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大眾 記者 周學澤

6月27日,《問政山東》曝光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科研團隊參與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新藥——GV971的有關情況。GV971研發歷經21年,早期研發源於中國海大,今年即將上市,管華詩院士對這一研發成果沒在山東開花結果感到遺憾。

據瞭解,當初新藥研發經歷過一段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這款藥被賣到了美國,後來又由上海綠谷製藥集團將其經銷權、實施權買回中國,由上海藥物研究所和綠谷製藥接續完成深度研發,現已經成為上海製藥行業的明星產品。

望嶽談丨山東開花 省外結果 這樣的新聞應該再少些

與GV971一樣,由管華詩院士親自主導的海洋抗腫瘤藥物BG136,目前也處在尷尬的境地。但是現在BG136受到了外地研究機構的青睞,他們計劃投入更多力量招攬BG136。“上海早就向BG136項目伸出了橄欖枝,10倍於現在的報酬挖這個團隊。”在6月27日的山東廣播電視臺《問政山東》節目直播現場,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唐波現場“非常著急”,並表示:“我們採取了措施,我們第一支基金,50個億的基金,就是針對海洋藥物。”

由“管華詩新藥GV971”出山東,新銳大眾記者想到了Arikan教授的5G技術”進中國。前一段,央視記者採訪任正非,任正非回顧了引進Arikan教授5G技術的情況。

任正非講到:“大家今天講5G標準對人類社會有多麼厲害,怎麼會想到,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Arikan教授發表這篇論文兩個月後,被我們發現了,我們就開始以這個論文為中心研究各種專利,一步步研究解體,共投入了數千人。十年時間,我們就把土耳其教授數學論文變成技術和標準。”

望嶽談丨山東開花 省外結果 這樣的新聞應該再少些

“管華詩新藥GV971”出山東和“Arikan5G技術”進中國,這兩個新技術項目的研發推廣過程,很有比較的意義:一個近在咫尺,從青島始研,長達21年,卻沒有為己所用,最終項目跑到了千里之外的上海;一個相距萬里之遙,技術出自土耳其Arikan教授,在論文剛發佈兩個月離實用還很遙遠的時刻,就被華為捕捉到,華為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以10年之功將技術為己所用,最終在世界引發了一場信息技術傳播革命。

應當說,在開放的市場條件下,好的技術項目會被多方關注,項目有很多選擇性,技術項目由山東跑到外省甚至外國,都有可能。與此相反,國外好的技術項目也可以進入中國。項目的進出,符合市場競爭法則,屬於正常的市場流動。當然,有前景的高新技術項目,流到哪裡,不流到哪裡,反差極大,小則改變一個廠或者一個行業的命運,大則改變一地甚至一國的命運。就華為5G技術的引進發展而言,其技術威力大家已經有目共睹,改變的是世界信息技術傳播格局。至於像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新藥GV971流出山東,我們可能就失去了在某種藥物領域的領先機會,影響到本地醫藥行業的競爭力。

因此,爭取到高新技術項目,對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意義極大。

就具體的技術項目而言,初期的資金扶助是相當重要的。這就如一個孩子剛剛開始學習騎自行車,旁邊需要有一個人扶一把。但在招才引智的過程中,具體到高新技術項目的留住和引進,新銳大眾記者認為:第一是人的眼光,第二是體制機制,最後才是資金。

眼光,包括專業性和預見性,最終體現為價值判斷。“Arikan5G技術”為什麼能引進中國,這與任正非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專業性素質分不開。任正非有多年的信息傳播領域的工作經歷,熟悉該領域的技術演進過程,所以Arikan教授關於5G技術的論文一出籠,就被其捕捉到,而且敏銳地預見到這是10多年後全球要使用的信息傳播技術。而“管華詩新藥GV971”之所以沒被山東留住,長時間“無人問津”,根本上是因為缺乏“識貨”的人,沒有人認識到這種新藥的價值。你想想,藥物研發初期是需要資金,但有關方面還不至於到出不起錢的地步,正是因為周邊無人“識貨”,難以判斷其價值,怕錢打了水漂,才導致各方不敢投入資金。所以,招才引智,眼光最重要。

招才引智,體制機制起著常態、長期的決定作用。眼光很重要,但眼光具有個人性。這種眼光可以來自企業家,可以來自地方政府的決策者,但要讓眼光的作用無阻礙地發揮出來,就需要依靠創新型的體制機制。同時,體制機制也決定著資金投入的力度和效率。所以,要想讓招才引智工作整體提升水平和檔次,就不能沒有體制機制的保障。

建立起有效的招才引智體制機制,最關鍵的是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情,賦予他們充分的決策權,並確立責權利對應原則。比如,誰決斷正確,引進的技術項目見效益了,要獎勵;反之,決斷錯誤,投資收不回,要懲罰。

到南方省份考察可以發現,南方一些省份之所以聚集那麼多高端的新興產業,根本是體制機制創新。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進專業化管理團隊,由團隊來找科研人才、提出科研項目,成果由專業化團隊評審。福建泉州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是管理機構企業化管理,科研機構市場化運作,專幹政府不能幹、企業幹不了的,推動新技術走向市場。

要看到,高新技術項目流出山東,管華詩團隊研發的藥物並非第一例。5月27日《人民日報》報道的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研發的環保型發泡劑,專利最後賣給了北京的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價值5.2億元。這個技術項目,國際領先,力壓清華大學等眾多名校,但是最終還是流出了山東。

苟相知,萬里可為鄰;苟相疏,咫尺變天涯。“管華詩新藥GV971”出山東和“Arikan5G技術”進中國,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我們當銘記其中的教訓,努力把更多的好技術項目留在本地,引進到本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