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用七年記錄最後的割葦人:為省車費,騎行20個小時175公里
山石之眼
1/19 在遼河三角洲,有一片被世界公認為植被類型保存完好、面積最大的濱海蘆葦沼澤溼地。120萬畝的蘆葦蕩,曾是一部分人求生的“寶地”。每年冬天,他們冒著嚴寒從外地匆匆趕來,揮著鐮刀開始了為期30到40天的工作。由於工期較短,春去秋來,這群像候鳥般遷徙的農民便被稱為“葦海刀客”。 現如今,自動化機械已普及,鐮刀已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這些照片中的勞作者基本也成為最後一批割葦人。
2/19 從2000年到2007年,7年光景,作者用鏡頭走入了他們的生活。藉助這些老照片,帶大家探訪他們渴望生活、艱辛付出的那些年。 當年,有的割葦人為了省錢,在凌晨1點鐘便離開了家,一路趕著夜路來到工作的地點。
3/19 他們騎著自行車,馱著50公斤玉米麵,斜挎的揹包裡是幾個玉米麵餅子,一路顛沛流離地在晚9點來到了這片葦蕩。餓了便邊騎車邊嚼一口乾玉米餅子,就這樣度過了20個小時,走了175公里。
4/19 緊接著第二天,便挺著幾乎直不起來的腰走進了蘆葦蕩,開始了“淘金”的生活。
5/19 臘月的冷風,吹在人的臉上像刀割一樣。很多來時精壯、剽悍的葦客一天下來,幾乎都被吹得臉膛發紫。而為了凍傷,不得不帶上口罩。
6/19 許多來到蘆葦蕩年頭較長的葦客,最後都變成了“老前輩”。第二年他們會又帶來了村裡的其他人,甚至還有鄰村的許多人,來割大葦,或者為割葦人做飯。
7/19 零下二十幾度的氣溫,吹得人身上涼涼的。但這些割葦人卻一天工作下來,早已大汗淋漓。
8/19 空空的曠野中,風吹得更猛一些。而他們僅穿了一件毛衣和一件單衣。
9/19
10/19
11/19 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晚上,能和工友們躺在炕上聊聊家裡,想想媳婦和孩子。
12/19 有的葦客還會把“家”搬來。閒暇時陪著孩子一起玩耍,在工作之餘感受家的溫暖。
13/19
14/19 一天工作下來,這些工人們經常靠打牌消磨蘆葦蕩乏味無趣的時光。
15/19
16/19
17/19 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臉,是他堅強的後盾。再苦再累,他都不怕。
18/19 面對身後割得如牆、如柵欄般整齊的蘆葦,再看看地上一堆又一堆打捆和未打捆的蘆葦,這些葦客都卯足了幹勁兒們,只為掙到一些能回家過年的錢。
19/19
2017-03-2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