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又叫咖啡秋葵、羊角豆等,我們日常中提及的蔬菜秋葵多指它,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關於黃秋葵的原產地有較大的爭議,最被大家接受認可的是黃秋葵原產於非洲,也有人認為它原產美洲,目前我們普遍認為黃秋葵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經由印度傳入我國,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黃秋葵並非外國舶來品而是原產於我國,因為我國諸多古籍中都有對“葵”的記載,且生理特性與作用功效基本與現在廣泛種植的黃秋葵相同,《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有“黃葵二月下種,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長,葉大如蓖麻葉,深綠色,葉有五尖如人爪形,旁有小尖,六月開花,大如碗,鵝黃色,紫心六瓣而側,午開暮落,隨後結角,大如拇指,長二寸許,本大末尖,六稜有毛,老則黑,內有六房,其子累累在房內,色黑,其莖長者六七尺。”的記載。至於原產一說我們不做爭論,反正目前黃秋葵已廣泛栽培於我國南北各地。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又叫咖啡秋葵、羊角豆等,我們日常中提及的蔬菜秋葵多指它,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關於黃秋葵的原產地有較大的爭議,最被大家接受認可的是黃秋葵原產於非洲,也有人認為它原產美洲,目前我們普遍認為黃秋葵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經由印度傳入我國,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黃秋葵並非外國舶來品而是原產於我國,因為我國諸多古籍中都有對“葵”的記載,且生理特性與作用功效基本與現在廣泛種植的黃秋葵相同,《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有“黃葵二月下種,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長,葉大如蓖麻葉,深綠色,葉有五尖如人爪形,旁有小尖,六月開花,大如碗,鵝黃色,紫心六瓣而側,午開暮落,隨後結角,大如拇指,長二寸許,本大末尖,六稜有毛,老則黑,內有六房,其子累累在房內,色黑,其莖長者六七尺。”的記載。至於原產一說我們不做爭論,反正目前黃秋葵已廣泛栽培於我國南北各地。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曾經也算是一個“網紅”農產品,近兩年來才回歸蔬菜的本質,在2010年-2015年應該是黃秋葵最火的一段時間,在當時被標榜為保健食品,說其具有補腎、強身、降血糖等諸多功效,價格也是相當的高。初期國內黃秋葵種植面積較小,大面積種的多為黃蜀葵(同位秋葵種植物,花、種做藥用),那是餐館裡點上一盤黃秋葵也能成為對養生知識儲備的一份談資。隨著後期種植面積的擴大,黃秋葵漸漸“走上正道”,徹徹底底的成為了餐桌上一道爽口的平民蔬菜,價格上也有大幅度的下降。我們在網絡上內看到不少所謂“黃秋葵跌落神壇”的文章,有的甚至把它說的一無是處。對於這些依農不完全贊同,雖它不具備那些所謂的誇張功效,但作為蔬菜其口感和營養成分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它未像瑪卡、蟲草等那樣隕落,現在黃秋葵不僅成為餐桌上的蔬菜,還被加工成乾果蔬等,目前仍有大面積種植,且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黃秋葵價格趨於正常,那麼品質和產量就成了決定種植黃秋葵農民朋友收入的基礎保障。一些朋友普遍認為就是因為黃秋葵高產、易種價格才下來的,其實不然,只是快速發展的那幾年種的面積太大了。相信從事黃秋葵種植的農民朋友都有這麼一個認識,黃秋葵種活容易,種出高品質、高產量的確不容易,不少農民朋友都是因其高產才選擇種植,但實際種植時卻未達到理想預期。造成秋葵品質差、產量低的原因有很多,農業生產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那一個因素顧及不到都會影響產量和品質。今天依農就為從事秋葵種植的朋友們找出造成秋葵產量李、品質差的原因,並針對誘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供農民朋友們參考。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又叫咖啡秋葵、羊角豆等,我們日常中提及的蔬菜秋葵多指它,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關於黃秋葵的原產地有較大的爭議,最被大家接受認可的是黃秋葵原產於非洲,也有人認為它原產美洲,目前我們普遍認為黃秋葵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經由印度傳入我國,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黃秋葵並非外國舶來品而是原產於我國,因為我國諸多古籍中都有對“葵”的記載,且生理特性與作用功效基本與現在廣泛種植的黃秋葵相同,《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有“黃葵二月下種,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長,葉大如蓖麻葉,深綠色,葉有五尖如人爪形,旁有小尖,六月開花,大如碗,鵝黃色,紫心六瓣而側,午開暮落,隨後結角,大如拇指,長二寸許,本大末尖,六稜有毛,老則黑,內有六房,其子累累在房內,色黑,其莖長者六七尺。”的記載。至於原產一說我們不做爭論,反正目前黃秋葵已廣泛栽培於我國南北各地。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曾經也算是一個“網紅”農產品,近兩年來才回歸蔬菜的本質,在2010年-2015年應該是黃秋葵最火的一段時間,在當時被標榜為保健食品,說其具有補腎、強身、降血糖等諸多功效,價格也是相當的高。初期國內黃秋葵種植面積較小,大面積種的多為黃蜀葵(同位秋葵種植物,花、種做藥用),那是餐館裡點上一盤黃秋葵也能成為對養生知識儲備的一份談資。隨著後期種植面積的擴大,黃秋葵漸漸“走上正道”,徹徹底底的成為了餐桌上一道爽口的平民蔬菜,價格上也有大幅度的下降。我們在網絡上內看到不少所謂“黃秋葵跌落神壇”的文章,有的甚至把它說的一無是處。對於這些依農不完全贊同,雖它不具備那些所謂的誇張功效,但作為蔬菜其口感和營養成分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它未像瑪卡、蟲草等那樣隕落,現在黃秋葵不僅成為餐桌上的蔬菜,還被加工成乾果蔬等,目前仍有大面積種植,且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黃秋葵價格趨於正常,那麼品質和產量就成了決定種植黃秋葵農民朋友收入的基礎保障。一些朋友普遍認為就是因為黃秋葵高產、易種價格才下來的,其實不然,只是快速發展的那幾年種的面積太大了。相信從事黃秋葵種植的農民朋友都有這麼一個認識,黃秋葵種活容易,種出高品質、高產量的確不容易,不少農民朋友都是因其高產才選擇種植,但實際種植時卻未達到理想預期。造成秋葵品質差、產量低的原因有很多,農業生產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那一個因素顧及不到都會影響產量和品質。今天依農就為從事秋葵種植的朋友們找出造成秋葵產量李、品質差的原因,並針對誘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供農民朋友們參考。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造成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原因

一、選種育苗管理不當

種植黃秋葵常用兩種方式,播種和育苗,當下這個年代,農民朋友在商業化種植生產時都知道選取優良的品種,但常以為選取的產量高、品質好的品種就萬無一失了。但是選品種之後的選種子卻往往被忽略,一些傷痕種、病原種被播種下後期很難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播種前種子的處理也很大程度影響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未處理或處理不當以影響很大。此外播種時間、地溫、環境等把握不當也會影響後期產量和品質。對於育苗移栽種植的,種苗是否帶土、種苗健壯程度、移栽時間等也是影響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原因。

二、土壤管理不當

“黃秋葵生長對土壤土質要求不嚴格”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從事種植生產的朋友們沒少看到過,有的朋友就信以為真,真的啥土質都敢種,也不注重土壤的保護和管理,這就成了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一個重要誘因。由於粗放的管理模式,多導致土壤環境惡化,黃秋葵生長在酸化、鹽鹼化、透氣性透水性不好的田塊中很難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另外黃秋葵也是易重茬作物,連年的重茬種植,也會惡化土壤環境,導致土壤肥力缺失、土傳病害增加,最終造成年年種,產量、品質年年降低的現象發生。

三、生長週期內管理出現問題

黃秋葵的生長週期內管理關鍵點包括水分管理,溫度、光照管理(設施種植),施肥管理、植株管理和採收管理。這其中有太多的細節需要注意,一旦管理不當就會造成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現象發生。比如說雨季田間積水、各生長階段環境溫度異常,果期陽光寡照、施肥不足、過量或不合理,採收過早或過晚,採收後儲存不當等可能導致黃秋葵出現授粉不良、落果、彎果、果實老化等現象的發生,最終造成產量和品質的下降。

四、病蟲害防治不當

“黃秋葵的病蟲害較少”這句話不少農民朋友們肯定也不只一次的聽過,依農也認可相較於其它易病果蔬,黃秋葵的病蟲害確實較少。不過“較少”不是沒有,“較少”的前提是精細的管理和科學的預防。但實際種植生產過程中,由於粗放的管理模式和輕視或是不當的防治措施導致黃秋葵病蟲害頻發,比如說病毒病、疫病、蚜蟲、夜蛾等。病蟲害的常發會導致植株弱勢而減產降品,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植株死亡。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又叫咖啡秋葵、羊角豆等,我們日常中提及的蔬菜秋葵多指它,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關於黃秋葵的原產地有較大的爭議,最被大家接受認可的是黃秋葵原產於非洲,也有人認為它原產美洲,目前我們普遍認為黃秋葵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經由印度傳入我國,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黃秋葵並非外國舶來品而是原產於我國,因為我國諸多古籍中都有對“葵”的記載,且生理特性與作用功效基本與現在廣泛種植的黃秋葵相同,《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有“黃葵二月下種,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長,葉大如蓖麻葉,深綠色,葉有五尖如人爪形,旁有小尖,六月開花,大如碗,鵝黃色,紫心六瓣而側,午開暮落,隨後結角,大如拇指,長二寸許,本大末尖,六稜有毛,老則黑,內有六房,其子累累在房內,色黑,其莖長者六七尺。”的記載。至於原產一說我們不做爭論,反正目前黃秋葵已廣泛栽培於我國南北各地。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曾經也算是一個“網紅”農產品,近兩年來才回歸蔬菜的本質,在2010年-2015年應該是黃秋葵最火的一段時間,在當時被標榜為保健食品,說其具有補腎、強身、降血糖等諸多功效,價格也是相當的高。初期國內黃秋葵種植面積較小,大面積種的多為黃蜀葵(同位秋葵種植物,花、種做藥用),那是餐館裡點上一盤黃秋葵也能成為對養生知識儲備的一份談資。隨著後期種植面積的擴大,黃秋葵漸漸“走上正道”,徹徹底底的成為了餐桌上一道爽口的平民蔬菜,價格上也有大幅度的下降。我們在網絡上內看到不少所謂“黃秋葵跌落神壇”的文章,有的甚至把它說的一無是處。對於這些依農不完全贊同,雖它不具備那些所謂的誇張功效,但作為蔬菜其口感和營養成分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它未像瑪卡、蟲草等那樣隕落,現在黃秋葵不僅成為餐桌上的蔬菜,還被加工成乾果蔬等,目前仍有大面積種植,且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黃秋葵價格趨於正常,那麼品質和產量就成了決定種植黃秋葵農民朋友收入的基礎保障。一些朋友普遍認為就是因為黃秋葵高產、易種價格才下來的,其實不然,只是快速發展的那幾年種的面積太大了。相信從事黃秋葵種植的農民朋友都有這麼一個認識,黃秋葵種活容易,種出高品質、高產量的確不容易,不少農民朋友都是因其高產才選擇種植,但實際種植時卻未達到理想預期。造成秋葵品質差、產量低的原因有很多,農業生產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那一個因素顧及不到都會影響產量和品質。今天依農就為從事秋葵種植的朋友們找出造成秋葵產量李、品質差的原因,並針對誘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供農民朋友們參考。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造成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原因

一、選種育苗管理不當

種植黃秋葵常用兩種方式,播種和育苗,當下這個年代,農民朋友在商業化種植生產時都知道選取優良的品種,但常以為選取的產量高、品質好的品種就萬無一失了。但是選品種之後的選種子卻往往被忽略,一些傷痕種、病原種被播種下後期很難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播種前種子的處理也很大程度影響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未處理或處理不當以影響很大。此外播種時間、地溫、環境等把握不當也會影響後期產量和品質。對於育苗移栽種植的,種苗是否帶土、種苗健壯程度、移栽時間等也是影響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原因。

二、土壤管理不當

“黃秋葵生長對土壤土質要求不嚴格”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從事種植生產的朋友們沒少看到過,有的朋友就信以為真,真的啥土質都敢種,也不注重土壤的保護和管理,這就成了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一個重要誘因。由於粗放的管理模式,多導致土壤環境惡化,黃秋葵生長在酸化、鹽鹼化、透氣性透水性不好的田塊中很難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另外黃秋葵也是易重茬作物,連年的重茬種植,也會惡化土壤環境,導致土壤肥力缺失、土傳病害增加,最終造成年年種,產量、品質年年降低的現象發生。

三、生長週期內管理出現問題

黃秋葵的生長週期內管理關鍵點包括水分管理,溫度、光照管理(設施種植),施肥管理、植株管理和採收管理。這其中有太多的細節需要注意,一旦管理不當就會造成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現象發生。比如說雨季田間積水、各生長階段環境溫度異常,果期陽光寡照、施肥不足、過量或不合理,採收過早或過晚,採收後儲存不當等可能導致黃秋葵出現授粉不良、落果、彎果、果實老化等現象的發生,最終造成產量和品質的下降。

四、病蟲害防治不當

“黃秋葵的病蟲害較少”這句話不少農民朋友們肯定也不只一次的聽過,依農也認可相較於其它易病果蔬,黃秋葵的病蟲害確實較少。不過“較少”不是沒有,“較少”的前提是精細的管理和科學的預防。但實際種植生產過程中,由於粗放的管理模式和輕視或是不當的防治措施導致黃秋葵病蟲害頻發,比如說病毒病、疫病、蚜蟲、夜蛾等。病蟲害的常發會導致植株弱勢而減產降品,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植株死亡。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精細管理提高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措施

一、“種”要優選優育

1、優選品種的同時優選種子:在種植黃秋葵時要首先要選取產量高、品質優良、抗逆性好的品種。選取品種後,不論是購買商品種還是自留種都要對種子進行精選,商品種要選取顆粒飽滿、無機械傷痕的種子。自留種時要在健壯、無病蟲害侵染的植株上留種,留種要妥善儲存避免保障其活性。

2、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在生茬地塊播種時可用35℃-40℃的溫水浸泡12-24小時,直播種浸泡後進行播種,育苗種在浸泡後要在30℃的環境下催芽,待大部分種子露白後播種育苗。若在連茬地塊種植,最好催芽前用低濃度百菌清、樂果乳油等藥劑進行殺菌處理,地下害蟲嚴重時還可用辛硫磷摻土拌種後播種。

3、播種、定植看溫度別看時間:我們在談論播種時間時總愛談“月份時間”,黃秋葵南北皆可種植,各地月份時間的氣候不一,因此播種時要注意的是環境溫度,而不是時間。黃秋葵的萌芽溫度需要地溫達到15℃以上,適溫萌發有助於培育壯苗,提高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

二、改善土壤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初種植黃秋葵時要選取富含有機質、土質疏鬆、透水性好、透氣性強的壤土或砂質生茬土壤(生茬地前茬作物不可時買棉花,它倆是“近親”,病蟲害相近)。對於連茬種植的土壤要進行改良,可以通過增施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疏鬆度,用生石灰調節過度酸化的土壤(土壤調酸時應注意,黃秋葵生長的適宜PH值在6.2-6.8之間,喜弱酸性,要控制好用量),用石膏、硫磺粉等調節鹼化的土壤。對於板結嚴重的土壤,歇茬時要進行深翻,在植株生長週期內可進行多次中耕,在鬆土的同時除去田間雜草(黃秋葵對除草藥劑敏感,儘量避免化學除草)。黃秋葵連茬種植時間與土壤管理程度有很大的關係,土壤管理的好連茬個3-5年不會有明顯的減產,土壤管理不好2-3年就會發生重茬現象,重茬嚴重時要注意間作換茬。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又叫咖啡秋葵、羊角豆等,我們日常中提及的蔬菜秋葵多指它,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關於黃秋葵的原產地有較大的爭議,最被大家接受認可的是黃秋葵原產於非洲,也有人認為它原產美洲,目前我們普遍認為黃秋葵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經由印度傳入我國,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黃秋葵並非外國舶來品而是原產於我國,因為我國諸多古籍中都有對“葵”的記載,且生理特性與作用功效基本與現在廣泛種植的黃秋葵相同,《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有“黃葵二月下種,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長,葉大如蓖麻葉,深綠色,葉有五尖如人爪形,旁有小尖,六月開花,大如碗,鵝黃色,紫心六瓣而側,午開暮落,隨後結角,大如拇指,長二寸許,本大末尖,六稜有毛,老則黑,內有六房,其子累累在房內,色黑,其莖長者六七尺。”的記載。至於原產一說我們不做爭論,反正目前黃秋葵已廣泛栽培於我國南北各地。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曾經也算是一個“網紅”農產品,近兩年來才回歸蔬菜的本質,在2010年-2015年應該是黃秋葵最火的一段時間,在當時被標榜為保健食品,說其具有補腎、強身、降血糖等諸多功效,價格也是相當的高。初期國內黃秋葵種植面積較小,大面積種的多為黃蜀葵(同位秋葵種植物,花、種做藥用),那是餐館裡點上一盤黃秋葵也能成為對養生知識儲備的一份談資。隨著後期種植面積的擴大,黃秋葵漸漸“走上正道”,徹徹底底的成為了餐桌上一道爽口的平民蔬菜,價格上也有大幅度的下降。我們在網絡上內看到不少所謂“黃秋葵跌落神壇”的文章,有的甚至把它說的一無是處。對於這些依農不完全贊同,雖它不具備那些所謂的誇張功效,但作為蔬菜其口感和營養成分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它未像瑪卡、蟲草等那樣隕落,現在黃秋葵不僅成為餐桌上的蔬菜,還被加工成乾果蔬等,目前仍有大面積種植,且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黃秋葵價格趨於正常,那麼品質和產量就成了決定種植黃秋葵農民朋友收入的基礎保障。一些朋友普遍認為就是因為黃秋葵高產、易種價格才下來的,其實不然,只是快速發展的那幾年種的面積太大了。相信從事黃秋葵種植的農民朋友都有這麼一個認識,黃秋葵種活容易,種出高品質、高產量的確不容易,不少農民朋友都是因其高產才選擇種植,但實際種植時卻未達到理想預期。造成秋葵品質差、產量低的原因有很多,農業生產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那一個因素顧及不到都會影響產量和品質。今天依農就為從事秋葵種植的朋友們找出造成秋葵產量李、品質差的原因,並針對誘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供農民朋友們參考。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造成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原因

一、選種育苗管理不當

種植黃秋葵常用兩種方式,播種和育苗,當下這個年代,農民朋友在商業化種植生產時都知道選取優良的品種,但常以為選取的產量高、品質好的品種就萬無一失了。但是選品種之後的選種子卻往往被忽略,一些傷痕種、病原種被播種下後期很難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播種前種子的處理也很大程度影響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未處理或處理不當以影響很大。此外播種時間、地溫、環境等把握不當也會影響後期產量和品質。對於育苗移栽種植的,種苗是否帶土、種苗健壯程度、移栽時間等也是影響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原因。

二、土壤管理不當

“黃秋葵生長對土壤土質要求不嚴格”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從事種植生產的朋友們沒少看到過,有的朋友就信以為真,真的啥土質都敢種,也不注重土壤的保護和管理,這就成了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一個重要誘因。由於粗放的管理模式,多導致土壤環境惡化,黃秋葵生長在酸化、鹽鹼化、透氣性透水性不好的田塊中很難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另外黃秋葵也是易重茬作物,連年的重茬種植,也會惡化土壤環境,導致土壤肥力缺失、土傳病害增加,最終造成年年種,產量、品質年年降低的現象發生。

三、生長週期內管理出現問題

黃秋葵的生長週期內管理關鍵點包括水分管理,溫度、光照管理(設施種植),施肥管理、植株管理和採收管理。這其中有太多的細節需要注意,一旦管理不當就會造成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現象發生。比如說雨季田間積水、各生長階段環境溫度異常,果期陽光寡照、施肥不足、過量或不合理,採收過早或過晚,採收後儲存不當等可能導致黃秋葵出現授粉不良、落果、彎果、果實老化等現象的發生,最終造成產量和品質的下降。

四、病蟲害防治不當

“黃秋葵的病蟲害較少”這句話不少農民朋友們肯定也不只一次的聽過,依農也認可相較於其它易病果蔬,黃秋葵的病蟲害確實較少。不過“較少”不是沒有,“較少”的前提是精細的管理和科學的預防。但實際種植生產過程中,由於粗放的管理模式和輕視或是不當的防治措施導致黃秋葵病蟲害頻發,比如說病毒病、疫病、蚜蟲、夜蛾等。病蟲害的常發會導致植株弱勢而減產降品,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植株死亡。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精細管理提高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措施

一、“種”要優選優育

1、優選品種的同時優選種子:在種植黃秋葵時要首先要選取產量高、品質優良、抗逆性好的品種。選取品種後,不論是購買商品種還是自留種都要對種子進行精選,商品種要選取顆粒飽滿、無機械傷痕的種子。自留種時要在健壯、無病蟲害侵染的植株上留種,留種要妥善儲存避免保障其活性。

2、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在生茬地塊播種時可用35℃-40℃的溫水浸泡12-24小時,直播種浸泡後進行播種,育苗種在浸泡後要在30℃的環境下催芽,待大部分種子露白後播種育苗。若在連茬地塊種植,最好催芽前用低濃度百菌清、樂果乳油等藥劑進行殺菌處理,地下害蟲嚴重時還可用辛硫磷摻土拌種後播種。

3、播種、定植看溫度別看時間:我們在談論播種時間時總愛談“月份時間”,黃秋葵南北皆可種植,各地月份時間的氣候不一,因此播種時要注意的是環境溫度,而不是時間。黃秋葵的萌芽溫度需要地溫達到15℃以上,適溫萌發有助於培育壯苗,提高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

二、改善土壤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初種植黃秋葵時要選取富含有機質、土質疏鬆、透水性好、透氣性強的壤土或砂質生茬土壤(生茬地前茬作物不可時買棉花,它倆是“近親”,病蟲害相近)。對於連茬種植的土壤要進行改良,可以通過增施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疏鬆度,用生石灰調節過度酸化的土壤(土壤調酸時應注意,黃秋葵生長的適宜PH值在6.2-6.8之間,喜弱酸性,要控制好用量),用石膏、硫磺粉等調節鹼化的土壤。對於板結嚴重的土壤,歇茬時要進行深翻,在植株生長週期內可進行多次中耕,在鬆土的同時除去田間雜草(黃秋葵對除草藥劑敏感,儘量避免化學除草)。黃秋葵連茬種植時間與土壤管理程度有很大的關係,土壤管理的好連茬個3-5年不會有明顯的減產,土壤管理不好2-3年就會發生重茬現象,重茬嚴重時要注意間作換茬。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三、精細田間管理

1、生長期內合理調控水分

  • 苗期控水:在苗期要嚴格控水,除去緩苗水外,非極端乾旱情況下要避免灌溉。
  • 花果期補水:黃秋葵花果期的需水量較大,要注意及時灌溉,灌溉時要注意寡水勤澆,有條件的可以採取滴灌,保證土壤溼而不澇。
  • 全程防水澇:黃秋葵耐旱不耐澇,在整個生長期內,都要避免水澇現象的發生,在多雨天氣要及時進行田間排澇,避免水澇傷根影響長勢。

2、設施內合理調控溫度和光照:對於設施在栽培的黃秋葵要調控好其生長週期內的溫度和光照,可通過土壤覆蓋保溫、掀棚通風降溫的方式調節溫度。黃秋葵是喜光作物,想要高產、高品就一定要保障光照強度,要選取透光性好的棚膜,遇連陰光照不足時,可採取人工補光的方式提高其產量和品質。

3、根據需肥情況合理補肥

  • 底肥:底肥要以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為主,畝用2000斤以上,並施入30斤左右的複合肥料以及少量的硼肥,硼肥最好與有機肥摻混後施入。
  • 苗肥:黃秋葵苗期對氮肥需求量較大,但是一定要控制好氮肥的用量,以防植株徒長。苗肥最好分兩次施入,第一次在黃秋葵出苗後,畝用10斤尿素隨水衝施,第二次在幼苗高度在20-30釐米時畝追施5-8斤尿素。
  • 花果肥:黃秋葵的花果期較長,因此花果前要施20-30斤的磷鉀肥料,後隨植株長勢多次寡施鉀肥,保障花果生長的養分需求。
  • 葉面追肥:在花果期後,要注重葉面肥的施入,多次向植株噴施磷酸二氫鉀肥料,若苗期植株生長過旺可用磷酸二氫鉀控旺。還可以適量噴施鋅、鎂肥料,加強葉片的光合作用,增加養分的積累,提高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

4、植株管理:首先要進行合理密植,畝栽2500-3000株為宜,在黃秋葵生長週期內要及時清除植株上的病葉、老葉、耗養葉,黃秋葵植株底部會有側芽萌生,要及時摘除底部側芽保障植株生長的養分供給和通風透光性,提高產量和品質。

5、適時採收,合理儲存:黃秋葵的採收時間較長一般在50-100天,極易老化因此一定要及時採收還要注意採收後的妥善儲存。採後可根據兩個標準,其一是花謝時間,溫度較低時花謝後5-7天採果,溫度較高時花謝後3-4天採果;其二是根據果實的成熟度,當果實油綠鮮亮,摸上去有韌性,果長度在7-10釐米時即可採收。採後應及時銷售,若需長途運輸和儲存應做如下處理,長途運輸前需在0℃左右預冷後裝入塑料袋運輸,儲存時先裝入塑料袋再儲存於10℃以下、空氣溼度在95%的環境中,但為保障品質最多可存儲5-7天,要及時進行銷售。

四、黃秋葵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蟲害防治:黃秋葵夜蛾多在5-9月發生,防治時要注意成蟲的誘補和幼蟲的防殺同時進行。蚜蟲在整個生長期內均可能發生,發生時對黃秋葵危害較大,防治蚜蟲可選用2000倍10%的蚜蝨淨或3000倍10%的大功臣,注意提前用藥和連續用藥。

2、病害防治:黃秋葵疫病多在苗期發生,此病要以預防為主(注意土壤和種子的消毒),病害發生時可用1000倍64%的殺毒礬或900倍58%的甲霜靈或1000倍72%的錳鋅藥劑,間隔7天連續噴施2-3次。黃秋葵病毒病多在5-9月發生,病害發生時可選取1000倍15%的植病靈或200倍83%的增抗擊藥劑間隔7天連續噴施2-3次,並對發病嚴重的植株進行清除。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又叫咖啡秋葵、羊角豆等,我們日常中提及的蔬菜秋葵多指它,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關於黃秋葵的原產地有較大的爭議,最被大家接受認可的是黃秋葵原產於非洲,也有人認為它原產美洲,目前我們普遍認為黃秋葵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經由印度傳入我國,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黃秋葵並非外國舶來品而是原產於我國,因為我國諸多古籍中都有對“葵”的記載,且生理特性與作用功效基本與現在廣泛種植的黃秋葵相同,《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有“黃葵二月下種,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長,葉大如蓖麻葉,深綠色,葉有五尖如人爪形,旁有小尖,六月開花,大如碗,鵝黃色,紫心六瓣而側,午開暮落,隨後結角,大如拇指,長二寸許,本大末尖,六稜有毛,老則黑,內有六房,其子累累在房內,色黑,其莖長者六七尺。”的記載。至於原產一說我們不做爭論,反正目前黃秋葵已廣泛栽培於我國南北各地。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曾經也算是一個“網紅”農產品,近兩年來才回歸蔬菜的本質,在2010年-2015年應該是黃秋葵最火的一段時間,在當時被標榜為保健食品,說其具有補腎、強身、降血糖等諸多功效,價格也是相當的高。初期國內黃秋葵種植面積較小,大面積種的多為黃蜀葵(同位秋葵種植物,花、種做藥用),那是餐館裡點上一盤黃秋葵也能成為對養生知識儲備的一份談資。隨著後期種植面積的擴大,黃秋葵漸漸“走上正道”,徹徹底底的成為了餐桌上一道爽口的平民蔬菜,價格上也有大幅度的下降。我們在網絡上內看到不少所謂“黃秋葵跌落神壇”的文章,有的甚至把它說的一無是處。對於這些依農不完全贊同,雖它不具備那些所謂的誇張功效,但作為蔬菜其口感和營養成分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它未像瑪卡、蟲草等那樣隕落,現在黃秋葵不僅成為餐桌上的蔬菜,還被加工成乾果蔬等,目前仍有大面積種植,且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黃秋葵價格趨於正常,那麼品質和產量就成了決定種植黃秋葵農民朋友收入的基礎保障。一些朋友普遍認為就是因為黃秋葵高產、易種價格才下來的,其實不然,只是快速發展的那幾年種的面積太大了。相信從事黃秋葵種植的農民朋友都有這麼一個認識,黃秋葵種活容易,種出高品質、高產量的確不容易,不少農民朋友都是因其高產才選擇種植,但實際種植時卻未達到理想預期。造成秋葵品質差、產量低的原因有很多,農業生產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那一個因素顧及不到都會影響產量和品質。今天依農就為從事秋葵種植的朋友們找出造成秋葵產量李、品質差的原因,並針對誘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供農民朋友們參考。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造成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原因

一、選種育苗管理不當

種植黃秋葵常用兩種方式,播種和育苗,當下這個年代,農民朋友在商業化種植生產時都知道選取優良的品種,但常以為選取的產量高、品質好的品種就萬無一失了。但是選品種之後的選種子卻往往被忽略,一些傷痕種、病原種被播種下後期很難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播種前種子的處理也很大程度影響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未處理或處理不當以影響很大。此外播種時間、地溫、環境等把握不當也會影響後期產量和品質。對於育苗移栽種植的,種苗是否帶土、種苗健壯程度、移栽時間等也是影響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原因。

二、土壤管理不當

“黃秋葵生長對土壤土質要求不嚴格”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從事種植生產的朋友們沒少看到過,有的朋友就信以為真,真的啥土質都敢種,也不注重土壤的保護和管理,這就成了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一個重要誘因。由於粗放的管理模式,多導致土壤環境惡化,黃秋葵生長在酸化、鹽鹼化、透氣性透水性不好的田塊中很難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另外黃秋葵也是易重茬作物,連年的重茬種植,也會惡化土壤環境,導致土壤肥力缺失、土傳病害增加,最終造成年年種,產量、品質年年降低的現象發生。

三、生長週期內管理出現問題

黃秋葵的生長週期內管理關鍵點包括水分管理,溫度、光照管理(設施種植),施肥管理、植株管理和採收管理。這其中有太多的細節需要注意,一旦管理不當就會造成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現象發生。比如說雨季田間積水、各生長階段環境溫度異常,果期陽光寡照、施肥不足、過量或不合理,採收過早或過晚,採收後儲存不當等可能導致黃秋葵出現授粉不良、落果、彎果、果實老化等現象的發生,最終造成產量和品質的下降。

四、病蟲害防治不當

“黃秋葵的病蟲害較少”這句話不少農民朋友們肯定也不只一次的聽過,依農也認可相較於其它易病果蔬,黃秋葵的病蟲害確實較少。不過“較少”不是沒有,“較少”的前提是精細的管理和科學的預防。但實際種植生產過程中,由於粗放的管理模式和輕視或是不當的防治措施導致黃秋葵病蟲害頻發,比如說病毒病、疫病、蚜蟲、夜蛾等。病蟲害的常發會導致植株弱勢而減產降品,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植株死亡。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精細管理提高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措施

一、“種”要優選優育

1、優選品種的同時優選種子:在種植黃秋葵時要首先要選取產量高、品質優良、抗逆性好的品種。選取品種後,不論是購買商品種還是自留種都要對種子進行精選,商品種要選取顆粒飽滿、無機械傷痕的種子。自留種時要在健壯、無病蟲害侵染的植株上留種,留種要妥善儲存避免保障其活性。

2、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在生茬地塊播種時可用35℃-40℃的溫水浸泡12-24小時,直播種浸泡後進行播種,育苗種在浸泡後要在30℃的環境下催芽,待大部分種子露白後播種育苗。若在連茬地塊種植,最好催芽前用低濃度百菌清、樂果乳油等藥劑進行殺菌處理,地下害蟲嚴重時還可用辛硫磷摻土拌種後播種。

3、播種、定植看溫度別看時間:我們在談論播種時間時總愛談“月份時間”,黃秋葵南北皆可種植,各地月份時間的氣候不一,因此播種時要注意的是環境溫度,而不是時間。黃秋葵的萌芽溫度需要地溫達到15℃以上,適溫萌發有助於培育壯苗,提高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

二、改善土壤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初種植黃秋葵時要選取富含有機質、土質疏鬆、透水性好、透氣性強的壤土或砂質生茬土壤(生茬地前茬作物不可時買棉花,它倆是“近親”,病蟲害相近)。對於連茬種植的土壤要進行改良,可以通過增施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疏鬆度,用生石灰調節過度酸化的土壤(土壤調酸時應注意,黃秋葵生長的適宜PH值在6.2-6.8之間,喜弱酸性,要控制好用量),用石膏、硫磺粉等調節鹼化的土壤。對於板結嚴重的土壤,歇茬時要進行深翻,在植株生長週期內可進行多次中耕,在鬆土的同時除去田間雜草(黃秋葵對除草藥劑敏感,儘量避免化學除草)。黃秋葵連茬種植時間與土壤管理程度有很大的關係,土壤管理的好連茬個3-5年不會有明顯的減產,土壤管理不好2-3年就會發生重茬現象,重茬嚴重時要注意間作換茬。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三、精細田間管理

1、生長期內合理調控水分

  • 苗期控水:在苗期要嚴格控水,除去緩苗水外,非極端乾旱情況下要避免灌溉。
  • 花果期補水:黃秋葵花果期的需水量較大,要注意及時灌溉,灌溉時要注意寡水勤澆,有條件的可以採取滴灌,保證土壤溼而不澇。
  • 全程防水澇:黃秋葵耐旱不耐澇,在整個生長期內,都要避免水澇現象的發生,在多雨天氣要及時進行田間排澇,避免水澇傷根影響長勢。

2、設施內合理調控溫度和光照:對於設施在栽培的黃秋葵要調控好其生長週期內的溫度和光照,可通過土壤覆蓋保溫、掀棚通風降溫的方式調節溫度。黃秋葵是喜光作物,想要高產、高品就一定要保障光照強度,要選取透光性好的棚膜,遇連陰光照不足時,可採取人工補光的方式提高其產量和品質。

3、根據需肥情況合理補肥

  • 底肥:底肥要以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為主,畝用2000斤以上,並施入30斤左右的複合肥料以及少量的硼肥,硼肥最好與有機肥摻混後施入。
  • 苗肥:黃秋葵苗期對氮肥需求量較大,但是一定要控制好氮肥的用量,以防植株徒長。苗肥最好分兩次施入,第一次在黃秋葵出苗後,畝用10斤尿素隨水衝施,第二次在幼苗高度在20-30釐米時畝追施5-8斤尿素。
  • 花果肥:黃秋葵的花果期較長,因此花果前要施20-30斤的磷鉀肥料,後隨植株長勢多次寡施鉀肥,保障花果生長的養分需求。
  • 葉面追肥:在花果期後,要注重葉面肥的施入,多次向植株噴施磷酸二氫鉀肥料,若苗期植株生長過旺可用磷酸二氫鉀控旺。還可以適量噴施鋅、鎂肥料,加強葉片的光合作用,增加養分的積累,提高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

4、植株管理:首先要進行合理密植,畝栽2500-3000株為宜,在黃秋葵生長週期內要及時清除植株上的病葉、老葉、耗養葉,黃秋葵植株底部會有側芽萌生,要及時摘除底部側芽保障植株生長的養分供給和通風透光性,提高產量和品質。

5、適時採收,合理儲存:黃秋葵的採收時間較長一般在50-100天,極易老化因此一定要及時採收還要注意採收後的妥善儲存。採後可根據兩個標準,其一是花謝時間,溫度較低時花謝後5-7天採果,溫度較高時花謝後3-4天採果;其二是根據果實的成熟度,當果實油綠鮮亮,摸上去有韌性,果長度在7-10釐米時即可採收。採後應及時銷售,若需長途運輸和儲存應做如下處理,長途運輸前需在0℃左右預冷後裝入塑料袋運輸,儲存時先裝入塑料袋再儲存於10℃以下、空氣溼度在95%的環境中,但為保障品質最多可存儲5-7天,要及時進行銷售。

四、黃秋葵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蟲害防治:黃秋葵夜蛾多在5-9月發生,防治時要注意成蟲的誘補和幼蟲的防殺同時進行。蚜蟲在整個生長期內均可能發生,發生時對黃秋葵危害較大,防治蚜蟲可選用2000倍10%的蚜蝨淨或3000倍10%的大功臣,注意提前用藥和連續用藥。

2、病害防治:黃秋葵疫病多在苗期發生,此病要以預防為主(注意土壤和種子的消毒),病害發生時可用1000倍64%的殺毒礬或900倍58%的甲霜靈或1000倍72%的錳鋅藥劑,間隔7天連續噴施2-3次。黃秋葵病毒病多在5-9月發生,病害發生時可選取1000倍15%的植病靈或200倍83%的增抗擊藥劑間隔7天連續噴施2-3次,並對發病嚴重的植株進行清除。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以上就是依農總結的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原因以及提高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系統措施,希望對農民朋友們有所幫助。黃秋葵雖已不復當年的輝煌,但近兩年來價格和行情相對穩定,只要科學的提高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就能獲得提高收益的基礎。另外依農還要對想要種植黃秋葵的朋友們囑咐一句,由於黃秋葵採收後易老化,若沒有銷售渠道,大規模發展種植時一定要謹慎,以免採收不及,影響收益。最後,依農希望從事黃秋葵種植的朋友們今年都能有一個較好的收益。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又叫咖啡秋葵、羊角豆等,我們日常中提及的蔬菜秋葵多指它,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關於黃秋葵的原產地有較大的爭議,最被大家接受認可的是黃秋葵原產於非洲,也有人認為它原產美洲,目前我們普遍認為黃秋葵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經由印度傳入我國,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黃秋葵並非外國舶來品而是原產於我國,因為我國諸多古籍中都有對“葵”的記載,且生理特性與作用功效基本與現在廣泛種植的黃秋葵相同,《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有“黃葵二月下種,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長,葉大如蓖麻葉,深綠色,葉有五尖如人爪形,旁有小尖,六月開花,大如碗,鵝黃色,紫心六瓣而側,午開暮落,隨後結角,大如拇指,長二寸許,本大末尖,六稜有毛,老則黑,內有六房,其子累累在房內,色黑,其莖長者六七尺。”的記載。至於原產一說我們不做爭論,反正目前黃秋葵已廣泛栽培於我國南北各地。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黃秋葵曾經也算是一個“網紅”農產品,近兩年來才回歸蔬菜的本質,在2010年-2015年應該是黃秋葵最火的一段時間,在當時被標榜為保健食品,說其具有補腎、強身、降血糖等諸多功效,價格也是相當的高。初期國內黃秋葵種植面積較小,大面積種的多為黃蜀葵(同位秋葵種植物,花、種做藥用),那是餐館裡點上一盤黃秋葵也能成為對養生知識儲備的一份談資。隨著後期種植面積的擴大,黃秋葵漸漸“走上正道”,徹徹底底的成為了餐桌上一道爽口的平民蔬菜,價格上也有大幅度的下降。我們在網絡上內看到不少所謂“黃秋葵跌落神壇”的文章,有的甚至把它說的一無是處。對於這些依農不完全贊同,雖它不具備那些所謂的誇張功效,但作為蔬菜其口感和營養成分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它未像瑪卡、蟲草等那樣隕落,現在黃秋葵不僅成為餐桌上的蔬菜,還被加工成乾果蔬等,目前仍有大面積種植,且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黃秋葵價格趨於正常,那麼品質和產量就成了決定種植黃秋葵農民朋友收入的基礎保障。一些朋友普遍認為就是因為黃秋葵高產、易種價格才下來的,其實不然,只是快速發展的那幾年種的面積太大了。相信從事黃秋葵種植的農民朋友都有這麼一個認識,黃秋葵種活容易,種出高品質、高產量的確不容易,不少農民朋友都是因其高產才選擇種植,但實際種植時卻未達到理想預期。造成秋葵品質差、產量低的原因有很多,農業生產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那一個因素顧及不到都會影響產量和品質。今天依農就為從事秋葵種植的朋友們找出造成秋葵產量李、品質差的原因,並針對誘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供農民朋友們參考。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造成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原因

一、選種育苗管理不當

種植黃秋葵常用兩種方式,播種和育苗,當下這個年代,農民朋友在商業化種植生產時都知道選取優良的品種,但常以為選取的產量高、品質好的品種就萬無一失了。但是選品種之後的選種子卻往往被忽略,一些傷痕種、病原種被播種下後期很難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播種前種子的處理也很大程度影響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未處理或處理不當以影響很大。此外播種時間、地溫、環境等把握不當也會影響後期產量和品質。對於育苗移栽種植的,種苗是否帶土、種苗健壯程度、移栽時間等也是影響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原因。

二、土壤管理不當

“黃秋葵生長對土壤土質要求不嚴格”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從事種植生產的朋友們沒少看到過,有的朋友就信以為真,真的啥土質都敢種,也不注重土壤的保護和管理,這就成了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一個重要誘因。由於粗放的管理模式,多導致土壤環境惡化,黃秋葵生長在酸化、鹽鹼化、透氣性透水性不好的田塊中很難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另外黃秋葵也是易重茬作物,連年的重茬種植,也會惡化土壤環境,導致土壤肥力缺失、土傳病害增加,最終造成年年種,產量、品質年年降低的現象發生。

三、生長週期內管理出現問題

黃秋葵的生長週期內管理關鍵點包括水分管理,溫度、光照管理(設施種植),施肥管理、植株管理和採收管理。這其中有太多的細節需要注意,一旦管理不當就會造成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現象發生。比如說雨季田間積水、各生長階段環境溫度異常,果期陽光寡照、施肥不足、過量或不合理,採收過早或過晚,採收後儲存不當等可能導致黃秋葵出現授粉不良、落果、彎果、果實老化等現象的發生,最終造成產量和品質的下降。

四、病蟲害防治不當

“黃秋葵的病蟲害較少”這句話不少農民朋友們肯定也不只一次的聽過,依農也認可相較於其它易病果蔬,黃秋葵的病蟲害確實較少。不過“較少”不是沒有,“較少”的前提是精細的管理和科學的預防。但實際種植生產過程中,由於粗放的管理模式和輕視或是不當的防治措施導致黃秋葵病蟲害頻發,比如說病毒病、疫病、蚜蟲、夜蛾等。病蟲害的常發會導致植株弱勢而減產降品,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植株死亡。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精細管理提高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措施

一、“種”要優選優育

1、優選品種的同時優選種子:在種植黃秋葵時要首先要選取產量高、品質優良、抗逆性好的品種。選取品種後,不論是購買商品種還是自留種都要對種子進行精選,商品種要選取顆粒飽滿、無機械傷痕的種子。自留種時要在健壯、無病蟲害侵染的植株上留種,留種要妥善儲存避免保障其活性。

2、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在生茬地塊播種時可用35℃-40℃的溫水浸泡12-24小時,直播種浸泡後進行播種,育苗種在浸泡後要在30℃的環境下催芽,待大部分種子露白後播種育苗。若在連茬地塊種植,最好催芽前用低濃度百菌清、樂果乳油等藥劑進行殺菌處理,地下害蟲嚴重時還可用辛硫磷摻土拌種後播種。

3、播種、定植看溫度別看時間:我們在談論播種時間時總愛談“月份時間”,黃秋葵南北皆可種植,各地月份時間的氣候不一,因此播種時要注意的是環境溫度,而不是時間。黃秋葵的萌芽溫度需要地溫達到15℃以上,適溫萌發有助於培育壯苗,提高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

二、改善土壤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初種植黃秋葵時要選取富含有機質、土質疏鬆、透水性好、透氣性強的壤土或砂質生茬土壤(生茬地前茬作物不可時買棉花,它倆是“近親”,病蟲害相近)。對於連茬種植的土壤要進行改良,可以通過增施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疏鬆度,用生石灰調節過度酸化的土壤(土壤調酸時應注意,黃秋葵生長的適宜PH值在6.2-6.8之間,喜弱酸性,要控制好用量),用石膏、硫磺粉等調節鹼化的土壤。對於板結嚴重的土壤,歇茬時要進行深翻,在植株生長週期內可進行多次中耕,在鬆土的同時除去田間雜草(黃秋葵對除草藥劑敏感,儘量避免化學除草)。黃秋葵連茬種植時間與土壤管理程度有很大的關係,土壤管理的好連茬個3-5年不會有明顯的減產,土壤管理不好2-3年就會發生重茬現象,重茬嚴重時要注意間作換茬。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三、精細田間管理

1、生長期內合理調控水分

  • 苗期控水:在苗期要嚴格控水,除去緩苗水外,非極端乾旱情況下要避免灌溉。
  • 花果期補水:黃秋葵花果期的需水量較大,要注意及時灌溉,灌溉時要注意寡水勤澆,有條件的可以採取滴灌,保證土壤溼而不澇。
  • 全程防水澇:黃秋葵耐旱不耐澇,在整個生長期內,都要避免水澇現象的發生,在多雨天氣要及時進行田間排澇,避免水澇傷根影響長勢。

2、設施內合理調控溫度和光照:對於設施在栽培的黃秋葵要調控好其生長週期內的溫度和光照,可通過土壤覆蓋保溫、掀棚通風降溫的方式調節溫度。黃秋葵是喜光作物,想要高產、高品就一定要保障光照強度,要選取透光性好的棚膜,遇連陰光照不足時,可採取人工補光的方式提高其產量和品質。

3、根據需肥情況合理補肥

  • 底肥:底肥要以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為主,畝用2000斤以上,並施入30斤左右的複合肥料以及少量的硼肥,硼肥最好與有機肥摻混後施入。
  • 苗肥:黃秋葵苗期對氮肥需求量較大,但是一定要控制好氮肥的用量,以防植株徒長。苗肥最好分兩次施入,第一次在黃秋葵出苗後,畝用10斤尿素隨水衝施,第二次在幼苗高度在20-30釐米時畝追施5-8斤尿素。
  • 花果肥:黃秋葵的花果期較長,因此花果前要施20-30斤的磷鉀肥料,後隨植株長勢多次寡施鉀肥,保障花果生長的養分需求。
  • 葉面追肥:在花果期後,要注重葉面肥的施入,多次向植株噴施磷酸二氫鉀肥料,若苗期植株生長過旺可用磷酸二氫鉀控旺。還可以適量噴施鋅、鎂肥料,加強葉片的光合作用,增加養分的積累,提高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

4、植株管理:首先要進行合理密植,畝栽2500-3000株為宜,在黃秋葵生長週期內要及時清除植株上的病葉、老葉、耗養葉,黃秋葵植株底部會有側芽萌生,要及時摘除底部側芽保障植株生長的養分供給和通風透光性,提高產量和品質。

5、適時採收,合理儲存:黃秋葵的採收時間較長一般在50-100天,極易老化因此一定要及時採收還要注意採收後的妥善儲存。採後可根據兩個標準,其一是花謝時間,溫度較低時花謝後5-7天採果,溫度較高時花謝後3-4天採果;其二是根據果實的成熟度,當果實油綠鮮亮,摸上去有韌性,果長度在7-10釐米時即可採收。採後應及時銷售,若需長途運輸和儲存應做如下處理,長途運輸前需在0℃左右預冷後裝入塑料袋運輸,儲存時先裝入塑料袋再儲存於10℃以下、空氣溼度在95%的環境中,但為保障品質最多可存儲5-7天,要及時進行銷售。

四、黃秋葵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蟲害防治:黃秋葵夜蛾多在5-9月發生,防治時要注意成蟲的誘補和幼蟲的防殺同時進行。蚜蟲在整個生長期內均可能發生,發生時對黃秋葵危害較大,防治蚜蟲可選用2000倍10%的蚜蝨淨或3000倍10%的大功臣,注意提前用藥和連續用藥。

2、病害防治:黃秋葵疫病多在苗期發生,此病要以預防為主(注意土壤和種子的消毒),病害發生時可用1000倍64%的殺毒礬或900倍58%的甲霜靈或1000倍72%的錳鋅藥劑,間隔7天連續噴施2-3次。黃秋葵病毒病多在5-9月發生,病害發生時可選取1000倍15%的植病靈或200倍83%的增抗擊藥劑間隔7天連續噴施2-3次,並對發病嚴重的植株進行清除。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以上就是依農總結的黃秋葵產量低、品質差的原因以及提高黃秋葵產量和品質的系統措施,希望對農民朋友們有所幫助。黃秋葵雖已不復當年的輝煌,但近兩年來價格和行情相對穩定,只要科學的提高黃秋葵的產量和品質就能獲得提高收益的基礎。另外依農還要對想要種植黃秋葵的朋友們囑咐一句,由於黃秋葵採收後易老化,若沒有銷售渠道,大規模發展種植時一定要謹慎,以免採收不及,影響收益。最後,依農希望從事黃秋葵種植的朋友們今年都能有一個較好的收益。

秋葵總是種不好,多是由這4條原因導致,這些管理措施能提品增產

#谷豐計劃#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依農看天下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