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上海戲劇學院 藝術 薛之謙 日本 建築 新民晚報 2018-12-04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老明信片上的虹口街市

“四川路曾經很輝煌。”一位姓李的老廣東眉飛色舞地對我說。

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1948年在中國銀行謀了一份差使,多倫路一側的湯公館——即湯恩伯的公館前面有一條逼仄的石庫門弄堂,是中國銀行的職工宿舍。他當時是低級職員,但也分到了一套南北通的廂房。半個世紀後,三個兒子都陸續搬出去了,他與老愛人還捨不得離開。

“我們一家老小住進來的辰光我還在讀書,正好抗戰勝利,在虹口的十多萬日本僑民準備捲起鋪蓋回國。中日交惡打了八年,上海人吃足了苦頭,到了後期,日僑也一起吃苦頭,捱到最後一兩年,有些日本人真像叫花子一樣,他們臨行前將多餘的生活用品擺在路邊出售,但上海人很少對他們的東西感興趣,大家恨死東洋人了,不睬他們。日僑一走,虹口房子的租金一下子便宜許多,因此也吸引了不少逃難回來的本地居民,好一點的花園洋房則被國民黨的軍政要員瓜分了。白崇禧就住在湯恩伯的旁邊,他的公館現在是411醫院的一部分。孔祥熙的公館在拐角上,外牆面至今還可以看到漂亮的馬賽克和門洞,現在造房子的老師傅恐怕是做不出來了。”

後來我與太太像小偷一樣潛入裡面看個究竟,被一老太太發現,看我手裡端著相機,以為是區裡的幹部來調查居民住房情況,很客氣地將我們引進去,隨便拍。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日本投降後,放下屠刀的日本軍人等待坐船回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虹口區,已經成為華洋雜處、五方集聚的國際社區,除日本僑民之外,還有大量來自印度、白俄、朝鮮及伊斯蘭國家的人,當時上海最繁華的地段是公共租界,虹口作為越界築路的區域,不少土著和外省移民將它當作安身之所。加之市政當局對這一地段的管理比較鬆弛,許多在新文化運動中處於第一線的文化先驅及受此影響的進步青年也將此作為棲身或避難所。最有影響的事件就是虹口接納了被納粹德國趕出來並在海上漂了幾個月的一批猶太難民。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在虹口的猶太難民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虹口東大名路的酒吧

後來我還知道,虹口區是上海現存外來宗教建築最集中的區域,至今還保存著一座錫克教教堂,同時也是洋房風格最多樣化的區域。建築學家對令人目不暇接的建築資源驚歎不已,稱其為上海西洋風格民用建築的活化石群。也因此,虹口區有三塊經上海市有關部分認定的歷史風貌保護區,其中提籃橋是上海最大的一塊,這在其他區域是不多見的。

虹口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且不說上海這座城市的命名與虹口有關(虹口下海浦之上的一片開闊地帶古稱“上海”,至今保存完好的下海廟可以作證),開埠以後的上海,也是以虹口為第一岸線,接納了西方文化的進入。

1850年,美國聖公會傳教士在今天的武進路上創立了英華書館。1881年,來自廣東的商人徐潤在今天的東長治路師善裡設立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石印印刷機構同文書局。1887年,英國人韋廉臣在今天的長治路上創辦了同文書會。兩年後,這個書會又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兒童刊物《成童畫報》。然後,清末維新派雜誌《新學報》在四川路仁智裡創辦,由秋瑾創辦主編併發行的《中國女報》也在這條路的厚德里一幢石庫門房子裡。

新思想,新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在蘇州河以北虹口境內這一狹長地帶縱深傳播。特別是建立民國以後,其勢頭更猛,速度更快,吸納的自覺性體現得更加明顯。

上海(也是整個中國)的電影業是從虹口發軔的,1908年寒冬的一個晚上,乍浦路上的活動影戲院內卻熱氣騰騰,上海的第一批電影觀眾驚奇地盯著銀幕上亮起了標誌著人類視覺革命的第一縷“讓人活起來”的影像光芒。接下來的十年裡,專門為滿足廣東籍居民文化消費而創辦的粵東戲院、中華大戲院、上海演藝館相繼建立。到了1926年,中國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也在百星大戲院上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虹口也是上海大眾娛樂業的發祥地。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上世紀初的虹口街市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前不久虹口區又發現了一處人文景觀:天一影片公司舊址就在東橫浜路上,這是邵逸夫和他的兄弟邵醉翁於1925年在此創立的。這家影業公司在抗戰烽火中遷往香港,後來就成了南洋影業公司,想必大陸的觀眾對此不會陌生。

作為一種先進文化的引進,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藝術教育也是從虹口起步的。1912年,由張聿光、烏始光和劉海粟集資創辦的上海圖畫美術院也在乍浦路上開學了。豐子愷的立達中學(立達學院前身)也在武進路上創辦。後來則有中華藝術大學、良友圖書印刷公司、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野風畫會、上海藝術劇社、上海戲劇專科學校、太陽社、大道劇社、勞動大學等文化機構紛紛在虹口安營紮寨。更早些時候,被人傳為佳話的葉澄衷傾其所有興辦現代教育的故事,就在東餘杭路上悄悄演繹。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接下來,虹口閃爍起更加耀眼的星光。茅盾來了、魯迅夫婦也來了,葉聖陶、郭沫若、周建人、馮雪峰、夏衍、丁玲、沈尹默、蔣光慈、王任叔等也來了,他們的扛鼎之作幾乎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他們的藝術生命在此綻放出鮮豔的色彩。虹口的文脈由此變得粗壯有力,熱血滾滾。一度,明星薈萃景雲裡(上海文化第一里),甚至出現了一幢樓裡同時居住三位文化名人的“壯麗景觀”。當然,後人永遠不會忘記,1930年春天,中國左翼聯盟在多倫路上一座清水紅磚加拉毛外牆的現代主義風格小洋房內成立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革命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頁。

我們當然更不會忘記,1925年那個冰天雪地的初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東寶興路一條小弄堂裡祕密召開,為迎接國內革命第一次高潮的到來作了理論與思想準備。周恩來、宋慶齡、陳獨秀、陳潭秋、張太雷、譚平山、李立三、瞿秋白、陳延年、汪壽華……都在此留下堅實的腳印。

黑暗時,這裡星光燦爛;嚴寒中,這裡春花爛漫;生死間,這裡熱血湧動;每一棵老樹願意讓每一片綠葉莊嚴作證,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這裡醞釀著中國的大變革。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三角地菜場是上海最早的菜場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禮查飯店是西方文明登陸上海的碼頭

由於歷史的誤會,直至今天人們談論海派文化,還是心有餘悸或者有所忌諱。其實,海派文化的形成,正說明上海有能力與北方代表城市北平有分庭抗禮的實力,其他城市如天津和廣州為什麼不能形成這種文化?這很值得玩味的。

海派文化是對一元文化或正統文化的挑戰,是自覺吸收西洋文化後,對僵化的教條的傳統文化的強力挑戰。

大家都知道,海派文化的特點就是海納百川,兼容幷包,但還應該加上兩點:善於拿來,勇於探索。新觀念、新技術、新材料等要素在藝術領域和生活領域都有快速反應,體現了上海人的智慧和勇氣。這種城市文化的特質也決定了上海這座城市在經濟運作過程中,在市民的消費行為中,最早體現出市場經濟的特徵和靈活的適應性。

作為上海最早接受外來文化的區域,虹口證明了這一點。除了上述電影業、娛樂業、藝術教育和圖書業等在虹口的成功起步,虹口還是新式生活方法的傳導與實驗場所。禮查飯店首次舉辦交際舞活動,露天電影也是在這裡首映的。所以虹口也集聚了一批演藝界明星,比如邵詢美、胡蝶、項美麗、賽珍珠、阮玲玉等。

在生活方式上,虹口也最早體現出上海市民勇於“頭啖例湯”的膽識與追求,上海最早的西餐社和西式酒吧及廣式茶館、酒家在這裡開張,最早的日本料理店也在這裡星羅棋佈,最早的新式浴室、美容院、按摩院在這裡營業,最早的舞廳月宮舞廳也出現在四川路上……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旅居上海的廣東人主要聚居在虹口區一帶,天潼路還因此被稱作“廣東街”。為適應粵商的消費特性,廣東菜進入上海,由於在選料和烹飪方法都有標新立異的膽略,尤其是借鑑了西菜的一些做法與原料,給上海的餐飲業注入了一股活力。粵菜館還特別注重就餐環境的文明程度,並最早配備空調設備和背景音樂,對上海的餐飲業起到了革新和推動作用。目前享譽滬上的新雅粵菜館、杏花樓、珠江酒家、美心酒家等,幾乎都是在當時創建的。

作為海派文化的大本營,虹口今天又撿起海派文化的大旗,撣去歷史的塵埃,提煉出它的核心及精華部分,並賦予它全新的內涵,體現出最能代表廣泛民眾的主流價值觀和城市品格。

近些年來,不少本土專家開始熱烈地討論海派文化,有點為海派文化正名的意思。現在基本上達成共識,所謂海派文化,實際上就是中西文化的交匯,上海人最能把新的東西、外來的東西吸收、創新,這就是海派文化的特點。在今天我們也要以創新精神來盤活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要憑藉勇氣和智慧來調整、改造、引進和創造,攀登區域經濟的新高點。

海派文化的價值再發現,是一篇大文章,值得一做。從文化、從商業、從旅遊,都可以切入,問題是你有多少文化?沒有文化,就難以遊刃有餘。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除了薛之謙最愛的萬壽齋,虹口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細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