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
"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圖片來自豆瓣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兼有多重身份,就像一個女人除了自己,還可能是妻子,媽媽,女兒,姐姐……然而這麼多社會角色,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呢?也許就連自己本身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實。

虔誠在如今看來就是“跟著感覺走,做自己喜歡的事。”

就像三毛,有一次,老師佈置作業:“寫一個作文題為我的理想。”

大家都寫:科學家、醫生、企業家……

“很多同學寫這些,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而是為了討好老師。”

而三毛不想說違心話,於是寫了一篇《我想做一名拾荒者》:“拾荒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又可以大街小巷的遊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遊戲……”

老師生氣的敲著黑板刷大罵:“你的理想是撿垃圾,那還念什麼書了,趕緊滾出去。”

從此,自閉的三毛再也不去上學了,她一有機會就逃學去墳場遊蕩。她常常聽到上墳的人說這樣的話:“人到快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豁然明白,所有的功名利祿都是過眼煙雲。如果我再活一回,一定不要這麼過。”

這些話令三毛陷入了沉思。終於有一天,她徹底想明白了:“人這一輩子,實在是太短暫了。活出自己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情。我要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在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短暫的一生,唯有活出自己,才不枉來人間一遭。

"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圖片來自豆瓣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兼有多重身份,就像一個女人除了自己,還可能是妻子,媽媽,女兒,姐姐……然而這麼多社會角色,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呢?也許就連自己本身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實。

虔誠在如今看來就是“跟著感覺走,做自己喜歡的事。”

就像三毛,有一次,老師佈置作業:“寫一個作文題為我的理想。”

大家都寫:科學家、醫生、企業家……

“很多同學寫這些,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而是為了討好老師。”

而三毛不想說違心話,於是寫了一篇《我想做一名拾荒者》:“拾荒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又可以大街小巷的遊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遊戲……”

老師生氣的敲著黑板刷大罵:“你的理想是撿垃圾,那還念什麼書了,趕緊滾出去。”

從此,自閉的三毛再也不去上學了,她一有機會就逃學去墳場遊蕩。她常常聽到上墳的人說這樣的話:“人到快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豁然明白,所有的功名利祿都是過眼煙雲。如果我再活一回,一定不要這麼過。”

這些話令三毛陷入了沉思。終於有一天,她徹底想明白了:“人這一輩子,實在是太短暫了。活出自己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情。我要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在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短暫的一生,唯有活出自己,才不枉來人間一遭。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一、真實是什麼?而“活出真實的自我”又意味著什麼?

《存在主義救了我》中這樣說:“人人都應該對生活懷有夢想,只要你堅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生活,彷彿那種生活才是你的本質,那你就是真實的。”

真實無外乎遵循自己心中所愛,並在所愛的基礎上進行生活,那就是真實的體現。

就像村上春樹,自始至終都選擇做自己。儘管被迫生活被迫工作、負債累累,他也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開一間小店,整天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無須擠在滿員電車裡行色匆匆地趕去上班,也無須出席枯燥無聊的會議,更不必衝著令人生厭的老闆點頭哈腰,還能結識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興趣盎然的人。

這樣的生活相信也正如村上所說,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堅持不了。

活出真實的自我,意味著選擇了自由,任意選擇自己心中所想,不必被任何人任何事所幹擾。

還記得《月亮與六便士》中那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證券經紀人,有著一個看似幸福的家庭,但他卻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為堅持夢想衝破世俗的藩籬,追逐藝術的至境,夢想與孤獨為伴,最終在孤獨中實現了自由,找到真正的自我。

真實的自我,就是遵從內心所向,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許有人說,活出自我的人都太自私了,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

可是正如心理學家所說“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以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作為基礎,否則根本就不會產生動機”。人類的本質就是趨利避害,在說別人自私的時候是否想過當下的自己也正是因為某種於己有利原因而去指責別人自私,哪怕只是呈口舌之快。所以,沒有人可以很篤定的說我就是真實的。

"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圖片來自豆瓣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兼有多重身份,就像一個女人除了自己,還可能是妻子,媽媽,女兒,姐姐……然而這麼多社會角色,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呢?也許就連自己本身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實。

虔誠在如今看來就是“跟著感覺走,做自己喜歡的事。”

就像三毛,有一次,老師佈置作業:“寫一個作文題為我的理想。”

大家都寫:科學家、醫生、企業家……

“很多同學寫這些,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而是為了討好老師。”

而三毛不想說違心話,於是寫了一篇《我想做一名拾荒者》:“拾荒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又可以大街小巷的遊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遊戲……”

老師生氣的敲著黑板刷大罵:“你的理想是撿垃圾,那還念什麼書了,趕緊滾出去。”

從此,自閉的三毛再也不去上學了,她一有機會就逃學去墳場遊蕩。她常常聽到上墳的人說這樣的話:“人到快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豁然明白,所有的功名利祿都是過眼煙雲。如果我再活一回,一定不要這麼過。”

這些話令三毛陷入了沉思。終於有一天,她徹底想明白了:“人這一輩子,實在是太短暫了。活出自己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情。我要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在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短暫的一生,唯有活出自己,才不枉來人間一遭。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一、真實是什麼?而“活出真實的自我”又意味著什麼?

《存在主義救了我》中這樣說:“人人都應該對生活懷有夢想,只要你堅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生活,彷彿那種生活才是你的本質,那你就是真實的。”

真實無外乎遵循自己心中所愛,並在所愛的基礎上進行生活,那就是真實的體現。

就像村上春樹,自始至終都選擇做自己。儘管被迫生活被迫工作、負債累累,他也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開一間小店,整天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無須擠在滿員電車裡行色匆匆地趕去上班,也無須出席枯燥無聊的會議,更不必衝著令人生厭的老闆點頭哈腰,還能結識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興趣盎然的人。

這樣的生活相信也正如村上所說,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堅持不了。

活出真實的自我,意味著選擇了自由,任意選擇自己心中所想,不必被任何人任何事所幹擾。

還記得《月亮與六便士》中那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證券經紀人,有著一個看似幸福的家庭,但他卻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為堅持夢想衝破世俗的藩籬,追逐藝術的至境,夢想與孤獨為伴,最終在孤獨中實現了自由,找到真正的自我。

真實的自我,就是遵從內心所向,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許有人說,活出自我的人都太自私了,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

可是正如心理學家所說“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以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作為基礎,否則根本就不會產生動機”。人類的本質就是趨利避害,在說別人自私的時候是否想過當下的自己也正是因為某種於己有利原因而去指責別人自私,哪怕只是呈口舌之快。所以,沒有人可以很篤定的說我就是真實的。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圖片來自百度

二、當表象越來越重要,坦誠待己就成了一種奢求

現如今社會,網絡通訊的發達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來不少弊端。朋友圈發圖,總是要經過幾番修正P圖,才篩選出一些“可見人”的美圖;美食當下,明明自己餓的不行了,卻得先掏出手機,美美噠拍完P完,發一波朋友圈然後才開吃;甚至有些人還專門買各種道具拍照,就為了炫耀自己的精緻生活。

所謂儀式感,並不是以“給人看,他人怎麼想”為前提,而應該是來源於內心的安定所引發的對儀式感的訴求,比如花草需要修剪,屋子太亂需要重新擺放整齊,或者用不同做法做出各種美食……諸如此類,儀式感是給自己的,不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迷了自己的心志。

就像之前聽過一個觀點:“世界上分為兩種人,一種是買菜的人,一種是買完菜給自己買束花的人。買菜,代表的是平庸的生存;而買花,則是我們在生活的泥石縫隙中,主動尋找與觸摸的幸福。前者是生而為人的宿命,無人倖免,而後者,是生活的智慧,有人掌握。”

女為悅己者容,買花無非就是自己圖個開心,如果只是為了買一束花,擺在客廳拍個照發個朋友圈,那買花的意義本身就不那麼純粹了。

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提到,人們會漸漸愛上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人們極端依賴社交媒體,某種程度上,已經越來越不重視真實。

克爾凱郭爾認為,若要把我們瀏覽過的思想變成自己的,就要飽含熱情地投入其中,通過行動展現出來,而非僅僅只是在臉書上點一個“贊”那麼簡單。如果心中懷著大愛,你就要時刻準備好去做出犧牲,去幫助睡在你家柵欄前的那個無家可歸的婦人。

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從來也不只是嘴上說出一個四字詞這麼簡單,更多是要去實踐。

有時不知道是越來越趨於形式化,還是人本性如此,也許表裡不一、虛偽本身也是真實的一種體現?

加繆在《加繆手記》中寫道:“人生在世,永遠不該演戲作假。”即便我們做不到完全真實,但也應該儘量不要演戲作假。最起碼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問自己是否真的開心,坦誠待己,靈魂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安寧。

"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圖片來自豆瓣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兼有多重身份,就像一個女人除了自己,還可能是妻子,媽媽,女兒,姐姐……然而這麼多社會角色,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呢?也許就連自己本身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實。

虔誠在如今看來就是“跟著感覺走,做自己喜歡的事。”

就像三毛,有一次,老師佈置作業:“寫一個作文題為我的理想。”

大家都寫:科學家、醫生、企業家……

“很多同學寫這些,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而是為了討好老師。”

而三毛不想說違心話,於是寫了一篇《我想做一名拾荒者》:“拾荒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又可以大街小巷的遊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遊戲……”

老師生氣的敲著黑板刷大罵:“你的理想是撿垃圾,那還念什麼書了,趕緊滾出去。”

從此,自閉的三毛再也不去上學了,她一有機會就逃學去墳場遊蕩。她常常聽到上墳的人說這樣的話:“人到快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豁然明白,所有的功名利祿都是過眼煙雲。如果我再活一回,一定不要這麼過。”

這些話令三毛陷入了沉思。終於有一天,她徹底想明白了:“人這一輩子,實在是太短暫了。活出自己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情。我要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在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短暫的一生,唯有活出自己,才不枉來人間一遭。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一、真實是什麼?而“活出真實的自我”又意味著什麼?

《存在主義救了我》中這樣說:“人人都應該對生活懷有夢想,只要你堅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生活,彷彿那種生活才是你的本質,那你就是真實的。”

真實無外乎遵循自己心中所愛,並在所愛的基礎上進行生活,那就是真實的體現。

就像村上春樹,自始至終都選擇做自己。儘管被迫生活被迫工作、負債累累,他也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開一間小店,整天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無須擠在滿員電車裡行色匆匆地趕去上班,也無須出席枯燥無聊的會議,更不必衝著令人生厭的老闆點頭哈腰,還能結識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興趣盎然的人。

這樣的生活相信也正如村上所說,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堅持不了。

活出真實的自我,意味著選擇了自由,任意選擇自己心中所想,不必被任何人任何事所幹擾。

還記得《月亮與六便士》中那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證券經紀人,有著一個看似幸福的家庭,但他卻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為堅持夢想衝破世俗的藩籬,追逐藝術的至境,夢想與孤獨為伴,最終在孤獨中實現了自由,找到真正的自我。

真實的自我,就是遵從內心所向,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許有人說,活出自我的人都太自私了,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

可是正如心理學家所說“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以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作為基礎,否則根本就不會產生動機”。人類的本質就是趨利避害,在說別人自私的時候是否想過當下的自己也正是因為某種於己有利原因而去指責別人自私,哪怕只是呈口舌之快。所以,沒有人可以很篤定的說我就是真實的。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圖片來自百度

二、當表象越來越重要,坦誠待己就成了一種奢求

現如今社會,網絡通訊的發達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來不少弊端。朋友圈發圖,總是要經過幾番修正P圖,才篩選出一些“可見人”的美圖;美食當下,明明自己餓的不行了,卻得先掏出手機,美美噠拍完P完,發一波朋友圈然後才開吃;甚至有些人還專門買各種道具拍照,就為了炫耀自己的精緻生活。

所謂儀式感,並不是以“給人看,他人怎麼想”為前提,而應該是來源於內心的安定所引發的對儀式感的訴求,比如花草需要修剪,屋子太亂需要重新擺放整齊,或者用不同做法做出各種美食……諸如此類,儀式感是給自己的,不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迷了自己的心志。

就像之前聽過一個觀點:“世界上分為兩種人,一種是買菜的人,一種是買完菜給自己買束花的人。買菜,代表的是平庸的生存;而買花,則是我們在生活的泥石縫隙中,主動尋找與觸摸的幸福。前者是生而為人的宿命,無人倖免,而後者,是生活的智慧,有人掌握。”

女為悅己者容,買花無非就是自己圖個開心,如果只是為了買一束花,擺在客廳拍個照發個朋友圈,那買花的意義本身就不那麼純粹了。

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提到,人們會漸漸愛上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人們極端依賴社交媒體,某種程度上,已經越來越不重視真實。

克爾凱郭爾認為,若要把我們瀏覽過的思想變成自己的,就要飽含熱情地投入其中,通過行動展現出來,而非僅僅只是在臉書上點一個“贊”那麼簡單。如果心中懷著大愛,你就要時刻準備好去做出犧牲,去幫助睡在你家柵欄前的那個無家可歸的婦人。

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從來也不只是嘴上說出一個四字詞這麼簡單,更多是要去實踐。

有時不知道是越來越趨於形式化,還是人本性如此,也許表裡不一、虛偽本身也是真實的一種體現?

加繆在《加繆手記》中寫道:“人生在世,永遠不該演戲作假。”即便我們做不到完全真實,但也應該儘量不要演戲作假。最起碼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問自己是否真的開心,坦誠待己,靈魂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安寧。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三、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成為自己

《無聲告白》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然而,從小到大,我們扮演好孩子好學生,長大還要做好妻子好媽媽,社會總是會給人安上各種各樣的身份,不同身份也懷著各自的期待在同一個人身上,於是,那某一個人就很難成為他自己。

很喜歡《阿甘正傳》中的一句臺詞:“阿甘,你長大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難道我不能成為我自己嗎?”

人這一生,呱呱墜地哭著出生,將來也會在別人的哭聲中離去。而活著的這個過程,是要負重前行還是輕裝上陣?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明明感情不和,卻要委曲求全將就過後半輩子,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我都是為了你”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話語,它承載的是父母自己本身的幸福與否,還有對孩子所謂道德上的綁架,似乎都是“因為孩子”所以他們只能委屈自己。

然而,父母難道就沒有所謂私心,也許只是自己不想做出改變,所以把原因歸咎於孩子?

就像《局外人》中談到:"大部分人總是表裡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

因為害怕離婚,沒有依靠,不敢改變……如果一切從父母自身找原因,他們或許就不會那麼理直氣壯的告訴孩子甚至鄰里:“我忍受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以此來彰顯為人父母的偉大。

可孩子呢?因為父母對自己滿懷希望,所以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大聲哭、不敢張口要買衣服……因為他們要做父母鄰居眼裡的好孩子,他要對得起父母委曲求全的生活。

如此,父母表裡不一,而孩子也因為怕傷害父母所以小心翼翼,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他們都沒有做真正的自己。

尼采說過:“把你的生活當作一件藝術品去過。人的生活應該是為自己打磨出一個形體,"塑造性格",發展出所謂"風格"那樣的東西。”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抑或是別的身份角色,都不應該弄虛作假,要做真實的自己。這就像海德格爾督促我們要創造自我。

尼采、薩特、海德格爾都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融合了文化、感受、經驗、別人的評價於己身,我們從這鍋大雜燴中創造自我,彷彿我們的生活就是一件藝術品。

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主宰,掌握著獨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這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即便有人入侵,在一番重新規整後也仍能回到最初狀態。就像生命的起終點,終歸是要歸於塵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