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日本軍隊中的女人其實不是女兵,她們是幹什麼的呢?

首先來說兩個日本女人:川島芳子和南雲造子。她們都是間諜,人們都非常熟悉的,不少人認為她們是日本女軍官,但她們卻不是。

川島芳子,又稱川島東珍,號誠之,漢名金碧輝,日本間諜。清朝肅親王善耆第十四女。1912年,清朝滅亡,善耆欲借日本之力復國,將女兒顯玗送給川島浪速做養女。顯玗從此更名川島芳子,被送往日本接受軍國主義教育,成年後返回中國,長期為日本做間諜。歷任偽滿洲國“安國軍總司令”、“華北人民自衛軍總司令”等要職,曾先後參與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滿洲獨立運動等祕密軍事行動,並親自導演了震驚中外的上海一二八事變和轉移婉容等禍國事件,被稱為“男裝女諜”、“東方女魔”。1948年3月25日,被以漢奸罪判處死刑,在北平第一監獄執行槍決,終年41歲。

抗日戰爭時,日本軍隊中的女人其實不是女兵,她們是幹什麼的呢?

南造雲子,日本侵華期間直屬日本大本營的特工人員,有日本第一女間諜之稱。1909年出生於上海,其父親南造次郎是一名老牌間諜。曾因黃浚案被捕,後買通獄卒逃脫,在上海蔘與組建76號,最後被軍統暗殺。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最高軍政當局曾出現過一系列重大洩密事件,使國民黨軍隊在作戰上陷於十分被動的局面。經過緊張調查,國民黨當局在其內部破獲了一個龐大的間諜組織,而這一間諜組織的幕後操縱者卻是一個年輕的日本女人、一個神祕的女間諜——南造雲子。

抗日戰爭時,日本軍隊中的女人其實不是女兵,她們是幹什麼的呢?

這二位女鬼子是日軍軍官嗎?回答是:不是,因為她們都沒有軍銜,甚至連她們穿的軍裝都不是都不是日本的制式軍服。和她們一樣,很多的日本“女兵”也都是這樣的,都是在護理、通信、情報等非戰鬥崗位上,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軍人,更別說軍官了。而給人她們是軍官的錯覺大約來自於我們今天的抗日神劇,在那裡面,我們常常能看到一個個美貌如花卻又殺人不眨眼的日軍女軍官,但那不過是導演的導演編劇的意淫而已。

抗日戰爭時,日本軍隊中的女人其實不是女兵,她們是幹什麼的呢?

這麼說,並不意味著當年日軍的部隊裡並沒有女人,如川島芳子和南雲造子就是女人。除了這類女人,在日軍的部隊裡還有這樣幾類女人,可以做簡單羅列:1.隨軍家屬;2.護理人員;3.通信人員;4.慰安人員。

今天,第1類與第3類,已經說不清其具體數字,但第2類、第3類還是有據可查的。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據有關數據統計,日軍中的從軍護士共計3.5萬人,其中護士長(下士官待遇)2000人,戰爭中死亡1120人。至太平洋戰爭後期,隨著日軍的連續慘敗,傷員猛增,通常一個護士要負責照料700甚至近千名傷病員。隨著戰局對日軍更加不利,很多護士陣亡,有的則被俘虜。這是當時日軍女兵中的一大主流。

抗日戰爭時,日本軍隊中的女人其實不是女兵,她們是幹什麼的呢?

至於通信人員,1942年底,日本才開始招募女子通信隊員,隊員為17至25歲的單身者。首批隊員約180人,通過祕密訓練後於1943年開始投入工作,主要任務便是負責情報接收、防空警報、監視電話等,到1945年8月日軍投降時,女子通信隊員總人數達370人左右。可以說數量相當少,很稀罕。

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局面呢?答案也很簡單,即:日本的傳統觀念是倡導女性做合格的賢妻良母,在戰爭爆發前,基本沒有女人走上戰場。隨著戰爭的加劇,大量男子的前線陣亡,日本女子最終也不得不奔上戰場,但仍然被編制在非戰鬥崗位上。

抗日戰爭時,日本軍隊中的女人其實不是女兵,她們是幹什麼的呢?

在這一點上,我國要比日本早得多得多,在商代的戰場上,中國就有了著名的女將軍婦好(商王武丁妻子),以及後來的花木蘭等等。而作為政權,以法令的形式招收女兵,我國在西夏時就有了,。西夏女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女子正規軍,當時人們將女兵稱為“麻魁”或“寨婦”,不僅能征戰殺敵,也承擔戰爭期間的後勤雜役工作。西夏《天盛律令》中說:“守大城者,當使軍士、正軍、輔主、寨婦……”宋軍破西夏白豹城時,“擒偽張團練並蕃官四人,麻魁七人”。這要比日本早近1000年。

抗日戰爭時,日本軍隊中的女人其實不是女兵,她們是幹什麼的呢?

我們不能說婦女當兵可以體現其社會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侵華日軍中是沒有女軍官的,雖說二戰時期女兵參戰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當時日本本土男尊女卑的思想還相當嚴重,不僅其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校等都不招女學員,其作戰部隊沒有女兵設置。對於這一點,很多人都被抗日神劇給矇騙了,而歷史總得有人去還原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