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生產線探祕

德國製造聞名全球。德國工業4.0更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工業4.0到底是什麼模樣?7月上旬,記者走進博世汽車部件(長沙)有限公司,探訪湖南首個工業4.0示範項目——

工業4.0生產線探祕

工業4.0生產線探祕

博世長沙公司,全新第九代防抱死馬達示範生產線。(資料圖片) 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記者 孟姣燕

跟隨博世長沙公司技術總監張畢生,記者一行穿過4道防護門,到達防抱死剎車系統(ABS)馬達裝配車間。

一條兩米寬的過道,兩條裝配生產線對比鮮明:一邊是傳統生產線,工人忙個不停;一邊是新生產線,智能化亮眼。

新的生產線,就是博世長沙公司的工業4.0示範生產線。

張畢生介紹,整條裝配生產線由34個工序組成,對應的是34個模塊化工作站。每個工作站將上料、倒片等4個工位,轉盤式地集成於一體。整條裝配生產線僅需2名工人,所有生產環節的監控管理交由人機交互界面。

博世長沙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永壽介紹,2016年初啟動建設的工業4.0示範項目——全新第九代防抱死剎車系統(ABS)馬達裝配生產線,今年3月投入使用並開始量產。與傳統生產線相比,新生產線生產效率提高30%以上,原來組裝一個防抱死馬達需要12.5秒,現在只需要7.5秒;操作人員大幅減少;質量損失減少30%。

記者在其中一個裝配工序的硅鋼片上料工位看到,機器人正在作業。它能根據生產管理系統中的訂單情況自動計算物料,將物料需求發送到倉庫;倉庫收到指令後,會自動備料,然後交由運料小車自動配送到生產線上。

“從將生產計劃發送至生產執行系統,從原材料的準備到配送,從製造成品到包裝,整個裝配生產線完全按照博世工業4.0理念,實現設備、物料、人的互聯。”張畢生介紹,互聯的前提是數據的採集與共享;無處不在的智能傳感器、視覺系統、射頻技術等,就是數據採集的關鍵技術。

相比舊的生產線,這條工業4.0生產線的智能化程度,除了自動化水平更高、人機交互更便捷,還具備產品追溯、自動換型、智能訂單管理、數字化包裝等功能。在工業4.0時代,掌握關鍵數據,打造全球化智能服務體系,對企業由“製造”向“製造+服務”轉型至關重要。

記者看到,由這條生產線裝配的每一個馬達都有一個二維碼。據瞭解,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物聯號、在34個工作站的狀態、性能參數、製成參數等所有產品信息。這些數據會在系統內保留15年之久,方便產品質量追溯。

這條工業4.0示範生產線,在管理上也實現了智能化。生產線上所有運行狀態,不僅在博世長沙公司的總控室可以監控,遍佈全球的博世集團工廠只要經過授權都能夠看到,實現了生產管理信息透明和互聯。

今年起,博世長沙公司將加快4.0項目建設步伐,對生產執行管理系統進行拓展,導入新的維護支持系統,將數據存儲到雲平臺,加入物聯網,實現從智能生產到工業互聯。2017年,將建成座椅、電機等16條工業4.0生產線。2018年,建成一個智能化工業4.0車間。2020年,建成工業4.0互聯工廠。

工業4.0的核心是萬物互聯,這個過程也是一種漸進式的演進。據介紹,博世集團制定了實施工業4.0的發展路徑:先從工廠的一條生產線積累經驗,再建設智能互聯工廠,到集團全球生產資源共享和管理,再到建立沿供應鏈和價值鏈互聯的生態系統。

“在工業4.0方面,博世長沙公司剛剛起步,只是走得比較靠前,唯有一步步探索,才能最終實現目標。”李永壽說。

值得一提的是,博世長沙公司不僅是工業4.0領先的踐行者,還是工業4.0解決方案卓越的供應商。

據介紹,博世集團為秦川機床公司提供工業4.0解決方案項目,已於2016年成功下線,博世長沙公司深度參與了該項目建設。正是博世長沙公司在工業4.0擁有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實踐經驗,充分展示了工業4.0的魅力,目前省內不少企業紛紛前來參觀、諮詢,接受培訓。

李永壽表示,博世長沙公司有能力為客戶提供工業4.0軟硬件生產和技術支撐,為省內企業提供工業4.0解決方案,助推長沙打造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助推湖南智造技術發展和智造水平提升。

■記者手記

每天進步一點點

孟姣燕

參觀博世長沙公司4.0生產線,不少企業經營者磨拳擦掌、躍躍欲試。

但工業4.0是否符合當下中國的國情?

由於工業4.0資金、技術、管理成本較高,這個問題也成了不少企業家心中的疑慮。

的確,工業4.0看上去很美好。但企業不能盲目“追風”。推進工業4.0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解決問題,尋找高效的生產經營解決方案。

德國工業4.0以人為中心,通過實施技術變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完善服務。

其實,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中國製造2025”,其本質都是製造業不斷邁向信息化、智能化的過程。

目前,我省企業分別處於1.0、2.0、3.0不同階段。要實現轉型升級,不要急於求成,一口吃成胖子;也並非要把現在的生產線、車間、工廠拆掉,推倒重來,而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每天進步一點點,穩打穩紮推進。即使是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德國企業,也只是在3.0的基礎上慢慢向4.0過渡。

我省工業轉型升級,應先補上工業3.0的功課,再追逐工業4.0的夢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