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閩南社會的形成

閩南是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和廈門的總稱。福建上古時代就被稱為“閩”,當時土著叫閩人。戰國時期至漢武帝期間,福建土著經歷了古閩人和古越人融合以及閩越人整體北遷的歷史大動盪。漢武帝平閩(前110年)之後,閩地空虛,給漢人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空間。

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閩南社會的形成

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閩南社會的形成

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閩南社會的形成

從西漢設冶縣(前85年),到東漢末賀齊入閩(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是漢人入閩並融合閩越遺民的關鍵時期。據朱維幹《福建史稿》,這個時期福建的經濟、社會已具備一定規模。

永安三年(260年)東吳即建東安縣於現在的泉州西門外的豐州,屬建安郡。西晉咸寧六年(280年),又置綏安縣於漳浦。晉太康三年(283年)改東安縣為晉安縣,又從晉安縣中分出同安縣。

此後,漢人超大規模入閩大約還有五次,包括史書未曾記載只在民間流傳家譜出現的東晉初的“八姓”入閩,史書記載的樑朝侯景之亂的大批難民入閩,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率兵入閩,唐末五代時期王潮、王審知率兵平閩,南宋末期兩個短命皇帝趙罡(端宗)、趙昺(帝昺)在福建就位引來北方保駕抗元的眾多忠義之士入閩。

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閩南社會的形成

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閩南社會的形成

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閩南社會的形成

有人曾經提出漢人入閩不早於東晉之初,其實不然。因為移民社會往往人語相隨、語比血濃。從語言現象分析,今天的閩南方言繼承了上古漢語的主要特徵,被學術界公認為“活化石”。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胡漢交雜,人口結構明顯變化,當時漢語出現的許多新特徵,卻沒在閩南語中體現。而且,永嘉之亂前閩南地區就有了漢人的墓冢和寺廟道觀。可見入閩漢人早於東晉。

到了宋元時期,藉助於當時城市的開放,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逐步走向鼎盛,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性大港。這個時期閩南人開始大量向外擴展,最終形成了今天閩南人的分佈格局。

通過上述簡單的追溯,我們基本可以釐清閩南文化的淵源。閩南民系族群是古代中原漢人多批次大規模入閩,並與當地閩越遺民逐漸融合而成的。

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閩南社會的形成

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閩南社會的形成

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閩南社會的形成

從中原帶來的黃土文化,與閩越人“善舟船”的海洋文化相結合,形成閩南文化的基礎。宋元時期,頻繁的對外交流,使閩南文化又融合了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歐洲文化和南洋文化。

近代以來,閩南文化繼續接納西方異質文化,不斷獲得更新和發展。閩南社會始終保持著開放、兼容的心態,歷經1000多年的積澱,泉州因此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歷史文化名城。

閩南文化如同一個雪球,順著歷史的軌道滾動,不斷壯大,不斷髮展,不斷成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