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

近日Costco(開市客)中國大陸首店在上海開業,成為熱議話題。中國市場旺盛的消費需求和能力毋庸置疑,宜家、優衣庫、肯德基、麥當勞等外資企業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賺得盆滿缽滿,這樣的市場誰肯放棄?

另一方面,實體商業在電商的強力競爭下日子不大好過。Costco來了,實現了開門紅,能否百日紅、日日紅,後面有挑戰


"

近日Costco(開市客)中國大陸首店在上海開業,成為熱議話題。中國市場旺盛的消費需求和能力毋庸置疑,宜家、優衣庫、肯德基、麥當勞等外資企業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賺得盆滿缽滿,這樣的市場誰肯放棄?

另一方面,實體商業在電商的強力競爭下日子不大好過。Costco來了,實現了開門紅,能否百日紅、日日紅,後面有挑戰


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1


上海市民喜歡嚐鮮,開業第一天人流爆棚,很快恢復常態的例子一抓一大把。過消費者這一關,必須洞察本地市場情況,適合這塊土壤方能長久經營。

Costco首日人再多,多得過1995年12月20日的第一八佰伴嗎?商廈開業當天,107萬人次光臨的數據,寫進吉尼斯世界紀錄。那一天我去寫開業的新聞,第一八佰伴的自動扶梯和電梯數量算得上多了,從早到晚擠滿了人,記憶猶新。

麥德龍剛剛在上海開業時面向單位用戶,在一家外資公司工作的同學,和同事坐著公司的麵包車去採購。東西都是大包裝的,摺合單價便宜了一大截,赫赫戰果塞滿了一車,大家最後下車是從車裡爬出來的。

一樣採用會員制,山姆會員店剛開時也挺紅火的。我家辦過一張卡,結果呢,一年內總共去過3次。它和Costco有不少相似之處:量販、會員制年費200多元、追求一定的品質。但是本人體驗為什麼不怎麼愛去?個人覺得有3個原因,跟付費買會員沒多大關係。

"

近日Costco(開市客)中國大陸首店在上海開業,成為熱議話題。中國市場旺盛的消費需求和能力毋庸置疑,宜家、優衣庫、肯德基、麥當勞等外資企業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賺得盆滿缽滿,這樣的市場誰肯放棄?

另一方面,實體商業在電商的強力競爭下日子不大好過。Costco來了,實現了開門紅,能否百日紅、日日紅,後面有挑戰


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1


上海市民喜歡嚐鮮,開業第一天人流爆棚,很快恢復常態的例子一抓一大把。過消費者這一關,必須洞察本地市場情況,適合這塊土壤方能長久經營。

Costco首日人再多,多得過1995年12月20日的第一八佰伴嗎?商廈開業當天,107萬人次光臨的數據,寫進吉尼斯世界紀錄。那一天我去寫開業的新聞,第一八佰伴的自動扶梯和電梯數量算得上多了,從早到晚擠滿了人,記憶猶新。

麥德龍剛剛在上海開業時面向單位用戶,在一家外資公司工作的同學,和同事坐著公司的麵包車去採購。東西都是大包裝的,摺合單價便宜了一大截,赫赫戰果塞滿了一車,大家最後下車是從車裡爬出來的。

一樣採用會員制,山姆會員店剛開時也挺紅火的。我家辦過一張卡,結果呢,一年內總共去過3次。它和Costco有不少相似之處:量販、會員制年費200多元、追求一定的品質。但是本人體驗為什麼不怎麼愛去?個人覺得有3個原因,跟付費買會員沒多大關係。

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第一八佰伴

開業當天曾創下107萬人次光臨的記錄


首要的一條:去一次太費時間!第一次去,僅僅走馬觀花瀏覽自己需要的商品,純自助瞭解沒有諮詢促銷員,從進場到出場,花了2小時。東西重,一個人負責挑選得兩個人一起上車下車運回家,乘以2就是4小時。加班狗傷不起啊。時間最寶貴,揮霍整段的時間無異於犯罪,為了便宜十幾塊幾十塊,搭上4小時,這筆賬根本就不划算。最後一次,晚上讓家屬去買一箱每桶5升裝的礦泉水,賣場行進一圈加上挑選,來回竟花了一個多小時。從此“拜拜”。

我現在的生活必需品採購模式是,兩週左右去一次家樂福等大賣場,按手機上事先記下的採購清單到常去的貨架掃貨,加上賣場隔壁解決晚飯,不超過1.5小時。平時缺什麼,去菜場順便彎到隔壁的迪亞天天,5分鐘內搞定。迪亞天天也用會員卡,不過不用付費。

第二條原因,生鮮食品量太大,不怎麼適合三口之家的生活習性。大包的牛肉、海鮮可以放冰箱,麵包、綠葉菜你也按外國人的食量每種都整那麼大一包,跟消費習慣不匹配。即便算下來單價低一點,不能按時吃掉就是浪費,還不如去菜場和商店買新鮮的,品種更豐富。在中國南方,水果蔬菜都可以兩三個一買的。

第三條原因,周邊快餐食肆不夠豐富,對前往的動力造成極大打擊。大采購一趟,自然希望順便解決一頓飯,比自己做的好吃點、花樣多就行。周邊飯館的數量,基本決定了願意去的次數。要不怎麼現在的百貨商廈裡,飯店越開越多了呢。


如果每次去之前,要說服自己克服這3個心理障礙,還費這個力幹嘛?換地方。

2


話說回來,Costco的開業在上海引發熱潮,自有它的道理。質優價廉永遠是王道。

Costco的毛利率只有11%左右,普通超市的毛利率則為15%至25%。據說在Costco,商品毛利率一旦高過14%必須彙報CEO,再經董事會批准;如果商品在別的地方定價比在Costco還低,就會下架。

"

近日Costco(開市客)中國大陸首店在上海開業,成為熱議話題。中國市場旺盛的消費需求和能力毋庸置疑,宜家、優衣庫、肯德基、麥當勞等外資企業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賺得盆滿缽滿,這樣的市場誰肯放棄?

另一方面,實體商業在電商的強力競爭下日子不大好過。Costco來了,實現了開門紅,能否百日紅、日日紅,後面有挑戰


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1


上海市民喜歡嚐鮮,開業第一天人流爆棚,很快恢復常態的例子一抓一大把。過消費者這一關,必須洞察本地市場情況,適合這塊土壤方能長久經營。

Costco首日人再多,多得過1995年12月20日的第一八佰伴嗎?商廈開業當天,107萬人次光臨的數據,寫進吉尼斯世界紀錄。那一天我去寫開業的新聞,第一八佰伴的自動扶梯和電梯數量算得上多了,從早到晚擠滿了人,記憶猶新。

麥德龍剛剛在上海開業時面向單位用戶,在一家外資公司工作的同學,和同事坐著公司的麵包車去採購。東西都是大包裝的,摺合單價便宜了一大截,赫赫戰果塞滿了一車,大家最後下車是從車裡爬出來的。

一樣採用會員制,山姆會員店剛開時也挺紅火的。我家辦過一張卡,結果呢,一年內總共去過3次。它和Costco有不少相似之處:量販、會員制年費200多元、追求一定的品質。但是本人體驗為什麼不怎麼愛去?個人覺得有3個原因,跟付費買會員沒多大關係。

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第一八佰伴

開業當天曾創下107萬人次光臨的記錄


首要的一條:去一次太費時間!第一次去,僅僅走馬觀花瀏覽自己需要的商品,純自助瞭解沒有諮詢促銷員,從進場到出場,花了2小時。東西重,一個人負責挑選得兩個人一起上車下車運回家,乘以2就是4小時。加班狗傷不起啊。時間最寶貴,揮霍整段的時間無異於犯罪,為了便宜十幾塊幾十塊,搭上4小時,這筆賬根本就不划算。最後一次,晚上讓家屬去買一箱每桶5升裝的礦泉水,賣場行進一圈加上挑選,來回竟花了一個多小時。從此“拜拜”。

我現在的生活必需品採購模式是,兩週左右去一次家樂福等大賣場,按手機上事先記下的採購清單到常去的貨架掃貨,加上賣場隔壁解決晚飯,不超過1.5小時。平時缺什麼,去菜場順便彎到隔壁的迪亞天天,5分鐘內搞定。迪亞天天也用會員卡,不過不用付費。

第二條原因,生鮮食品量太大,不怎麼適合三口之家的生活習性。大包的牛肉、海鮮可以放冰箱,麵包、綠葉菜你也按外國人的食量每種都整那麼大一包,跟消費習慣不匹配。即便算下來單價低一點,不能按時吃掉就是浪費,還不如去菜場和商店買新鮮的,品種更豐富。在中國南方,水果蔬菜都可以兩三個一買的。

第三條原因,周邊快餐食肆不夠豐富,對前往的動力造成極大打擊。大采購一趟,自然希望順便解決一頓飯,比自己做的好吃點、花樣多就行。周邊飯館的數量,基本決定了願意去的次數。要不怎麼現在的百貨商廈裡,飯店越開越多了呢。


如果每次去之前,要說服自己克服這3個心理障礙,還費這個力幹嘛?換地方。

2


話說回來,Costco的開業在上海引發熱潮,自有它的道理。質優價廉永遠是王道。

Costco的毛利率只有11%左右,普通超市的毛利率則為15%至25%。據說在Costco,商品毛利率一旦高過14%必須彙報CEO,再經董事會批准;如果商品在別的地方定價比在Costco還低,就會下架。

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小米CEO雷軍極度推崇Costco模式。他說,Costco這麼多年所向披靡的最重要原因是:商品做到極好價格做到極低服務做到超預期

中國的中產階層不斷壯大。Costco對中產階層吸引力巨大,因為“只有中產才普遍有囤非生存類貨品的傾向性,以及對日用品的品牌需求很明確”。營銷專家分析說,單從數字上看,Costco每年利潤主要來自於會員費。只有中產數量穩定的區域,才能養活會員制這個模式。以牙膏為例,沃爾瑪、家樂福的牙膏有幾十個牌子,價格跨度大,但Costco集中在中產常用的五六種牙膏,採用量販裝。雖然毛利率比別家低,抓住中產囤貨心理,通過跑量一樣賺錢。

國君零售團隊的分析認為,Costco的護城河在於“低價精選”,憑藉會員費盈利,實現良性循環


報告顯示,Costco作為美國第二大超市,截至2018年共有762家門店。2018年Costco會員總數達9430萬人,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的會員費為60美元/年,會員續約率高達88%。Costco商業模式不同於傳統超市企業,精選商品以11%的極低毛利率銷售,主要靠會員費盈利(綜合毛利率13%)。會員費收入貢獻了公司主要的利潤,佔營業利潤的比例已高達七成單店銷售達到1.7億美元/年,坪效超過了1.2萬美元/平方米/年,庫存變現天數僅35天,各項指標都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通過選址、精選商品、大包裝銷售、完整物流體系等多項舉措降低運營成本,費用率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不足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它在中國的目標用戶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中高消費群體。

由此可見,Costco為什麼在海外可以做得如此紅紅火火。在上海,它能“一招鮮,吃遍天”嗎?論勤儉持家,老外和我們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3


上海有很多Costco的老客戶。

朋友小宋從北美留學回來。看到Costco首日開業新聞,她打開了記憶的閘門:“Costco是養活留學狗的天堂。四升裝牛奶最便宜的一刀多,九毛七美元的香蕉可以吃一個星期,買一次捲筒紙用一年還有多。買高一級的會員卡一年還能返利2%,卡費回本,等於白薅一年羊毛。”

在加拿大,當地的小夥伴曾帶我去過Costco。印象最深的,祖母綠等珠寶首飾和名錶,居然同在大賣場裡賣,說好的高貴大氣上檔次呢?不用擔心買到假貨,在規定時間內可以退貨,無二話。

"

近日Costco(開市客)中國大陸首店在上海開業,成為熱議話題。中國市場旺盛的消費需求和能力毋庸置疑,宜家、優衣庫、肯德基、麥當勞等外資企業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賺得盆滿缽滿,這樣的市場誰肯放棄?

另一方面,實體商業在電商的強力競爭下日子不大好過。Costco來了,實現了開門紅,能否百日紅、日日紅,後面有挑戰


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1


上海市民喜歡嚐鮮,開業第一天人流爆棚,很快恢復常態的例子一抓一大把。過消費者這一關,必須洞察本地市場情況,適合這塊土壤方能長久經營。

Costco首日人再多,多得過1995年12月20日的第一八佰伴嗎?商廈開業當天,107萬人次光臨的數據,寫進吉尼斯世界紀錄。那一天我去寫開業的新聞,第一八佰伴的自動扶梯和電梯數量算得上多了,從早到晚擠滿了人,記憶猶新。

麥德龍剛剛在上海開業時面向單位用戶,在一家外資公司工作的同學,和同事坐著公司的麵包車去採購。東西都是大包裝的,摺合單價便宜了一大截,赫赫戰果塞滿了一車,大家最後下車是從車裡爬出來的。

一樣採用會員制,山姆會員店剛開時也挺紅火的。我家辦過一張卡,結果呢,一年內總共去過3次。它和Costco有不少相似之處:量販、會員制年費200多元、追求一定的品質。但是本人體驗為什麼不怎麼愛去?個人覺得有3個原因,跟付費買會員沒多大關係。

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第一八佰伴

開業當天曾創下107萬人次光臨的記錄


首要的一條:去一次太費時間!第一次去,僅僅走馬觀花瀏覽自己需要的商品,純自助瞭解沒有諮詢促銷員,從進場到出場,花了2小時。東西重,一個人負責挑選得兩個人一起上車下車運回家,乘以2就是4小時。加班狗傷不起啊。時間最寶貴,揮霍整段的時間無異於犯罪,為了便宜十幾塊幾十塊,搭上4小時,這筆賬根本就不划算。最後一次,晚上讓家屬去買一箱每桶5升裝的礦泉水,賣場行進一圈加上挑選,來回竟花了一個多小時。從此“拜拜”。

我現在的生活必需品採購模式是,兩週左右去一次家樂福等大賣場,按手機上事先記下的採購清單到常去的貨架掃貨,加上賣場隔壁解決晚飯,不超過1.5小時。平時缺什麼,去菜場順便彎到隔壁的迪亞天天,5分鐘內搞定。迪亞天天也用會員卡,不過不用付費。

第二條原因,生鮮食品量太大,不怎麼適合三口之家的生活習性。大包的牛肉、海鮮可以放冰箱,麵包、綠葉菜你也按外國人的食量每種都整那麼大一包,跟消費習慣不匹配。即便算下來單價低一點,不能按時吃掉就是浪費,還不如去菜場和商店買新鮮的,品種更豐富。在中國南方,水果蔬菜都可以兩三個一買的。

第三條原因,周邊快餐食肆不夠豐富,對前往的動力造成極大打擊。大采購一趟,自然希望順便解決一頓飯,比自己做的好吃點、花樣多就行。周邊飯館的數量,基本決定了願意去的次數。要不怎麼現在的百貨商廈裡,飯店越開越多了呢。


如果每次去之前,要說服自己克服這3個心理障礙,還費這個力幹嘛?換地方。

2


話說回來,Costco的開業在上海引發熱潮,自有它的道理。質優價廉永遠是王道。

Costco的毛利率只有11%左右,普通超市的毛利率則為15%至25%。據說在Costco,商品毛利率一旦高過14%必須彙報CEO,再經董事會批准;如果商品在別的地方定價比在Costco還低,就會下架。

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小米CEO雷軍極度推崇Costco模式。他說,Costco這麼多年所向披靡的最重要原因是:商品做到極好價格做到極低服務做到超預期

中國的中產階層不斷壯大。Costco對中產階層吸引力巨大,因為“只有中產才普遍有囤非生存類貨品的傾向性,以及對日用品的品牌需求很明確”。營銷專家分析說,單從數字上看,Costco每年利潤主要來自於會員費。只有中產數量穩定的區域,才能養活會員制這個模式。以牙膏為例,沃爾瑪、家樂福的牙膏有幾十個牌子,價格跨度大,但Costco集中在中產常用的五六種牙膏,採用量販裝。雖然毛利率比別家低,抓住中產囤貨心理,通過跑量一樣賺錢。

國君零售團隊的分析認為,Costco的護城河在於“低價精選”,憑藉會員費盈利,實現良性循環


報告顯示,Costco作為美國第二大超市,截至2018年共有762家門店。2018年Costco會員總數達9430萬人,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的會員費為60美元/年,會員續約率高達88%。Costco商業模式不同於傳統超市企業,精選商品以11%的極低毛利率銷售,主要靠會員費盈利(綜合毛利率13%)。會員費收入貢獻了公司主要的利潤,佔營業利潤的比例已高達七成單店銷售達到1.7億美元/年,坪效超過了1.2萬美元/平方米/年,庫存變現天數僅35天,各項指標都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通過選址、精選商品、大包裝銷售、完整物流體系等多項舉措降低運營成本,費用率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不足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它在中國的目標用戶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中高消費群體。

由此可見,Costco為什麼在海外可以做得如此紅紅火火。在上海,它能“一招鮮,吃遍天”嗎?論勤儉持家,老外和我們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3


上海有很多Costco的老客戶。

朋友小宋從北美留學回來。看到Costco首日開業新聞,她打開了記憶的閘門:“Costco是養活留學狗的天堂。四升裝牛奶最便宜的一刀多,九毛七美元的香蕉可以吃一個星期,買一次捲筒紙用一年還有多。買高一級的會員卡一年還能返利2%,卡費回本,等於白薅一年羊毛。”

在加拿大,當地的小夥伴曾帶我去過Costco。印象最深的,祖母綠等珠寶首飾和名錶,居然同在大賣場裡賣,說好的高貴大氣上檔次呢?不用擔心買到假貨,在規定時間內可以退貨,無二話。

開門紅,上海老客戶多,這些能助攻Costco扛住電商盒馬、叮咚、天貓的圍攻嗎?


產品品類豐富多樣


然而,中國市場的狀況和北美有很大不同,已崛起的電商咄咄逼人。現在去大賣場的頻率降低了。分類電商在資本的支持下,大口吞噬超市大賣場的細分市場,使其陷入尷尬境地:生活日用品,1號店和天貓超市送貨上門,東西存購物車,發現打折了就下單;生鮮食品,叮咚買菜、盒馬、易果等APP手機上一大把,傳統的小菜場地位依然穩固;原來賣場裡家用電器的地盤,基本全軍覆沒。以前常去的世紀聯華大賣場,週年慶七五折時才去搶購。麥德龍,兩年沒去了。

以家樂福為例,顧客明顯比以前少。兒童節那天晚上去,一下子發現不對勁,排隊付錢的人怎麼這麼多,一定有情況!原來是在辦“銀聯62節”消費促銷,滿減幅度驚喜,都趕來薅羊毛了。活動結束,一切照舊。現在有了自助支付,收銀通道大幅減量。還好鳳姐離開得早,捱到現在可能被機器收銀替代了。


成本控制是否得力,極大影響連鎖大賣場的競爭力。蘇寧易購最近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家樂福的一位中方員工曾私下抱怨說“法方派來的中層,在中國享受的待遇實在太好了……”營銷費用高,但是經營效率未必高。

上海擁有全中國最精明的消費者群體,極度看重性價比,這正是Costco擅長的。同樣的商品賣貴了,沒有回頭客。贏得了上海消費者點頭,何愁開枝散葉。

另外,外資零售企業要在中國長久發展,須過“水土不服”這一關。中日合資的第一八佰伴開業後連虧6年,初期日方控制經營,堅守高檔定位。中方接手後整體調整,才逐步走上盈利的道路。高島屋百貨遇到的困境,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經營不對路。

對於Costco也一樣。能不能繼續控制好成本,包括每年提高的人工成本,維護好口碑?選取的商品種類是否符合本地需求?為人稱道的寬鬆退貨政策會不會被濫用?地處郊區,會員來的頻次能否支撐今後的銷售額?第二年會員續費比例高不高?很多問題需要時間來回答。本地已有的大賣場遭遇的種種難關,看Costco能否走出一條新路。

從開門紅到日日紅,路長著呢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談 瓔

攝 影 | 陳夢澤 張 龍 徐 程 東方IC

編 輯 | 陸佳慧 李 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