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鷗:人臉識別的“探路者”

新華社深圳4月24日電題:湯曉鷗:人臉識別的“探路者”

新華社記者 陳宇軒

在裝有監控探頭的十字路口,行人的性別、大概年齡、衣著特徵等信息,以標籤的形式在電腦顯示屏上不斷跳動。一旦其中某人的面部特徵與“黑名單”數據庫裡的信息比對成功,系統將會自動報警……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以往科幻電影中才有的情節,正在變為現實。

“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開始落地,在智慧城市、安防、預警、支付、信貸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計算機視覺專家湯曉鷗說。

湯曉鷗目前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系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這位中央組織部“千人計劃”入選者,是全球人臉識別技術的“開拓者”和“探路者”。

早在1992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湯曉鷗開始接觸人臉識別的算法。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繼續從事計算機視覺相關領域的研究。“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用到日常生活中。”他說。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出現在2014年。這年3月,湯曉鷗研究團隊發表了GaussianFace人臉識別算法。

“我們利用這個算法來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在海量的照片中,判斷隨機抽取的兩張照片是不是屬於同一個人。”湯曉鷗介紹,經過測算,在同一次實驗中,該算法的識別準確率超過了人眼。

隨後,湯曉鷗的實驗室發佈了更先進的DeepID算法。“DeepID算法標誌著人臉識別技術真正成熟,開啟了整個行業技術落地的時代。”湯曉鷗說。

如今,中國移動已經採用由湯曉鷗實驗室和商湯科技公司共同開發的人臉、文字識別技術,為非實名手機卡用戶提供在線實名制補登記服務;最新版的樂視體育APP也納入了人臉識別功能,用戶可以“刷臉登錄”。

人臉識別技術從實驗室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是由深度學習驅動的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全球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谷歌、微軟、Facebook等科技企業在圍棋、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方面展開全球佈局。2016年,來自谷歌的“AlphaGo”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2016年3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了一家無人駕駛技術的初創公司;同年8月,英特爾公司也收購了一個聚焦深度學習的研發團隊。

湯曉鷗表示,人工智能將對信息科技產業鏈產生顯著影響,人工智能與產業的結合將成為下一波產業升級的主要驅動力。加快源頭創新是中國抓住新一輪機遇的關鍵。

“我們不能走以前的老路,不能永遠在下游幹活。必須有人去做核心的、底層的平臺級技術,人工智能是新的機會。”湯曉鷗說,“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享受了國家優質的教育資源,應該為源頭創新做些有意義的事,在基礎研究方面為中國人爭一口氣,這是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

源頭創新離不開人才,在湯曉鷗看來,年輕的人才是基礎研究最寶貴的財富。目前,他牽頭組建了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聯合實驗室,為深港兩地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合作的平臺。

“內地有市場、資源的優勢,而香港的科研管理、學術理念更加國際化,雙方優勢結合起來,外加產學研聯動,源頭創新就更有動力。”湯曉鷗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