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會消亡嗎?別逗了,騎行頭盔一年賣出三千多萬個'

"


"


自行車會消亡嗎?別逗了,騎行頭盔一年賣出三千多萬個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這幾年,人們越來越熱衷鍛鍊身體,騎行者越來越多。不過騎行雖好,安全更重要,買騎行頭盔很有必要。這個看似簡單的小東西,也隨之有了大市場。

在歐美髮達國家,這一市場早已成熟。比如被譽為“單車王國”的荷蘭,自行車保有量比總人口還要多。有人估計,在歐美和澳洲等地,運動自行車的保有量超過三億輛。在這一基礎下,全球自行車頭盔市場一直保持穩定增長,2017年銷售達三千多萬個。其中,用於通勤和家庭娛樂休閒佔比達70%以上,其餘則以運動為主。歐洲是騎行頭盔的最大消費市場,2017年佔據了全球銷量的35%,北美作為第二大市場,佔比為30%。

騎行頭盔的發明

自行車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作為代步工具,它比傳統馬車更簡單輕便,也更具自主性,也比汽車更環保。作為休閒工具,它老少咸宜,完全可以從三歲玩到八十歲。在汽車發明後,很多人認為自行車會消亡,但事實上並沒有。當汽車進入中國家庭後,也有很多人預言“自行車大國”將告別自行車,但自行車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既延續了代步需求,又成為城市休閒的一部分。

騎行的人越來越多,自行車周邊產品也隨之成為熱門。各種運動產品專賣店裡,關於自行車的產品十分常見,當然,最常見的是騎行頭盔。

騎行頭盔最早出現在自行車比賽中,最經典的場景當然是頭盔在環法比賽中的出現,環法史上最早佩戴頭盔的著名運動員是1947年的環法冠軍讓·羅比克,他幼年曾遭遇頭部撞擊導致顱骨損傷,所以在比賽中偶爾會戴一個皮製的小帽,以防止脆弱顱骨再遭打擊。

其實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有騎高輪自行車的人發現頭盔的重要性,於是便有了木髓制頭盔,可以吸收撞擊力,達到緩衝效果。

但這種頭盔很快便被使用可填充皮革面的頭盔所取代,這一設計一直使用到上世紀70年代。人們將這種頭盔稱為“髮網”,因為它有一條條帶填充物的長皮套,就像一個髮網一樣套在頭上。至於填充物,一般都使用泡沫。

但這種頭盔也很難滿足騎行者的需求,因為它雖然能抵禦各種摩擦,讓摔倒的人不至於耳朵被地面挫傷,但它防撞擊的能力較差,並沒有達到可靠保護頭部的效果。

70年代後,漸漸出現了軟頭盔。它的外觀現在仍在使用中,就像一個帶著通氣孔的碗。至於材料,則一直在變化之中。

70年代中期,美國消費用品安全委員會(CPSC)提出了自行車頭盔的抗撞擊標準。不過當時沒有自行車頭盔能夠達到這一標準,只有一款輕型摩托車頭盔符合標準,但沒有自行車運動員願意戴這種又重又不透氣的頭盔。

於是,BeLL Biker公司首先開發出符合CPSC標準的自行車頭盔,它用ABS塑料做外殼,內裹聚苯乙烯泡沫製成。後來更新的外殼材料PVC及價位較高的材料聚碳酸酯大大減少了頭盔的重量。

騎行頭盔越來越專業

由於專業自行車運動存在一定危險性,所以對頭盔的要求比較複雜,一般起碼要經受兩次撞擊,一次是和其他騎車人或車相碰撞時,第二次是騎車人自己摔倒撞地時。所以,頭盔一定要有足夠的吸能作用,必須有泡沫內層用於緩衝。

也正是因為要求很高,所以頭盔普遍應用於專業自行車比賽,其實還是近些年的事情。哪怕是上世紀80年代的公路自行車比賽,不佩戴頭盔的選手才是大多數。而且,因為比賽強度很大,早期頭盔的氣孔不夠多,散熱不佳,比賽時佩戴非常不舒服。加上是競速運動,沉重的頭盔加大風阻,會嚴重影響成績。

所以,我們現在回看早期公路自行車比賽,選手普遍戴的是短帽簷的小帽,六十年代最偉大的車手埃迪·莫克斯就是如此。1971年環法比賽,未佩戴頭盔的西班牙選手路易斯·奧卡尼亞在暴雨中不慎摔倒,又被後面選手撞成重傷,退出冠軍爭奪。

七八十年代的頭盔大多采用EPS(發泡性聚苯乙烯)材料,不過這種材料一旦經過撞擊粉碎變形,就不可恢復。當時還有用EPP(發泡聚丙烯)泡沫製成內層的頭盔,這種材料受撞擊後可以再次恢復使用,但吸能和抗撞擊能力遠遜於EPS泡沫。

經過多年研究,新型的多重保護泡沫誕生,它結合了EPS和EPU(聚氨酯)。至於頭盔外觀,不再侷限於最初的碗型,頭盔邊沿變小,通氣孔是重點,它能真正起到涼爽透氣效果,也更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有些新型頭盔的氣孔甚至多達三十幾個。

進入90年代,頭盔仍然不是公路自行車賽選手的主流選擇。但在1995年7月18日的環法賽場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公路自行車賽冠軍,意大利人法比奧·卡薩特利在一段下坡途路上摔倒,頭部撞到了水泥墩,儘管被直升飛機火速送入醫院,但仍告不治。

但這樁惡性事件仍然沒有促成頭盔的普及。此後幾年間,公路自行車賽場上群雄並起,競爭激烈,能看到選手的模樣也是比賽一大看點。

到了2003年,法國車手安德烈·基維列夫在比賽中重傷不治,促使佩戴頭盔成為硬性規定,即使選手、記者和觀眾都對此並不適應。畢竟,受傷不治的選手均是因為頭部受到撞擊,佩戴頭盔可能會挽救他們的生命。這一年起,佩戴頭盔成為公路自行車賽的硬性規定。

公路自行車比賽不同,場地自行車賽早已有佩戴頭盔的規定。因為場地賽賽道狹窄,選手之間距離接近,彎道又多,碰撞事故很多,必須佩戴頭盔減少受傷機率。另外,上世紀80年代後,場地賽車的研發進入新發展期,更注重空氣動力學,因此頭盔也成為研發的一部分。


"


自行車會消亡嗎?別逗了,騎行頭盔一年賣出三千多萬個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這幾年,人們越來越熱衷鍛鍊身體,騎行者越來越多。不過騎行雖好,安全更重要,買騎行頭盔很有必要。這個看似簡單的小東西,也隨之有了大市場。

在歐美髮達國家,這一市場早已成熟。比如被譽為“單車王國”的荷蘭,自行車保有量比總人口還要多。有人估計,在歐美和澳洲等地,運動自行車的保有量超過三億輛。在這一基礎下,全球自行車頭盔市場一直保持穩定增長,2017年銷售達三千多萬個。其中,用於通勤和家庭娛樂休閒佔比達70%以上,其餘則以運動為主。歐洲是騎行頭盔的最大消費市場,2017年佔據了全球銷量的35%,北美作為第二大市場,佔比為30%。

騎行頭盔的發明

自行車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作為代步工具,它比傳統馬車更簡單輕便,也更具自主性,也比汽車更環保。作為休閒工具,它老少咸宜,完全可以從三歲玩到八十歲。在汽車發明後,很多人認為自行車會消亡,但事實上並沒有。當汽車進入中國家庭後,也有很多人預言“自行車大國”將告別自行車,但自行車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既延續了代步需求,又成為城市休閒的一部分。

騎行的人越來越多,自行車周邊產品也隨之成為熱門。各種運動產品專賣店裡,關於自行車的產品十分常見,當然,最常見的是騎行頭盔。

騎行頭盔最早出現在自行車比賽中,最經典的場景當然是頭盔在環法比賽中的出現,環法史上最早佩戴頭盔的著名運動員是1947年的環法冠軍讓·羅比克,他幼年曾遭遇頭部撞擊導致顱骨損傷,所以在比賽中偶爾會戴一個皮製的小帽,以防止脆弱顱骨再遭打擊。

其實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有騎高輪自行車的人發現頭盔的重要性,於是便有了木髓制頭盔,可以吸收撞擊力,達到緩衝效果。

但這種頭盔很快便被使用可填充皮革面的頭盔所取代,這一設計一直使用到上世紀70年代。人們將這種頭盔稱為“髮網”,因為它有一條條帶填充物的長皮套,就像一個髮網一樣套在頭上。至於填充物,一般都使用泡沫。

但這種頭盔也很難滿足騎行者的需求,因為它雖然能抵禦各種摩擦,讓摔倒的人不至於耳朵被地面挫傷,但它防撞擊的能力較差,並沒有達到可靠保護頭部的效果。

70年代後,漸漸出現了軟頭盔。它的外觀現在仍在使用中,就像一個帶著通氣孔的碗。至於材料,則一直在變化之中。

70年代中期,美國消費用品安全委員會(CPSC)提出了自行車頭盔的抗撞擊標準。不過當時沒有自行車頭盔能夠達到這一標準,只有一款輕型摩托車頭盔符合標準,但沒有自行車運動員願意戴這種又重又不透氣的頭盔。

於是,BeLL Biker公司首先開發出符合CPSC標準的自行車頭盔,它用ABS塑料做外殼,內裹聚苯乙烯泡沫製成。後來更新的外殼材料PVC及價位較高的材料聚碳酸酯大大減少了頭盔的重量。

騎行頭盔越來越專業

由於專業自行車運動存在一定危險性,所以對頭盔的要求比較複雜,一般起碼要經受兩次撞擊,一次是和其他騎車人或車相碰撞時,第二次是騎車人自己摔倒撞地時。所以,頭盔一定要有足夠的吸能作用,必須有泡沫內層用於緩衝。

也正是因為要求很高,所以頭盔普遍應用於專業自行車比賽,其實還是近些年的事情。哪怕是上世紀80年代的公路自行車比賽,不佩戴頭盔的選手才是大多數。而且,因為比賽強度很大,早期頭盔的氣孔不夠多,散熱不佳,比賽時佩戴非常不舒服。加上是競速運動,沉重的頭盔加大風阻,會嚴重影響成績。

所以,我們現在回看早期公路自行車比賽,選手普遍戴的是短帽簷的小帽,六十年代最偉大的車手埃迪·莫克斯就是如此。1971年環法比賽,未佩戴頭盔的西班牙選手路易斯·奧卡尼亞在暴雨中不慎摔倒,又被後面選手撞成重傷,退出冠軍爭奪。

七八十年代的頭盔大多采用EPS(發泡性聚苯乙烯)材料,不過這種材料一旦經過撞擊粉碎變形,就不可恢復。當時還有用EPP(發泡聚丙烯)泡沫製成內層的頭盔,這種材料受撞擊後可以再次恢復使用,但吸能和抗撞擊能力遠遜於EPS泡沫。

經過多年研究,新型的多重保護泡沫誕生,它結合了EPS和EPU(聚氨酯)。至於頭盔外觀,不再侷限於最初的碗型,頭盔邊沿變小,通氣孔是重點,它能真正起到涼爽透氣效果,也更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有些新型頭盔的氣孔甚至多達三十幾個。

進入90年代,頭盔仍然不是公路自行車賽選手的主流選擇。但在1995年7月18日的環法賽場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公路自行車賽冠軍,意大利人法比奧·卡薩特利在一段下坡途路上摔倒,頭部撞到了水泥墩,儘管被直升飛機火速送入醫院,但仍告不治。

但這樁惡性事件仍然沒有促成頭盔的普及。此後幾年間,公路自行車賽場上群雄並起,競爭激烈,能看到選手的模樣也是比賽一大看點。

到了2003年,法國車手安德烈·基維列夫在比賽中重傷不治,促使佩戴頭盔成為硬性規定,即使選手、記者和觀眾都對此並不適應。畢竟,受傷不治的選手均是因為頭部受到撞擊,佩戴頭盔可能會挽救他們的生命。這一年起,佩戴頭盔成為公路自行車賽的硬性規定。

公路自行車比賽不同,場地自行車賽早已有佩戴頭盔的規定。因為場地賽賽道狹窄,選手之間距離接近,彎道又多,碰撞事故很多,必須佩戴頭盔減少受傷機率。另外,上世紀80年代後,場地賽車的研發進入新發展期,更注重空氣動力學,因此頭盔也成為研發的一部分。


自行車會消亡嗎?別逗了,騎行頭盔一年賣出三千多萬個



頭盔怎麼選

隨著騎行成為一項休閒運動,頭盔也不再侷限於專業場域。之前美國曾有數據表明,1999年美國騎自行車死亡的人數有98%未戴頭盔,而在撞擊事故中戴頭盔的人使他們頭部受重傷的危險係數減少了85%。

但選擇合格的騎行頭盔並不容易。之前有個數據,江蘇抽檢的120批次騎行頭盔,僅有20%的合格率,其中兒童佩戴的小號頭盔的合格率更是為零。在各領域檢測中,吸收碰撞能量性能合格率為41.7%,佩戴裝置強度性能合格率為50.8%,佩戴裝置穩定性能合格率為82.5%。不合格的產品不但不能有效保護頭部,甚至會帶來二次傷害。

對於購買者來說,首先要看頭盔是否通過安全標準測試,這是基礎。其次則是看它是否合頭、通風如何,還有舒適性又如何。

很多人認為頭盔越輕越好,但頭盔越輕,通過安全測試的機率其實就越低,如果又能通過安全測試又特別輕,那肯定是頭盔界的奢侈品,這是材料所決定的。其實只要不是太重,都不會導致在長途騎行中太累。當然,專業賽事另當別論。

在很多人關注的透氣性上,頭盔的氣孔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發明,正是因為氣孔的出現,使得頭盔不再是封閉的。不過,雖然頭盔的氣孔越大越多就越通風,但也會讓頭部有更多暴露點,對頭部的保護功能就會下降。

頭盔為了固定,基本都配備了插扣和拉帶,它們也需要進行拉力測試,以確保不鬆脫不斷裂。否則,再好的頭盔,一旦不能固定在頭上,也起不到保護作用。

此外,頭盔的尺寸也很重要,過大過小都起不到作用。它也不能使用過長時間,以免老化導致斷裂。

從種類來說,公路自行車頭盔較為輕便,通風良好。越野自行車頭盔抗衝擊性能更強,可以為頭部提供更多保護。山地車頭盔能提供最大限度的保護,適用於更復雜的越野地形。

從外觀來說,大概有半盔式和全盔式。半盔騎行頭盔又分為公路專用(無帽簷)和公路山地兩用(配可拆卸帽簷)等。全盔式騎行頭盔造型類似於摩托車用頭盔,一般是速降或攀爬車愛好者使用。

從品牌上來說,專業品牌很多,而且很多都是著名職業隊使用。比如SKY車隊使用的KASK,旗下網紅款protone有不少擁躉。BMC車隊使用的GIRO,以“香蕉盔”著稱,當年阿姆斯特朗就用過這一品牌。佳能戴爾車隊使用的POC,向來以顏色鮮豔著稱,比如粉色和橙色。ASTANA使用的LIMAR品牌則以輕著稱。

至於一般騎行者,除了以上品牌的競技系列外,更適合的選擇其實是主流公路選擇,比如德國的UVEX、ESSEN,法國的BTWIN,美國的Specialized,韓國的GIANT,國產的銳競、酷改、MOON、瑪丁圖、GUB和Rusuoo等。

前段時間有篇評測文章,選出了三十個2019年最值得推薦的騎行頭盔。比如Bell的Zephyr MIPS,售價較貴,但卻是Bell與MIPS合作設計,Zephyr風洞優化外殼使用MIPS襯墊,不會影響頭盔的冷卻。Bontrager的Velocis MIPS氣動性能極佳,通風良好。Giro的Foray MIPS頭盔外觀漂亮,內模結構以聚碳酸酯外殼包裹EPS芯,能夠極大限度保持安全。

Kask Protone基於CFD設計和風洞測試而打造的外形曲線能提供更好的氣動性能,8個前通風口和6個大型後出口,通風效果非常好,Octo佩戴系統提供了很大調整範圍,保證安全和舒適。Lazer Blade是一款高性價比的輕量級頭盔,有多種顏色可供選擇,使用ARS調節器,它的折扣較多,很多人都會擇機入手。

意大利頭盔品牌MET為了慶祝品牌30週年而推出的MET Trenta 3K Carbon,有不少於19個通風口,外形介於氣動頭盔和傳統通風頭盔之間,還整合了卡扣直裝的尾燈,既能安全預警又不影響調整頭盔。Specialized的Airnet保留著20世紀70年代車手戴過的舊皮革“髮網Hairnet”頭盔的復古範。外殼下是一個多溝槽通道的EPS核心,比普通氣動頭盔更加通風,太陽穴上的大通風口還帶紋理可以放置眼鏡。

Ekoi在歐洲並不是出名大牌,但性價比很高,它的Corsa Evo頭盔就是其一。這一品牌僅做線上零售,所以不能在下單購買之前試戴,但是完善的退貨系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購買者來說,網上鋪天蓋地的評測文章,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

頭盔智能化是未來趨勢

在智能化時代,頭盔也開始智能化。

比如Coros推出的SafeSound自行車頭盔系列(起價179.99美元),簡直顛覆人們想象。它分為山地自行車,公路自行車和城市騎行三種型號,帶有碰撞檢測系統,可以聽歌和接聽電話。

碰撞系統的核心是通過藍牙連接手機的碰撞傳感器,一旦頭盔檢測到碰撞,就會將消息傳遞給手機,並向預設的三個緊急聯繫人發送消息。

它的系統還能提供騎行追蹤,可以記錄速度、距離和時間,騎行者可以實時聽取統計數據。可充電的USB端口非常實用。

當然,保護才是最重要的。瑞典Hövding公司開發出了汽車安全氣囊的自行車版本:一種可以在0.1秒內有效膨脹、保護頭部免受撞擊的“隱形”頭盔。出於美觀考慮,這種頭盔可以像衣領一樣戴在脖子上,內部裝有檢測騎車人異常動作的傳感器,在發現事故時會立即啟動安全氣囊。

隨著騎行在國內的流行,不少國內公司也開始嘗試智能騎行頭盔的設計和製造。一般來說,國內智能頭盔的智能也體現在那幾方面。

首先是騎行警示,頭盔後方有警示燈,日常騎行會有紅色警示燈和黃色轉彎燈,在夜晚和大霧等環境下還會有多種閃爍方式。

再就是騎行電話,一般是內置藍牙外放,頭盔有防風麥克風,通過車把位置的頭盔控制器便可接聽電話。

音樂則是解決枯燥騎行的最好方式,一般會採用藍牙音箱,但不會使用可穿戴式耳機,避免耳朵被完全堵住後,無法預知騎行危險的環境音。

在車隊騎行中,一鍵對講也很關鍵,在前方突發危險、騎友掉隊等問題上保持及時溝通。

一旦發生事故,SOS報警也是關鍵。

還有頭盔更進一步,在騎行警示方面效仿高端機動車,在騎行前方投射安全圖像和兩邊的安全紅外警示線,標識出安全距離,提示機動車保持安全距離、解決盲區問題。

針對野外騎行需求,某些品牌還會將頭盔與無人機使用結合,滿足年輕人的個性化需要。騎行者可以一邊騎行,一邊指揮無人機空中拍攝。如果路況複雜時,無人機還可以起到探路作用。

應該說,從智能化的發展來看,不少中國品牌都邁了大步子,腦洞也大開。不過整體來說,智能頭盔贏得市場接納仍然需要時間。這是因為騎行頭盔作為一次性護具,增加了各種電器元件後,反而會讓人對其防護本職信心不足。而且一旦發生碰撞,智能設備很容易報廢,成本極高。

也正因此,這幾年冒出來的不少智能頭盔乃至自行車智能配件公司,不少已經清盤,可見市場殘酷。

不過與此同時,中國騎行頭盔市場一直保持穩定增長,而且出口量也穩步上升。其中廣東是最大生產基地,產量佔據全國的80%,銷量也佔據20%。從市場走向來看,騎行頭盔除了出口之外,在國內銷售的主要地區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華北地區,也就是消費力最強的區域。

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騎行人數約3500萬,而且保持高速增長。作為主流運動方式之一,騎行的周邊產品有著巨大的增長空間,智能化也是未來趨勢。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幾年清盤的頭盔廠商不過是倒在沙灘上的前浪,後浪仍可期待。

在歷史上,自行車曾一次次被認為終將消亡,但它總是能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一個個歷史節點顯示出自己的可靠。在誕生之初,它曾是歐洲最時髦的東西。後來,它曾是重要交通工具,尤其是在中國這個自行車王國。在汽車時代,它憑藉環保性重新崛起,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轉變為休閒工具。正是它的生命力,讓騎行頭盔的前景變得廣闊。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市井財經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