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洛陽橋之行,泉州旅遊資源之豐富,讓我大開眼界,認識和了解泉州。就從洛陽橋開始吧。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告別洛陽橋北橋頭的蔡襄石像,走進洛陽老街,便看到街頭矗立的昭惠廟,昭惠廟原名鎮海庵。該廟位於惠安縣洛陽鎮萬安街洛陽橋北。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昭惠廟比洛陽橋的歷史還久遠,相傳昭惠廟,原名鎮海庵,始建於唐朝初期,距今大約1300年,“海內第一橋”洛陽橋,建成近1000年,故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之說。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昭惠廟祀福佑帝君李元溥,其乃唐末四川樂山人,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5)進士,官至雲南團練副使。因避戰亂隱居於南安九日山,並羽化成仙,歸隱成神。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昭惠廟坐北朝南,佔地400平方米,作為當年建造洛陽橋的指揮部,東西寬17米,南北進深21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為山門、過亭、大殿。大殿面闊五間,抬樑穿鬥式混合木構架,山門設中門和左右偏門,單簷歇門式屋頂,廟額“昭惠廟”三字為清光緒年間的狀元吳魯題寫。 2002年,泉州市政府將昭惠廟列為“海絲世遺”的考察點之一。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裡都會舉行盛大的“祭海神”活動,舞龍舞獅,遊行踩街,鑼鼓震天,鞭炮齊鳴,人聲鼎沸,萬人空巷,是洛陽街最為熱鬧的一天。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北宋中期,泉州成為繁華大港,洛陽江則成了泉州城向北發展的天然障礙。隨著洛陽橋的建成,洛陽街便成了旅客南來北往的海上交通要道,逐漸發展成為“三裡街兩裡橋”的繁華集鎮。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兩裡橋”是指聞名遐邇的洛陽橋,“三裡街”則是橋邊的洛陽街。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是福廈交通必經之路,由於是交通要道,必然有許許多多商貿的往來,這條街很多當時都是開著商鋪。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洛陽街上還存有不少閩南古厝,又名“紅磚厝”。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是中國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徵是,前埕後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紅磚白石牆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走在洛陽街上,你最常看到的就是這個場景,家家戶戶都在挖海蠣。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原來,當年建造洛陽橋時,為了鞏固橋基,古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海蠣,巧妙地利用海蠣外殼附著力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最有意思的是,石橋建成後沿江兩岸遍殖海蠣,因此地為淡、鹹水交匯處,所產海蠣又較其它地方更加肥大鮮美,就變成了增加當地的經濟收入的渠道。

泉州洛陽橋頭洛陽街,“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

洛陽街上有著紙本家譜的書香餘韻,連帶廟宇裡飄出的香火氣息,以及招呼問候的閩南鄉音,這就是原汁原味的老街風味。

待續,我在泉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