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謀發展:10個自然屯、15個村民小組因他而變

三農 農民 農業 十三五 央廣網 2017-05-29

央視網消息:東風村位於廣西省崇左市大新縣昌明鄉東部。這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產業結構單一。2015年,東風村被列入廣西“十三五”貧困村,而後朱新華接受委任,來到這裡做起了“第一書記”。

扶貧重在精準。朱新華上任後,首先在當地進行了一番深入的調研,僅用了短短一週的時間便走遍了10個自然屯和15個村民小組,並做了建檔立卡和精準識別工作。通過對難題和困境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轉觀念、強基礎、興產業”的工作思路,踏上了扶貧攻堅的破冰之路。

完善設施打基礎 改造舊貌換新顏

有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東風村多年來基礎設施建設一直嚴重滯後。2015年朱新華剛來這裡的時候,東風村十個屯僅有村委會所在屯通往外界的路是水泥路,其餘都是泥巴路。由於交通落後,運輸成本太高,村裡的農林產品運不出去,也沒有人前來收購。

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的面貌,朱新華通過深入調研,撰寫了《東風村扶貧項目實施方案》,詳細規劃了東風村近3年的重點建設項目。目前,投資1800萬元的40公里通屯道路硬化已經開工建設;組織採取“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辦法,東風村5個屯實施屯內道路硬化;投資40萬元的村委文化廣場和舞臺已建成;實施了人畜安全飲水工程,結束了3個屯沒有安全飲用水的歷史;同時還在屯裡安裝了35盞太陽能路燈。說起這些,當地一名屯長非常激動:“東風村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對今後的發展很有信心,一些在外打工的村裡人都紛紛計劃回來發展了。”

因地制宜謀發展 探索產業促脫貧

強化基礎設施只是扶貧的第一步,要切實增加村民收入,關鍵還在於產業支撐。當地農民長期以來依靠分散種植甘蔗、玉米和苦丁茶、八角等經濟作物作為收入來源。產業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市場信息不對稱限制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選擇什麼產業項目,成為產業發展“破冰”的關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