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是如何利用廣場協議令日本經濟停滯十年之久的?

日本汽車 經濟 投資 匯率 外匯 非常日報 2018-11-28
美國人是如何利用廣場協議令日本經濟停滯十年之久的?

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進入了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當時,歐美經濟由於受到石油危機等因素的影響,遭到沉重的打擊,而日本卻順利地進行了產業調整,其工業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空前提高,出口大幅增加。當時,美國的許多行業受到了來自日本的衝擊,這引發了不小的社會恐慌。據報道,在美國老牌汽車城底特律,失業的工人們由於憎恨日本汽車的衝擊,曾搗毀並焚燒日本汽車洩憤。但是,似乎全世界都無力阻擋日本經濟發展的腳步。1985年,日本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多年以來,無論是在政治、軍事還是經濟方面,美國人都習慣以“老大”自居。面對日本經濟咄咄逼人的勢頭,從尼克松政府開始,美國就試圖採取某種方式來恢復美國經濟的競爭力,降低對日貿易的鉅額赤字。尤其是到里根政府時,這種勢頭日趨猛烈,導致兩國間的貿易摩擦頻頻發生。於是,美國許多大企業主、經濟學家以及國會議員紛紛遊說政府,要求白宮拿出辦法進行干預,而里根政府也寄希望於利用匯率這一途徑來解決問題。

美國人是如何利用廣場協議令日本經濟停滯十年之久的?

簽署“廣場協議”的G5五國財長

1985年9月22日,在美國極力鼓動下,以英、法、美、日、西德五國財長與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該協議決定:將美元對世界其他主要貨幣的比率在兩年內貶值30%,以此逼迫日元升值。此後,受匯率的影響,日元開始迅速不斷升值,時間長達10年之久。從1985年到1996年的10年間,日元兌美元的比率由250∶1驟升至87∶1,升值將近3倍。

這次日元升值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日本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不過到1986年12月,當美元匯率基本穩定後,日本經濟又持續了四年多的上升勢頭。

“廣場協議”簽訂後,本想以此抑制日本經濟發展的美國卻一度陷入恐慌。由於協議造成美元貶值,日元升值,因此出現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的資本輸出熱潮。據統計,從1986年到1991,日本的海外投資總額竟達40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另一方面,由於日元升值出口受挫,日本大量過剩資本流向非生產領域和海外市場。在這一過程中,美國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標。1985年後,日本企業開始大量購買美國企業,或在美國開設工廠。突如其來的大量日本資本,迅速湧入美國的各個領域和角落,無論是工業、房地產還是文化等產業,都能看到日本人活躍的身影。

當時在夏威夷,每到旅遊旺季,各大賓館近半數的客人都是日本人。1988年,有一位神祕的日本富翁,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就投入1.5億美元,在美國購買了178套高級住宅。這只是日本人對美國地產業衝擊波中的小插曲之一。不久,日本著名三菱公司投資14億美元購買了坐落在紐約曼哈頓鬧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廈。該消息對美國人而言無疑是重磅炸彈,因為他們一直視這座大廈為美國的象徵,所以這次收購使很多美國人在心理上難以接受。

美國人是如何利用廣場協議令日本經濟停滯十年之久的?

在洛杉磯,經過一系列購買行動,日本人很快就在鬧市區掌握了幾乎一半的房地產;在夏威夷有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並且主要集中在飯店、高級住宅等不動產方面。到80年代末,全美國10%的不動產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與此同時,更令美國人難以接受事發生了。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高價買下了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後更名為索尼影像娛樂公司。不久,松下電器產業公司又購買了美國音樂公司(MCA)。除此之外,日本人還將資本滲透到美國的體育、文化等產業。從1986年到1991年,日本企業和政府共向美國一些著名高等學府投資1.75億美元;甚至向華盛頓的五大思想庫投資540萬美元,以此影響美國政府的決策。另外諸如高爾夫球場、職業棒球隊等,財大氣粗的日本人也都照單全收。

統計顯示,從1985年到1990年間,日本企業總共21起500億日元以上的海外併購案中,有18起是針對美國公司。短短几年間發生的這一幕幕,令美國人應接不暇。在親眼目睹了眾多本國的大公司、大產業迅速改頭換面,由日本人充當老闆之後,美國社會的反響十分激烈。對於日本人的收購狂潮,一些美國報刊稱其“經濟珍珠港”,有的則哀嘆美國“引人注目的資產全都被日本購買去了”。當時,多數美國人都在驚呼日本人在“購買美國”,著名的《紐約時報》甚至擔憂“總有一天日本會收購走自由女神像”。

美國人至今還認為:日本是唯一一個兩次“入侵”過美國的國家-―――除了偷襲珍珠港,就是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的大舉“購買美國”。

“泡沫經濟”破滅使美國成為最後贏家

“廣場協議”後的五年,很多日本人為自己在世界範圍內的瘋狂購買沾沾自喜,殊不知,他們所看到的所謂經濟繁榮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泡沫”。

美國人是如何利用廣場協議令日本經濟停滯十年之久的?

由於當時日本企業還缺乏海外投資經驗,對美國資產的大量收購其實非常被動和盲目,結果在期貨、地產等市場都損失慘重。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菱公司在花14億美元購買洛克菲勒中心不久之後,就以半價再次賣給原主。他們其他的一些投資,如高爾夫球場等都也以失敗告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度風光無限的日本人購買的其實是一大堆“泡沫”。

1989年底,日本政府開始意識到“泡沫經濟”的嚴重性,進而採取措施阻止投機,結果使得股價暴跌,地價急劇回落。“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許多家庭的財富化為烏有,許多人因償還不了債務而自殺,而日本經濟也隨之進入長達10年的衰退期,日本人稱其為“失去的10年”。

另一方面,當時日本人從美國購買的一些企業,其實已步入“中年”,而美國企業和政府卻靠回籠的資金轉而投資各種新興產業。進入90年代後,美國很快從80年代的經濟停滯中擺脫出來,創造了長時間的經濟增長奇蹟。

從喧囂一時的“購買美國”,到短短几年後“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國內對此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經濟圈內很多人士將其歸咎於“廣場協議”,甚至稱這是美國的“陰謀”,表面上看也並不無道理。

但是,日本將鉅額的資本投入到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卻沒有經過深思熟慮,這個經驗教訓無疑值得所有國家進行總結和思考。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