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


"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山川網:伴隨著七月的開始,2019年上半年已經徹底結束,下半年的忙碌相較上半年只會更甚。每天能夠空閒出寫點東西分享給大家的間隙,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不過我還是非常珍惜每天哪怕幾十分鐘的時間,能夠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發現。

在週三的推文《2018年區域知識產權發展水平排名:粵、蘇、京、滬、魯居前5》中,我曾又一次和大家講到了中國正在處於一個“IP崛起”的時代。不僅企業和品牌可以成為IP,城市、區域同樣可以通過打造自己的IP,為自身的發展進行賦能。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自提出後,其熱度之高,應該說超出了所有的人的想象。如果從區域IP的營銷維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應該說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成功的頂級區域IP。

在大灣區概念尚未推出之前,大灣區的前身珠三角,曾長期與長三角作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頂級IP存在。當然,後面還跟著知名度較大的如京津冀、成渝等區域IP。

從珠三角到大灣區,其成員城市的變化微乎其微,但是為什麼擁有了大灣區“新名字”的2+9城市組合,自上而下都像是在原本就不慢的車速上又加了一腳油門呢?

從我過去這段時間生活在大灣區城市群的切身體會來說,我和身邊很多人進行交流時,無論是政府,商界還是普通居民,對於大灣區的態度都是十分積極正向的。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大灣區概念自提出後,自己能夠從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確切感到相關改變,且對於未來自身事業和職場的發展,信心有進一步的提升。

在很多其他區域的居民看來,僅僅是“換個名字”這麼初級的操作,為什麼就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產生如此的效果?這正是我近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在觀察和研究的一個重要題目。弄清楚這個問題,顯然對於未來階段中國各個城市群的升級之路,大有裨益。

純粹從名字來看,珠三角的提法由來已久,但是大家發現,更多時候大家對於“珠三角”的認知更多是停留在地理維度。人們提到提到這個名字,往往純粹地就是為了代指該區域的幾座城市。

但是提到大灣區這個概念時,人們第一反應是經濟維度。這背後的邏輯首先當然是“大灣區”這個概念作為一個舶來品,世界上能夠稱得起整個名字地區都是經濟極度發達的區域(紐約、舊金山、東京)。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度過了最初量變階段,到了當下這個質量變階段的交界點時,這更像是通過戳破最後一層窗戶紙的方式,明確了下個階段的區域經濟走向。

講到這裡,大家就會發現。所謂的世界四大灣區中,目前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美國一國即獨佔其二(紐約、舊金山)。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就先天區域優勢來看,兩側臨海的美國在建設大灣區區域經濟系統時,本身就比單側臨海的中國更具優勢。

不過好在,中國有另外一項優勢,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在區位上的不足——人口。中國具有遠勝於美國的經濟體量,所以中國的城市群也好,大灣區也罷,無論在吸引人口的能力上,還是遠期的覆蓋面積上,都更具有優勢。

與此同時,美國曆史也告訴我們另外一件事,想要超越美國,重新奪回原本就應該屬於中國的世界經濟之巔地位,擁有起碼兩個世界級城市群,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而這兩個區域,從目前的中國經濟實際發展格局來看,有且僅有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城市群能夠堪此大任。其中珠三角由於更緊湊的面積和更簡單的行政區劃,再加之粵港澳大灣區的春風,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上明顯走到了前面。

而一再擴編的長三角,由於涉及省市、面積、人口情況日益複雜,一體化的推行難度,顯然也更勝大灣區幾成。長三角的一體化,歸根結底就在於,如何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在未來實現除了地名上的差異,群內個成員城市之間各項工作對接的“暢通無阻”。

跨區域一體化該如何推進?長三角需要率先探路。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應勇表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要緊緊地抓住三個重點區域,第一個就是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

而這個示範區區域,正由江蘇蘇州吳江地區、浙江嘉興嘉善地區和上海青浦地區三部分組成。


"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山川網:伴隨著七月的開始,2019年上半年已經徹底結束,下半年的忙碌相較上半年只會更甚。每天能夠空閒出寫點東西分享給大家的間隙,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不過我還是非常珍惜每天哪怕幾十分鐘的時間,能夠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發現。

在週三的推文《2018年區域知識產權發展水平排名:粵、蘇、京、滬、魯居前5》中,我曾又一次和大家講到了中國正在處於一個“IP崛起”的時代。不僅企業和品牌可以成為IP,城市、區域同樣可以通過打造自己的IP,為自身的發展進行賦能。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自提出後,其熱度之高,應該說超出了所有的人的想象。如果從區域IP的營銷維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應該說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成功的頂級區域IP。

在大灣區概念尚未推出之前,大灣區的前身珠三角,曾長期與長三角作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頂級IP存在。當然,後面還跟著知名度較大的如京津冀、成渝等區域IP。

從珠三角到大灣區,其成員城市的變化微乎其微,但是為什麼擁有了大灣區“新名字”的2+9城市組合,自上而下都像是在原本就不慢的車速上又加了一腳油門呢?

從我過去這段時間生活在大灣區城市群的切身體會來說,我和身邊很多人進行交流時,無論是政府,商界還是普通居民,對於大灣區的態度都是十分積極正向的。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大灣區概念自提出後,自己能夠從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確切感到相關改變,且對於未來自身事業和職場的發展,信心有進一步的提升。

在很多其他區域的居民看來,僅僅是“換個名字”這麼初級的操作,為什麼就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產生如此的效果?這正是我近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在觀察和研究的一個重要題目。弄清楚這個問題,顯然對於未來階段中國各個城市群的升級之路,大有裨益。

純粹從名字來看,珠三角的提法由來已久,但是大家發現,更多時候大家對於“珠三角”的認知更多是停留在地理維度。人們提到提到這個名字,往往純粹地就是為了代指該區域的幾座城市。

但是提到大灣區這個概念時,人們第一反應是經濟維度。這背後的邏輯首先當然是“大灣區”這個概念作為一個舶來品,世界上能夠稱得起整個名字地區都是經濟極度發達的區域(紐約、舊金山、東京)。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度過了最初量變階段,到了當下這個質量變階段的交界點時,這更像是通過戳破最後一層窗戶紙的方式,明確了下個階段的區域經濟走向。

講到這裡,大家就會發現。所謂的世界四大灣區中,目前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美國一國即獨佔其二(紐約、舊金山)。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就先天區域優勢來看,兩側臨海的美國在建設大灣區區域經濟系統時,本身就比單側臨海的中國更具優勢。

不過好在,中國有另外一項優勢,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在區位上的不足——人口。中國具有遠勝於美國的經濟體量,所以中國的城市群也好,大灣區也罷,無論在吸引人口的能力上,還是遠期的覆蓋面積上,都更具有優勢。

與此同時,美國曆史也告訴我們另外一件事,想要超越美國,重新奪回原本就應該屬於中國的世界經濟之巔地位,擁有起碼兩個世界級城市群,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而這兩個區域,從目前的中國經濟實際發展格局來看,有且僅有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城市群能夠堪此大任。其中珠三角由於更緊湊的面積和更簡單的行政區劃,再加之粵港澳大灣區的春風,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上明顯走到了前面。

而一再擴編的長三角,由於涉及省市、面積、人口情況日益複雜,一體化的推行難度,顯然也更勝大灣區幾成。長三角的一體化,歸根結底就在於,如何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在未來實現除了地名上的差異,群內個成員城市之間各項工作對接的“暢通無阻”。

跨區域一體化該如何推進?長三角需要率先探路。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應勇表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要緊緊地抓住三個重點區域,第一個就是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

而這個示範區區域,正由江蘇蘇州吳江地區、浙江嘉興嘉善地區和上海青浦地區三部分組成。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如果不是以上地區的居民,可能對於上述三個縣區級行政區的瞭解,會非常初級。畢竟在各類媒體相關報道口徑時,慣常使用的區劃等級都是地市級。今天既然講到,我們不妨就多做一些介紹。三個行政區的地理位置,大家可以通過上面地圖的標註清楚看到。

之所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示範區要選在以上三地,原因顯而易見在於三地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江浙滬三地兩兩相距最近的結合處,是真正的“金三角”地區(含金量十足)。


"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山川網:伴隨著七月的開始,2019年上半年已經徹底結束,下半年的忙碌相較上半年只會更甚。每天能夠空閒出寫點東西分享給大家的間隙,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不過我還是非常珍惜每天哪怕幾十分鐘的時間,能夠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發現。

在週三的推文《2018年區域知識產權發展水平排名:粵、蘇、京、滬、魯居前5》中,我曾又一次和大家講到了中國正在處於一個“IP崛起”的時代。不僅企業和品牌可以成為IP,城市、區域同樣可以通過打造自己的IP,為自身的發展進行賦能。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自提出後,其熱度之高,應該說超出了所有的人的想象。如果從區域IP的營銷維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應該說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成功的頂級區域IP。

在大灣區概念尚未推出之前,大灣區的前身珠三角,曾長期與長三角作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頂級IP存在。當然,後面還跟著知名度較大的如京津冀、成渝等區域IP。

從珠三角到大灣區,其成員城市的變化微乎其微,但是為什麼擁有了大灣區“新名字”的2+9城市組合,自上而下都像是在原本就不慢的車速上又加了一腳油門呢?

從我過去這段時間生活在大灣區城市群的切身體會來說,我和身邊很多人進行交流時,無論是政府,商界還是普通居民,對於大灣區的態度都是十分積極正向的。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大灣區概念自提出後,自己能夠從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確切感到相關改變,且對於未來自身事業和職場的發展,信心有進一步的提升。

在很多其他區域的居民看來,僅僅是“換個名字”這麼初級的操作,為什麼就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產生如此的效果?這正是我近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在觀察和研究的一個重要題目。弄清楚這個問題,顯然對於未來階段中國各個城市群的升級之路,大有裨益。

純粹從名字來看,珠三角的提法由來已久,但是大家發現,更多時候大家對於“珠三角”的認知更多是停留在地理維度。人們提到提到這個名字,往往純粹地就是為了代指該區域的幾座城市。

但是提到大灣區這個概念時,人們第一反應是經濟維度。這背後的邏輯首先當然是“大灣區”這個概念作為一個舶來品,世界上能夠稱得起整個名字地區都是經濟極度發達的區域(紐約、舊金山、東京)。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度過了最初量變階段,到了當下這個質量變階段的交界點時,這更像是通過戳破最後一層窗戶紙的方式,明確了下個階段的區域經濟走向。

講到這裡,大家就會發現。所謂的世界四大灣區中,目前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美國一國即獨佔其二(紐約、舊金山)。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就先天區域優勢來看,兩側臨海的美國在建設大灣區區域經濟系統時,本身就比單側臨海的中國更具優勢。

不過好在,中國有另外一項優勢,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在區位上的不足——人口。中國具有遠勝於美國的經濟體量,所以中國的城市群也好,大灣區也罷,無論在吸引人口的能力上,還是遠期的覆蓋面積上,都更具有優勢。

與此同時,美國曆史也告訴我們另外一件事,想要超越美國,重新奪回原本就應該屬於中國的世界經濟之巔地位,擁有起碼兩個世界級城市群,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而這兩個區域,從目前的中國經濟實際發展格局來看,有且僅有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城市群能夠堪此大任。其中珠三角由於更緊湊的面積和更簡單的行政區劃,再加之粵港澳大灣區的春風,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上明顯走到了前面。

而一再擴編的長三角,由於涉及省市、面積、人口情況日益複雜,一體化的推行難度,顯然也更勝大灣區幾成。長三角的一體化,歸根結底就在於,如何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在未來實現除了地名上的差異,群內個成員城市之間各項工作對接的“暢通無阻”。

跨區域一體化該如何推進?長三角需要率先探路。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應勇表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要緊緊地抓住三個重點區域,第一個就是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

而這個示範區區域,正由江蘇蘇州吳江地區、浙江嘉興嘉善地區和上海青浦地區三部分組成。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如果不是以上地區的居民,可能對於上述三個縣區級行政區的瞭解,會非常初級。畢竟在各類媒體相關報道口徑時,慣常使用的區劃等級都是地市級。今天既然講到,我們不妨就多做一些介紹。三個行政區的地理位置,大家可以通過上面地圖的標註清楚看到。

之所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示範區要選在以上三地,原因顯而易見在於三地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江浙滬三地兩兩相距最近的結合處,是真正的“金三角”地區(含金量十足)。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上海市丨青浦區

上海市青浦區,位於上海市西部,太湖下游,黃浦江上游。東與閔行區毗鄰,南與松江區、金山區及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接壤,西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蘇州市崑山市相連,北與嘉定區相接。青浦區下轄3街道、8鎮,總面積676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21.5萬人。

2017年,青浦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9.2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億元,下降5.1%;第二產業增加值467.6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533.7億元,增長10.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0.8:46.3:52.9。按常住人口計算,青浦區人均生產總值為83733元,比上年增長8.3%。

2017年,青浦區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7.1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8.0億元,增長20.9%,總量位居全市第7位,增幅位居全市第3位。


"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山川網:伴隨著七月的開始,2019年上半年已經徹底結束,下半年的忙碌相較上半年只會更甚。每天能夠空閒出寫點東西分享給大家的間隙,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不過我還是非常珍惜每天哪怕幾十分鐘的時間,能夠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發現。

在週三的推文《2018年區域知識產權發展水平排名:粵、蘇、京、滬、魯居前5》中,我曾又一次和大家講到了中國正在處於一個“IP崛起”的時代。不僅企業和品牌可以成為IP,城市、區域同樣可以通過打造自己的IP,為自身的發展進行賦能。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自提出後,其熱度之高,應該說超出了所有的人的想象。如果從區域IP的營銷維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應該說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成功的頂級區域IP。

在大灣區概念尚未推出之前,大灣區的前身珠三角,曾長期與長三角作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頂級IP存在。當然,後面還跟著知名度較大的如京津冀、成渝等區域IP。

從珠三角到大灣區,其成員城市的變化微乎其微,但是為什麼擁有了大灣區“新名字”的2+9城市組合,自上而下都像是在原本就不慢的車速上又加了一腳油門呢?

從我過去這段時間生活在大灣區城市群的切身體會來說,我和身邊很多人進行交流時,無論是政府,商界還是普通居民,對於大灣區的態度都是十分積極正向的。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大灣區概念自提出後,自己能夠從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確切感到相關改變,且對於未來自身事業和職場的發展,信心有進一步的提升。

在很多其他區域的居民看來,僅僅是“換個名字”這麼初級的操作,為什麼就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產生如此的效果?這正是我近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在觀察和研究的一個重要題目。弄清楚這個問題,顯然對於未來階段中國各個城市群的升級之路,大有裨益。

純粹從名字來看,珠三角的提法由來已久,但是大家發現,更多時候大家對於“珠三角”的認知更多是停留在地理維度。人們提到提到這個名字,往往純粹地就是為了代指該區域的幾座城市。

但是提到大灣區這個概念時,人們第一反應是經濟維度。這背後的邏輯首先當然是“大灣區”這個概念作為一個舶來品,世界上能夠稱得起整個名字地區都是經濟極度發達的區域(紐約、舊金山、東京)。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度過了最初量變階段,到了當下這個質量變階段的交界點時,這更像是通過戳破最後一層窗戶紙的方式,明確了下個階段的區域經濟走向。

講到這裡,大家就會發現。所謂的世界四大灣區中,目前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美國一國即獨佔其二(紐約、舊金山)。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就先天區域優勢來看,兩側臨海的美國在建設大灣區區域經濟系統時,本身就比單側臨海的中國更具優勢。

不過好在,中國有另外一項優勢,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在區位上的不足——人口。中國具有遠勝於美國的經濟體量,所以中國的城市群也好,大灣區也罷,無論在吸引人口的能力上,還是遠期的覆蓋面積上,都更具有優勢。

與此同時,美國曆史也告訴我們另外一件事,想要超越美國,重新奪回原本就應該屬於中國的世界經濟之巔地位,擁有起碼兩個世界級城市群,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而這兩個區域,從目前的中國經濟實際發展格局來看,有且僅有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城市群能夠堪此大任。其中珠三角由於更緊湊的面積和更簡單的行政區劃,再加之粵港澳大灣區的春風,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上明顯走到了前面。

而一再擴編的長三角,由於涉及省市、面積、人口情況日益複雜,一體化的推行難度,顯然也更勝大灣區幾成。長三角的一體化,歸根結底就在於,如何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在未來實現除了地名上的差異,群內個成員城市之間各項工作對接的“暢通無阻”。

跨區域一體化該如何推進?長三角需要率先探路。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應勇表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要緊緊地抓住三個重點區域,第一個就是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

而這個示範區區域,正由江蘇蘇州吳江地區、浙江嘉興嘉善地區和上海青浦地區三部分組成。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如果不是以上地區的居民,可能對於上述三個縣區級行政區的瞭解,會非常初級。畢竟在各類媒體相關報道口徑時,慣常使用的區劃等級都是地市級。今天既然講到,我們不妨就多做一些介紹。三個行政區的地理位置,大家可以通過上面地圖的標註清楚看到。

之所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示範區要選在以上三地,原因顯而易見在於三地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江浙滬三地兩兩相距最近的結合處,是真正的“金三角”地區(含金量十足)。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上海市丨青浦區

上海市青浦區,位於上海市西部,太湖下游,黃浦江上游。東與閔行區毗鄰,南與松江區、金山區及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接壤,西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蘇州市崑山市相連,北與嘉定區相接。青浦區下轄3街道、8鎮,總面積676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21.5萬人。

2017年,青浦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9.2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億元,下降5.1%;第二產業增加值467.6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533.7億元,增長10.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0.8:46.3:52.9。按常住人口計算,青浦區人均生產總值為83733元,比上年增長8.3%。

2017年,青浦區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7.1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8.0億元,增長20.9%,總量位居全市第7位,增幅位居全市第3位。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蘇州市丨吳江區

蘇州市吳江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臨上海,西瀕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蘇州主城區。全區總面積1176.68平方千米,其中水面積2.67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22.70%(均不包括所轄太湖水面)。截至2019年6月,吳江區下轄4個街道、7個鎮,戶籍人口83.27萬人,流動人口97.92萬人。

2017年,吳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88.9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年同期增長7.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741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超過2萬美元。

2017年,吳江區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5:51.1:46.4,其中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6.4%,比2016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全年完成製造業新興產業產值1764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2.5%;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654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9.3%。

2017年,吳江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17元,增長8.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30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54元,增長8.4%。全年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929元,增長7.4%,高出蘇州大市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


"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山川網:伴隨著七月的開始,2019年上半年已經徹底結束,下半年的忙碌相較上半年只會更甚。每天能夠空閒出寫點東西分享給大家的間隙,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不過我還是非常珍惜每天哪怕幾十分鐘的時間,能夠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發現。

在週三的推文《2018年區域知識產權發展水平排名:粵、蘇、京、滬、魯居前5》中,我曾又一次和大家講到了中國正在處於一個“IP崛起”的時代。不僅企業和品牌可以成為IP,城市、區域同樣可以通過打造自己的IP,為自身的發展進行賦能。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自提出後,其熱度之高,應該說超出了所有的人的想象。如果從區域IP的營銷維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應該說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成功的頂級區域IP。

在大灣區概念尚未推出之前,大灣區的前身珠三角,曾長期與長三角作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頂級IP存在。當然,後面還跟著知名度較大的如京津冀、成渝等區域IP。

從珠三角到大灣區,其成員城市的變化微乎其微,但是為什麼擁有了大灣區“新名字”的2+9城市組合,自上而下都像是在原本就不慢的車速上又加了一腳油門呢?

從我過去這段時間生活在大灣區城市群的切身體會來說,我和身邊很多人進行交流時,無論是政府,商界還是普通居民,對於大灣區的態度都是十分積極正向的。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大灣區概念自提出後,自己能夠從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確切感到相關改變,且對於未來自身事業和職場的發展,信心有進一步的提升。

在很多其他區域的居民看來,僅僅是“換個名字”這麼初級的操作,為什麼就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產生如此的效果?這正是我近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在觀察和研究的一個重要題目。弄清楚這個問題,顯然對於未來階段中國各個城市群的升級之路,大有裨益。

純粹從名字來看,珠三角的提法由來已久,但是大家發現,更多時候大家對於“珠三角”的認知更多是停留在地理維度。人們提到提到這個名字,往往純粹地就是為了代指該區域的幾座城市。

但是提到大灣區這個概念時,人們第一反應是經濟維度。這背後的邏輯首先當然是“大灣區”這個概念作為一個舶來品,世界上能夠稱得起整個名字地區都是經濟極度發達的區域(紐約、舊金山、東京)。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度過了最初量變階段,到了當下這個質量變階段的交界點時,這更像是通過戳破最後一層窗戶紙的方式,明確了下個階段的區域經濟走向。

講到這裡,大家就會發現。所謂的世界四大灣區中,目前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美國一國即獨佔其二(紐約、舊金山)。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就先天區域優勢來看,兩側臨海的美國在建設大灣區區域經濟系統時,本身就比單側臨海的中國更具優勢。

不過好在,中國有另外一項優勢,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在區位上的不足——人口。中國具有遠勝於美國的經濟體量,所以中國的城市群也好,大灣區也罷,無論在吸引人口的能力上,還是遠期的覆蓋面積上,都更具有優勢。

與此同時,美國曆史也告訴我們另外一件事,想要超越美國,重新奪回原本就應該屬於中國的世界經濟之巔地位,擁有起碼兩個世界級城市群,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而這兩個區域,從目前的中國經濟實際發展格局來看,有且僅有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城市群能夠堪此大任。其中珠三角由於更緊湊的面積和更簡單的行政區劃,再加之粵港澳大灣區的春風,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上明顯走到了前面。

而一再擴編的長三角,由於涉及省市、面積、人口情況日益複雜,一體化的推行難度,顯然也更勝大灣區幾成。長三角的一體化,歸根結底就在於,如何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在未來實現除了地名上的差異,群內個成員城市之間各項工作對接的“暢通無阻”。

跨區域一體化該如何推進?長三角需要率先探路。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應勇表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要緊緊地抓住三個重點區域,第一個就是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

而這個示範區區域,正由江蘇蘇州吳江地區、浙江嘉興嘉善地區和上海青浦地區三部分組成。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如果不是以上地區的居民,可能對於上述三個縣區級行政區的瞭解,會非常初級。畢竟在各類媒體相關報道口徑時,慣常使用的區劃等級都是地市級。今天既然講到,我們不妨就多做一些介紹。三個行政區的地理位置,大家可以通過上面地圖的標註清楚看到。

之所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示範區要選在以上三地,原因顯而易見在於三地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江浙滬三地兩兩相距最近的結合處,是真正的“金三角”地區(含金量十足)。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上海市丨青浦區

上海市青浦區,位於上海市西部,太湖下游,黃浦江上游。東與閔行區毗鄰,南與松江區、金山區及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接壤,西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蘇州市崑山市相連,北與嘉定區相接。青浦區下轄3街道、8鎮,總面積676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21.5萬人。

2017年,青浦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9.2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億元,下降5.1%;第二產業增加值467.6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533.7億元,增長10.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0.8:46.3:52.9。按常住人口計算,青浦區人均生產總值為83733元,比上年增長8.3%。

2017年,青浦區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7.1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8.0億元,增長20.9%,總量位居全市第7位,增幅位居全市第3位。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蘇州市丨吳江區

蘇州市吳江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臨上海,西瀕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蘇州主城區。全區總面積1176.68平方千米,其中水面積2.67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22.70%(均不包括所轄太湖水面)。截至2019年6月,吳江區下轄4個街道、7個鎮,戶籍人口83.27萬人,流動人口97.92萬人。

2017年,吳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88.9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年同期增長7.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741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超過2萬美元。

2017年,吳江區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5:51.1:46.4,其中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6.4%,比2016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全年完成製造業新興產業產值1764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2.5%;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654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9.3%。

2017年,吳江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17元,增長8.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30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54元,增長8.4%。全年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929元,增長7.4%,高出蘇州大市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是先行區

嘉興市丨嘉善縣

嘉善縣,是浙江省嘉興市下轄縣,位於嘉興市東北部、江浙滬兩省一市交匯處,境域輪廓呈田字形,東鄰上海市青浦、金山兩區,南連平湖市、嘉興市南湖區,西接嘉興市秀洲區,北靠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上海市青浦區。地處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域,是浙江省接軌上海第一站,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之一。

2017年,嘉善縣生產總值520.95億元,可比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00億元,可比下降1.8%;第二產業增加值289.85億元,可比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209.11億元,可比增長8.0%。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全縣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4.22:55.64:40.14。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3320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9729美元),比上年增長7.8%。

全縣財政總收入88.40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72億元,比上年增長22.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9.50億元,比上年增長25.2%。


由於時間原因,我這邊沒辦法把青浦、吳江和嘉善三地的經濟數據製作成更直觀的表格給大家。但是即使是從上面的各項經濟數字中,我們也可以清楚感受到一件事——三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在對應的上海、江蘇和浙江三地中,絲毫不弱,準確說還還在中等偏上水平。

用句俗話說,這叫做底子好。在國內絕大多數的省與省交界的地段,往往都是各區域經濟發展的邊緣地帶。比如之前我們屢次提到過的淮海經濟區,其長期經濟落後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處於蘇皖魯豫四省交界的區位劣勢,毫無疑問是其中十分關鍵性的一點。

而青浦、吳江和嘉善所處的“金三角”區域,首先在地質條件上非常好,平原、湖泊密集分佈,當地富庶繁華從古延續至今,這點從該區域內大量分佈的水鄉古鎮中就足可以得到印證。其次,足夠靠近黃金巷道長江,對於該區域的商貿發展同樣幫助巨大。

到了近現代,交通的便捷進一步保證了三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以青浦為例,區內有上海市郊第一條一級公路——318國道(上海——西藏拉薩),東西方向的A9滬青平高速公路、A8滬杭高速公路、A12滬寧高速公路以及連接上海虹橋機場與蘇州的蘇虹公路貫穿全境,南北方向的同三國道、外青松公路和嘉鬆公路,使青浦區內及青浦連接周邊地區形成了縱橫交錯、道路密集的陸路交通體系,為加快青浦新一輪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青浦區的水運優勢也十分明顯,包括澱浦河和太浦河兩條連接黃浦江的黃金水道,還有毛河涇、上達河、西大盈江、東大盈江、油墩港等多條六級以上航道,這些航道北連蘇州河,南接澱浦河,與江、浙等省通航,可通500噸位船舶的航道有16條。

這裡我還要特別講一下該區域內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情況。過去提到長三角的跨市軌交線路,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地鐵11號延伸至蘇州崑山花橋。目前,這條線路的延長線正在加緊修建中,未來將直接將上海和蘇州兩座城市的主城區連接起來。

但事實上,在向西延伸的這件事情上,上海地鐵17號線同樣抵達了澱山湖東側。而澱山湖西側,正是周莊古鎮。距離蘇州地鐵4號線當下的終點站同裡之間,直線距離同樣只有30公里左右。

如果接下來這條線路也被進一步延伸打通,那麼上海與蘇州之間長期以來的城市建成區隔空帶,就能夠被極大的緩解。嘉善與青浦之間的情況,基本也是如此。

如此一來我們發現,事實上青浦、吳江、嘉善之間的一體化試驗,正是為了將來整個大範圍的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試探模糊行政區劃的探索。過去我們一直都在說舊的戶口體制限制了中國區域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那麼如何破解這個局面,很大程度上正是要依靠中國頂尖的城市群內部,先行試驗。

只不過,長三角一體化的速度,不能再像過去十幾二十年這麼“優哉遊哉”。相比粵港澳大灣區,過去多年長三角的人口流入情況都並不理想,這個長三角的現行的戶籍政策關係密切。如果長三角城市群能夠在戶籍改革的道路上再大膽一些,那麼長三角的下一個春天,必然不會太遙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