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弱勢時沒人肯幫,沒想到北美一國突然發聲:這不公平!

日本 美國 明朝 中國古代史 靜說歷史 靜說歷史 2017-09-17

在中國最強盛的王朝,鄰國爭相模仿,對中國極其崇拜和仰慕。中國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有文化、建築藝術還有政治模板。

中國還帶給他們品種優良的後代,在唐朝發生過很多中日婚配的事情,日本迷信人種改良,希望得到品種優良的後代,於是就慫恿女人去邊境等候中原男子的寵幸。對日本女人而言,當時中國男人就是“高富帥”,她們寧可當個侍妾,也希望能沾點榮譽。

在中國弱勢時沒人肯幫,沒想到北美一國突然發聲:這不公平!

中國文明在崖山之後出現了斷層,日本人的意思是,中國不再是中國。日本人還進行了悼念,短暫的悲慟後,他們修改了自己的態度,變得強勢起來,對中國各種挑剔找茬,時不時地侵犯下,刷存在感。

宋朝滅亡後,日本開始策劃,到了明朝,是日本侵略中國的開始。倭患是大明王朝最頭疼的事,為此一向歡迎四海來朝的胸懷博大的明朝,居然實行了海禁,就是為了防止日本人亂入,當時日本人組織沿海地區的漁民,到處燒殺搶掠,後來中國人打著倭寇的旗號到處搶劫,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日本成了威脅中國的所在。

日本對中國做得這麼絕,也是為了資源。島國資源有限,日本野心無限,為了攫取資源,他們必須放棄人道,對別國進行無情地搶劫,這也是島國生存的必須,是為環境所逼迫。

日本人性的劣根性也是原因之一,因為中國有過很多天災,也有極度困難的時候,但從沒禍害過其他國家,也沒搶劫過一毛錢,一方面與中國資源相對充裕有關,另一方面也是中國人人性深處的善良。

在中國弱勢時沒人肯幫,沒想到北美一國突然發聲:這不公平!

日本人瞅準了中國的“好性子”,才一次次策劃侵略中國,一旦中國呈現頹勢,就將中國往死裡打。

說句題外話,日本的很多戰略戰術,都是從中國的《孫子兵法》中學的,而心學來自中國的聖人——王陽明。日本侵略中國唯一致勝的法寶就是“知己知彼”。

日本派了很多間諜,對中國進行充分的調查,還繪製了地圖,對中國礦產資源都做了標註。

後來日本崛起的時候,中國剛好處於最孱弱的時期,晚清腐朽無能,讓日本為所欲為。這個時期中國受到很大的損失,一百年內無法翻身。

在中國弱勢時沒人肯幫,沒想到北美一國突然發聲:這不公平!

清朝滅亡後,軍閥混戰讓中國無暇顧及日本,所以讓日本鑽了空子。

當時中國找到國聯,希望國聯譴責日本人,幾大國有點猶豫,從心底他們也不贊成,但為了各自的利益,他們默不作聲。

日本想拿下東北的採礦權,這樣嚴重侵犯了中國的利益,而日本對東北的侵略,是清政府默許的,現在日本需要中國再給一個態度。畢竟清政府亡了,中國新的當家人得給日本吃個定心丸。

幾大國希望日本在東北跟俄國抗衡,限制俄國在中國的權力,所以不可能為中國說話。國聯對日本的態度是默許的,因為弱國無外交。

在中國弱勢時沒人肯幫,沒想到北美一國突然發聲:這不公平!

聰明人會選擇跟強者站在一邊,這個世界有公平和正義,但只屬於強者。

幾大國認為,反正中國也守不住那塊地,讓日本拿去還能合理開發利用,中國眼看處於辯淪的下風,即將失去東北廣袤的土地。

但這個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美國突然站起來,強烈譴責了日本的強盜行為,指出它們這樣做是違背道義和良心的,日本目瞪口呆,中國代表目瞪口呆,日本不明白美國哪裡抽了,竟然幫一個弱國說話,而中國不明白美國為何會這麼義正辭嚴?

即使私交不錯,但在涉及國家利益,美國能突然發聲,這個情面也不是說有就有的。國與國之間私交再好,拿到桌面上談的事情,也是關乎大國利益,不能輕易妥協。

在中國弱勢時沒人肯幫,沒想到北美一國突然發聲:這不公平!

中國當時是弱國,美國出聲譴責,即使能向國際彰顯“道義”,說實話也沒太大必要。彰顯“道義”的機會很多,不必要偏向一個弱國。

有人覺得美國有沽名釣譽的嫌疑,其實並不是這樣,美國確實看不慣小日本,也不希望有一個國家突然特別強勢,雖然日本暫時威脅不到美國。

事實證明美國是正確的,如果此時不打壓日本氣焰,日本說不定矛頭早就對準美國。要知道日本是典型的吃硬不吃軟,中國就是對日本用錯了戰略,才導致日本瞧不起中國,經常欺負中國。

美國用強烈的態度支持中國,即使不能扭轉時局,也會讓中國代表沒那麼尷尬。想想當時坐在那裡的中國代表,心裡真不是滋味。

在中國弱勢時沒人肯幫,沒想到北美一國突然發聲:這不公平!

一個人要自強,才能走得更遠,一個國要自強,才不會肆意被人所侮辱。

願我們用自強自立,點亮富強之路,將那些曾經恥辱與苦難,永遠留在身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