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灣區“東風”惠州要建“綠色發展海洋強市”

三農 經濟 環境保護 農業 南方都市報 2017-06-24
借灣區“東風”惠州要建“綠色發展海洋強市”借灣區“東風”惠州要建“綠色發展海洋強市”借灣區“東風”惠州要建“綠色發展海洋強市”

廣東因海而興、因海而富,還要因海而強。今年5月,省委書記胡春華主持召開會議研究我省海洋工作,強調要陸海統籌,使產業發展與海岸線有序開發利用相銜接,打造沿海經濟帶。作為廣東海洋大市,粵港澳大灣區九市中的一員,惠州率先對此探路嘗試。

惠州提出,“十三五”期間,更具綠色內涵的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將日益成熟,示範效應更加明顯;海洋綜合管控更加有力,海洋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海洋文化更加繁榮,基本建成綠色發展的海洋強市。

4月1日,《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正式出臺實施,從草案出爐、徵求意見,再到出臺實施,這份規劃的落地歷時兩年,也是廣東沿海地級市首部關於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的專項規劃。

5月19日,《惠州市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徵求意見稿)與社會公眾“見面”,徵求意見稿提出,“惠州擬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和海洋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對全市海域、海島、灘塗、溼地等海洋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探索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招拍掛和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流轉制度;嚴格海洋環境汙染防治,力爭進入國家海洋生態環境發展第一梯隊。”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蘇劍認為,一系列關於“海洋”保護與發展規劃的制定及實施,是惠州踐行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的重要舉措,對提升惠州沿海地區經濟的集聚力和輻射力、探索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將有力推動惠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區域一體化佈局視野下,惠州完全可以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風,讓其建設綠色發展的海洋強市的目標獲得更大的助力。”蘇劍說。

海洋資源豐富惠州排在灣區城市群前列

惠州是廣東省海洋大市,環大亞灣新區作為惠州發展的藍色引擎,範圍包括了全市的海域、岸線和沿海陸域板塊,也涵蓋了所有的海岸帶資源。

惠州的海岸帶位於珠三角東岸大亞灣、紅海灣,毗鄰三個千萬級的城市群、兩個國際大都市。海岸線長度281 .4公里,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約為陸地面積1.12萬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二),海岸線長度和海域面積分別居廣東省第五和第六;海島162個,約佔廣東省海島總數的8.25%,具備“山、海、島、鎮、灣、壇、村”等多種景觀資源。其中,惠州的沙灘、海島、海洋生態環境在珠三角具有比較優勢。此外,惠州還有全國唯一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省唯一的雙海灣半島(紅樹灣、大亞灣)、廣東省唯一的內洋———考洲洋、廣東省重要的濱海溼地集聚地,大型紅樹林主要分佈區。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中:東莞,現有海域面積9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7.2公里;5個海島,海島總面積24.13平方公里,海島岸線長34 .58公里。深圳,海域面積114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57.3公里,大小島嶼、島礁87個。香港,海域面積165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70公里。珠海,海域面積601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91公里,島嶼146個。

可見,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綿長的海岸線不僅是惠州最重要的生態圈之一,也是惠州參與粵港澳灣區建設的“家底”之一,而且這個“家底”頗為豐厚,在大灣區的城市群中也排在前列,具有不可比擬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

“灣區經濟”探索惠州早已開始

灣區發展規劃的核心思路之一是如何做好“陸海統籌”。惠州是國內較早探索“灣區經濟”的城市,在“陸海統籌”問題上,惠州的經驗是“規劃先行,集約利用”。

早在2016年底,《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草案面世之時就曾引起關注。該規劃核心有兩點:一是保護海岸帶,實行“兩區四線”管制,“兩區”是指禁建區和限建區,禁建區包括生態線一級管制區、藍線區、建設後退線向海一側區;限建區包括因生態保護、資源保護、山海景觀控制、安全防災等需要而進行特殊控制的區域。“四線”分別是近岸建設協調控制線、基本生態控制線、河道及溼地保護藍線、海岸建設後退線。二是打造“藍色引擎”的環大亞灣新區,成為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產業基地、珠三角生態型濱海旅遊度假區。

這也就意味著,主打傳統石化產業的環大亞灣新區,正式敲定了實現其後續發展的第二抓手———發展海陸良性互動的“藍色引擎”經濟,保護海岸帶無疑是為其生態性服務。

這個轉型思路醞釀已久。早在2014年,廣東省發改委就印發《廣東惠州環大亞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 2030年)》,這份總體規劃的出臺,使這個環大亞灣新區的建設上升為省級發展戰略,新區範圍包括惠州全市海域、岸線和沿海陸域板塊。在這份規劃裡,籌劃了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廣東陸海統籌綜合發展試驗區、珠三角輻射粵東粵北增長極、港城融合生態灣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區5個戰略定位,其中3個與海洋緊密相關。

在轉型思路確定之後,環大亞灣新區一手抓海洋經濟,通過統一規劃、聯動開發、集中集約、產業協同,合理有序佈局產業項目,推進海陸經濟統籌協調發展;一手抓海洋生態,強化海洋環境和岸線保護,通過綜合整治提升,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

三年來新區作為惠州“藍色引擎”作用更加凸顯。統計數據顯示,儘管近三年石化產業收入顯現頹勢,但環大亞灣新區還是憑藉生態旅遊等海洋產業的強勢收入,在2016年實現G D P1146 .2億元,增長8%,總值佔惠州全市的33 .6%,比2014年的佔比提高0 .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894 .5億元,佔全市的43.9%,比2014年提高6.2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2.9億元,佔全市的28.5%,比2014年提高1.2個百分點。

經濟發展的同時,新區生態環境同樣綠色化:近岸海水水質廣東省最優,森林覆蓋率達63%,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常年保持100%……

“從世界著名的舊金山、東京以及悉尼灣區的發展經驗來看,良好的環境是核心競爭力。惠州目前的生態環境在珠三角處於前列,為此,綠色生態被認為是惠州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一張王牌。”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蘇劍認為,在發展海洋經濟上,惠州“規劃先行,集約利用”的經驗將更好推動惠州參與灣區建設,也為惠州建設“綠色發展的海洋強市”打下基礎。

去年惠州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1020億元

走進環大亞灣新區,不僅能見到中海油惠煉二期、中海殼牌二期等項目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也可以看到“百里濱海旅遊長廊”……

在環大亞灣新區,不僅有石化這個支柱產業,還有很多新興產業在“興起”。惠州光弘科技是一家大亞灣本地成長起來的企業,日前,該企業在二期項目尚未全部投產的情況下就正式簽約三期項目,計劃投資15億元。

“光弘從剛開始簡單拼‘人頭’———靠勞務成本和嫻熟的產業工人,轉為如今拼智能———以‘互聯網+’為依託的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線,離不開政府的正確指引和政策的扶持。”光弘科技董事長唐建興介紹,光弘不僅將總部從香港“遷回”大亞灣,還計劃到2021年,實現手機年發貨量1億臺,產值50億元,利稅6億元。

“這裡有國家級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及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完善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鏈,可以為我們開發新型抗菌專用塑料、纖維等提供得天獨厚的產業配套支持。我們有充分信心將我們過去20年來在納米及功能結構材料的技術積累在這裡轉換為強大生產力,將公司建設成為一個從實驗室到工廠的技術孵化直通車平臺。”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惠州清水灣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溫維佳說。

“粵港澳大灣區”以泛珠三角合作為重要基礎,更高層次、更深領域、更廣範圍的區域一體劃有望帶來更開放的經濟結構、更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蘇劍建議,惠州在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過程中,應該順勢而為,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享受灣區經濟紅利,與灣區周邊城市深化產業對接和融合。“這就不僅是海洋經濟的強勁東風,更是深化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機遇。”

統計顯示,2016年,惠州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1020億元,同比增長9.7%.目前已形成大亞灣區重點發展臨海工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惠東縣重點發展濱海旅遊業、現代海洋漁業、臨海清潔能源的戰略格局,海洋經濟不斷壯大。“十三五”期間,惠州海洋工作將重點用好“一個平臺”———即進一步發揮新區重大平臺的核心引領作用,利用環大亞灣新區的體制、政策和資金優勢,統籌陸海開發空間和時序、海洋產業的空間佈局和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建設、海洋環境保護等工作,加快形成有序有度有限的空間開發格局。

同時,全面推進惠州南站新城、石化產業、稔山濱海新城三大起步區建設,完善跨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積極構建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產業體系,壯大海洋經濟,努力把環大亞灣新區打造成引領惠州發展的“藍色增長極”。

此外,惠州還將結合現有的海洋產業基礎、生態環境容量和“十三五”發展新需求,創新產業准入機制,鞏固提升以臨海石化、濱海旅遊、海洋交通運輸和現代海洋漁業為重點的四大優勢產業,培育壯大以清潔能源、海洋工程裝備和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四大新興產業,扶持引導海洋生態環保、海洋生物醫藥等潛力產業,打造具有惠州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力爭到2020年,海洋經濟增加值實現1500億元。海洋產業空間佈局更加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力和惠州特色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海岸帶劃定7類基本功能區

根據《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惠州“藍色引擎”環大亞灣新區將形成“一軸、一帶、四灣、多島”的海岸帶空間結構,建設綠色海岸、現代海岸、活力海岸,打造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產業基地、珠三角生態型濱海旅遊度假區、惠州市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示範區。

其中,“一軸”指城鎮產業發展軸,主要承擔密集化城鎮建設、產業發展職能,並向西加強與深港都市圈的緊密合作,向東帶動紅海灣和汕頭灣發展,形成廣東東部海洋經濟發展帶。“一帶”指稔平半島旅遊度假服務帶,包括巽寮、平海、港口等鎮(區),主要承擔高端旅遊、休閒度假職能,建設粵港澳及周邊地區的旅遊度假目的地。“四灣”指四個特色灣區,分別包括小桂灣、猴仔灣組成的澳頭灣,石化區、霞湧、亞婆角組成的霞湧灣,位於稔山的範和港灣,以及由吉隆、黃埠、鐵湧圍合的考洲洋灣,主要承擔特色濱海特色城鎮建設、臨岸旅遊活動、生態農業觀光等職能。“多島”指臨岸和近海的5個島群,分別是大洲頭島群、中央列島島群、辣甲列島島群、沱濘列島島群、小星山島群,主要承擔海島保育、旅遊觀光、海洋漁業等職能。

該規劃劃定了港口航運區、旅遊休閒娛樂區、海洋保護區、保留區等7類海域基本功能區,並在海岸帶生態保護、空間資源管制、景觀系統管制、公共空間管制等方面作出了詳細規定和指引。

在海岸線資源管控上,惠州明確了禁止填海岸線和限制填海岸線,把自然岸線保有率≥43%(國務院明確我省的自然岸線保有率≥35%)作為海岸帶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控制目標。規劃還劃定了農漁業區、港口航運區、工業與城鎮用海區、旅遊休閒娛樂區、海洋保護區、特殊利用區、保留區等7類海域基本功能區,並注重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與海岸線功能有機銜接。

海島探索使用權招拍掛

《2015年惠州市海島統計調查公報》顯示,惠州海域內共有海島162個,海島數量約佔廣東省海島總數的8.25%.其中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有122個,最大的大三門島面積4.79平方公里。

全市海島中,有居民的海島有5個,分別是大三門島、小三門島、大洲頭島、黃毛洲島和鹽洲島;無居民海島157個,其中屬領海基點海島1個、已開發利用5個。海島總面積約佔全市陸地面積的0 .17%.

在無人島的開發利用上,惠東縣早已喝上“頭啖湯”—————巽寮灣三角洲島是廣東第一個私人開發島嶼。1999年,深圳一老闆租下三角洲島,成為該島的島主,如今三角洲島綠樹成蔭,有別墅有餐廳,還有潛水和沙灘排球等娛樂項目,成為頗具吸引力的度假勝地,多家媒體報道指出,這是我國第一個具有合法產權的私人海島。

20年前就開發的大亞灣馬鞭洲島,擁有20多公里長的馬鞭洲航道,是惠州港船舶進出的主航道,可單向航行30萬噸超級油輪,目前是全國超級油輪通航量最大的航道。除了華德石化的深水碼頭,中海油惠州煉化公司和中海殼牌兩個惠州石化龍頭企業也利用馬鞭洲優異的水深條件,分別建設了一座30萬噸碼頭和15萬噸碼頭,馬鞭洲的4座15萬噸到30萬噸的超大型油料碼頭使其成為我國超大型泊位最密集的港區之一,也是珠三角港口群中唯一有30萬噸級原油深水泊位的港口作業區。據瞭解,馬鞭洲目前稱得上是全中國無居民海島中開發利用最充分全面、經濟產值最高的一個。

《公報》介紹,惠州海島眾多且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是全市旅遊的優勢資源之一。例如,惠東港口小星山島是南海前哨,島上除了有戰鬥遺址、鮑魚養殖場舊址,還有漁民供奉的媽祖廟;大三門島是1 .4億年前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島;大辣甲島有優質的天然沙灘浴場,成為大亞灣無人島中旅遊開發較為成功的“先行者”。據初步統計,全市162個海島上共有自然景觀50處,5個海島上共有人文景觀10處,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相關統計顯示,到2016年,惠州旅遊開發海島有6個,分別是有居民海島大洲頭(東昇村)、大三門島、小三門島和鹽洲島和無居民海島三角洲島和大辣甲島。其中,有居民海島總戶籍人口11000多人,主要以漁業、旅遊業為主導產業。工業利用的無居民海島有3個,分別是馬鞭洲島、純洲島和芒洲島。

對於海島的開發和利用,《惠州市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徵求意見稿)指出,探索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招拍掛和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流轉制度。

海島

惠州面積500平方米以上島嶼136個,可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7個;沙灘81處(陸域53處、海島28處);大小海灣28處;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123處。

優勢

有全國唯一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省唯一的雙海灣半島(紅樹灣、大亞灣)、廣東省唯一的內洋———考洲洋、廣東省重要的濱海溼地集聚地,大型紅樹林主要分佈區。

經濟

從近三年來看,環大亞灣新區以佔惠州1/5的土地、約1/4的人口,創造了1/3的經濟總量和近1/2的稅收,在全市所佔份額持續上升。2016年實現G D P1146 .2億元,增長8%,總值佔惠州全市的33.6%.

生態

近岸海水水質廣東省最優,森林覆蓋率達63%,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常年保持100%.

石化

大亞灣石化區被列入全國重點發展的七個石化產業基地(廣東唯一),連續三年排名“中國化工園區20強”第二。按計劃,2017年環大亞灣新區石化產業規模將進入世界30強行列,初步建成世界級生態型石化基地,預計到2020年進入世界石化行業10強。

港口

2016年,惠州港吞吐量達8805萬噸,增長28%,一個大型現代港口物流基地正在崛起,加快邁向“億噸大港”,將打造“一帶一路”重要物流樞紐門戶。

開發海島

旅遊開發海島已有6個:居民海島大洲頭(東昇村)、大三門島、小三門島和鹽洲島和無居民海島三角洲島和大辣甲島。

綜合旅遊

先後引進了超過100億元的恆大、萬達、巽寮金融街、平海萬科、稔山碧桂園、北京中青旅稔平半島國際旅遊度假區等大型綜合旅遊項目。

“十三五”海洋工作“五大工程”

產業倍增工程

以重大項目實施帶動海洋產業大發展,加快建設中海油二期1000萬噸/年煉油及100萬噸/年乙烯項目,著力發展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細化工品為重點的中下游產業和關聯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市石化產業達3000億元。

生態文明建設工程

在全省率先實施入海排汙總量控制制度,削減入海汙染物排放總量。紮實開展“碧海”行動,實施“美麗海灣”“銀色岸灘”“生態海島”等保護修復工程,有效恢復受損海洋生態系統。重點推進考洲洋美麗海灣和東山海大型人工魚礁示範區建設,到2017年在考洲洋種植紅樹林1萬畝。

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將加快臨港區域疏港公路鐵路建設,實施惠大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純洲進港鐵路線工程,打通惠州荃灣港區、純洲港區煤碼頭以及中海煉油項目的後方鐵路運輸通道。

科技創新驅動工程

強化與中山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技術合作,加強石油化工、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洋裝備製造等領域科技攻關,形成一批有自主產權的技術成果。

智慧海洋信息工程

逐步建立集海洋監視監測、預報減災、執法與監管、行政審批、輔助決策及公眾服務為一體的“智慧海洋”,實現對海洋的一體化、一張圖“智慧管理”。

04-05版採寫:南都記者 蔡雯

南都製圖:陳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