杜馬氏一定有一段守節孝順催人淚下的故事。果然,查看民國版《長清縣誌》得知原委:杜公嶺妻馬氏,正屯小屯莊人,十七歲于歸,十八歲夫亡。守志撫憲,旌以“苦節可風”(詳見第十四卷“人物誌(四)”第68頁)。

由此看來,一個十七歲出嫁、十八歲就守寡的節婦終身未再嫁,換來了這塊石碑,當年的日子是何等難熬!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仔細查找,碑帽“龍頭”被壓在了橋下做了基石。花紋清晰可見,刻工精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鑽到橋體下面驚奇地發現,竟還有三塊石碑(面朝下)完好無損:分別是三位“杜公”的墓碑,均為光緒年間所立。不知道三塊碑做了橋體是悲還是幸事?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民謝傳海和謝道順家門口,分別還各有一塊碑刻。一塊是光緒三十一年的“武信騎尉杜公碑”(殘碑,內容有待詳解),一塊是年代相近的“謝x氏功德碑”(正面朝裡,碑文有待詳解)。這兩塊碑均不在原處,很有研究價值。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那麼這座石建築是何人所建,何時所建,因何而建的呢?

據傳,到了清代,小屯村逐漸成了以杜、謝兩大姓為主的大村落。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叫“謝半莊,杜半朝”,意思是兩姓家當官的多,出的文人多。

原來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天的某日,該村名士杜公田和謝成文閒遊來到了玉皇山。兩人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見長川傍左,清河環右,南屏崇山峻嶺,北布仁裡村舍,景色秀麗,氣象萬千。兩公被這景色陶醉了,聯想到自家的人文興旺,杜公便對謝公說:“我們這兒是文明之地,何不修座文昌閣以振周圍的文風呢?”謝公聽罷連加讚賞。於是二人便下山找周圍的仁人志士,鄰里鄉親,籌錢一百八十餘緡欲成此事。

第二年夏天,這座文昌閣竣工。由於在二樓的四門中間置文生模樣的一魁星木像,頭戴烏紗手握巨筆,為四里八鄉“振”文風,因此這座石樓也叫魁星樓。

為慶賀該樓建成,他們還特意在山後栽植翠柏二百棵。一切完成後,杜公還將建樓經過撰文一篇,命其叔弟杜公昌刻碑立於魁星樓的西側。同文的石刻碑還分別被放置在南邊的虎頭山,月莊寺,張官莊觀音堂以及幾家捐錢多的人家的林地裡。杜公還特別在碑文中強調,立放這麼多碑的目的,是準備讓後人去考究。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小學東面路南有一座排水用的小石橋,令人不解的是橋體側面是用一塊石碑搭起的。碑上“苦耐冰霜”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刻工也相當精細。仔細觀察,上有“旨旌表”三個字。一看便知是皇上賜的。碑的內容:欽命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山東全省學政 濟南府長清縣正屯裡小屯莊故節婦杜馬氏(宗室載為)節孝可風。

下面是保舉人、親友、族人若干。

落款是: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九月上澣榖旦。

龍頭節孝碑在長清其它地方也有幾處,但像這麼高規格的卻不多見。這說明,當年杜馬氏一定有一段守節孝順催人淚下的故事。果然,查看民國版《長清縣誌》得知原委:杜公嶺妻馬氏,正屯小屯莊人,十七歲于歸,十八歲夫亡。守志撫憲,旌以“苦節可風”(詳見第十四卷“人物誌(四)”第68頁)。

由此看來,一個十七歲出嫁、十八歲就守寡的節婦終身未再嫁,換來了這塊石碑,當年的日子是何等難熬!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仔細查找,碑帽“龍頭”被壓在了橋下做了基石。花紋清晰可見,刻工精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鑽到橋體下面驚奇地發現,竟還有三塊石碑(面朝下)完好無損:分別是三位“杜公”的墓碑,均為光緒年間所立。不知道三塊碑做了橋體是悲還是幸事?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民謝傳海和謝道順家門口,分別還各有一塊碑刻。一塊是光緒三十一年的“武信騎尉杜公碑”(殘碑,內容有待詳解),一塊是年代相近的“謝x氏功德碑”(正面朝裡,碑文有待詳解)。這兩塊碑均不在原處,很有研究價值。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那麼這座石建築是何人所建,何時所建,因何而建的呢?

據傳,到了清代,小屯村逐漸成了以杜、謝兩大姓為主的大村落。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叫“謝半莊,杜半朝”,意思是兩姓家當官的多,出的文人多。

原來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天的某日,該村名士杜公田和謝成文閒遊來到了玉皇山。兩人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見長川傍左,清河環右,南屏崇山峻嶺,北布仁裡村舍,景色秀麗,氣象萬千。兩公被這景色陶醉了,聯想到自家的人文興旺,杜公便對謝公說:“我們這兒是文明之地,何不修座文昌閣以振周圍的文風呢?”謝公聽罷連加讚賞。於是二人便下山找周圍的仁人志士,鄰里鄉親,籌錢一百八十餘緡欲成此事。

第二年夏天,這座文昌閣竣工。由於在二樓的四門中間置文生模樣的一魁星木像,頭戴烏紗手握巨筆,為四里八鄉“振”文風,因此這座石樓也叫魁星樓。

為慶賀該樓建成,他們還特意在山後栽植翠柏二百棵。一切完成後,杜公還將建樓經過撰文一篇,命其叔弟杜公昌刻碑立於魁星樓的西側。同文的石刻碑還分別被放置在南邊的虎頭山,月莊寺,張官莊觀音堂以及幾家捐錢多的人家的林地裡。杜公還特別在碑文中強調,立放這麼多碑的目的,是準備讓後人去考究。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小學東面路南有一座排水用的小石橋,令人不解的是橋體側面是用一塊石碑搭起的。碑上“苦耐冰霜”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刻工也相當精細。仔細觀察,上有“旨旌表”三個字。一看便知是皇上賜的。碑的內容:欽命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山東全省學政 濟南府長清縣正屯裡小屯莊故節婦杜馬氏(宗室載為)節孝可風。

下面是保舉人、親友、族人若干。

落款是: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九月上澣榖旦。

龍頭節孝碑在長清其它地方也有幾處,但像這麼高規格的卻不多見。這說明,當年杜馬氏一定有一段守節孝順催人淚下的故事。果然,查看民國版《長清縣誌》得知原委:杜公嶺妻馬氏,正屯小屯莊人,十七歲于歸,十八歲夫亡。守志撫憲,旌以“苦節可風”(詳見第十四卷“人物誌(四)”第68頁)。

由此看來,一個十七歲出嫁、十八歲就守寡的節婦終身未再嫁,換來了這塊石碑,當年的日子是何等難熬!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仔細查找,碑帽“龍頭”被壓在了橋下做了基石。花紋清晰可見,刻工精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鑽到橋體下面驚奇地發現,竟還有三塊石碑(面朝下)完好無損:分別是三位“杜公”的墓碑,均為光緒年間所立。不知道三塊碑做了橋體是悲還是幸事?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民謝傳海和謝道順家門口,分別還各有一塊碑刻。一塊是光緒三十一年的“武信騎尉杜公碑”(殘碑,內容有待詳解),一塊是年代相近的“謝x氏功德碑”(正面朝裡,碑文有待詳解)。這兩塊碑均不在原處,很有研究價值。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小屯村東面緊靠長清第二大河流——賓谷河,上世紀搞水利建設,於1959年就修了一座水庫,總庫容達580萬立方米,用來蓄水灌溉農田。這些年水庫起了很大作用,並一直使用到今,也成為一道景觀。


"

歸德街道小屯村


屯者:1.聚集,儲存 :~糧。~積。~聚。2.駐軍防守 :~兵。~墾。~田(駐軍開墾田地)。僅憑字義便能推測出“小屯”的來歷。據《長清區志》載:村址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已有部落聚居。小屯始於元朝末年陶氏遷居該村後,以屯是官兵駐紮地,亂人不敢輕犯,故名。

小屯村現有610餘戶,2600餘人,有杜、謝、張、侯等姓,是長清為數不多的超過兩千人口的大村之一。村裡不僅有商周時期古遺址,還有玉皇山(玉皇廟)、魁星樓等宋、金、元、明時期古蹟,並且有清光緒年間皇上旌表的龍頭碑。足見其歷史久遠。

五十多年間,文物部門在小屯三次出土青銅器共116件,器類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樑卣、貫耳卣、罍、豆、斝等,其中17件刻有銘文,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其餘經過考證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樣式。這116件青銅器分藏在6個博物館。

小屯遺址俯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出土部分青銅器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山曰“玉皇山”,此山看上去海拔只有百餘米。但山上卻有兩座古建築:一是玉皇廟;二是魁星樓。

玉皇廟整座廟宇遺址坐北朝南,四周以石頭圍牆環之,圍牆東南角坍塌。玉皇廟山門保存尚好,拱形門額上沒有鐫刻文字。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廟門成拱形,用青石壘成,典雅大方。南面是一片開闊地,遠處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可以看到五峰山、青崖山、滾球山、虎頭山、馬山、和杜莊山寨。因此,在這裡真正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感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廟遺址內共有建築四座,正對大門的是正殿玉皇殿,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璽狀,方型,邊長約三米,青石材料殿頂無樑,系青石疊碹發砌,然後在最高處收頂封閉。從殿內向上望,二殿攢尖處皆脫落,露出了天空(也許是一種講究模式故意而為之)。 東西廂房天王地王二殿,面積不大但結構形式卻是簡單緊湊,皆有石板和石塊精打後按照房屋的樣式,直接拼接完成。院後住人的已傾祀不再,只剩一片石堆。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拱門上有石刻“昊天金闕玉皇聖殿”,兩側有對聯二副,其一:“法輪常轉,日月增輝”,其二:“九元青天上,日月星斗真”。殿門兩側各嵌碑刻一方,右嵌為弘治元年的《重修玉皇殿記》,依稀可辯其大意:“此山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年號1102--1106年)即有建築,金元時兩次重修,後毀圮,明成化丁未(1487年)秋七月六日有田姓女夜夢真人點化其重修此廟,於是盡心奔走募資四方,於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動工至夏五月完成”。左側乃善人題名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玉皇殿內原來的神像早已不知其蹤,僅剩殘造像半尊。東西兩面牆根還有基座,從殘留跡象看應該是還有至少兩尊造像。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門內留有石鉚,廟門當時應該非常結實,只是已經沒有了木製門板。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院中的地上倒伏著龍頭碑帽和數塊石碑殘片,其中一方額題“大明”二字,然碑文卻模糊不清,不易辨認。另一方陽面朝下倒於地,碑文不得而知。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這個院落東南角上,立著一座石鍾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建造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8)。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這座廟的建築全是石頭和石板壘成,讓人聯想到了聞名中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漢代風格。這在當地的廟宇中是罕見的。

魁星樓在玉皇廟的東面數百名處,這座石樓原分上下兩層,下層呈一平臺狀,方形空心,二層則為一方體,四邊開發碹門,頂部建有錐形狀的塔頂。縱觀這座建築,古樸大方,簡潔莊重,全部材料為青石精打細刻而成,樓的外平面齊整,稜角分明,使人感到異常的堅固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那麼這座石建築是何人所建,何時所建,因何而建的呢?

據傳,到了清代,小屯村逐漸成了以杜、謝兩大姓為主的大村落。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叫“謝半莊,杜半朝”,意思是兩姓家當官的多,出的文人多。

原來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天的某日,該村名士杜公田和謝成文閒遊來到了玉皇山。兩人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見長川傍左,清河環右,南屏崇山峻嶺,北布仁裡村舍,景色秀麗,氣象萬千。兩公被這景色陶醉了,聯想到自家的人文興旺,杜公便對謝公說:“我們這兒是文明之地,何不修座文昌閣以振周圍的文風呢?”謝公聽罷連加讚賞。於是二人便下山找周圍的仁人志士,鄰里鄉親,籌錢一百八十餘緡欲成此事。

第二年夏天,這座文昌閣竣工。由於在二樓的四門中間置文生模樣的一魁星木像,頭戴烏紗手握巨筆,為四里八鄉“振”文風,因此這座石樓也叫魁星樓。

為慶賀該樓建成,他們還特意在山後栽植翠柏二百棵。一切完成後,杜公還將建樓經過撰文一篇,命其叔弟杜公昌刻碑立於魁星樓的西側。同文的石刻碑還分別被放置在南邊的虎頭山,月莊寺,張官莊觀音堂以及幾家捐錢多的人家的林地裡。杜公還特別在碑文中強調,立放這麼多碑的目的,是準備讓後人去考究。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小學東面路南有一座排水用的小石橋,令人不解的是橋體側面是用一塊石碑搭起的。碑上“苦耐冰霜”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刻工也相當精細。仔細觀察,上有“旨旌表”三個字。一看便知是皇上賜的。碑的內容:欽命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山東全省學政 濟南府長清縣正屯裡小屯莊故節婦杜馬氏(宗室載為)節孝可風。

下面是保舉人、親友、族人若干。

落款是: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九月上澣榖旦。

龍頭節孝碑在長清其它地方也有幾處,但像這麼高規格的卻不多見。這說明,當年杜馬氏一定有一段守節孝順催人淚下的故事。果然,查看民國版《長清縣誌》得知原委:杜公嶺妻馬氏,正屯小屯莊人,十七歲于歸,十八歲夫亡。守志撫憲,旌以“苦節可風”(詳見第十四卷“人物誌(四)”第68頁)。

由此看來,一個十七歲出嫁、十八歲就守寡的節婦終身未再嫁,換來了這塊石碑,當年的日子是何等難熬!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仔細查找,碑帽“龍頭”被壓在了橋下做了基石。花紋清晰可見,刻工精細。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鑽到橋體下面驚奇地發現,竟還有三塊石碑(面朝下)完好無損:分別是三位“杜公”的墓碑,均為光緒年間所立。不知道三塊碑做了橋體是悲還是幸事?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在村民謝傳海和謝道順家門口,分別還各有一塊碑刻。一塊是光緒三十一年的“武信騎尉杜公碑”(殘碑,內容有待詳解),一塊是年代相近的“謝x氏功德碑”(正面朝裡,碑文有待詳解)。這兩塊碑均不在原處,很有研究價值。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小屯村東面緊靠長清第二大河流——賓谷河,上世紀搞水利建設,於1959年就修了一座水庫,總庫容達580萬立方米,用來蓄水灌溉農田。這些年水庫起了很大作用,並一直使用到今,也成為一道景觀。


「走筆長清」濟南長清歸德街道小屯村


然而,這個有著3000多年發展歷史、七八百年建村歷史的古村落,上百年的老舊建築並不多。可以肯定的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發現“小屯遺址”後,原在舊址的農戶響應政府號召相繼在遺址西面蓋上了新房,再也找不到“古村落”的影子了。

來源:風韻長清

編輯:高長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