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賞《入殮師》這部電影應該沐浴更衣、正襟危坐,這是一次兩個多小時的靈魂洗滌,隨著久石讓編排的柔緩大提琴背景音樂,每個人在閱完此片之後,都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知。我認為,這部電影需要在人生不同年齡段去看。未成年時候看時,或許顯得單調乏味;青年時候去看,或會體悟到生而為人的美好;中年看時,會滿眼淚花,因為已經送過不少往生者;老年看時,會看淡生死,享受生命最後的饋贈。

"

欣賞《入殮師》這部電影應該沐浴更衣、正襟危坐,這是一次兩個多小時的靈魂洗滌,隨著久石讓編排的柔緩大提琴背景音樂,每個人在閱完此片之後,都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知。我認為,這部電影需要在人生不同年齡段去看。未成年時候看時,或許顯得單調乏味;青年時候去看,或會體悟到生而為人的美好;中年看時,會滿眼淚花,因為已經送過不少往生者;老年看時,會看淡生死,享受生命最後的饋贈。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入殮師》絕對是一匹黑馬。這部不起眼的純文藝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於歷來看重商業與藝術並驅的奧斯卡評委來說,實屬難得。除此之外,該片在日本本土的電影學院獎上橫掃了十項大獎,三項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亞洲電影獎也都收穫頗豐。可以說,導演瀧田洋二郎攜手整個《入殮師》劇組在國際各大影展中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緣起於本木雅弘的一個執念,他一直想演入殮師,後來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下,將這部電影的拍攝提上日程。也就是說,之後小山薰堂的劇本、瀧田洋二郎的導演以及久石讓的配樂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而起。因此,我們或可認為,《入殮師》是為主角本木雅弘打造的。事實證明,本木雅弘不失眾望,在日本電影學院獎和亞洲電影大獎上頻頻斬獲影帝。

"

欣賞《入殮師》這部電影應該沐浴更衣、正襟危坐,這是一次兩個多小時的靈魂洗滌,隨著久石讓編排的柔緩大提琴背景音樂,每個人在閱完此片之後,都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知。我認為,這部電影需要在人生不同年齡段去看。未成年時候看時,或許顯得單調乏味;青年時候去看,或會體悟到生而為人的美好;中年看時,會滿眼淚花,因為已經送過不少往生者;老年看時,會看淡生死,享受生命最後的饋贈。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入殮師》絕對是一匹黑馬。這部不起眼的純文藝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於歷來看重商業與藝術並驅的奧斯卡評委來說,實屬難得。除此之外,該片在日本本土的電影學院獎上橫掃了十項大獎,三項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亞洲電影獎也都收穫頗豐。可以說,導演瀧田洋二郎攜手整個《入殮師》劇組在國際各大影展中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緣起於本木雅弘的一個執念,他一直想演入殮師,後來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下,將這部電影的拍攝提上日程。也就是說,之後小山薰堂的劇本、瀧田洋二郎的導演以及久石讓的配樂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而起。因此,我們或可認為,《入殮師》是為主角本木雅弘打造的。事實證明,本木雅弘不失眾望,在日本電影學院獎和亞洲電影大獎上頻頻斬獲影帝。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但是相比於本木雅弘的演繹和小山薰堂的劇本,真正具有挑戰的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可以想象,在導演拿到這部劇本時,如何愁眉不展。《入殮師》的劇本有許多部分都在描述入殮的過程,這會讓整部電影顯得乏味。另外,故事結構也十分簡單,唯一的矛盾衝突就是妻子離家出走。要將這樣一個單調平實的劇本拍出水準,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所幸,我們看瀧田洋二郎之前的電影(如《壬生義士傳》《陰陽師》),會發現這位導演對平淡瑣碎的故事拿捏十分到位,因此,在《入殮師》裡瀧田洋二郎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獲得奧斯卡可謂是實至名歸。

放下執念後的絕處逢生

電影講述了一個半生追逐夢想的大提琴演奏者,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不得已回到家鄉療傷。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執念,而主人公大悟的執念是成為一個大提琴演奏家。可大悟所在樂團沒多久解散,大悟的演奏天分也不高,因此找其他大提琴工作實在很難。生活別無選擇,讓他不得已將執念放下,把大提琴賣掉。他說“本以為這是我人生的重要決定,沒想到賣了琴,反而輕鬆了,一直被它束縛著,現在終於解放了。我一直追逐的夢想,也許從來就不曾存在過。”正因為半生顛簸,大悟回到家鄉才開始思索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真的有必要被生活的各種執念所羈絆嗎?好像不是。

"

欣賞《入殮師》這部電影應該沐浴更衣、正襟危坐,這是一次兩個多小時的靈魂洗滌,隨著久石讓編排的柔緩大提琴背景音樂,每個人在閱完此片之後,都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知。我認為,這部電影需要在人生不同年齡段去看。未成年時候看時,或許顯得單調乏味;青年時候去看,或會體悟到生而為人的美好;中年看時,會滿眼淚花,因為已經送過不少往生者;老年看時,會看淡生死,享受生命最後的饋贈。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入殮師》絕對是一匹黑馬。這部不起眼的純文藝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於歷來看重商業與藝術並驅的奧斯卡評委來說,實屬難得。除此之外,該片在日本本土的電影學院獎上橫掃了十項大獎,三項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亞洲電影獎也都收穫頗豐。可以說,導演瀧田洋二郎攜手整個《入殮師》劇組在國際各大影展中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緣起於本木雅弘的一個執念,他一直想演入殮師,後來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下,將這部電影的拍攝提上日程。也就是說,之後小山薰堂的劇本、瀧田洋二郎的導演以及久石讓的配樂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而起。因此,我們或可認為,《入殮師》是為主角本木雅弘打造的。事實證明,本木雅弘不失眾望,在日本電影學院獎和亞洲電影大獎上頻頻斬獲影帝。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但是相比於本木雅弘的演繹和小山薰堂的劇本,真正具有挑戰的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可以想象,在導演拿到這部劇本時,如何愁眉不展。《入殮師》的劇本有許多部分都在描述入殮的過程,這會讓整部電影顯得乏味。另外,故事結構也十分簡單,唯一的矛盾衝突就是妻子離家出走。要將這樣一個單調平實的劇本拍出水準,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所幸,我們看瀧田洋二郎之前的電影(如《壬生義士傳》《陰陽師》),會發現這位導演對平淡瑣碎的故事拿捏十分到位,因此,在《入殮師》裡瀧田洋二郎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獲得奧斯卡可謂是實至名歸。

放下執念後的絕處逢生

電影講述了一個半生追逐夢想的大提琴演奏者,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不得已回到家鄉療傷。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執念,而主人公大悟的執念是成為一個大提琴演奏家。可大悟所在樂團沒多久解散,大悟的演奏天分也不高,因此找其他大提琴工作實在很難。生活別無選擇,讓他不得已將執念放下,把大提琴賣掉。他說“本以為這是我人生的重要決定,沒想到賣了琴,反而輕鬆了,一直被它束縛著,現在終於解放了。我一直追逐的夢想,也許從來就不曾存在過。”正因為半生顛簸,大悟回到家鄉才開始思索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真的有必要被生活的各種執念所羈絆嗎?好像不是。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電影的立意也由此展開,在大悟偶然找到入殮師一職後,因為對死亡的認知轉變,從而影響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尤其是他處理了幾次入殮工作之後,從對死亡的害怕,到最後把死亡看作如常,這其中的生死味道,他已經初嘗。在妻子離家出走,他不得不要和社長提出辭職時,一次談話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社長告訴他,“想活著就得吃東西,既然吃,就得吃最好的。”當大悟把魚子送到嘴裡時,味道的鮮美讓他欲罷不能。

"

欣賞《入殮師》這部電影應該沐浴更衣、正襟危坐,這是一次兩個多小時的靈魂洗滌,隨著久石讓編排的柔緩大提琴背景音樂,每個人在閱完此片之後,都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知。我認為,這部電影需要在人生不同年齡段去看。未成年時候看時,或許顯得單調乏味;青年時候去看,或會體悟到生而為人的美好;中年看時,會滿眼淚花,因為已經送過不少往生者;老年看時,會看淡生死,享受生命最後的饋贈。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入殮師》絕對是一匹黑馬。這部不起眼的純文藝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於歷來看重商業與藝術並驅的奧斯卡評委來說,實屬難得。除此之外,該片在日本本土的電影學院獎上橫掃了十項大獎,三項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亞洲電影獎也都收穫頗豐。可以說,導演瀧田洋二郎攜手整個《入殮師》劇組在國際各大影展中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緣起於本木雅弘的一個執念,他一直想演入殮師,後來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下,將這部電影的拍攝提上日程。也就是說,之後小山薰堂的劇本、瀧田洋二郎的導演以及久石讓的配樂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而起。因此,我們或可認為,《入殮師》是為主角本木雅弘打造的。事實證明,本木雅弘不失眾望,在日本電影學院獎和亞洲電影大獎上頻頻斬獲影帝。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但是相比於本木雅弘的演繹和小山薰堂的劇本,真正具有挑戰的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可以想象,在導演拿到這部劇本時,如何愁眉不展。《入殮師》的劇本有許多部分都在描述入殮的過程,這會讓整部電影顯得乏味。另外,故事結構也十分簡單,唯一的矛盾衝突就是妻子離家出走。要將這樣一個單調平實的劇本拍出水準,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所幸,我們看瀧田洋二郎之前的電影(如《壬生義士傳》《陰陽師》),會發現這位導演對平淡瑣碎的故事拿捏十分到位,因此,在《入殮師》裡瀧田洋二郎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獲得奧斯卡可謂是實至名歸。

放下執念後的絕處逢生

電影講述了一個半生追逐夢想的大提琴演奏者,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不得已回到家鄉療傷。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執念,而主人公大悟的執念是成為一個大提琴演奏家。可大悟所在樂團沒多久解散,大悟的演奏天分也不高,因此找其他大提琴工作實在很難。生活別無選擇,讓他不得已將執念放下,把大提琴賣掉。他說“本以為這是我人生的重要決定,沒想到賣了琴,反而輕鬆了,一直被它束縛著,現在終於解放了。我一直追逐的夢想,也許從來就不曾存在過。”正因為半生顛簸,大悟回到家鄉才開始思索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真的有必要被生活的各種執念所羈絆嗎?好像不是。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電影的立意也由此展開,在大悟偶然找到入殮師一職後,因為對死亡的認知轉變,從而影響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尤其是他處理了幾次入殮工作之後,從對死亡的害怕,到最後把死亡看作如常,這其中的生死味道,他已經初嘗。在妻子離家出走,他不得不要和社長提出辭職時,一次談話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社長告訴他,“想活著就得吃東西,既然吃,就得吃最好的。”當大悟把魚子送到嘴裡時,味道的鮮美讓他欲罷不能。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此時,大悟對這份入殮師的職業有了清醒的認知,原來死亡沒那麼可怕,只不過是這世界上所有鮮活的生命都該走的一遭;而入殮這份工作也並不卑微,它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這種對生命的參透,讓大悟懂得了如何去感受生之歡樂。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因此,在之後的日子裡,他溫柔地送走每一個往生者,也平靜地在田野上拉琴,享受生命的饋贈。可世俗終歸世俗,對於入殮師這份令生人避諱的職業,又有多少人能夠體味其中意義所在。

世俗社會對死亡的怯懦

最初時,大悟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避諱和周圍人的態度是一致的。大悟能夠入職NK代理,是生活所迫,無路可走。尤其是當社長把錢交到他手中時,他沒有理由推辭。於是,他在世俗觀念和利益面前徘徊,無數次躲在家裡的一隅反問自己,真的要這樣下去嗎?他甚至將如今所做的工作歸於當年母親死亡時,他沒有陪伴母親身邊,這是對他的懲戒。當他第一次去鄰居家的澡堂,從裡面出來後,熱心的老闆娘給孫女介紹他在東京拉大提琴,大悟滿臉慚愧,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況。

"

欣賞《入殮師》這部電影應該沐浴更衣、正襟危坐,這是一次兩個多小時的靈魂洗滌,隨著久石讓編排的柔緩大提琴背景音樂,每個人在閱完此片之後,都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知。我認為,這部電影需要在人生不同年齡段去看。未成年時候看時,或許顯得單調乏味;青年時候去看,或會體悟到生而為人的美好;中年看時,會滿眼淚花,因為已經送過不少往生者;老年看時,會看淡生死,享受生命最後的饋贈。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入殮師》絕對是一匹黑馬。這部不起眼的純文藝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於歷來看重商業與藝術並驅的奧斯卡評委來說,實屬難得。除此之外,該片在日本本土的電影學院獎上橫掃了十項大獎,三項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亞洲電影獎也都收穫頗豐。可以說,導演瀧田洋二郎攜手整個《入殮師》劇組在國際各大影展中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緣起於本木雅弘的一個執念,他一直想演入殮師,後來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下,將這部電影的拍攝提上日程。也就是說,之後小山薰堂的劇本、瀧田洋二郎的導演以及久石讓的配樂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而起。因此,我們或可認為,《入殮師》是為主角本木雅弘打造的。事實證明,本木雅弘不失眾望,在日本電影學院獎和亞洲電影大獎上頻頻斬獲影帝。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但是相比於本木雅弘的演繹和小山薰堂的劇本,真正具有挑戰的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可以想象,在導演拿到這部劇本時,如何愁眉不展。《入殮師》的劇本有許多部分都在描述入殮的過程,這會讓整部電影顯得乏味。另外,故事結構也十分簡單,唯一的矛盾衝突就是妻子離家出走。要將這樣一個單調平實的劇本拍出水準,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所幸,我們看瀧田洋二郎之前的電影(如《壬生義士傳》《陰陽師》),會發現這位導演對平淡瑣碎的故事拿捏十分到位,因此,在《入殮師》裡瀧田洋二郎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獲得奧斯卡可謂是實至名歸。

放下執念後的絕處逢生

電影講述了一個半生追逐夢想的大提琴演奏者,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不得已回到家鄉療傷。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執念,而主人公大悟的執念是成為一個大提琴演奏家。可大悟所在樂團沒多久解散,大悟的演奏天分也不高,因此找其他大提琴工作實在很難。生活別無選擇,讓他不得已將執念放下,把大提琴賣掉。他說“本以為這是我人生的重要決定,沒想到賣了琴,反而輕鬆了,一直被它束縛著,現在終於解放了。我一直追逐的夢想,也許從來就不曾存在過。”正因為半生顛簸,大悟回到家鄉才開始思索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真的有必要被生活的各種執念所羈絆嗎?好像不是。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電影的立意也由此展開,在大悟偶然找到入殮師一職後,因為對死亡的認知轉變,從而影響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尤其是他處理了幾次入殮工作之後,從對死亡的害怕,到最後把死亡看作如常,這其中的生死味道,他已經初嘗。在妻子離家出走,他不得不要和社長提出辭職時,一次談話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社長告訴他,“想活著就得吃東西,既然吃,就得吃最好的。”當大悟把魚子送到嘴裡時,味道的鮮美讓他欲罷不能。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此時,大悟對這份入殮師的職業有了清醒的認知,原來死亡沒那麼可怕,只不過是這世界上所有鮮活的生命都該走的一遭;而入殮這份工作也並不卑微,它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這種對生命的參透,讓大悟懂得了如何去感受生之歡樂。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因此,在之後的日子裡,他溫柔地送走每一個往生者,也平靜地在田野上拉琴,享受生命的饋贈。可世俗終歸世俗,對於入殮師這份令生人避諱的職業,又有多少人能夠體味其中意義所在。

世俗社會對死亡的怯懦

最初時,大悟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避諱和周圍人的態度是一致的。大悟能夠入職NK代理,是生活所迫,無路可走。尤其是當社長把錢交到他手中時,他沒有理由推辭。於是,他在世俗觀念和利益面前徘徊,無數次躲在家裡的一隅反問自己,真的要這樣下去嗎?他甚至將如今所做的工作歸於當年母親死亡時,他沒有陪伴母親身邊,這是對他的懲戒。當他第一次去鄰居家的澡堂,從裡面出來後,熱心的老闆娘給孫女介紹他在東京拉大提琴,大悟滿臉慚愧,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況。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生而為人,總需要體面。對於關乎死亡的工作,總有千般的避諱。而我們的煩惱也如大悟那般,總源自這些世俗的眼光。當大悟的工作曝光之後,這個自小長大、充滿感情的小鎮四處傳遍,路上遇到曾經的好友也匆匆攜女兒離開,不願和他交談,怕沾惹晦氣。這位好友還勸大悟找份正當的工作,語氣顯得為大悟這份入殮師的工作感到羞恥。我們不禁要問,死亡是生而為人應該面對的事情,為什麼要對“入殮師“這般詆譭?這恰恰說明在世俗世界裡人們的虛偽和怯懦。他們不敢勇敢面對死亡,總抱著一種逃避的心態,可表現出來的卻是一副大義凜然的嘴臉,來斥罵那些勇敢為往生者工作的人。不僅僅是周圍人的眼光,連大悟最親近的妻子,也一副碰不得的異樣目光看待他,彷彿大悟身上惹了傳染病一般。

將死亡看作如常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死亡?我想,死亡最通俗易懂的解釋應該就是生命離開這個世界。人們因為對世界的貪戀,所以對死亡害怕、逃避、避諱。在電影中,我們看到過許多次大悟為往生者更衣、畫臉,他跪在死者面前虔誠之極,似乎身上有光,為死者點亮了離開世界的路。大悟身著整潔的正裝,眼神堅定純粹,用他白淨的手掌,嚴肅輕緩地為每一個死者整理遺體。我們之所以為這部電影所感動,是因為在大悟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世俗意義對死亡的諱忌,而是侍死者如侍生,大悟給予了死者最後的尊重與溫柔。

"

欣賞《入殮師》這部電影應該沐浴更衣、正襟危坐,這是一次兩個多小時的靈魂洗滌,隨著久石讓編排的柔緩大提琴背景音樂,每個人在閱完此片之後,都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知。我認為,這部電影需要在人生不同年齡段去看。未成年時候看時,或許顯得單調乏味;青年時候去看,或會體悟到生而為人的美好;中年看時,會滿眼淚花,因為已經送過不少往生者;老年看時,會看淡生死,享受生命最後的饋贈。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入殮師》絕對是一匹黑馬。這部不起眼的純文藝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於歷來看重商業與藝術並驅的奧斯卡評委來說,實屬難得。除此之外,該片在日本本土的電影學院獎上橫掃了十項大獎,三項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亞洲電影獎也都收穫頗豐。可以說,導演瀧田洋二郎攜手整個《入殮師》劇組在國際各大影展中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緣起於本木雅弘的一個執念,他一直想演入殮師,後來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下,將這部電影的拍攝提上日程。也就是說,之後小山薰堂的劇本、瀧田洋二郎的導演以及久石讓的配樂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而起。因此,我們或可認為,《入殮師》是為主角本木雅弘打造的。事實證明,本木雅弘不失眾望,在日本電影學院獎和亞洲電影大獎上頻頻斬獲影帝。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但是相比於本木雅弘的演繹和小山薰堂的劇本,真正具有挑戰的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可以想象,在導演拿到這部劇本時,如何愁眉不展。《入殮師》的劇本有許多部分都在描述入殮的過程,這會讓整部電影顯得乏味。另外,故事結構也十分簡單,唯一的矛盾衝突就是妻子離家出走。要將這樣一個單調平實的劇本拍出水準,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所幸,我們看瀧田洋二郎之前的電影(如《壬生義士傳》《陰陽師》),會發現這位導演對平淡瑣碎的故事拿捏十分到位,因此,在《入殮師》裡瀧田洋二郎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獲得奧斯卡可謂是實至名歸。

放下執念後的絕處逢生

電影講述了一個半生追逐夢想的大提琴演奏者,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不得已回到家鄉療傷。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執念,而主人公大悟的執念是成為一個大提琴演奏家。可大悟所在樂團沒多久解散,大悟的演奏天分也不高,因此找其他大提琴工作實在很難。生活別無選擇,讓他不得已將執念放下,把大提琴賣掉。他說“本以為這是我人生的重要決定,沒想到賣了琴,反而輕鬆了,一直被它束縛著,現在終於解放了。我一直追逐的夢想,也許從來就不曾存在過。”正因為半生顛簸,大悟回到家鄉才開始思索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真的有必要被生活的各種執念所羈絆嗎?好像不是。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電影的立意也由此展開,在大悟偶然找到入殮師一職後,因為對死亡的認知轉變,從而影響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尤其是他處理了幾次入殮工作之後,從對死亡的害怕,到最後把死亡看作如常,這其中的生死味道,他已經初嘗。在妻子離家出走,他不得不要和社長提出辭職時,一次談話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社長告訴他,“想活著就得吃東西,既然吃,就得吃最好的。”當大悟把魚子送到嘴裡時,味道的鮮美讓他欲罷不能。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此時,大悟對這份入殮師的職業有了清醒的認知,原來死亡沒那麼可怕,只不過是這世界上所有鮮活的生命都該走的一遭;而入殮這份工作也並不卑微,它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這種對生命的參透,讓大悟懂得了如何去感受生之歡樂。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因此,在之後的日子裡,他溫柔地送走每一個往生者,也平靜地在田野上拉琴,享受生命的饋贈。可世俗終歸世俗,對於入殮師這份令生人避諱的職業,又有多少人能夠體味其中意義所在。

世俗社會對死亡的怯懦

最初時,大悟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避諱和周圍人的態度是一致的。大悟能夠入職NK代理,是生活所迫,無路可走。尤其是當社長把錢交到他手中時,他沒有理由推辭。於是,他在世俗觀念和利益面前徘徊,無數次躲在家裡的一隅反問自己,真的要這樣下去嗎?他甚至將如今所做的工作歸於當年母親死亡時,他沒有陪伴母親身邊,這是對他的懲戒。當他第一次去鄰居家的澡堂,從裡面出來後,熱心的老闆娘給孫女介紹他在東京拉大提琴,大悟滿臉慚愧,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況。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生而為人,總需要體面。對於關乎死亡的工作,總有千般的避諱。而我們的煩惱也如大悟那般,總源自這些世俗的眼光。當大悟的工作曝光之後,這個自小長大、充滿感情的小鎮四處傳遍,路上遇到曾經的好友也匆匆攜女兒離開,不願和他交談,怕沾惹晦氣。這位好友還勸大悟找份正當的工作,語氣顯得為大悟這份入殮師的工作感到羞恥。我們不禁要問,死亡是生而為人應該面對的事情,為什麼要對“入殮師“這般詆譭?這恰恰說明在世俗世界裡人們的虛偽和怯懦。他們不敢勇敢面對死亡,總抱著一種逃避的心態,可表現出來的卻是一副大義凜然的嘴臉,來斥罵那些勇敢為往生者工作的人。不僅僅是周圍人的眼光,連大悟最親近的妻子,也一副碰不得的異樣目光看待他,彷彿大悟身上惹了傳染病一般。

將死亡看作如常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死亡?我想,死亡最通俗易懂的解釋應該就是生命離開這個世界。人們因為對世界的貪戀,所以對死亡害怕、逃避、避諱。在電影中,我們看到過許多次大悟為往生者更衣、畫臉,他跪在死者面前虔誠之極,似乎身上有光,為死者點亮了離開世界的路。大悟身著整潔的正裝,眼神堅定純粹,用他白淨的手掌,嚴肅輕緩地為每一個死者整理遺體。我們之所以為這部電影所感動,是因為在大悟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世俗意義對死亡的諱忌,而是侍死者如侍生,大悟給予了死者最後的尊重與溫柔。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常去澡堂洗澡的平田,是火化場的工作人員。在澡堂老闆娘去世後,他說,“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階段。”我們誰也不知道死亡之後會是什麼,但我們知道,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因此,我們對它不應該感到恐懼,而是應該視若平常。我相信,曾經瞧不上大悟的好友,當看到自己母親死去後,大悟親自為其母親入殮,此時的這位好友應該也看到了大悟身上的光輝,明白了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

"

欣賞《入殮師》這部電影應該沐浴更衣、正襟危坐,這是一次兩個多小時的靈魂洗滌,隨著久石讓編排的柔緩大提琴背景音樂,每個人在閱完此片之後,都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知。我認為,這部電影需要在人生不同年齡段去看。未成年時候看時,或許顯得單調乏味;青年時候去看,或會體悟到生而為人的美好;中年看時,會滿眼淚花,因為已經送過不少往生者;老年看時,會看淡生死,享受生命最後的饋贈。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入殮師》絕對是一匹黑馬。這部不起眼的純文藝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於歷來看重商業與藝術並驅的奧斯卡評委來說,實屬難得。除此之外,該片在日本本土的電影學院獎上橫掃了十項大獎,三項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亞洲電影獎也都收穫頗豐。可以說,導演瀧田洋二郎攜手整個《入殮師》劇組在國際各大影展中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緣起於本木雅弘的一個執念,他一直想演入殮師,後來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下,將這部電影的拍攝提上日程。也就是說,之後小山薰堂的劇本、瀧田洋二郎的導演以及久石讓的配樂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而起。因此,我們或可認為,《入殮師》是為主角本木雅弘打造的。事實證明,本木雅弘不失眾望,在日本電影學院獎和亞洲電影大獎上頻頻斬獲影帝。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但是相比於本木雅弘的演繹和小山薰堂的劇本,真正具有挑戰的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可以想象,在導演拿到這部劇本時,如何愁眉不展。《入殮師》的劇本有許多部分都在描述入殮的過程,這會讓整部電影顯得乏味。另外,故事結構也十分簡單,唯一的矛盾衝突就是妻子離家出走。要將這樣一個單調平實的劇本拍出水準,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所幸,我們看瀧田洋二郎之前的電影(如《壬生義士傳》《陰陽師》),會發現這位導演對平淡瑣碎的故事拿捏十分到位,因此,在《入殮師》裡瀧田洋二郎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獲得奧斯卡可謂是實至名歸。

放下執念後的絕處逢生

電影講述了一個半生追逐夢想的大提琴演奏者,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不得已回到家鄉療傷。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執念,而主人公大悟的執念是成為一個大提琴演奏家。可大悟所在樂團沒多久解散,大悟的演奏天分也不高,因此找其他大提琴工作實在很難。生活別無選擇,讓他不得已將執念放下,把大提琴賣掉。他說“本以為這是我人生的重要決定,沒想到賣了琴,反而輕鬆了,一直被它束縛著,現在終於解放了。我一直追逐的夢想,也許從來就不曾存在過。”正因為半生顛簸,大悟回到家鄉才開始思索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真的有必要被生活的各種執念所羈絆嗎?好像不是。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電影的立意也由此展開,在大悟偶然找到入殮師一職後,因為對死亡的認知轉變,從而影響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尤其是他處理了幾次入殮工作之後,從對死亡的害怕,到最後把死亡看作如常,這其中的生死味道,他已經初嘗。在妻子離家出走,他不得不要和社長提出辭職時,一次談話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社長告訴他,“想活著就得吃東西,既然吃,就得吃最好的。”當大悟把魚子送到嘴裡時,味道的鮮美讓他欲罷不能。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此時,大悟對這份入殮師的職業有了清醒的認知,原來死亡沒那麼可怕,只不過是這世界上所有鮮活的生命都該走的一遭;而入殮這份工作也並不卑微,它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這種對生命的參透,讓大悟懂得了如何去感受生之歡樂。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因此,在之後的日子裡,他溫柔地送走每一個往生者,也平靜地在田野上拉琴,享受生命的饋贈。可世俗終歸世俗,對於入殮師這份令生人避諱的職業,又有多少人能夠體味其中意義所在。

世俗社會對死亡的怯懦

最初時,大悟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避諱和周圍人的態度是一致的。大悟能夠入職NK代理,是生活所迫,無路可走。尤其是當社長把錢交到他手中時,他沒有理由推辭。於是,他在世俗觀念和利益面前徘徊,無數次躲在家裡的一隅反問自己,真的要這樣下去嗎?他甚至將如今所做的工作歸於當年母親死亡時,他沒有陪伴母親身邊,這是對他的懲戒。當他第一次去鄰居家的澡堂,從裡面出來後,熱心的老闆娘給孫女介紹他在東京拉大提琴,大悟滿臉慚愧,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況。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生而為人,總需要體面。對於關乎死亡的工作,總有千般的避諱。而我們的煩惱也如大悟那般,總源自這些世俗的眼光。當大悟的工作曝光之後,這個自小長大、充滿感情的小鎮四處傳遍,路上遇到曾經的好友也匆匆攜女兒離開,不願和他交談,怕沾惹晦氣。這位好友還勸大悟找份正當的工作,語氣顯得為大悟這份入殮師的工作感到羞恥。我們不禁要問,死亡是生而為人應該面對的事情,為什麼要對“入殮師“這般詆譭?這恰恰說明在世俗世界裡人們的虛偽和怯懦。他們不敢勇敢面對死亡,總抱著一種逃避的心態,可表現出來的卻是一副大義凜然的嘴臉,來斥罵那些勇敢為往生者工作的人。不僅僅是周圍人的眼光,連大悟最親近的妻子,也一副碰不得的異樣目光看待他,彷彿大悟身上惹了傳染病一般。

將死亡看作如常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死亡?我想,死亡最通俗易懂的解釋應該就是生命離開這個世界。人們因為對世界的貪戀,所以對死亡害怕、逃避、避諱。在電影中,我們看到過許多次大悟為往生者更衣、畫臉,他跪在死者面前虔誠之極,似乎身上有光,為死者點亮了離開世界的路。大悟身著整潔的正裝,眼神堅定純粹,用他白淨的手掌,嚴肅輕緩地為每一個死者整理遺體。我們之所以為這部電影所感動,是因為在大悟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世俗意義對死亡的諱忌,而是侍死者如侍生,大悟給予了死者最後的尊重與溫柔。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常去澡堂洗澡的平田,是火化場的工作人員。在澡堂老闆娘去世後,他說,“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階段。”我們誰也不知道死亡之後會是什麼,但我們知道,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因此,我們對它不應該感到恐懼,而是應該視若平常。我相信,曾經瞧不上大悟的好友,當看到自己母親死去後,大悟親自為其母親入殮,此時的這位好友應該也看到了大悟身上的光輝,明白了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而大悟的妻子當時因為大悟的工作選擇離家出走,後來懷有身孕,再次回到家庭,意圖用孩子來讓大悟放棄這份工作。可她親眼見到丈夫為死者入殮時,終究也明白了,入殮師並不是那麼可怕和卑微,是值得尊重的,就像是一份普通職業那樣。如果說,這個世界還有哪些職業對生命有意義的話,入殮師絕對是其中之一。它不僅僅是對死者的善待,也是對生者的安撫,讓生死兩方的人們做最後一次美好的告別。入殮師讓死亡變得不再那樣悲傷。後來我們看到,在大悟為自己父親送葬時,呵斥那些粗魯的入殮人,妻子同那些人解釋道,丈夫是入殮師。這裡妻子沒有半點之前的羞愧,反而大方地說出了丈夫的職業,可以見得,在這裡妻子已經明白了入殮師的價值所在。

入殮是對生命起碼的敬意

大悟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體會,不僅僅讓他對生命有了新的感受,也解開了他長久以來的心結。電影中大悟自幼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父親早年間隨情人將這對母子拋棄,在往後的餘生中,大悟對父親的離家出走一直耿耿於懷。大悟曾經說過,如果再見到父親一定把他揍一頓。關於小時候同父親嬉鬧的畫面時常在大悟腦海中閃現,可是隨著時間流逝,他已經不記得父親模樣,但是對父親的恨卻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濃厚。於是,大悟得知父親死去,要他收屍時,大悟整個人歇斯底里,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

欣賞《入殮師》這部電影應該沐浴更衣、正襟危坐,這是一次兩個多小時的靈魂洗滌,隨著久石讓編排的柔緩大提琴背景音樂,每個人在閱完此片之後,都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知。我認為,這部電影需要在人生不同年齡段去看。未成年時候看時,或許顯得單調乏味;青年時候去看,或會體悟到生而為人的美好;中年看時,會滿眼淚花,因為已經送過不少往生者;老年看時,會看淡生死,享受生命最後的饋贈。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入殮師》絕對是一匹黑馬。這部不起眼的純文藝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於歷來看重商業與藝術並驅的奧斯卡評委來說,實屬難得。除此之外,該片在日本本土的電影學院獎上橫掃了十項大獎,三項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亞洲電影獎也都收穫頗豐。可以說,導演瀧田洋二郎攜手整個《入殮師》劇組在國際各大影展中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緣起於本木雅弘的一個執念,他一直想演入殮師,後來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下,將這部電影的拍攝提上日程。也就是說,之後小山薰堂的劇本、瀧田洋二郎的導演以及久石讓的配樂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而起。因此,我們或可認為,《入殮師》是為主角本木雅弘打造的。事實證明,本木雅弘不失眾望,在日本電影學院獎和亞洲電影大獎上頻頻斬獲影帝。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但是相比於本木雅弘的演繹和小山薰堂的劇本,真正具有挑戰的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可以想象,在導演拿到這部劇本時,如何愁眉不展。《入殮師》的劇本有許多部分都在描述入殮的過程,這會讓整部電影顯得乏味。另外,故事結構也十分簡單,唯一的矛盾衝突就是妻子離家出走。要將這樣一個單調平實的劇本拍出水準,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所幸,我們看瀧田洋二郎之前的電影(如《壬生義士傳》《陰陽師》),會發現這位導演對平淡瑣碎的故事拿捏十分到位,因此,在《入殮師》裡瀧田洋二郎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獲得奧斯卡可謂是實至名歸。

放下執念後的絕處逢生

電影講述了一個半生追逐夢想的大提琴演奏者,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不得已回到家鄉療傷。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執念,而主人公大悟的執念是成為一個大提琴演奏家。可大悟所在樂團沒多久解散,大悟的演奏天分也不高,因此找其他大提琴工作實在很難。生活別無選擇,讓他不得已將執念放下,把大提琴賣掉。他說“本以為這是我人生的重要決定,沒想到賣了琴,反而輕鬆了,一直被它束縛著,現在終於解放了。我一直追逐的夢想,也許從來就不曾存在過。”正因為半生顛簸,大悟回到家鄉才開始思索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真的有必要被生活的各種執念所羈絆嗎?好像不是。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電影的立意也由此展開,在大悟偶然找到入殮師一職後,因為對死亡的認知轉變,從而影響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尤其是他處理了幾次入殮工作之後,從對死亡的害怕,到最後把死亡看作如常,這其中的生死味道,他已經初嘗。在妻子離家出走,他不得不要和社長提出辭職時,一次談話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社長告訴他,“想活著就得吃東西,既然吃,就得吃最好的。”當大悟把魚子送到嘴裡時,味道的鮮美讓他欲罷不能。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此時,大悟對這份入殮師的職業有了清醒的認知,原來死亡沒那麼可怕,只不過是這世界上所有鮮活的生命都該走的一遭;而入殮這份工作也並不卑微,它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這種對生命的參透,讓大悟懂得了如何去感受生之歡樂。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因此,在之後的日子裡,他溫柔地送走每一個往生者,也平靜地在田野上拉琴,享受生命的饋贈。可世俗終歸世俗,對於入殮師這份令生人避諱的職業,又有多少人能夠體味其中意義所在。

世俗社會對死亡的怯懦

最初時,大悟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避諱和周圍人的態度是一致的。大悟能夠入職NK代理,是生活所迫,無路可走。尤其是當社長把錢交到他手中時,他沒有理由推辭。於是,他在世俗觀念和利益面前徘徊,無數次躲在家裡的一隅反問自己,真的要這樣下去嗎?他甚至將如今所做的工作歸於當年母親死亡時,他沒有陪伴母親身邊,這是對他的懲戒。當他第一次去鄰居家的澡堂,從裡面出來後,熱心的老闆娘給孫女介紹他在東京拉大提琴,大悟滿臉慚愧,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況。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生而為人,總需要體面。對於關乎死亡的工作,總有千般的避諱。而我們的煩惱也如大悟那般,總源自這些世俗的眼光。當大悟的工作曝光之後,這個自小長大、充滿感情的小鎮四處傳遍,路上遇到曾經的好友也匆匆攜女兒離開,不願和他交談,怕沾惹晦氣。這位好友還勸大悟找份正當的工作,語氣顯得為大悟這份入殮師的工作感到羞恥。我們不禁要問,死亡是生而為人應該面對的事情,為什麼要對“入殮師“這般詆譭?這恰恰說明在世俗世界裡人們的虛偽和怯懦。他們不敢勇敢面對死亡,總抱著一種逃避的心態,可表現出來的卻是一副大義凜然的嘴臉,來斥罵那些勇敢為往生者工作的人。不僅僅是周圍人的眼光,連大悟最親近的妻子,也一副碰不得的異樣目光看待他,彷彿大悟身上惹了傳染病一般。

將死亡看作如常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死亡?我想,死亡最通俗易懂的解釋應該就是生命離開這個世界。人們因為對世界的貪戀,所以對死亡害怕、逃避、避諱。在電影中,我們看到過許多次大悟為往生者更衣、畫臉,他跪在死者面前虔誠之極,似乎身上有光,為死者點亮了離開世界的路。大悟身著整潔的正裝,眼神堅定純粹,用他白淨的手掌,嚴肅輕緩地為每一個死者整理遺體。我們之所以為這部電影所感動,是因為在大悟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世俗意義對死亡的諱忌,而是侍死者如侍生,大悟給予了死者最後的尊重與溫柔。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常去澡堂洗澡的平田,是火化場的工作人員。在澡堂老闆娘去世後,他說,“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階段。”我們誰也不知道死亡之後會是什麼,但我們知道,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因此,我們對它不應該感到恐懼,而是應該視若平常。我相信,曾經瞧不上大悟的好友,當看到自己母親死去後,大悟親自為其母親入殮,此時的這位好友應該也看到了大悟身上的光輝,明白了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而大悟的妻子當時因為大悟的工作選擇離家出走,後來懷有身孕,再次回到家庭,意圖用孩子來讓大悟放棄這份工作。可她親眼見到丈夫為死者入殮時,終究也明白了,入殮師並不是那麼可怕和卑微,是值得尊重的,就像是一份普通職業那樣。如果說,這個世界還有哪些職業對生命有意義的話,入殮師絕對是其中之一。它不僅僅是對死者的善待,也是對生者的安撫,讓生死兩方的人們做最後一次美好的告別。入殮師讓死亡變得不再那樣悲傷。後來我們看到,在大悟為自己父親送葬時,呵斥那些粗魯的入殮人,妻子同那些人解釋道,丈夫是入殮師。這裡妻子沒有半點之前的羞愧,反而大方地說出了丈夫的職業,可以見得,在這裡妻子已經明白了入殮師的價值所在。

入殮是對生命起碼的敬意

大悟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體會,不僅僅讓他對生命有了新的感受,也解開了他長久以來的心結。電影中大悟自幼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父親早年間隨情人將這對母子拋棄,在往後的餘生中,大悟對父親的離家出走一直耿耿於懷。大悟曾經說過,如果再見到父親一定把他揍一頓。關於小時候同父親嬉鬧的畫面時常在大悟腦海中閃現,可是隨著時間流逝,他已經不記得父親模樣,但是對父親的恨卻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濃厚。於是,大悟得知父親死去,要他收屍時,大悟整個人歇斯底里,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可為什麼大悟後來又會回心轉意?我想,這一切都源於“入殮師”這份職業對他的洗滌。父親無論一生中如何對不起他們母子,可人已死亡,生命終究是可憐的。若非大悟做入殮師這份職業,他一定不會原諒父親,因為他不會知道該如何看待“生命逝去”這件事。好人也罷,壞人也罷,當他們走到生命終點,大悟能夠讓他們善終,就算他們死後感受不到,但能夠有尊嚴地入殮,是生者對生命最起碼的敬意。

"

欣賞《入殮師》這部電影應該沐浴更衣、正襟危坐,這是一次兩個多小時的靈魂洗滌,隨著久石讓編排的柔緩大提琴背景音樂,每個人在閱完此片之後,都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知。我認為,這部電影需要在人生不同年齡段去看。未成年時候看時,或許顯得單調乏味;青年時候去看,或會體悟到生而為人的美好;中年看時,會滿眼淚花,因為已經送過不少往生者;老年看時,會看淡生死,享受生命最後的饋贈。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入殮師》絕對是一匹黑馬。這部不起眼的純文藝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於歷來看重商業與藝術並驅的奧斯卡評委來說,實屬難得。除此之外,該片在日本本土的電影學院獎上橫掃了十項大獎,三項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亞洲電影獎也都收穫頗豐。可以說,導演瀧田洋二郎攜手整個《入殮師》劇組在國際各大影展中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緣起於本木雅弘的一個執念,他一直想演入殮師,後來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下,將這部電影的拍攝提上日程。也就是說,之後小山薰堂的劇本、瀧田洋二郎的導演以及久石讓的配樂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而起。因此,我們或可認為,《入殮師》是為主角本木雅弘打造的。事實證明,本木雅弘不失眾望,在日本電影學院獎和亞洲電影大獎上頻頻斬獲影帝。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但是相比於本木雅弘的演繹和小山薰堂的劇本,真正具有挑戰的是導演瀧田洋二郎。可以想象,在導演拿到這部劇本時,如何愁眉不展。《入殮師》的劇本有許多部分都在描述入殮的過程,這會讓整部電影顯得乏味。另外,故事結構也十分簡單,唯一的矛盾衝突就是妻子離家出走。要將這樣一個單調平實的劇本拍出水準,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所幸,我們看瀧田洋二郎之前的電影(如《壬生義士傳》《陰陽師》),會發現這位導演對平淡瑣碎的故事拿捏十分到位,因此,在《入殮師》裡瀧田洋二郎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獲得奧斯卡可謂是實至名歸。

放下執念後的絕處逢生

電影講述了一個半生追逐夢想的大提琴演奏者,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不得已回到家鄉療傷。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執念,而主人公大悟的執念是成為一個大提琴演奏家。可大悟所在樂團沒多久解散,大悟的演奏天分也不高,因此找其他大提琴工作實在很難。生活別無選擇,讓他不得已將執念放下,把大提琴賣掉。他說“本以為這是我人生的重要決定,沒想到賣了琴,反而輕鬆了,一直被它束縛著,現在終於解放了。我一直追逐的夢想,也許從來就不曾存在過。”正因為半生顛簸,大悟回到家鄉才開始思索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真的有必要被生活的各種執念所羈絆嗎?好像不是。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電影的立意也由此展開,在大悟偶然找到入殮師一職後,因為對死亡的認知轉變,從而影響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尤其是他處理了幾次入殮工作之後,從對死亡的害怕,到最後把死亡看作如常,這其中的生死味道,他已經初嘗。在妻子離家出走,他不得不要和社長提出辭職時,一次談話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社長告訴他,“想活著就得吃東西,既然吃,就得吃最好的。”當大悟把魚子送到嘴裡時,味道的鮮美讓他欲罷不能。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此時,大悟對這份入殮師的職業有了清醒的認知,原來死亡沒那麼可怕,只不過是這世界上所有鮮活的生命都該走的一遭;而入殮這份工作也並不卑微,它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這種對生命的參透,讓大悟懂得了如何去感受生之歡樂。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因此,在之後的日子裡,他溫柔地送走每一個往生者,也平靜地在田野上拉琴,享受生命的饋贈。可世俗終歸世俗,對於入殮師這份令生人避諱的職業,又有多少人能夠體味其中意義所在。

世俗社會對死亡的怯懦

最初時,大悟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避諱和周圍人的態度是一致的。大悟能夠入職NK代理,是生活所迫,無路可走。尤其是當社長把錢交到他手中時,他沒有理由推辭。於是,他在世俗觀念和利益面前徘徊,無數次躲在家裡的一隅反問自己,真的要這樣下去嗎?他甚至將如今所做的工作歸於當年母親死亡時,他沒有陪伴母親身邊,這是對他的懲戒。當他第一次去鄰居家的澡堂,從裡面出來後,熱心的老闆娘給孫女介紹他在東京拉大提琴,大悟滿臉慚愧,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況。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生而為人,總需要體面。對於關乎死亡的工作,總有千般的避諱。而我們的煩惱也如大悟那般,總源自這些世俗的眼光。當大悟的工作曝光之後,這個自小長大、充滿感情的小鎮四處傳遍,路上遇到曾經的好友也匆匆攜女兒離開,不願和他交談,怕沾惹晦氣。這位好友還勸大悟找份正當的工作,語氣顯得為大悟這份入殮師的工作感到羞恥。我們不禁要問,死亡是生而為人應該面對的事情,為什麼要對“入殮師“這般詆譭?這恰恰說明在世俗世界裡人們的虛偽和怯懦。他們不敢勇敢面對死亡,總抱著一種逃避的心態,可表現出來的卻是一副大義凜然的嘴臉,來斥罵那些勇敢為往生者工作的人。不僅僅是周圍人的眼光,連大悟最親近的妻子,也一副碰不得的異樣目光看待他,彷彿大悟身上惹了傳染病一般。

將死亡看作如常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死亡?我想,死亡最通俗易懂的解釋應該就是生命離開這個世界。人們因為對世界的貪戀,所以對死亡害怕、逃避、避諱。在電影中,我們看到過許多次大悟為往生者更衣、畫臉,他跪在死者面前虔誠之極,似乎身上有光,為死者點亮了離開世界的路。大悟身著整潔的正裝,眼神堅定純粹,用他白淨的手掌,嚴肅輕緩地為每一個死者整理遺體。我們之所以為這部電影所感動,是因為在大悟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世俗意義對死亡的諱忌,而是侍死者如侍生,大悟給予了死者最後的尊重與溫柔。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常去澡堂洗澡的平田,是火化場的工作人員。在澡堂老闆娘去世後,他說,“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階段。”我們誰也不知道死亡之後會是什麼,但我們知道,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因此,我們對它不應該感到恐懼,而是應該視若平常。我相信,曾經瞧不上大悟的好友,當看到自己母親死去後,大悟親自為其母親入殮,此時的這位好友應該也看到了大悟身上的光輝,明白了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而大悟的妻子當時因為大悟的工作選擇離家出走,後來懷有身孕,再次回到家庭,意圖用孩子來讓大悟放棄這份工作。可她親眼見到丈夫為死者入殮時,終究也明白了,入殮師並不是那麼可怕和卑微,是值得尊重的,就像是一份普通職業那樣。如果說,這個世界還有哪些職業對生命有意義的話,入殮師絕對是其中之一。它不僅僅是對死者的善待,也是對生者的安撫,讓生死兩方的人們做最後一次美好的告別。入殮師讓死亡變得不再那樣悲傷。後來我們看到,在大悟為自己父親送葬時,呵斥那些粗魯的入殮人,妻子同那些人解釋道,丈夫是入殮師。這裡妻子沒有半點之前的羞愧,反而大方地說出了丈夫的職業,可以見得,在這裡妻子已經明白了入殮師的價值所在。

入殮是對生命起碼的敬意

大悟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體會,不僅僅讓他對生命有了新的感受,也解開了他長久以來的心結。電影中大悟自幼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父親早年間隨情人將這對母子拋棄,在往後的餘生中,大悟對父親的離家出走一直耿耿於懷。大悟曾經說過,如果再見到父親一定把他揍一頓。關於小時候同父親嬉鬧的畫面時常在大悟腦海中閃現,可是隨著時間流逝,他已經不記得父親模樣,但是對父親的恨卻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濃厚。於是,大悟得知父親死去,要他收屍時,大悟整個人歇斯底里,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可為什麼大悟後來又會回心轉意?我想,這一切都源於“入殮師”這份職業對他的洗滌。父親無論一生中如何對不起他們母子,可人已死亡,生命終究是可憐的。若非大悟做入殮師這份職業,他一定不會原諒父親,因為他不會知道該如何看待“生命逝去”這件事。好人也罷,壞人也罷,當他們走到生命終點,大悟能夠讓他們善終,就算他們死後感受不到,但能夠有尊嚴地入殮,是生者對生命最起碼的敬意。

《入殮師》: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溫柔

何況,當大悟來到父親遺體前,他似乎明白了一切。當年大悟父親和那位女同事的經歷十分類似,他們勇敢地追求愛情後,落得滿身創傷。對於曾經的家庭,他們無顏回去,於是只能找一個無人詢問的地方,孤獨渡過餘生,療養身心。聽大悟父親的同事說來,父親來到陌生地方,一直拼命幹活,可見,父親把此當作了一種贖罪。父親的一生有劣跡,但也因此付出了代價,有個善終是大悟唯一能夠為這個曾經在痛苦世間流浪過的人做的事情。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在探討死亡於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從側面剖析了世俗中生人對死亡一事的愚昧理解,也敘述了大悟這個凡人對死亡從忌諱昇華到體悟的整個過程。對於大悟而言,“入殮師”這一職業相信在此之後還是會被人避諱,可我相信以大悟現在的精神高度,已經無懼於此。人類社會中,許多正經的職業都有弱肉強食的故事發生,相比於社會叢林規則下的蠶食,大悟所做的事情無害他人,反而能給生人帶來安逸,這不是偉大又是什麼?我想,入殮是對生命最後的善意,唯有了解死亡,才能讓擁有鮮活生命的我們享受生之歡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