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春耕抓起

三農 玉米 農村 種植業 正北方網 2017-05-10
突泉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春耕抓起

尚德維康有限公司在組織人員搶播穀子。

今年是進入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後的第一個春耕期,能否開好局、實現開門紅,將影響全年的農業農村工作。今年突泉縣的備春耕情況如何?記者走進廣袤的田野尋找答案。

突泉鎮平原村正在上演百姓“鬧春耕”的喜人場面。在豔樑農業機械化專業種植合作社的引領下,合作社成員立足一個搶字、突出一個早字,迅速掀起甜菜墩土、扣棚高潮,向科技要產出、要效益。合作社理事長高國豔告訴記者,甜菜育苗基地正在紙筒育苗,25天后移栽大地。2016年他們種植了600多畝,每畝收入1100多元。今年種植4000畝,共有70多戶農戶與企業簽訂單。

平原村已連續兩年種植訂單甜菜,這得益於村裡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引領。正當甜菜基地如火如荼建設時,合作社已於3月末在集中連片地塊兒中耕種了1000畝小麥,並已註冊商標,可實現自產自銷。“今年及時地調整種植結構,種植甜菜4000畝、小麥1000畝、穀子800畝,老百姓積極性挺高。去年小麥試驗成功,並引進設備自己加工,今年已註冊商標有了自己的品牌,小麥走向市場更容易了。”合作社理事長高國豔自信地說。

在經濟作物種植上挖潛力、作文章是豔樑合作社帶動村民的整體思路。面對玉米價格的一路走低,該合作社主動想辦法、開動腦筋轉觀念,充分利用土地流轉規模、農業機械化程度和成熟的運營模式,帶動村民應對市場變化,減少玉米種植面積。

突泉鎮平原村農民趙景山說:“以往200畝地我都種植玉米,今年種甜菜100多畝,還有穀子和小麥,玉米種得少,有合作社帶動、指導,心裡有底。”

和突泉鎮平原村一樣,九龍鄉的備春耕生產也在有序推進。依託蛟流河的滋潤灌溉,九龍鄉堅持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因地制宜高標準規劃,大面積推進“旱改水”。

為了早日實現“稻花香裡話轉型”,九龍鄉各村“兩委”成員帶領村民調結構、闖市場,力爭改變玉米“一糧獨大”的固有局面。今年春季,九龍鄉十家子村共規劃“旱改水”面積400畝,其中僅村主任李友一家就率先規劃了100畝。

種植結構調整不僅是作物種植面積的增減,更是質量和效益的提升,是農業走出政策溫室迴歸市場的需要。調什麼,怎麼調,調了如何穩得住,都需要科學的佈局和謀劃。

突泉縣在農業農村暨脫貧攻堅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種植業要圍繞“減糧增經擴飼草”的思路調整,通過實施“糧改飼、糧改豆、糧改經”等手段來實現“一減六增”。一減,就是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萬畝。六增,就是增加穀子種植面積2.8萬畝、飼草飼料面積2萬畝、豆類面積2萬畝、水稻面積1.2萬畝、甜菜面積1萬畝、中草藥面積1萬畝。穩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讓玉米不再充當主角。

坐落在突泉縣工業經濟園區的內蒙古尚德維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雜糧雜豆、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集約型綜合企業,“做興安人的安心糧倉”是他們擲地有聲的承諾。今年,該企業將落實3萬畝穀子種植面積。公司總經理王英維說:“農民把土地拿出來,公司統一耕作管理。秋天公司統一收,給農民固定報酬。比如種穀子,農民先期投入200元,我們保證他500元收入。這次農業部有項目,每畝地給農民補貼150元。我們把基地做好,綠色有機,集約化、科學化管理,能增產、提高品質。還有二次分紅,如果增產,公司和農戶平分增產這部分的收益。按照政策,農民收益非常可觀。”

有企業的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打消了顧慮,並加入到託管這一種植模式中來。與及時調整種植結構的農戶相比,大多數農戶在今年仍選擇種植玉米。九龍鄉農民趙志國說:“我去年種60多畝地玉米,基本沒賣,全餵羊了。羊羔自己育肥再賣,種養結合,玉米成本低,羊價上來了,價值增加了。還有儘管玉米價格下調,但有補貼新制度,種植玉米還是有賬可算。”

對於養殖戶們來說,選擇種植玉米更是不二選擇。因為通過“過腹轉化”,一樣能增加農作物的附加值。玉米秸稈作為飼料,羊糞再作為肥料回田,保護生態的同時又降低了生產成本。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後的第一個春耕期,突泉縣春耕備耕生產形勢總體良好,農資價格穩中有降,種植結構良性調整,廣大農民的市場參與意識在不斷增強。打破堅冰、春意正濃,在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突泉縣正在廣袤沃野上奏響發展的強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