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陽橋上的觀音像,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似落定

觀音 泉州 文物 玄天上帝 歷史 北宋 蔡襄 惠安 懶遊的故事 2019-04-04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之行。泉州是我此次長途旅行的一站,我慷慨地準備了一週的時間。泉州旅遊資源之豐富,超出想象,一週時間僅僅能領略皮毛,這裡值得一去再去。今天,我們就從泉州千年古橋——洛陽橋開始吧。

泉州洛陽橋上的觀音像,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似落定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橫跨洛陽江海口,連接泉州鯉城區與惠安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洛陽江名“江”,實際上是個大海灣。在沒有石橋的年代,人們靠渡船過江,時遇風浪,死者眾多。

泉州洛陽橋上的觀音像,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似落定

洛陽橋由北宋時代的泉州太守蔡襄主持興建。從北宋皇佑五年(1053)至嘉佑四年(1059),歷時七年,耗銀1400萬兩。橋全由花崗岩石砌築,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5丈,有46個橋墩,500個扶攔,28只石獅,七座石亭,9座石塔,為我國古代最大的跨海樑式石橋。工程非常艱鉅,建橋九百餘年來,先後修復十七次。

泉州洛陽橋上的觀音像,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似落定

從橋南街走到洛陽橋,沿著寬闊的橋面走向中亭。中亭是座小島,這裡上有幾株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掩映著紅磚小屋。

泉州洛陽橋上的觀音像,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似落定

小屋的北側,豎立著一列面北轉向面東的碑刻,此為歷代重修洛陽橋的碑刻和題字。

泉州洛陽橋上的觀音像,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似落定

在中亭島的西側,有一尊觀音石雕像,與周邊環境比起來,稍顯突兀。

泉州洛陽橋上的觀音像,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似落定

觀音像另一側的空地上,砌起一個石頭桌面,桌上供奉著三尊神像,居中為上帝公像,石桌前也有一個香爐。在地面的沙石中,混雜著一些燃放鞭炮後遺留的紙屑。

泉州洛陽橋上的觀音像,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似落定

早在2010年,這裡就有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9年前,有關部門發現,有人將沙石運到洛陽橋中亭,已開挖幾個大洞,準備大興土木建一座觀音廟,當時被文物等多個部門緊急叫停。事隔幾個月,當地居民在申請重建觀音廟不獲批准的情況下,又在橋畔私自立起觀音石像。

泉州洛陽橋上的觀音像,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似落定

坊間有傳說,早在有洛陽橋前,就有了觀音廟。有當地居民堅稱新中國成立前他還親眼見過橋上的觀音廟。“廟大約有15平方米,當時有一對老夫妻看廟,人稱烏華哥、烏華嫂。老夫妻兩人靠香油錢養活自己,後來生病逝去,沒有人看廟,廟也漸漸破敗,終於倒塌。

泉州洛陽橋上的觀音像,民間信仰與文物保護之爭似落定

觀音廟對周圍的群眾來說,確實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民間早有流傳“觀音媽助橋錢”的傳說,說的是觀音菩薩化身為漁船中的小娘子,讓百姓投擲錢幣,許諾誰擲中了就嫁給誰,以此籌集建造洛陽橋的錢。洛陽橋上出現觀音、上帝公石像是一種地方民風民俗。

洛陽橋是一道不可複製的風景線,圍繞著洛陽橋的傳說,一直在延續。

待續,我在泉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