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政策落實年中探:減稅“大禮包” 企業“定心丸”'

"

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對於減輕實體經濟企業負擔、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

在2018年將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下調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將製造業增值稅稅率從16%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稅率從10%降至9%。作為今年減稅降費的重頭戲,增值稅改革4月1日落地,5月企業開始申報。增值稅及其他減稅政策是否落實落細?企業受益幾何?地方將如何化解財政壓力?本報記者日前赴廣西、福建進行了調查。

政策落實落細, 企業輕裝前行

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

減稅降費後,企業的稅費負擔減輕了。

“這是更公平、更有效的減負。”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汝捷對新一輪減稅降費感到十分高興。

以壓縮機為核心業務的雪人股份,2018年產值突破13億元,同比增長39.18%。但隨著經營規模快速增長,納稅額佔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斷攀升。2017年,公司納稅總額佔到主營收入的3.35%。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增加到3.88%。“稅負連同不斷增長的人工成本和資金成本,讓我們民營製造企業感受到不小的壓力。”林汝捷說,在這種情況下,新一輪減稅降費好比一場及時雨。

公司財務總監許慧宗告訴記者:“2018年增值稅稅率開始下調,今年稅率繼續下調。今年1—7月,企業共計少繳納增值稅518萬元,到年底,預計可少繳920萬元。此外,從2018年起實施留抵增值稅退稅政策,企業又拿回了歷史留抵退稅2055萬元,大幅減少了資金佔用,極大地改善了企業的資金狀況。”

減稅降費“大禮包”裡除了增值稅改革這道“主菜”,各類“小食”也讓企業嚐到甜頭。

“今年5月1日起,養老保險企業繳交部分比例從18%調整為16%,公司預計在一個會計年度內可減負190萬元,個稅負擔降幅也高達67%。”許慧宗說,這兩項政策減輕了企業薪資壓力,有利於員工穩定和公司持續發展。

“技術研發費加計扣除比例從50%提高到75%,現在公司每年支付委外研發費用3200萬元,預計可以減少所得稅費用280萬元。”林汝捷說,這項政策精準發力,激勵技術驅動型企業心無旁騖地加大科技投入。

廣西軒媽食品有限公司的庫房內,工人們幹得熱火朝天,幾千盒蛋黃酥正被打包,當天發往全國各地。“軒媽”僅用3年時間,就從10來人的“網紅”小微電商企業發展為擁有400多名員工的現代化食品企業,今年預計實現產值4.5億元,利稅8000萬元。

公司董事長廖晉平說,企業的綜合稅負率從2018年的11.9%下降到今年的9.6%,可節省更多的資金用於研發項目、升級生產設備、改造物流倉儲以及開發支撐新商業模式的IT技術。

“5G技術大規模商用後,我們將在蛋糕包裝上加印二維碼,消費者能掃碼‘參觀’企業生產線,或者收到親人的祝福視頻。”廖晉平說,政策環境越來越好,讓企業有信心抓住每一個新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都土筍凍是廈門一家老字號小吃店,也是典型的小微企業。企業負責人陳偉旭告訴記者,今年年初出臺的小微企業減稅政策中,適用於小店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從原來的25%降到5%,預計每年可減稅20萬元,減稅額度是去年全年利潤的40%左右。“我們正準備擴大經營規模,減稅政策讓我們心裡更有底!”陳偉旭說。

翻閱廣西、福建兩地十幾家企業的財務“賬本”,減稅降費效果實打實。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將把減稅資金用於擴大經營、增加研發投入等,涵養企業發展根基,為下一步發展打開新空間。

廈門象嶼集團總裁陳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減稅降費後,以企業目前營收計算,今年起該集團每年可減負1.1億元。如果將這筆資金全部轉化為供應鏈運營資本,模擬測算預計擴大營收規模11億元左右,創造毛利超3000萬元。

 減稅降費後,地方經濟的後勁增強了。

減稅降費著眼於“放水養魚”。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進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乘數效應”。

看地方減稅降費“大賬”:今年前5月,廣西為企業減稅降費144.8億元,其中減稅106.5億元;福建累計減稅降費229.01億元,預計今年僅增值稅改革、個稅改革、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三項新增減稅就達500億元以上,減稅降費力度明顯加大。

綜合兩省區情況,目前減稅降費政策釋放的紅利至少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減稅的“普惠性”效應初步顯現。

在廣西,自治區財政廳副廳長曾紀芬介紹,“放寬小型微利企業標準,加大企業所得稅優惠力度”讓盈利的近5萬戶小微企業全部享受減免稅優惠;“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徵點”政策讓超過7萬戶小規模納稅人享受減免稅優惠;“減徵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六稅兩費”政策讓近30萬戶小規模納稅人享受減免稅優惠。享受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的民營企業佔比達到91.8%。

“從長期看,減稅降費有‘放水養魚’、培育稅源的積極作用。”福建省財政廳副廳長黃劍青說。

減稅的“結構性”效應初步顯現。

從經濟類型看,民營經濟減稅面最大。廈門市民營經濟減稅幅度為36.64%,減稅面達94.59%;4、5月實現淨減稅16.42億元,在所有經濟類型減稅額中佔79.74%,民營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

分行業看,製造業減稅規模最大。廣西今年前5月製造業增值稅淨減稅16.78億元,佔增值稅減稅總額50.7%。柳州市柳工挖掘機有限公司今年前5月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1%,但繳納增值稅同比下降81.9%。

減稅的“激活性”效應初步顯現。

減稅降費政策有效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企業技術升級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優化了營商環境,提升了企業家信心。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降費政策執行以來,廣西全區稅務登記新增納稅人58069戶,同比增長13.8%;2263戶重點稅源企業今年前5月每百元營業收入研發投入為0.16元,同比增長23%。福建今年1—5月製造業投資增長21.1%,比上年同期提高6個百分點。廈門今年1—6月新設外資企業539家,合同外資315.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9倍,比上年同期增長48.1%。

彌補財力缺口,保證重點支出

開源節流保障民生,強化服務講求實效,企業獲得感滿

7月16日,財政部公佈上半年財政收支狀況。財政部國庫集中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表示,減稅降費效果持續加大,直接將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速拉低至3.4%,為近10年來同期新低。

減收使財政收支平衡承壓。地方政府如何彌補財力缺口、保障重點領域支出?採取哪些措施確保減稅降費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到實處?

——開源節流,多渠道籌集資金。

減稅降費減少了財政收入,在各項事業特別是民生領域、重點項目建設需要持續加大投入的情況下,開源節流、統籌平衡是財政工作的關鍵。

綜合來看,兩地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多渠道開源平衡收支。如加大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力度、提高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比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依法依規適度增加今年地方國有金融和國有企業上繳利潤;盤活存量資金資產統籌用於重點支出等。通過這些措施,彌補落實減稅降費帶來的減收。

比如,廈門市採取存量資金盤活措施,收回結轉一年以上的資金,用於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項目。通過增加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上繳比例從25%提高到27%,緩解財政收支矛盾。

二是政府帶頭過緊日子。比照中央做法,廣西、福建省級部門除剛性和重點項目支出外,一律按不低於5%的幅度壓減本部門開支,省級部門“三公”經費預算壓減6.6%,並要求市縣比照省級的做法。福建除應急救災等支出外,預算執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預算,不再出臺增加當年支出的政策。廣西在自治區本級壓減三公經費0.12億元,壓減資金統一收回總預算,統籌用於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重大決策支出。

三是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即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大,越要加大保障民生力度。

“我們堅持財力下沉,幫助財政運行困難市縣彌補因大規模減稅降費形成的財力缺口。截至6月底,自治區財政累計下達市縣轉移支付2181億元,已達到2018年全年的93.8%。”曾紀芬說。

黃劍青介紹,目前,福建省已經建立“三保”支出預算安排事前審核機制,重點選取可能出現“三保”不到位情況的財政困難縣(市、區),對其“三保”支出預算安排進一步審核,發現“三保”支出落實不到位的,將予以指導並督促糾正。

——強化服務,好政策更要落實好。

廣西藤縣大州機械修造有限公司的會計剛剛大學畢業,對繳稅申報沒有操作經驗,又遇上減稅降費新政策出臺,慌了手腳。當地稅務人員主動上門提供指導,詳細講解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及申報流程,讓企業及時享受到稅款減免2000多元。

好政策更要落實好。為推進減稅降費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廣西、福建稅務部門構建了“一攬子統籌、一竿子到底”的指揮體系。

國家稅務局廣西壯族自治區稅務局推出了軟件升級跟進到位不停頓、宣傳輔導跟進到位不止步、技術支持跟進到位不延時、抵減核實跟進到位不鬆懈等“四個到位”措施。

“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目前99.6%的納稅人採用在線方式升級開票系統,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操作。我們還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從海量數據中重點篩選出原適用稅率16%和10%開具發票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持續跟蹤並做好開票操作指導工作,確保納稅人能開票、會開票。”自治區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政策宣傳方面,除了運用傳統媒體渠道,還使用了微信微博、隨手拍、電視機頂盒、電影院、城市地鐵燈箱廣告等媒介,以達到“宣傳鋪天蓋地、政策深入人心”的效果。

國家稅務局廈門市稅務局為新辦納稅人提供“套餐式”服務,在去年年底取消20項稅務證明事項的基礎上又取消了15項,減輕納稅人報送資料的負擔。“針對涉及自然人的多繳退稅,我們直接從後臺匹配符合條件的納稅人號碼,統一推送退稅提醒短信。”廈門市稅務局有關負責人說。

“通過實打實的減稅政策措施,實現各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目標。”國家稅務局福建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企業經營不易, 政策仍需完善

提高政策協同性,防止減稅效果被抵消

廣西南南鋁加工廠,位列中國500強企業第128位,是廣西正在打造的鋁合金新材料產業集群的領頭企業。今年,減稅降費給企業送來了“厚禮”:一次性返還增值稅留抵稅額5.908億元。新的稅制改革後,公司當年減稅額累計達1億多元。

不過令南南鋁加工廠苦惱的是:政策的“紅利”幾乎被原材料市場波動衝抵。“燃氣費漲價71%,增加成本1億元左右。此外‘年內一般工商業電費降10%’的政策還沒落實。”公司財務部副總經理黃大玉說。

許慧宗希望財稅金融政策能進一步形成合力。“在增值稅改革中,已基本實現流轉環節稅負的抵扣。但截至目前,企業在銀行貸款中支付的利息仍不能實現抵扣。”許慧宗告訴記者,雪人股份一年支付的利息大約為5000萬元,是利潤的數倍。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進一步出臺政策,完善抵扣鏈條,將銀行開具的貸款利息增值稅專用發票納入進項抵扣,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陳方提出,企業業務涉及供應鏈管理及流通服務、公共服務平臺及產業地產開發等多方面。不同業務領域,增值稅稅率不同,比如供應鏈企業的稅率為13%,房地產業為9%,物流業為6%,“稅率在不同業務領域的頻繁切換,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管理成本,建議加快增值稅‘三檔並兩檔’改革。”

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到實處,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減稅降費工作涉及財政、稅務、發改、工信等多個部門,但目前各部門間尚缺乏數據信息共享交換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實。”他建議繼續加大部門協作力度,對於企業開辦與註銷、不動產交易、小微企業融資等聯辦事項,實現部門間的無縫對接,讓群眾辦稅更方便,降低制度性成本和負擔。

稅收優惠政策的持續性需要儘快明確。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對西部地區企業的降負效應明顯,但該政策將於2020年到期,受訪企業普遍希望延續該項政策,呼籲國家儘快明確相關政策。

"

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對於減輕實體經濟企業負擔、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

在2018年將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下調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將製造業增值稅稅率從16%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稅率從10%降至9%。作為今年減稅降費的重頭戲,增值稅改革4月1日落地,5月企業開始申報。增值稅及其他減稅政策是否落實落細?企業受益幾何?地方將如何化解財政壓力?本報記者日前赴廣西、福建進行了調查。

政策落實落細, 企業輕裝前行

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

減稅降費後,企業的稅費負擔減輕了。

“這是更公平、更有效的減負。”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汝捷對新一輪減稅降費感到十分高興。

以壓縮機為核心業務的雪人股份,2018年產值突破13億元,同比增長39.18%。但隨著經營規模快速增長,納稅額佔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斷攀升。2017年,公司納稅總額佔到主營收入的3.35%。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增加到3.88%。“稅負連同不斷增長的人工成本和資金成本,讓我們民營製造企業感受到不小的壓力。”林汝捷說,在這種情況下,新一輪減稅降費好比一場及時雨。

公司財務總監許慧宗告訴記者:“2018年增值稅稅率開始下調,今年稅率繼續下調。今年1—7月,企業共計少繳納增值稅518萬元,到年底,預計可少繳920萬元。此外,從2018年起實施留抵增值稅退稅政策,企業又拿回了歷史留抵退稅2055萬元,大幅減少了資金佔用,極大地改善了企業的資金狀況。”

減稅降費“大禮包”裡除了增值稅改革這道“主菜”,各類“小食”也讓企業嚐到甜頭。

“今年5月1日起,養老保險企業繳交部分比例從18%調整為16%,公司預計在一個會計年度內可減負190萬元,個稅負擔降幅也高達67%。”許慧宗說,這兩項政策減輕了企業薪資壓力,有利於員工穩定和公司持續發展。

“技術研發費加計扣除比例從50%提高到75%,現在公司每年支付委外研發費用3200萬元,預計可以減少所得稅費用280萬元。”林汝捷說,這項政策精準發力,激勵技術驅動型企業心無旁騖地加大科技投入。

廣西軒媽食品有限公司的庫房內,工人們幹得熱火朝天,幾千盒蛋黃酥正被打包,當天發往全國各地。“軒媽”僅用3年時間,就從10來人的“網紅”小微電商企業發展為擁有400多名員工的現代化食品企業,今年預計實現產值4.5億元,利稅8000萬元。

公司董事長廖晉平說,企業的綜合稅負率從2018年的11.9%下降到今年的9.6%,可節省更多的資金用於研發項目、升級生產設備、改造物流倉儲以及開發支撐新商業模式的IT技術。

“5G技術大規模商用後,我們將在蛋糕包裝上加印二維碼,消費者能掃碼‘參觀’企業生產線,或者收到親人的祝福視頻。”廖晉平說,政策環境越來越好,讓企業有信心抓住每一個新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都土筍凍是廈門一家老字號小吃店,也是典型的小微企業。企業負責人陳偉旭告訴記者,今年年初出臺的小微企業減稅政策中,適用於小店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從原來的25%降到5%,預計每年可減稅20萬元,減稅額度是去年全年利潤的40%左右。“我們正準備擴大經營規模,減稅政策讓我們心裡更有底!”陳偉旭說。

翻閱廣西、福建兩地十幾家企業的財務“賬本”,減稅降費效果實打實。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將把減稅資金用於擴大經營、增加研發投入等,涵養企業發展根基,為下一步發展打開新空間。

廈門象嶼集團總裁陳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減稅降費後,以企業目前營收計算,今年起該集團每年可減負1.1億元。如果將這筆資金全部轉化為供應鏈運營資本,模擬測算預計擴大營收規模11億元左右,創造毛利超3000萬元。

 減稅降費後,地方經濟的後勁增強了。

減稅降費著眼於“放水養魚”。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進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乘數效應”。

看地方減稅降費“大賬”:今年前5月,廣西為企業減稅降費144.8億元,其中減稅106.5億元;福建累計減稅降費229.01億元,預計今年僅增值稅改革、個稅改革、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三項新增減稅就達500億元以上,減稅降費力度明顯加大。

綜合兩省區情況,目前減稅降費政策釋放的紅利至少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減稅的“普惠性”效應初步顯現。

在廣西,自治區財政廳副廳長曾紀芬介紹,“放寬小型微利企業標準,加大企業所得稅優惠力度”讓盈利的近5萬戶小微企業全部享受減免稅優惠;“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徵點”政策讓超過7萬戶小規模納稅人享受減免稅優惠;“減徵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六稅兩費”政策讓近30萬戶小規模納稅人享受減免稅優惠。享受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的民營企業佔比達到91.8%。

“從長期看,減稅降費有‘放水養魚’、培育稅源的積極作用。”福建省財政廳副廳長黃劍青說。

減稅的“結構性”效應初步顯現。

從經濟類型看,民營經濟減稅面最大。廈門市民營經濟減稅幅度為36.64%,減稅面達94.59%;4、5月實現淨減稅16.42億元,在所有經濟類型減稅額中佔79.74%,民營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

分行業看,製造業減稅規模最大。廣西今年前5月製造業增值稅淨減稅16.78億元,佔增值稅減稅總額50.7%。柳州市柳工挖掘機有限公司今年前5月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1%,但繳納增值稅同比下降81.9%。

減稅的“激活性”效應初步顯現。

減稅降費政策有效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企業技術升級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優化了營商環境,提升了企業家信心。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降費政策執行以來,廣西全區稅務登記新增納稅人58069戶,同比增長13.8%;2263戶重點稅源企業今年前5月每百元營業收入研發投入為0.16元,同比增長23%。福建今年1—5月製造業投資增長21.1%,比上年同期提高6個百分點。廈門今年1—6月新設外資企業539家,合同外資315.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9倍,比上年同期增長48.1%。

彌補財力缺口,保證重點支出

開源節流保障民生,強化服務講求實效,企業獲得感滿

7月16日,財政部公佈上半年財政收支狀況。財政部國庫集中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表示,減稅降費效果持續加大,直接將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速拉低至3.4%,為近10年來同期新低。

減收使財政收支平衡承壓。地方政府如何彌補財力缺口、保障重點領域支出?採取哪些措施確保減稅降費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到實處?

——開源節流,多渠道籌集資金。

減稅降費減少了財政收入,在各項事業特別是民生領域、重點項目建設需要持續加大投入的情況下,開源節流、統籌平衡是財政工作的關鍵。

綜合來看,兩地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多渠道開源平衡收支。如加大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力度、提高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比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依法依規適度增加今年地方國有金融和國有企業上繳利潤;盤活存量資金資產統籌用於重點支出等。通過這些措施,彌補落實減稅降費帶來的減收。

比如,廈門市採取存量資金盤活措施,收回結轉一年以上的資金,用於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項目。通過增加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上繳比例從25%提高到27%,緩解財政收支矛盾。

二是政府帶頭過緊日子。比照中央做法,廣西、福建省級部門除剛性和重點項目支出外,一律按不低於5%的幅度壓減本部門開支,省級部門“三公”經費預算壓減6.6%,並要求市縣比照省級的做法。福建除應急救災等支出外,預算執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預算,不再出臺增加當年支出的政策。廣西在自治區本級壓減三公經費0.12億元,壓減資金統一收回總預算,統籌用於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重大決策支出。

三是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即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大,越要加大保障民生力度。

“我們堅持財力下沉,幫助財政運行困難市縣彌補因大規模減稅降費形成的財力缺口。截至6月底,自治區財政累計下達市縣轉移支付2181億元,已達到2018年全年的93.8%。”曾紀芬說。

黃劍青介紹,目前,福建省已經建立“三保”支出預算安排事前審核機制,重點選取可能出現“三保”不到位情況的財政困難縣(市、區),對其“三保”支出預算安排進一步審核,發現“三保”支出落實不到位的,將予以指導並督促糾正。

——強化服務,好政策更要落實好。

廣西藤縣大州機械修造有限公司的會計剛剛大學畢業,對繳稅申報沒有操作經驗,又遇上減稅降費新政策出臺,慌了手腳。當地稅務人員主動上門提供指導,詳細講解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及申報流程,讓企業及時享受到稅款減免2000多元。

好政策更要落實好。為推進減稅降費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廣西、福建稅務部門構建了“一攬子統籌、一竿子到底”的指揮體系。

國家稅務局廣西壯族自治區稅務局推出了軟件升級跟進到位不停頓、宣傳輔導跟進到位不止步、技術支持跟進到位不延時、抵減核實跟進到位不鬆懈等“四個到位”措施。

“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目前99.6%的納稅人採用在線方式升級開票系統,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操作。我們還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從海量數據中重點篩選出原適用稅率16%和10%開具發票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持續跟蹤並做好開票操作指導工作,確保納稅人能開票、會開票。”自治區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政策宣傳方面,除了運用傳統媒體渠道,還使用了微信微博、隨手拍、電視機頂盒、電影院、城市地鐵燈箱廣告等媒介,以達到“宣傳鋪天蓋地、政策深入人心”的效果。

國家稅務局廈門市稅務局為新辦納稅人提供“套餐式”服務,在去年年底取消20項稅務證明事項的基礎上又取消了15項,減輕納稅人報送資料的負擔。“針對涉及自然人的多繳退稅,我們直接從後臺匹配符合條件的納稅人號碼,統一推送退稅提醒短信。”廈門市稅務局有關負責人說。

“通過實打實的減稅政策措施,實現各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目標。”國家稅務局福建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企業經營不易, 政策仍需完善

提高政策協同性,防止減稅效果被抵消

廣西南南鋁加工廠,位列中國500強企業第128位,是廣西正在打造的鋁合金新材料產業集群的領頭企業。今年,減稅降費給企業送來了“厚禮”:一次性返還增值稅留抵稅額5.908億元。新的稅制改革後,公司當年減稅額累計達1億多元。

不過令南南鋁加工廠苦惱的是:政策的“紅利”幾乎被原材料市場波動衝抵。“燃氣費漲價71%,增加成本1億元左右。此外‘年內一般工商業電費降10%’的政策還沒落實。”公司財務部副總經理黃大玉說。

許慧宗希望財稅金融政策能進一步形成合力。“在增值稅改革中,已基本實現流轉環節稅負的抵扣。但截至目前,企業在銀行貸款中支付的利息仍不能實現抵扣。”許慧宗告訴記者,雪人股份一年支付的利息大約為5000萬元,是利潤的數倍。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進一步出臺政策,完善抵扣鏈條,將銀行開具的貸款利息增值稅專用發票納入進項抵扣,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陳方提出,企業業務涉及供應鏈管理及流通服務、公共服務平臺及產業地產開發等多方面。不同業務領域,增值稅稅率不同,比如供應鏈企業的稅率為13%,房地產業為9%,物流業為6%,“稅率在不同業務領域的頻繁切換,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管理成本,建議加快增值稅‘三檔並兩檔’改革。”

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到實處,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減稅降費工作涉及財政、稅務、發改、工信等多個部門,但目前各部門間尚缺乏數據信息共享交換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實。”他建議繼續加大部門協作力度,對於企業開辦與註銷、不動產交易、小微企業融資等聯辦事項,實現部門間的無縫對接,讓群眾辦稅更方便,降低制度性成本和負擔。

稅收優惠政策的持續性需要儘快明確。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對西部地區企業的降負效應明顯,但該政策將於2020年到期,受訪企業普遍希望延續該項政策,呼籲國家儘快明確相關政策。

人民日報政策落實年中探:減稅“大禮包” 企業“定心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