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 草藥:一口鐘 /

一套南拳功夫,一個醫武世家。時代變得真快,不過一個甲子年,從此江湖不在,只能收山賣藥。

你以為西街231號,隨風搖曳的旗幟招牌“劉鵬山吊膏”,只是一家簡單的中草藥店麼?

《劉鵬山吊膏》

開元寺東塔下,“鵬山堂老祖鋪”傳到掌櫃劉榮飛,已是第三代。門前的行道樹,從柳樹換成了刺桐,又從刺桐換成了香樟,老鋪這些年幾乎沒怎麼變過:裝草藥的葭芷,練藥膏的鼎,蓋印章的老木戳,甚至來看跌打風傷的,都是那麼些懷舊的老夥計。

西街還真是都市裡的異類,慢悠悠地,特有人情味 。公交車從老鋪前駛過,司機朝劉榮飛微笑地揮揮手寒暄,“這是今天的第二趟了!”西街的老鄰居走累了,走進店裡借張凳子歇歇腳,“你看看我這腳是不是更腫了?”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昨天,晉江兩位老嬤專程到西街找一味新鮮的“金針菜頭”,作為鎮靜安神的藥方使用。在人指引下,她們找到了鵬山堂。店裡有這味藥,不過是乾的,劉榮飛又指引婆婆繼續找藥。

沒多會又來了群后生仔,從南安洪瀨專程來的,買包藥材,劉榮飛給打了折。“開了一百多年了,價格要是不公道一點,再沒有點祕方,怎麼可能撐過來呢?”

老鋪有一對忠實的主顧,是對新加坡老夫妻,老家在臺商投資區洛陽鎮。遇到年節回到家鄉,老夫妻總要到老鋪來。

今年端午節剛來過一回,抓了十幾帖中藥,說是自己的病看好了,還要捎藥給新加坡的親友。“新加坡也是生產各種藥膏的地方呢,要不是他們相信家鄉的中藥方子,怎麼會一再來呢?”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鵬山堂”是劉榮飛的爺爺劉鵬山開創的。這是一個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還帶出了另一個江湖傳說“鐵龍堂”,堂主正是泉州正骨醫院創辦者兼第一任院長張鐵龍——劉鵬山的大徒弟。

劉鵬山的老家在安溪,家中獨子,父親過世得早,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因弱勢總遭人欺侮,劉鵬山性子倔,9歲時,村裡來了一個打拳賣藝的北方人,為了學得謀生的技藝,劉鵬山就跟著這個北方人走江湖四處學拳賣藝。

這個北方人是南拳太祖派的,功夫非常了得,劉鵬山也顯出習武的天賦,很快就學到一身的功夫。但是,到現在看來,劉鵬山跟著北方人最大的收穫不是拳術,而是學會了醫治跌打損傷的吊膏祕方。

那時候,打拳賣藝者還有一門獨特的祖傳手藝,就是醫治跌打損傷的吊膏祕方,劉鵬山除了跟隨師傅街頭賣藝,餘下的時間就是學習製作中草藥吊膏,出師後一邊在街頭賣藝,一邊賣吊膏,先在西門孟衙巷口開創了“鵬山堂”膏藥鋪。

據說,解放前,泉州走江湖打拳賣藝者很多,老西街們都知道,名聲最大的就是威震當年晉江地區(包括現在泉州廈門一帶)的劉鵬山南拳和他的中藥吊膏,可謂無人不識。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張鐵龍出生於1901年,因家裡窮,13歲就到“鵬山堂”的草藥店做學徒,拜劉鵬山為師習學南派太祖拳,舊時都是醫武結合,學習武藝的同時也學得治療骨傷、製作藥膏的技藝。身為劉鵬山的大徒弟,張鐵龍無負師諄,拳學得更好,出師後經常到晉江、石獅、南安、惠安一帶打拳賣藝謀生,名聲越來越大。

張鐵龍行走江湖,每到一處,找塊空地,擺上傢伙,就開始表演:睡釘床、吞鐵劍、砸肚石…… 西街的老人們都還記得,張鐵龍的手裡總是拿著一支帶叉的鹿角,這東西是他用來抽菸的,煙放在鹿角粗的一頭,嘴在鹿角尖上這麼一口一口地吸,周圍煙霧瀰漫,很有拳師的風範。這支鹿角,據說還是防身武器。

張鐵龍後來在1946年開創了“鐵龍堂”,地點就在泉州西街的西塔下。1962年,“公私合營”時,“鐵龍堂”合營後搬到了中山路花巷口更名為“正骨醫院”。張鐵龍是“泉州正骨醫院”的第一任院長,直至去世。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不論是“鵬山堂”,還是“鐵龍堂”,靠的都是一張醫傷療損的中草藥吊膏。古醫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由此看來,吊膏的優劣,療效是根本,而製作方法是決定療效的關鍵所在。

據劉榮飛介紹,以前吊膏的製作工藝絕對保密,而且傳內不傳外。整個製藥的過程不允許外人旁觀,不允許學徒在製作藥坊內說話。“聽說這吊膏是有靈性的,一說話或者有點大聲響,療效就會大打折扣。”劉榮飛笑著說,“不過,那也是老說法。就是說製藥的時候一定不能分心,不然會影響師傅對下藥的分量、比例以及熬藥火候的掌控力度。”

製作吊膏主要有配藥、炸藥、煉油、下丹、碾藥、熬藥、灘塗等多道複雜的工序。攤塗好的藥膏要像銅鑼內面一樣有螺紋,賣相才算好。一般來講,製作吊膏雖說一天內就可完成,但是準備工作要相當充分,藥材、麻油和紅丹等原料都需要提前準備,而且下原料的先後順序和分量要把控得當。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現今,我們在市面上見到的都是白膏藥、藥貼等,而傳統的吊膏已經鮮有人用了。“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吊膏的使用是老少皆宜,一塊吊膏賣到5毛錢,市場價值很高,而且時常是供不應求的。而現在,買吊膏的人多數是老年朋友。雖說吊膏價格不貴,但很多年輕人不懂得吊膏的藥理,因此,一年賣出的量也不多,多數是看生意好壞而定。”劉榮飛說。

據瞭解,吊膏系純中藥外用強力透骨貼劑,載藥量大,療效是一般藥店銷售的普通膏帖的二十倍。貼於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的作用。同時藥物在穴位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鵬山堂”現在的堂主劉榮飛,他的功夫和製作吊膏的本事是跟隨父親劉天賜學的。劉天賜也像他父親劉鵬山一樣,當年也在晉江地區一帶打拳賣藥,除了賣吊膏和替人接骨外,也賣草藥。

劉天賜當年是邊開店,邊出去打拳賣藥。解放後不久由於各種原因,劉天賜就將“鵬山堂”搬到了西街北側的東塔下邊,當時的生意非常紅火。但是,由於劉天賜打拳太久留下了病根,20世紀60年代在“文革”期間病逝了。

劉榮飛也和爺爺、父親一樣,10多歲時就到晉江、南安、惠安等地打拳賣藥了。可惜,由於剛好成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拳師”也是一個危險的政治目標,劉榮飛書沒讀幾年,拳術也學得少,不過祖傳的吊膏製作和草藥倒是學到手了。就這樣,劉榮飛開始了打拳賣藥的生涯。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從劉鵬山到劉天賜,再到現在的劉榮飛,打拳、賣藥、接骨成了劉家的看家本領。1981年至1984年間,劉榮飛幾次到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地打拳賣藥。1986年後劉榮飛從外面回到泉州,就再也沒有出去走南闖北,而是留下來專心致志地經營著祖傳下來的“鵬山堂”。

走進“鵬山堂”,看到店鋪裡面業已斑駁的牆壁上掛著算盤和葫蘆,放著藥膏的白瓷罐整整齊齊地擺在架子上,門口的竹籃裡放著各式各樣的中草藥。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從山上採回來的。”劉榮飛拿起一些蜷曲在一起的草藥:“這叫做伸筋草,主要是疏通筋脈。”在劉榮飛的屋裡還放著很多中醫和草藥的書。

他說:“這個店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但現在到處是現代化的醫院和診所,來這裡買藥的人已經不多了,主要還是老街坊支持。但我還是想摸索更多的中醫知識,希望能把吊膏的祕方代代相傳。”

“後輩們也都各自做自己的事,不知這鵬山堂還有多少人記得。更重要的是,不知這鵬山堂吊膏的祕方,會不會失傳……”

9歲倔小孩闖出的江湖,隱於泉州西街東塔下

來源|花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