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寫作講究才氣和識見,為什麼讀經是文章文質兼美的必由之路?

散文寫作講究才氣和識見——先不說才氣,就識見而言,首先得有識。識,應該就是知識,而知識的獲取就得讀書。讀什麼書呢?最主要的是讀經。經是古代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學說。魯迅先生是不主張讀經的。他在《十四年的“讀經” 》裡,就反對讀經,他說,“所以要中國好,或者倒不如不識字罷,一識字,就有近乎讀經的病根了” ——這裡的“十四年”是指民國十四年,即1925年,這篇文章是此年的11月8日所寫。為什麼魯迅先生要反對讀經呢?客觀來講,讀經之風在民國初期曾熾盛一時,後屢經變遷,然尊孔讀經之風在社會上始終未歇。直至民國元年, 1912年,蔡元培頒佈教育法,才規定“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 。魯迅幼時開蒙擇定的教材是史書《鑑略》 ,在私塾裡讀的是四書五經,他說,“我幾乎讀過十三經” 。正是有切身體會,他才將矛頭直指讀經,嚴厲批判了當時鼓吹少兒讀經的論調。少兒讀經,確實應該慎重,不能用讀經代替義務教育。

然而,作為寫作者,作為人文知識研究者,經,還是要讀的。因為,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按照古代對人文知識經史子集的分類,經學排在首位,因為,經是其他知識的基礎,統領著其他知識。要學好古代人文知識,就得讀經。

散文寫作講究才氣和識見,為什麼讀經是文章文質兼美的必由之路?

那麼,什麼是經呢?即《詩》 《書》《禮》 《樂》 《易》和《春秋》 。後來,擴展為《十三經》 ,這是指《詩》 《書》 《儀禮》《周禮》 《禮記》 《易》 《左傳》 《公羊傳》《榖樑傳》 《論語》 《爾雅》 《孝經》 《孟子》 。經與經學,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哲學體系,也就是說,經是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思想,不但自身建立了豐富而完整的經學體系,而且也浸透在諸如散文、詩歌和戲劇裡,影響到社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在諸如倫理道德和官制、禮儀、風俗以及人際交往上,甚至商貿活動之中。如果不讀經,不瞭解經學,就會不瞭解整個古代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遑論對散文、詩歌和戲劇的學習,更是找不到路徑。 《詩經·周頌》裡邊,有這樣一句話“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 ,就是說日積月累勤學習,由淺入深通事理,也就是通曉經學裡邊所包含的天地、人事的大道理。經涉及到各科學問和社會生活諸方面的倫理道德規範和要求,也涉及到個人品德修養和精神提升,比如強調“仁”和“禮” ,注重中庸與和為貴的觀念,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最具有價值的思想觀念。 《論語·述而》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如果能做到這些,就算學習經學有了成效,那麼,無論是做事還是寫文章,都有了規範,也有了標準。我國古代的散文,特別是主流散文,其寫作者大都是依據這個規範和標準來寫文章。

古代的散文寫作,主要有三大流派,史傳散文、政論散文和抒情散文。前兩流派自然與經密切相關,而抒情散文,特別是山水散文呢?抒情散文表面看起來似乎超然世外,追求比較純粹的美學意境,其實不然,經仍然是其思想血脈與骨架——這是因為,抒情散文也好,山水散文也好,是要表達一定的理念或者情緒的,而這要表達的理念或者情緒是不能脫離開“道”的。韓愈提出來“文以載道” ,是指整個古代的散文體裁的,這個“道”就是經的思想與理念。

散文寫作講究才氣和識見,為什麼讀經是文章文質兼美的必由之路?

散文的寫作,在古代是很嚴肅的事情,並非任何人都可以執筆為文。散文是一種非常高貴的文體,是“載道”的文體。清代著名的學者,也是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的卷一“文概”首篇,也指出,“ 《六經》 ,文之範圍也。聖人之旨,於經觀其大備,其深博無涯涘,乃《文心雕龍》所謂‘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經是天下文章的“範圍” ,一切文章都在經的統帥之下,都不能脫離經的軌道。由此來看,經與古代散文寫作息息相關,經左右和影響著古代散文的發展,是散文這種文體著力表現的主題思想和哲學理念。古代的散文家,大都是經學家或者接受過正規儒家思想教育的讀書人。而離開了經,既不能讀明白古代的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文學藝術,也不能寫出很好的文章。所以,我國曆史上的散文大家,無一而外,莫不是經學大家。就以儒家的主要奠基者孔夫子而言,其重要著作《論語》 ,在闡述自己的思想而外,也是文采斐然的散文作品。 《左傳》在散文藝術上成為典範之作,劉熙載說,“ 《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為大備” ,達到了非常高的藝術境界。孟子呢?更不消說,他的文章富於論辯精神,文章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漢代的經學大師,把儒學推向我國主流思想位置的一代學者董仲舒,他的《春秋繁露》也是絕好的散文集。還有他的學生司馬遷的《史記》 ,被魯迅先生稱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基本上都是經學學者,特別是韓愈,按照蘇軾的說法,“文起八代之衰” ,是我國散文史上開一代新局面的藝術大師,他提出了“文以載道”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散文觀點,直接說明了散文寫作,關鍵是彰顯“孔孟之道”也就是經學思想。這樣,才能使得散文永遠具有不衰朽的思想力量。這個觀點,影響了我國散文寫作一千多年,直到現在仍然有其價值。好的經學家,一般文章都是非常優秀的,幾年前,我曾經寫過《古典經學家的散文藝術》 ,專門論述了從漢代的董仲舒、劉向、賈誼、韓愈、周敦頤、張載、朱熹、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等經學家的散文思想與美學特徵。

散文寫作講究才氣和識見,為什麼讀經是文章文質兼美的必由之路?

讀書,讀到一定程度,就十分願意閱讀鄉賢著作了。我最近正在閱讀有關關學的著作。關學,是張載自北宋開創的,與“濂、洛、閩”流派並立,是一直繁衍到明清乃至民國時期且帶有關中地方學術特色的一個影響很大的學術流派。其中影響比較顯著的例如“三呂” 、馬理、韓邦奇、楊爵、馮從吾、王弘撰、李顒、李因篤、李柏等人。這些鄉賢學者的文章,帶有強烈的關中渭河流域的鄉土氣息,並且才華飛揚,讀來十分親切。比如,讀到楊爵,樸實而典雅;李顒,平常卻奇崛;王弘撰,清麗而優美;李因篤,清新而流暢——這些文章,固然是帶有特色的經學思想闡述,也是絕美的散文作品,極少清風流雲似的抒情狀物的筆觸,而是崇高信念剖析哲理堅定意志和透徹事物本質的鏗鏘文章,每讀一次便有一次的思想收穫,於人於世於事都有格外的認識。

散文,不需要盡是風花雪月,不需要玩弄過多的文字技巧,而是要有益於世道人心,敢於探究人類思想尚未達到的新的精神極地,這就需要認真從我國古代經學裡邊獲取應該繼承的優秀文化汁液,搭建起自己靈魂的骨架。毋庸諱言,當代一些散文缺少精神的“底氣” ,難以產生撞擊人的力量,關鍵問題是寫作者思想蒼白無力,沒有紮根在我國傳統文化特別是經學的深處——因此,讀經,這是獲取散文精神動力的重要資源。

魯迅先生不主張讀經,那是當時特殊時代的特殊論見。就文學創作而言,他在《三閒集·怎麼寫》裡指出,“寫什麼是一個問題,怎麼寫又是一個問題”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先不說寫什麼,就說怎麼寫,而這怎麼寫,如果沒有經這傳統思想文化的“底子” ,還真成了問題。正如上邊提到的沒有識見,尤其是識,這文章自然寫不成,所以,要寫,還是得先有幾部經裝在肚子裡,這是寫文章寫散文的思想“硬貨” 。今天的讀經,不僅僅是為了寫散文,更重要的是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思想含量的散文是散文的珍品,而只講究技巧玩弄辭語的散文,必然缺少振奮精神的力量,所以,要寫出既有思想含量又十分講究技巧和辭語“文質兼美”的散文,這才是當代散文的寫作要求和努力方向。

一一原載《中國藝術報》2019.6.7

​作者簡介

散文寫作講究才氣和識見,為什麼讀經是文章文質兼美的必由之路?

柏峰,陝西蒲城人。著有多種文學理論專著、散文集。曾獲全國及省級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