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於印發安徽省“十三五”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三農 十三五 農業 農村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2017-06-16

各市、縣(市、區)農委(畜牧水產獸醫局、水產局):

《安徽省“十三五”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是列入我委“十三五”規劃編制體系目錄的專項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2017年6月5日

安徽省十三五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2016-2020年)

一七年六月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先後出臺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制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對各省市啟動了環保督察巡視,並實行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各級黨政部門、各行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了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面實施安徽省五大發展行動計劃,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根據安徽省農業農村“十三五”規劃總體安排,編制了《安徽省“十三五”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間,全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顯著成效。

1.農業發展方式有所轉變。2015年,提出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總抓手,加快我省現代農業建設。省政府與農業部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安徽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推進方案》,提出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省農委印發了《關於開展五大示範行動紮實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實施方案》,在全省組織開展綠色增效、品牌建設、科技推廣、主體培育、改革創新“五大示範行動”。召開了8次現場會,其中全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啟動會就是以“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為主題。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期間,對我省提出的以生態農業為抓手,推進農業現代化,給予了充分肯定。

2.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不斷推進。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用肥的精準性和利用率,扶持開發生物肥、緩釋肥和有機複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種,鼓勵引導農民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推廣免耕覆蓋等保護性耕作和化肥深施技術。2015年,全省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面積達到200萬畝。大力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農藥,降低農藥使用量、減少使用次數,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相融合,實現科學用藥和精準施藥。2015年在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上建立省級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78個,每個示範區核心面積2000畝,輻射推廣面積1萬畝。

3.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多措並舉。“十二五”期間完成160374口戶用沼氣池,1308處鄉村沼氣服務網店,81處大中型沼氣工程,864處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累計建成秸稈固化生產點97處,秸稈氣化站3處。因地制宜開展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等“五化”利用工作。列入減排任務的規模養殖場糞汙治理設施配套率達72%,總結推廣8項畜禽糞汙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實用技術規範,全省畜禽養殖糞汙綜合利用率接近60%。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步入正軌,其中,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呈現以規模養殖企業為主,以縣為單位集中處理為輔的無害化處理機制。

4.產地土壤環保基礎性工作逐步強化。組織開展了12個農業面源汙染國控監測點,分析測算種植業源、畜禽業源(生豬)汙染物流失係數,為農業汙染源量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建立10個地膜長期定位監測點,對地膜厚度、地膜材質、覆膜方式、回收方式進行監測,掌握覆膜區域的主要覆膜作物地膜殘留動態變化趨勢。啟動了全省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普查,強化全程質量控制,建立全省農產品產地環境汙染數據庫及樣品庫。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汙染修復示範區4000畝,實施動態監測,開展試驗示範。在56個縣(市、區)累計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面積2500多萬畝,強化耕地質量監測和土壤墒情監測,建立了28個國家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和280個土壤墒情監測點。

5.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汙染綜合防治模式初步構建。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總體要求,在淮河、長江流域、巢湖流域等重點流域啟動了農業面源汙染綜合治理試點項目建設,按照“抓點、帶線、促面”的總體要求,採用源頭控制、過程攔截和末端治理等綜合措施開展面源汙染防治,探索構建了“一控兩減三循環”的流域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模式。

6. 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初見成效。連續11年在安慶市14個大型天然湖泊實施“灌江納苗”,總面積達175萬畝。“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資金1.3億元,放流經濟魚類15億尾(粒)、胭脂魚190萬尾、大鯢5600尾,有效形成了政府主導、各界支持、群眾參與的良好氛圍。創建國家級、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5個和9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7個,在省內主要水域開展了漁業資源監測工作,逐步建立長江、淮河、新安江安徽段及巢湖魚類數據庫。嚴格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行政審批程序,確保不會對水生野生動物造成傷害,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制定了《安徽省國家Ⅰ級保護農業野生植物採集行政審批辦公辦事指南》;在大別山區、皖南山區組織開展了農業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初步瞭解了3類13科19種野生植物資源狀況。建成野生大豆等12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組織開展“水花生、豚草、加拿大一枝黃花”等主要外來入侵生物的調查及大剷除活動。全省累計組織近50萬人次參加外來入侵生物滅毒除害行動,發放宣傳圖冊50萬冊,防除面積累計175萬畝次,加拿大一枝黃花、水花生、豚草滅除率達60%。

(二)面臨的機遇

1.綠色發展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綠色發展已成為時代理念和社會共識。習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李克強總理多次指出,要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促進綠色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出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法律法規和改革措施,啟動了2年一次的中央環保督察,實施了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各級黨政部門、各行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可以充分發揮農業生態服務功能,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指出: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關係6億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關係農村能源革命,關係能不能不斷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農業面源汙染,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長遠的大好事。2015年中央1號文件對“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做出專門部署,強調要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農業部出臺了《關於打好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提出,到2020年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糧食主產縣基本實現區域內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到2030年全國基本實現農業廢棄物零排放。

3.社會公眾的農業生態意識日益增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和安全意識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都為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漁業健康養殖等科學種養技術的推廣提供了積極條件,也為農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搭建了廣闊平臺。保障安全農產品供給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將是今後農業發展必須兼顧的兩個重要目標。“十三五”期間必須強化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面臨的挑戰

儘管近年來我省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應該看到,由於歷史欠賬多,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農業內外源汙染相互疊加以及水利交通等涉水工程建設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我省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未來的任務依然艱鉅。

1.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大。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汙染向農業農村擴散,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水資源日趨緊張。全省人均耕地1.27畝,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86.4%,人均淡水資源974.5立方米,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7.3%。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農業面源汙染問題日益嚴重,農產品安全風險增多,農業資源利用率低,推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十分迫切。

2.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薄弱。人民群眾希望吃上安全、綠色、放心的生態農產品,希望生產農產品的產地環境質量優良,但仍然不時暴露出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重金屬超標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希望鄉村是一個放鬆心情、休閒體驗的美麗田園,但仍時常看見田間地頭垃圾隨處堆放、養殖場周邊環境問題突出、魚塘水體富營養化等髒亂差景象。由於長期對農村環保設施投入不足,農業生態欠賬較大,農業汙染防治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遠不能滿足當前公眾的要求,加快農業生態環保設施建設任重道遠。

3.整體科技素質亟需提高現代農業應是集資金與技術結合,融合農耕、生態與工程技術於一體的行業,對管理者和從業者的科技素質要求都應較高。但目前我省農業正存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型期,相當一部分業主在資金、管理和意識上還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職業農民尚在起步階段,導致農業生產在規劃、投資和管理等方面對生態環保的重視不夠,局部性、個別性農業環境問題突現。

4.監管服務能力有待提升。農業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尚不健全,監管手段和執法條件弱,難以適應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管需要;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質量安全追溯、農業投入品監管、農業生態環境汙染防治和修復技術創新等投入不足;農資市場上仍存在銷售禁用、淘汰的農業投入品現象,農業投入品超範圍、超劑量使用,給農產品生產帶來安全隱患。

5.項目長效運行機制短缺。近年來,我省雖然在農業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級部門啟動實施了一批試點示範項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明顯改善。但從農村總體來看,還遠不能滿足農村生態環保的要求。當前實施的農村生態環保項目基本以項目為載體,以工程設施建設為主要內容,在“點上”的效益突出,未能形成“面上”的帶動,可複製性不強。部分項目建成前兩年運行良好、效果突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缺乏持續投入和長效運行機制的建立,對設施缺乏維護,項目效益難以長期發揮。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核心,以農業產業化為總抓手,調整結構優化佈局,推廣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和技術,有序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汙染,加快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切實推進農業產業與農村生態協調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強化政府在規劃引領、示範帶動等方面的主導作用,通過政策支持、環境倒逼等手段,落實生產經營主體在農業汙染防治、資源循環利用中的主體責任,形成社會聯動的發展氛圍。

2.綜合利用,分類施策。以資源化利用為重點方向,加強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實現就近就地就量利用。根據不同廢棄物特性和當地的資源條件,合理選擇處理技術和工程措施,突出實效。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抓手,推進種養佈局優化、農業面源汙染防治、資源循環利用等重點工作。

3.點面協同,遠近結合。一手抓整體協同,一手抓重點突破。堅持試點引領、示範帶動和麵上推動相結合,打造典型,樹立樣板,以“盆景”帶動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風景”。一手抓長遠戰略規劃,一手抓階段性任務落實。緊緊抓住當前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破解難題,化危為機;緊緊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創新機制,提升產能。

4.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加強農業生態環境適用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以技術創新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創新機制,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整合資源,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內外呼應的工作格局。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進一步提高,規模畜禽養殖汙染得到基本治理,主要農作物農藥化肥實現零增長,農業面源汙染加劇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農業產業佈局更加合理,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得到全面推廣,基本形成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體系。

——農業用水總量得到控制。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35。

——農藥化肥實現零增長。初步建成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主要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

——畜禽養殖汙染得到有效防控。規模畜禽養殖場佈局更加合理,農牧結合型畜禽養殖業比重明顯提高,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到80%以上,基本解決規模養殖場汙染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2017年底前完成禁養區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的關閉搬遷工作。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高。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7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面積達到700萬畝,建成一批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區(縣)。

——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農業耕地保有量不低於582.4萬公頃。農業耕地質量得到提升,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個百分點。耕地酸化、汙染等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左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村環境得到改善,農村環保設施得到加強,新建農業面源汙染綜合防治示範區8個,全面完成第二次農業汙染源普查。

——農業環境監測能力得到提升。按照《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加強農業面源汙染動態監測,提升農業環境監測能力和應急能力。

——農業生物資源保護進一步加強。重要水生生物資源、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和畜禽遺傳資源得到保護,主要外來入侵生物得到有效遏制。

表1 “十三”期間全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標

指標名稱

2015年實際值

2020年目標值

備註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

0.524

0.535

預期性

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

34.4

40

約束性

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

36.8

40

約束性

農膜回收率(%)

68

80

約束性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81.45

90

約束性

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59

70

約束性

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

80

約束性

三、主要任務

(一)循序漸進,推動循環農業示範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主推稻鴨共育、立體種養等生態農業技術模式。組織開展農業標準化示範創建活動,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實施控肥、控藥、控添加劑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措施,加快建設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規模化標準養殖場和水產健康養殖場。

(二)標本兼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立回收利用及安全處置體系。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田間垃圾收集設施,建立鄉村物業管理站,對農藥包裝及殘膜等廢棄物進行定點堆放、定期處理。積極探索以市(縣)為單位,建立農藥包裝等有毒有害廢棄物無害化處理中心,對農藥包裝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示範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推廣使用厚度為0.01毫米以上的地膜,鼓勵使用可降解環保型地膜;開展試點示範,推廣適時揭膜、機械拾膜等科學使用地膜技術。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養畜、生物轉化、生物質能源等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促進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

(三)減量控害,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肥料統配統施服務,催生線上線下等多種服務,提高配方肥覆蓋率和到田率,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向縱深發展。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圍繞農牧結合、種養循環,鼓勵農民積造農家肥,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有機肥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充分利用江淮丘陵冬閒田和南方茶果園土肥水光熱資源,推廣種植綠肥。紮實推進農藥減量控害行動,抓好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大力開展綠色防控,提高綠色防控覆蓋率,減少施藥次數;大力推廣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大中型高效藥械,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農藥使用量;強化病蟲監測預警,加強病蟲害抗藥性監測,力爭做到精準施藥;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推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實現病蟲害的可持續防控。

(四)規劃引導,推進畜牧業穩定健康發展。以加強規劃引導為重點,堅持規範執法監管、推動科技進步、強化指導服務為手段,以實施農業部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汙資源化利用項目為牽動,以提高全省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畜禽糞汙處理設施覆蓋率和推進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小區)為重點,大力推廣廢棄物產生減量化、處理無害化、利用資源化,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促進畜牧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圍繞生豬、奶牛等主要畜種,打造一批糞汙綜合利用示範點。開展整縣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汙資源化綜合利用試點。

(五)強化監管,保護農業產地土壤。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平衡土壤養分。通過糧豆輪作套作、固氮肥田、種植綠肥,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持續提升土壤肥力。通過耕作層深鬆耕,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推廣保護性耕作,改善耕地理化性狀,增強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控施化肥,減少不合理投入數量,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汙染。認真貫徹落實“土十條”,全面摸清底數,做好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依法依規科學推進農產品產地分類指導工作。抓好汙染物協同監測,摸清本底。抓好分類治理。在已開展的普查工作基礎上,開展農產品產地安全分類評估。抓好治理修復。總結銅陵義安區修復經驗,在類似區域驗證推廣,探索試點重度汙染區域的輪作休耕制度。按照全國第二次汙染源普查部署,啟動第二次全省農業汙染源普查工作。加強農業面源汙染定點監測,建立完善農業面源汙染監測體系。繼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農田生態攔截等項目,減少農業源排放,抓好氮磷汙染減排。規範和引導畜禽養殖場實施好汙染防治,科學規劃佈局畜禽養殖,推行畜禽清潔養殖和規模化養殖場標準化建設,深入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抓好畜禽汙染防治。建立健全農業面源綜合防治運行機制。

(六)持之以恆,加強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在大別山區、皖南山區等重點區域,對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農業野生植物物種,開展系統調查,查清每個物種的分佈範圍、地理位置、種群數量、生態環境和瀕危狀況,對所有調查的種群進行定位,全面掌握我省農業野生植物資源狀況。對處於瀕危狀態、亟需保護的重點農業野生植物,建立原生境保護區,在大別山區、皖南山區建設主要農業野生植物資源異位保存圃,開展農業野生植物資源搶救性收集,並對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功能基因進行標記和開發利用,實行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專利保護。組織開展外來入侵生物現狀調查,摸清我省主要外來入侵生物種類、數量、分佈和危害等情況,建立信息數據庫。建立外來入侵生物風險評估與監測預警網絡,強化監測預警,爭取做到早發現、早撲滅,最大限度地減輕危害程度。對新傳入、發生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外來入侵生物,及時啟動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組織實施滅毒除害行動。同時,加大外來入侵生物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等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力度,探索外來入侵生物防治新途徑。

(七)依法治漁,養護漁業資源環境。認真貫徹國務院《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安徽省政府實施方案,堅持依法養護漁業資源。加快制修訂養殖水域灘塗規劃,科學劃定養殖區域,明確限養區和禁養區,嚴格控制限養區養殖規模,將法律法規規定禁止養殖以及水域環境受到汙染不適宜養殖的區域劃入禁養區,大力推進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推進開展水產養殖面源汙染防治,壓減汙染養殖產能。切實推進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建設,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擴大放流規模和社會參與度,因地制宜在湖泊、水庫、城市景觀水域等開展以濾食性魚類為主的“放魚養水”活動,全面推進以漁淨水。加強對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和救治,規範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行為。探索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水域推行全流域禁捕,以加強對重要漁業資源和珍稀瀕危物種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漁業水域的保護,減緩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

四、重點項目

(一)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開展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養殖場和屠宰場標準化改造,改善養殖和屠宰加工條件,完善糞汙處理等設施,促進循環利用。到2020年建設15個以上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示範縣,促進種養業綠色發展。以畜禽規模養殖場為重點,建設大型沼氣工程、生物質燃氣提純利用及有機肥加工設施,發展以秸稈綜合利用和沼氣為重點的生態循環農業。

(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示範工程。建設一批可持續發展實驗示範區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示範點,探索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在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密集區,建設和完善畜禽糞汙綜合利用設施。推廣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農膜,建立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設施。實施秸稈機械還田、青貯飼料化利用、食用菌生產原輔料利用,配置秸稈還田深翻、秸稈粉碎、撿拾、打包等機械,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建成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整個鏈條的無害化處理體系。

(三)水土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水土保持工程,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推廣先進適用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針對新要求開展集成研究,形成以水肥一體化為核心的農業種植新模式。推進測墒灌溉,開展水肥一體化相關機理研究。在重點作物上搞好技術模式篩選和集成創新,開展對比試驗,摸索技術參數,形成本區域主要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圍繞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充分利用糧棉油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等平臺,建立高效節水農業示範區,開展試驗示範,集成技術模式,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形成行政、科研、推廣、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五位一體的推廣機制。計劃到2020年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達到700萬畝以上。

(四)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建設工程。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果菜茶質量效益提升為目標,突出果菜茶優勢產區、核心產區、知名品牌生產基地,強化政策扶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及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加快有機肥替代化肥,實現節本增效、提質增效,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2017年,全省遴選若干茶葉、蔬菜重點縣(市、區)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創建一批茶葉和蔬菜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生產運營模式。到2020年,果菜茶優勢產區化肥用量減少20%以上,果菜茶核心產區和知名品牌生產基地(園區)化肥用量減少50%以上。在果菜茶優勢產區加快推進“三品一標”認證,100%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業標準。優勢產區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1.2%或提高0.3個百分點以上,茶園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1.2%或提高0.2個百分點以上,菜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穩定在2%以上。果園、茶園、菜地土壤貧瘠化、酸化、次生鹽漬化等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五)農業綜合開發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工程。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建設,開展生態農業技術試驗示範,總結提煉經驗模式。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以解決一定區域範圍內農業生產、生態循環突出問題為導向,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產業基礎,發揮農業部門行業技術優勢和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項目實施將科學合理地選擇生態農業循環模式,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副資源綜合開發、標準化清潔化生產等方面的建設,促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六)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工程。依據《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以流域農業面源綜合治理為基本理念,通過農田面源汙染防治工程、畜禽養殖汙染治理工程、水產養殖汙染減排工程、和地表徑流汙水淨化利用工程建設,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和佈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清潔生產技術,關閉禁養區養殖場,異地重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因地制宜建設畜禽糞汙處理設施、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及農業廢棄物田間暫存利用設施,恢復農田生態系統,促進農業面源汙染減排,探索高效治理模式,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可持續農業發展。建設一批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示範區。通過綜合治理,示範區化肥農藥減量20%以上,畜禽糞汙、農村汙水處理利用率達到90%以上,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排放量分別減少40%、30%和30%以上,為我省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提供樣板。

(七)畜禽糞汙綜合利用工程。在汙染嚴重的規模化生豬、奶牛、肉牛養殖場和養殖密集區,按照乾溼分離、雨汙分流、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思路,建設一批畜禽糞汙原地收集儲存轉運、固體糞便集中堆肥或能源化利用、汙水高效生物處理等設施和有機肥加工廠。積極推廣畜禽養殖糞汙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模式,以縣為單位建設一批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示範點、養殖密集區畜禽糞汙處理和有機肥生產設施。到2020年,爭取1個市、20個縣實現整縣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重點建設規模畜禽養殖糞汙資源化利用示範項目300個。

(八)汙染耕地修復治理工程。根據耕地土壤汙染程度、環境風險及其影響範圍,確定治理與修復的重點區域,在汙染耕地集中區域優先組織開展治理與修復。因地制宜改良農田基礎設施,改造清淤灌溉溝渠,新建灌溉水淨化設施,提升灌溉水環境質量。採用低積累品種替代、水肥調控、土壤調理、秸稈回收利用、種植結構調整、劃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等措施,逐步實現農產品安全生產和耕地有效利用。建設受汙染耕地治理修復技術與產品驗證評估基地1個,基地200畝,開展治理修復技術及產品的篩選、驗證和評估,重點建設田間灌排設施和技術產品研發配置場所。

(九)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程。打好共抓長江流域大保護硬仗,繼續實施禁漁區和禁漁期制度,探索長江流域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推進漁民“退捕上岸”,逐步壓減捕撈強度,推動長江全面禁漁。擴大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在長江、淮河、新安江安徽段和巢湖等重要漁業水域及皖南、皖西山區溪流溼地,年增殖放流各類經濟水產苗種和瀕危水野動物幼體3億尾(只),修復水域生態,增加水體生產力。加強保護區建設,啟動中華鱘、江豚拯救行動計劃,新建一批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配備管理船隻、標識、救助工具等基礎設施,強化巡查管理,推動解決“引江濟淮”工程影響補償工作。以主要河流和湖庫為重點,加強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現代化建設,建立健全省級、市級和重點縣三級漁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推廣新型監測技術,建設預警監測評價、開發與應用服務技術平臺,為漁業水域汙染事故和重大生態災害的應急處置提供支撐。

(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936行動。圍繞重點資源,加強統籌規劃,緊扣保護、監測和利用3個重點環節,以列入國家級、省級保護名錄品種為重點,加快建設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三類主體。按照原產地優先、鼓勵多點保護的原則,分批建設40個以上省級保種場,設立10個以上省級保護區,建設省級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到2020年,力爭列入國家和省級資源保護名錄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率達到90%以上,力爭利用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培育國家級畜禽新品種或配套系3個以上,產業化開發的畜禽遺傳資源比例達到60%以上,培育壯大一批畜禽種業龍頭企業,優質畜產品生產能力和畜禽種業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十一)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與外來入侵生物防控工程。完成皖南山區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和重點保護植物資源調查任務,建立健全國家重點保護農業野生植物資源數據庫,建設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異位保存圃,協助有關部門搶救性收集農業野生植物資源。組織開展外來入侵生物調查,摸清底數,建立農業外來入侵生物信息數據庫,組織開展外來入侵生物大剷除工作,防止外來入侵生物無序蔓延。

(十二)農業生態環境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程。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和完善遙感、固定觀測和移動監測等一體化的農業資源監測體系,建立土壤汙染、農業面源汙染、野生植物、外來生物監測網點,建立土壤樣品庫、信息中心數據平臺,通過逐級上報和數據分析方法,及時掌握全省農業資源狀況,為領導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五、保障措施

(一)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環保理念融入到農業產業發展全過程,從產業的規劃入手,根據各地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做好區域性產業規劃佈局。推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上下游產業銜接配套,促進各產業資源多層次循環利用,實現農業生產體系的良性循環。

()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科學諮詢和綜合決策機制、專家會審制、定期協商會商制、信息發佈制等,促進農業生態環境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決策民主化;建立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目標責任制、問責制、行政責任追究制和行政監察制度;嚴格考核,定期檢查和監督;逐步形成統籌協調、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機制。

(三)加大資金投入。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在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方面的引導作用;積極爭取省和地方財政加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在預算中安排本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補助資金;建立和完善資源補償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制度。按照 "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企業和農民投資,參與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培育從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環境汙染治理的專業化企業和組織,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實現市場化有償服務。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化養殖場等,採用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實施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工程整體式設計、模塊化建設、一體化運營。

(四)加強科技創新。組織科研教學單位和科技人員,加強科技創新研發,著力對水、土、肥和生物資源節約與合理利用,農業面源汙染防治,生態恢復與重建,外來入侵生物風險評估與防治,農產品重大質量安全事件應急處置等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支撐作用。

(五)完善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和技術服務體系,重點建立健全縣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構,充實人員力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裝備水平,強化培訓,提高隊伍素質,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制定完善安徽省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節水、節肥、節藥等農業生產技術及農業面源汙染監測、治理等標準和技術規範體系。依法明確農業部門的職能定位,圍繞執法隊伍、執法能力、執法手段等方面加強執法體系建設。

(六)加大宣傳引導。加強農業環保法規宣傳,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環保意識和法制意識,自覺遵守環保法規,杜絕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違法行為。增強農業企業環保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督促農業企業加大對環保設施的投入。加強農業清潔技術應用宣傳,使廣大農業生產者樹立清潔生產意識,具備應用清潔生產技術的能力,在生產過程減輕對農業環境的影響。加強農業投入品使用宣傳,引導農業生產者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營造有利於農業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發動群眾參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