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游戲的意義:玩即目的'

"

我常常和身邊的孩子一起玩得很開心,有時候是由我來設計和主導,有時候完全是參與者。我很享受和孩子們一起玩,以前設計親子游戲會逼著自己設計那種讓孩子有所收穫的,但我從內心覺得,遊戲最重要的就是孩子願意參與,大人也把自己當孩子,全情投入地玩,高高興興地玩。

一句話,玩得開心最重要!

下面的內容,是我們的一次有意思的“過家家遊戲”,這個遊戲讓我感觸很深,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過家家

人物:媽媽、兒子(兩歲半)、侄女(三歲兩個月)

遊戲背景:午睡時間,兩個小朋友精力充沛,毫無睡意,而媽媽已精疲力盡,沒有力氣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遊戲,就突發奇想,決定和孩子們玩過家家遊戲。我扮演小寶寶,他們自告奮勇,姐姐說自己是媽媽,弟弟說自己是爸爸。

玩遊戲之前,姐姐還再三強調,說:“我們倆結婚的時候你不能去,結婚的時候都是沒有小寶寶的。”

01

睡前故事

“寶寶”躺在床上,“媽媽”哄睡故事。故事是題目是“托馬斯和恐龍”(我講過這個系列的很多故事,是根據白天發生的事情和其他故事隨機編的,主題都是團結友愛和分享)。

“媽媽”開始講了:有一天,托馬斯想出去玩,它在軌道上跑著跑著,聽到了咚咚咚咚的腳步聲,它很害怕。托馬斯不跑了,它藏在樹後面。它看到一個大怪物走來了,這個怪物有三層樓那麼高,嘴巴有小汽車那麼大,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尾巴上面還有尖尖的刺。托馬斯沒見過這個怪物,就走過去問:“你叫什麼名字呀?”大怪物說:“我叫恐龍。”托馬斯問:“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恐龍說:“好呀。”托馬斯和恐龍就一起去玩了。恐龍走的是路,托馬斯走的是軌道。

對故事的簡單點評:姐姐三歲多,故事能講成這樣我覺得很好。表達清楚,語言生動,細節形象,想象力也很豐富,雖然有些邏輯的錯誤,思維也顯示出一定的侷限性,比如剛開始托馬斯很害怕,看見恐龍還跑過去問你叫什麼名字。在故事中還用了一些形容詞,最後還特別強調了托馬斯和恐龍走的路是不同的。

“寶寶”躺著安靜聽故事,“媽媽”講故事的時候,“爸爸”也在很認真的聽。

02

忙碌的“爸爸媽媽”與崩潰的“寶寶”

故事講完了,“媽媽”又要準備給“寶寶”洗澡。“爸爸”配合“媽媽”把“寶寶”的衣服脫到只剩下內衣內褲(“寶寶”強烈要求不要脫內衣內褲,“媽媽”勉強答應說,那好吧)。

“爸爸”說:“咱們光洗澡不洗頭髮啊。”(這是“爸爸”平時的要求)

“媽媽”說:“好啊。”

他們兩個一個洗上身一個洗下身,還假裝給我擦浴液,眼睛裡進水了,“媽媽”小心給我拿毛巾擦掉。洗完澡之後,他們倆又合力給我裹上了浴巾(毛巾被)。

"

我常常和身邊的孩子一起玩得很開心,有時候是由我來設計和主導,有時候完全是參與者。我很享受和孩子們一起玩,以前設計親子游戲會逼著自己設計那種讓孩子有所收穫的,但我從內心覺得,遊戲最重要的就是孩子願意參與,大人也把自己當孩子,全情投入地玩,高高興興地玩。

一句話,玩得開心最重要!

下面的內容,是我們的一次有意思的“過家家遊戲”,這個遊戲讓我感觸很深,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過家家

人物:媽媽、兒子(兩歲半)、侄女(三歲兩個月)

遊戲背景:午睡時間,兩個小朋友精力充沛,毫無睡意,而媽媽已精疲力盡,沒有力氣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遊戲,就突發奇想,決定和孩子們玩過家家遊戲。我扮演小寶寶,他們自告奮勇,姐姐說自己是媽媽,弟弟說自己是爸爸。

玩遊戲之前,姐姐還再三強調,說:“我們倆結婚的時候你不能去,結婚的時候都是沒有小寶寶的。”

01

睡前故事

“寶寶”躺在床上,“媽媽”哄睡故事。故事是題目是“托馬斯和恐龍”(我講過這個系列的很多故事,是根據白天發生的事情和其他故事隨機編的,主題都是團結友愛和分享)。

“媽媽”開始講了:有一天,托馬斯想出去玩,它在軌道上跑著跑著,聽到了咚咚咚咚的腳步聲,它很害怕。托馬斯不跑了,它藏在樹後面。它看到一個大怪物走來了,這個怪物有三層樓那麼高,嘴巴有小汽車那麼大,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尾巴上面還有尖尖的刺。托馬斯沒見過這個怪物,就走過去問:“你叫什麼名字呀?”大怪物說:“我叫恐龍。”托馬斯問:“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恐龍說:“好呀。”托馬斯和恐龍就一起去玩了。恐龍走的是路,托馬斯走的是軌道。

對故事的簡單點評:姐姐三歲多,故事能講成這樣我覺得很好。表達清楚,語言生動,細節形象,想象力也很豐富,雖然有些邏輯的錯誤,思維也顯示出一定的侷限性,比如剛開始托馬斯很害怕,看見恐龍還跑過去問你叫什麼名字。在故事中還用了一些形容詞,最後還特別強調了托馬斯和恐龍走的路是不同的。

“寶寶”躺著安靜聽故事,“媽媽”講故事的時候,“爸爸”也在很認真的聽。

02

忙碌的“爸爸媽媽”與崩潰的“寶寶”

故事講完了,“媽媽”又要準備給“寶寶”洗澡。“爸爸”配合“媽媽”把“寶寶”的衣服脫到只剩下內衣內褲(“寶寶”強烈要求不要脫內衣內褲,“媽媽”勉強答應說,那好吧)。

“爸爸”說:“咱們光洗澡不洗頭髮啊。”(這是“爸爸”平時的要求)

“媽媽”說:“好啊。”

他們兩個一個洗上身一個洗下身,還假裝給我擦浴液,眼睛裡進水了,“媽媽”小心給我拿毛巾擦掉。洗完澡之後,他們倆又合力給我裹上了浴巾(毛巾被)。

親子游戲的意義:玩即目的

接下來,“媽媽”說:“寶貝,你等著,我們去給你做飯。”她就到床邊,一會兒洗菜,一會兒切菜,一會兒炒菜,忙得不亦樂乎。(假裝遊戲,無實物)

“爸爸”在邊上坐著玩小汽車。“媽媽”喊“爸爸”來做飯,“爸爸”說:“爸爸是不做飯的,爸爸就是玩玩手機,玩玩電腦。”

“媽媽”說:“好吧,我自己做,你們都是我的寶貝。”

飯做好了,他們合力給我塞,我也大口大口吃,並且給“媽媽”的飯點贊。看得出來,“媽媽”非常開心。

剛吃完飯,“媽媽”摸摸我的額頭說:“寶貝,你發燒了。”兩個人又開始給我蓋被子,喂藥。

給我蓋被子的時候有蒙到腦袋,我憋得不行,就大喊:“放我出去!”“爸爸”不僅不放我出去,還一屁股直接坐到我腦袋上,哈哈大笑。

我好不容易掙扎著露出腦袋來,他們倆又要給我洗澡。這次我有點煩躁了,就很不配合,還說:“我就是不想洗澡!”

“媽媽”崩潰大叫起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知道我多麼不容易嗎?”

我就大哭起來。

"

我常常和身邊的孩子一起玩得很開心,有時候是由我來設計和主導,有時候完全是參與者。我很享受和孩子們一起玩,以前設計親子游戲會逼著自己設計那種讓孩子有所收穫的,但我從內心覺得,遊戲最重要的就是孩子願意參與,大人也把自己當孩子,全情投入地玩,高高興興地玩。

一句話,玩得開心最重要!

下面的內容,是我們的一次有意思的“過家家遊戲”,這個遊戲讓我感觸很深,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過家家

人物:媽媽、兒子(兩歲半)、侄女(三歲兩個月)

遊戲背景:午睡時間,兩個小朋友精力充沛,毫無睡意,而媽媽已精疲力盡,沒有力氣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遊戲,就突發奇想,決定和孩子們玩過家家遊戲。我扮演小寶寶,他們自告奮勇,姐姐說自己是媽媽,弟弟說自己是爸爸。

玩遊戲之前,姐姐還再三強調,說:“我們倆結婚的時候你不能去,結婚的時候都是沒有小寶寶的。”

01

睡前故事

“寶寶”躺在床上,“媽媽”哄睡故事。故事是題目是“托馬斯和恐龍”(我講過這個系列的很多故事,是根據白天發生的事情和其他故事隨機編的,主題都是團結友愛和分享)。

“媽媽”開始講了:有一天,托馬斯想出去玩,它在軌道上跑著跑著,聽到了咚咚咚咚的腳步聲,它很害怕。托馬斯不跑了,它藏在樹後面。它看到一個大怪物走來了,這個怪物有三層樓那麼高,嘴巴有小汽車那麼大,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尾巴上面還有尖尖的刺。托馬斯沒見過這個怪物,就走過去問:“你叫什麼名字呀?”大怪物說:“我叫恐龍。”托馬斯問:“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恐龍說:“好呀。”托馬斯和恐龍就一起去玩了。恐龍走的是路,托馬斯走的是軌道。

對故事的簡單點評:姐姐三歲多,故事能講成這樣我覺得很好。表達清楚,語言生動,細節形象,想象力也很豐富,雖然有些邏輯的錯誤,思維也顯示出一定的侷限性,比如剛開始托馬斯很害怕,看見恐龍還跑過去問你叫什麼名字。在故事中還用了一些形容詞,最後還特別強調了托馬斯和恐龍走的路是不同的。

“寶寶”躺著安靜聽故事,“媽媽”講故事的時候,“爸爸”也在很認真的聽。

02

忙碌的“爸爸媽媽”與崩潰的“寶寶”

故事講完了,“媽媽”又要準備給“寶寶”洗澡。“爸爸”配合“媽媽”把“寶寶”的衣服脫到只剩下內衣內褲(“寶寶”強烈要求不要脫內衣內褲,“媽媽”勉強答應說,那好吧)。

“爸爸”說:“咱們光洗澡不洗頭髮啊。”(這是“爸爸”平時的要求)

“媽媽”說:“好啊。”

他們兩個一個洗上身一個洗下身,還假裝給我擦浴液,眼睛裡進水了,“媽媽”小心給我拿毛巾擦掉。洗完澡之後,他們倆又合力給我裹上了浴巾(毛巾被)。

親子游戲的意義:玩即目的

接下來,“媽媽”說:“寶貝,你等著,我們去給你做飯。”她就到床邊,一會兒洗菜,一會兒切菜,一會兒炒菜,忙得不亦樂乎。(假裝遊戲,無實物)

“爸爸”在邊上坐著玩小汽車。“媽媽”喊“爸爸”來做飯,“爸爸”說:“爸爸是不做飯的,爸爸就是玩玩手機,玩玩電腦。”

“媽媽”說:“好吧,我自己做,你們都是我的寶貝。”

飯做好了,他們合力給我塞,我也大口大口吃,並且給“媽媽”的飯點贊。看得出來,“媽媽”非常開心。

剛吃完飯,“媽媽”摸摸我的額頭說:“寶貝,你發燒了。”兩個人又開始給我蓋被子,喂藥。

給我蓋被子的時候有蒙到腦袋,我憋得不行,就大喊:“放我出去!”“爸爸”不僅不放我出去,還一屁股直接坐到我腦袋上,哈哈大笑。

我好不容易掙扎著露出腦袋來,他們倆又要給我洗澡。這次我有點煩躁了,就很不配合,還說:“我就是不想洗澡!”

“媽媽”崩潰大叫起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知道我多麼不容易嗎?”

我就大哭起來。

親子游戲的意義:玩即目的

“爸爸”抱著我說:“寶貝,不哭啊,我保護你。”

我問:“你怎麼保護我?”

“爸爸”說:“我也知不道,你別哭了,很吵。”

“媽媽”彙報說要拉屎,自己穿著我的鞋子找馬桶。拉完了喊人給她擦屁股,“爸爸”跑過來抱著我說:“寶貝,你媽媽拉完了,你去給她擦屁股吧。”

我說:“你是爸爸,你去呀!”

“爸爸”說:“爸爸的屁股都是讓別人擦的。”

我們玩了三個多小時,期間因為“寶寶”不聽話被“媽媽”打了,“寶寶”崩潰大哭,“爸爸”過來安撫我,又去打“媽媽”,倆人抱在一起扭打。最後,是奶奶睡覺被吵醒後把他們強行拉開,遊戲才算結束。

03

大人的精心安排,有時候對於孩子卻是打擾

整個遊戲過程,我們三個都非常投入,我完全把自己當個寶寶,不舒服就鬧騰,受不了就崩潰大哭。

這個遊戲讓我體會到當孩子的不容易,我看書看得好好的,被拉走洗澡,完全不經過我同意。

他們說我發燒了,就使勁蓋被子包裹起來。他們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是被迫的,心理當然是很不舒服的。我的崩潰大哭都是真實感受。

這個過家家遊戲給我的感觸很深,也在反思自己的育兒。好像我們給孩子制定的計劃和安排,也沒有認真和孩子溝通。到點了,該洗澡了。飯做好了,該吃飯了。時間不早了,該睡覺了。

我們們所有的安排,都是因為我覺得應該,而沒有和孩子提前溝通好。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安排,會打擾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他們的憤怒和難過,都是很真實的感受,而不是大人看起來的“胡鬧”。

大人覺得一直在忙孩子,孩子覺得一直被大人折騰。

"

我常常和身邊的孩子一起玩得很開心,有時候是由我來設計和主導,有時候完全是參與者。我很享受和孩子們一起玩,以前設計親子游戲會逼著自己設計那種讓孩子有所收穫的,但我從內心覺得,遊戲最重要的就是孩子願意參與,大人也把自己當孩子,全情投入地玩,高高興興地玩。

一句話,玩得開心最重要!

下面的內容,是我們的一次有意思的“過家家遊戲”,這個遊戲讓我感觸很深,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過家家

人物:媽媽、兒子(兩歲半)、侄女(三歲兩個月)

遊戲背景:午睡時間,兩個小朋友精力充沛,毫無睡意,而媽媽已精疲力盡,沒有力氣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遊戲,就突發奇想,決定和孩子們玩過家家遊戲。我扮演小寶寶,他們自告奮勇,姐姐說自己是媽媽,弟弟說自己是爸爸。

玩遊戲之前,姐姐還再三強調,說:“我們倆結婚的時候你不能去,結婚的時候都是沒有小寶寶的。”

01

睡前故事

“寶寶”躺在床上,“媽媽”哄睡故事。故事是題目是“托馬斯和恐龍”(我講過這個系列的很多故事,是根據白天發生的事情和其他故事隨機編的,主題都是團結友愛和分享)。

“媽媽”開始講了:有一天,托馬斯想出去玩,它在軌道上跑著跑著,聽到了咚咚咚咚的腳步聲,它很害怕。托馬斯不跑了,它藏在樹後面。它看到一個大怪物走來了,這個怪物有三層樓那麼高,嘴巴有小汽車那麼大,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尾巴上面還有尖尖的刺。托馬斯沒見過這個怪物,就走過去問:“你叫什麼名字呀?”大怪物說:“我叫恐龍。”托馬斯問:“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恐龍說:“好呀。”托馬斯和恐龍就一起去玩了。恐龍走的是路,托馬斯走的是軌道。

對故事的簡單點評:姐姐三歲多,故事能講成這樣我覺得很好。表達清楚,語言生動,細節形象,想象力也很豐富,雖然有些邏輯的錯誤,思維也顯示出一定的侷限性,比如剛開始托馬斯很害怕,看見恐龍還跑過去問你叫什麼名字。在故事中還用了一些形容詞,最後還特別強調了托馬斯和恐龍走的路是不同的。

“寶寶”躺著安靜聽故事,“媽媽”講故事的時候,“爸爸”也在很認真的聽。

02

忙碌的“爸爸媽媽”與崩潰的“寶寶”

故事講完了,“媽媽”又要準備給“寶寶”洗澡。“爸爸”配合“媽媽”把“寶寶”的衣服脫到只剩下內衣內褲(“寶寶”強烈要求不要脫內衣內褲,“媽媽”勉強答應說,那好吧)。

“爸爸”說:“咱們光洗澡不洗頭髮啊。”(這是“爸爸”平時的要求)

“媽媽”說:“好啊。”

他們兩個一個洗上身一個洗下身,還假裝給我擦浴液,眼睛裡進水了,“媽媽”小心給我拿毛巾擦掉。洗完澡之後,他們倆又合力給我裹上了浴巾(毛巾被)。

親子游戲的意義:玩即目的

接下來,“媽媽”說:“寶貝,你等著,我們去給你做飯。”她就到床邊,一會兒洗菜,一會兒切菜,一會兒炒菜,忙得不亦樂乎。(假裝遊戲,無實物)

“爸爸”在邊上坐著玩小汽車。“媽媽”喊“爸爸”來做飯,“爸爸”說:“爸爸是不做飯的,爸爸就是玩玩手機,玩玩電腦。”

“媽媽”說:“好吧,我自己做,你們都是我的寶貝。”

飯做好了,他們合力給我塞,我也大口大口吃,並且給“媽媽”的飯點贊。看得出來,“媽媽”非常開心。

剛吃完飯,“媽媽”摸摸我的額頭說:“寶貝,你發燒了。”兩個人又開始給我蓋被子,喂藥。

給我蓋被子的時候有蒙到腦袋,我憋得不行,就大喊:“放我出去!”“爸爸”不僅不放我出去,還一屁股直接坐到我腦袋上,哈哈大笑。

我好不容易掙扎著露出腦袋來,他們倆又要給我洗澡。這次我有點煩躁了,就很不配合,還說:“我就是不想洗澡!”

“媽媽”崩潰大叫起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知道我多麼不容易嗎?”

我就大哭起來。

親子游戲的意義:玩即目的

“爸爸”抱著我說:“寶貝,不哭啊,我保護你。”

我問:“你怎麼保護我?”

“爸爸”說:“我也知不道,你別哭了,很吵。”

“媽媽”彙報說要拉屎,自己穿著我的鞋子找馬桶。拉完了喊人給她擦屁股,“爸爸”跑過來抱著我說:“寶貝,你媽媽拉完了,你去給她擦屁股吧。”

我說:“你是爸爸,你去呀!”

“爸爸”說:“爸爸的屁股都是讓別人擦的。”

我們玩了三個多小時,期間因為“寶寶”不聽話被“媽媽”打了,“寶寶”崩潰大哭,“爸爸”過來安撫我,又去打“媽媽”,倆人抱在一起扭打。最後,是奶奶睡覺被吵醒後把他們強行拉開,遊戲才算結束。

03

大人的精心安排,有時候對於孩子卻是打擾

整個遊戲過程,我們三個都非常投入,我完全把自己當個寶寶,不舒服就鬧騰,受不了就崩潰大哭。

這個遊戲讓我體會到當孩子的不容易,我看書看得好好的,被拉走洗澡,完全不經過我同意。

他們說我發燒了,就使勁蓋被子包裹起來。他們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是被迫的,心理當然是很不舒服的。我的崩潰大哭都是真實感受。

這個過家家遊戲給我的感觸很深,也在反思自己的育兒。好像我們給孩子制定的計劃和安排,也沒有認真和孩子溝通。到點了,該洗澡了。飯做好了,該吃飯了。時間不早了,該睡覺了。

我們們所有的安排,都是因為我覺得應該,而沒有和孩子提前溝通好。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安排,會打擾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他們的憤怒和難過,都是很真實的感受,而不是大人看起來的“胡鬧”。

大人覺得一直在忙孩子,孩子覺得一直被大人折騰。

親子游戲的意義:玩即目的

我覺得,大人可以不必這麼忙,讓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和安排。大人看到的時間和小孩感受到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三個多小時,作為“寶寶”的我一直被熱情的大人打擾著,逼迫著,安排著,真的很憤怒很想鬧騰。所以,大人不要總怪孩子無理取鬧,鬧總是有原因的。

這次遊戲,我覺得還是比較滿意的,全程把自己當寶貝來投入,想哭就哭,想鬧就鬧,孩子們怎麼表現我都沒有以大人的身份插手。

“爸爸媽媽”也很好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其中“爸爸”對自己的定位,很符合爸爸在家裡的一貫表現,媽媽忙裡忙亂,爸爸只偶爾幫忙,孩子不配合,情緒很容易會崩潰。後來和“媽媽”溝通,她說她喊是因為很想要拉,但是還沒有給我洗完澡。

過家家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遊戲,不僅能讓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學習從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在孩子模仿家長行為時候,也能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