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施策,日子越過越紅火

三農 經濟 畜牧業 種植業 中國鄉趣網 2017-04-28

精準扶貧這篇宏大的民生大作落實到一戶戶貧困家庭就是希望的火種,每一戶家庭的微小變化,如同一個又一個希望的火種,匯聚在海西這片遼闊的土地上,這種實實在在的變化凝聚了民心,譜寫了精準扶貧輝煌巨章。在這裡,記者僅選取幾個鏡頭,通過這些小片段和讀者共同見證精準扶貧的點點滴滴……

精準扶貧有妙招

伊克拉村是德令哈市蓄集鄉一個蒙古族聚居的牧業村,牧民生產方式以遊牧為主,畜牧業是全村的主導產業和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精準扶貧實施後,這個村被列為重點貧困村,現在這裡牧民的生活正發生著變化……

“扶貧就是要讓群眾有穩定的、可持續的收入。因此,發展產業是實現真脫貧的核心,也是首要解決的問題。”談到產業扶貧,伊克拉村“第一書記”才讓多傑深有感觸。

2015年10月,“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入村後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牧民家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用“望聞問切”四療法,摸清貧困對象,找準致貧病灶,因症施策開具良方,最終確定了7戶14人為精準扶貧對象。有的缺資金、有的缺技術、有的缺勞力、有的因病致貧……針對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脫貧願望,駐村工作隊制定不同的幫扶措施和脫貧方案,7戶14人“一戶一策”開出了脫貧良方。

牧民們最不缺的就是做奶製品的手藝,在他們看來那是最擅長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村民永花覺得,這就像做家務一樣簡單。永花加入的是德令哈滿都胡聯合社奶製品加工扶貧項目,這一項目是村級特色產業,村民利用純天然的綠色食品為原料,加工生產犛牛酸奶、奶酪等奶製品。

“真是趕上了好政策,要不然還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打工呢?我要文化沒文化,要技術沒技術,出去打工乾的都是粗重活,給的工錢也不多。現在好了,不用風吹日晒,在這個奶製品加工點,每個月有2400元的固定收入,政府還給剛畢業的兒子安排了護林員的工作,每個月也有2400元的工資。好事還不止這些呢,不久村裡易地搬遷的房子就蓋好了,到時候我還能住上新樓房。”說著這些摸得到、看得見、的變化,永花不由樂了。

年過六旬的楊錦也享受著勞動帶給他的滿足感。楊錦一家是伊克拉村7戶精準扶貧對象中的一戶,他現在的工作是負責將加工好的奶製品送往市區各銷售點。有了這份工作,楊錦的生活也有了保障,每天將100多罐發酵好的酸奶送往各零售點,簡單重複的工作,帶給永花和楊錦的是滿滿的幸福。

精準扶貧的實施,讓安康村由原來“輸血”扶貧轉變為“自身造血、精準扶貧”,達到了讓貧困村民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的目的。

安康村位於德令哈市柯魯柯鎮以西4公里,現有農戶129戶688人,貧困戶7戶25人,全村97公頃耕地,以鹼性土壤為主。為了給貧困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安康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利用8公頃土地種植藜麥,以公司名義與相關企業簽訂長期勞動合同,為貧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村民代存忠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都是出遠門打工,現在村裡搞了這麼個項目,從藜麥種植到收割都需要很多人手,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家門口打工,除了能增加收入外,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由於村集體經濟占主導地位,藜麥種植基地以村民入股方式建設,貧困戶入股有優先性、多樣性和優惠性,藉此讓貧困戶佔有一部分股權。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壯大了集體經濟,減少了因病返貧等各種不可抗因素對貧困村民的影響。

安康村黨支部書記周統壽介紹:“貧困戶在藜麥種植、管理、收割等崗位上工作,村委會和聯點單位給他們付工資,藜麥產品出售後,拿出總額的12%給他們分紅,確保一年下來貧困戶脫貧摘帽。”

安康村村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護林員的貧困戶每個月有2400元的收入,另外,他們在藜麥基地分紅、打工,每個人每年保底能拿到1萬3千元左右。

在藜麥種植基地的帶動下,安康村以村集體經濟體的經營方式統籌安排勞務輸出,堅定了貧困村民勞動致富的決心,增加了貧困村民的經濟收入,推動了精準扶貧工作有效開展。

對於安康村而言,2016年不僅是藜麥收穫的一年,也是全村整體脫貧致富的一年,今後的日子也會像藜麥一樣紅紅火火。

播下希望的火種

2016年,德令哈市尕海鎮泉水村共有7戶貧困戶被列為精準扶貧對象,楊世軍就是其中之一。走進楊世軍家,屋裡只有一些簡單陳舊的傢俱,楊世軍的妻子常年臥病在床,大女兒楊桂萍在河南駐馬店黃淮學院上大學,小女兒楊桂秀今年上初三,妻子治病、女兒上學的負擔讓這個家庭不堪重負。

楊世軍說,大女兒的學費大部分都是借的,已經申請了政府教育優惠措施,目前還沒落實,如果申請通過,大女兒是農村戶口且是本科,可能有1萬多的教育補貼。

因為一沒技術,二無特長,楊世軍只能在工地上打零工,現在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為了減輕他家的經濟負擔,政府給楊世軍安排了護林員的工作,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收入穩定。

楊世軍說:“現在我就盼著大女兒畢業後能順利找到工作,那樣我的負擔會輕一些。政府為了照顧我,給我安排了護林員的工作,現在我每月有2400元的固定收入,以後的日子會好起來的。”

趙隨魁也是泉水村的貧困戶。妻子去世前一直患有肺心病,平時趙隨魁既要打工掙錢又要照顧妻子,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家裡最困難的時候幾乎全靠低保過日子。

記者見到了趙隨魁的兒子趙洪昌。剛完成實習的趙洪昌這次回來順便給家裡拉了網線,趙洪昌告訴記者:他的母親去年剛去世,他和妹妹都在上大學,平時家裡只剩下父親一個人,所以他就做主,用實習期間的一些補貼為家裡拉了網線,這樣勞累的父親每天回到家就可以看看電影、聽聽戲,排解一個人在家時的寂寞。

趙洪昌說當初他考上大學,政府給了18000元的補助,加上家裡東借西借最終交清了學費,而妹妹的大學學費全靠助學貸款。趙洪昌告訴記者,畢業後他計劃報考公務員,如果考上將極大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而且還能幫助妹妹完成學業。父親趙隨魁有一份護林員的工作,相信明天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柯魯柯鎮安康村有7戶貧困戶,吉成虎家就是其中一戶。走進他家,幾乎沒有什麼值錢的傢俱,只有幾件簡單陳舊不知道有多少年頭的櫃子和沙發。

來到他家時,吉成虎和老伴剛吃完午飯,他們的午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一份炒土豆絲、幾個油餅。前幾年他還能出去打點零工,在離家不遠的一家磚廠上班,磚廠關閉後,因為年齡的原因加上老人患有高血壓、腦梗塞,不能幹重活,只能待在家裡。

吉成虎一家是在土地規劃後在安康村落的戶,所以一家人在安康村沒有承包地,兒子要照顧年邁的父母,不能出遠門打工,只能在市區和村裡乾點零活,收入很少,也是這個原因兒子到現在也沒找到媳婦。現在,老人最迫切的願望就是給兒子娶個媳婦成個家,這樣媳婦可以在家照顧老人,兒子就可以出門打工,只要工資合適,對他們家來說吃苦不是個事兒。

吉成虎老人說,如今,他們家被列為精準扶貧對象,村裡安排兒子當上了護林員,有了穩定收入,這樣一來既能照顧老人,又能掙錢,兩全其美。不僅如此,在安康村的藜麥基地,他的兒子也找個一份工作。護林員的工作雖然辛苦,但也有些空閒時間,還能在村裡藜麥基地幹活掙錢。

結束採訪時,吉成虎老人說:“去年我住了兩次院,先在長江醫院住了10多天,後來又去州醫院住了半個月,因為是貧困戶,醫療費全免了。如果沒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們這些貧困戶得了大病就只能硬抗了。”說到動情處,老人不時用袖子擦拭著眼角的淚水。(文/ 記者趙洪甲)

◆◆◆記者感言

對一戶戶貧困戶的走訪讓記者的心情有些沉重,天有不測風雲,一場慢性病、一場大災就讓一個家庭籠罩在貧困的陰影裡。安康村的吉成虎老人和老伴都患有慢性病,老人的兒子為了照顧老人不敢出遠門打工,只能在附近打零工,是他們沒有勤勞的雙手嗎?不是,用他們的話說,只要有工作,吃苦不是個事兒。

顯然,他們有勤勞的雙手,精準扶貧政策瞄準的就是這個靶心,精準施策為他們安排了護林員的工作,安康村的藜麥基地為這些貧困戶創造了家門口打工的機會,蓄集鄉伊克拉村的奶製品加工點更是讓村民看到了傳統牧業發展壯大的希望。只要有一雙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並不遙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