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續寫荊楚“三農”新篇章

三農 農村改革 農村 農業 湖北日報網 2017-05-05

回望“十二五”,荊楚農業發展取得喜人的成果: 2015年,全省糧食產量時隔18年後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產量達到2700萬噸,實現“十二連增”;多種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油菜、淡水產品產量連續20年保持全國第一位,蔬菜、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三位,柑桔產量居全國第四位,食用菌、蜂蜜、鮮蛋、淡水小龍蝦、河蟹等農產品出口位居全國第一位……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特大洪澇災害襲擊,全省農業始終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保障。促進農業基礎穩固、推進農業持續發展,關係全省農村的和諧穩定,關乎全省農民的安居樂業。可以說,荊楚大地農業的發展為“三農”工作注入信心與動力,也是全省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的動力之源。

喜中有憂,發展中的農業機遇與挑戰並存,也會有“發展中的難題”,也會面臨“爬坡跨坎”的窘境。就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我省雖是產糧大省,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三位、食用菌、蜂蜜、鮮蛋、淡水小龍蝦、河蟹等農產品出口位居全國第一位。但是,茶市上暢銷、價高、美譽度高的卻是“西湖龍井”等,鄂產茶葉也沒能入選“中國十大名茶”;人民餐桌上受歡迎的卻是“泰國香米”、“東北大米”;“梁子湖大閘蟹”的知名度和價格與“陽澄湖大閘蟹”相去甚遠,還被“貼牌”。因此,我們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三農”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續寫荊楚"三農"新篇章。

激發農業發展新活力。面對新挑戰,要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物聯網、遙感監測、北斗導航等信息技術應用,推動農村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縱觀國內外農業發展典範的成功之道,我們可以看出農業發展不能只注重“量”,更要在質量、品牌、特色上做文章,更要將綠色、創新的發展理念融入其中。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從“潛江油燜大蝦”、“周黑鴨”的快速崛起,看到希望與期待。

推進農村改革穩步發展。當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和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在全省全面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不斷推進,金融支持“三農”力度不斷加大……這些實實在在的改革好舉措,為農村的穩定繁榮注入活力。但是,對於農村地區而言,存在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就是空間結構,即是所謂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另外就是城市和鄉村二元結構差別非常大。如何打破城鄉間的“鴻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最終實現全面小康?在筆者看來,農村改革進程中要兼顧效益與公平,在重經濟產業發展,尤其是“精準扶貧”中要將醫療、教育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讓農村與城市享有公平的醫療、教育水平。

落實好強農惠農政策。面對新形勢,要積極穩妥地開展農業補貼“三補合一”試點,要加大農機“一站式”服務推廣力度,要穩步推行“商圈貸”試點,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讓農民都過上好日子,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也是全省扶貧開發的責任與任務。面對新環境,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要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回鄉下鄉創業創新,圍繞返鄉下鄉創業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鼓勵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把現代的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做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上,期待全省“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

稿源:湖北日報網

作者:黃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