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秦本紀》,但見秦昭王稷在位56年攻城略地無數,後人不詳察,便把他譽為秦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王。因此得出結論,統一中國,靠的是他這位曾祖父奠定下來的豐厚基礎。文人更用一個“奮六世餘烈”,明褒實貶暗諷秦始皇摘桃子,言外之意換了誰都能統一中國。

“奮六世餘烈”這句話很有欺騙性,因為絕大多數讀者讀到這句話時,不會去比較歷史。齊桓公稱霸諸侯,為什麼他的子孫沒有“奮六世餘烈”統一中國,而是讓臣下田氏奪了江山滅門?魏文侯禮賢下士用李克變法稱霸諸侯,他的子孫諸如魏惠王為什麼沒能“奮六世餘烈”統一中國,而是在馬陵、桂陵兩次大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一舉吞併中山,他的子孫為什麼沒有奮六世餘烈而是亡國?

俗話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更有俗話“富不過三代”。其實若真是祖先創下了錦繡江山,子孫還能奮發圖強者,更屬不易。這一點,讀者朋友應該明鑑。

真實的史實是,秦始皇沒那麼好命。他的曾祖父秦昭王稷沒有給他創下豐厚的基業,相反是敗光了商鞅變法積攢下來的家底。史書上記載的那些攻城略地的風光業績,大多是過眼煙雲。很多城池很快就丟失了。下面看程步逐條分析,楷體是《史記》原文,宋體為程步分析。如果你能耐心讀完,相信你也會感嘆,秦昭王一生簡直就是白忙活。

秦昭襄王白忙一生?

“三年,王冠。與楚王會黃棘、與楚上庸。”把上庸送給楚國,慷祖先之慨。

“四年,取蒲阪。”緊接著第二年就送還給魏國:“五年,魏王來朝應亭,復與魏蒲阪。”

“六年,蜀侯輝反,司馬錯定蜀。”秦惠王后九年司馬錯就打下了巴蜀。十一年公子通封於蜀,這次只是平定內亂。

“七年,拔新城。”新城沒守住。證據:十三年“左更白起攻新城”。而且這一次沒有攻克。

“八年,使將軍羋戎攻楚,取新市。”在南郡鍾祥安陸之間,這是秦昭王在位56年唯一攻佔的地盤。而這段時間裡趙國吞併了中山國,楚國吞併了吳國和越過,齊國滅掉了魯國,又與魏國瓜分了宋國,韓國也吞併了鄭國。

“九年,奐攻楚,取八城。”不知哪八城?根據與楚國接壤處,也當是南郡。

“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這是秦昭王屈辱地割地求和,是慷祖先之慨。封陵在臨晉關南。

“十二年,予楚粟五萬石。”前一年囚死了楚懷王,不知道是不是一種賠償贖罪行為。

“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武始在邯鄲西南,屬上黨郡。邯鄲戰役後丟失。證據:秦莊王三年“王齕攻上黨” 。

“十三年,左更白起攻新城。”白起這次攻新城沒有攻克。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伊闕沒有被白起攻克。證據:五十一年“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可見白起未克伊闕。“拔五城”不知哪五城。斬首二十四萬是虛報戰功,形如長平之戰。《史記·魏世家》記載,韓魏聯軍總兵力二十四萬。“三年,佐韓攻秦,秦將白起敗我軍伊闕二十四萬”。不可能將敵方軍隊全部斬首。而且在這樣大的殺傷情況下,竟然未能佔領爭奪焦點伊闕,可見斬首24萬為虛。

“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復予之。攻楚,取宛。”宛在南陽郡。

“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軹、鄧皆在河北王屋山與中條山連接處,屬河內。邯鄲戰役後丟失。

“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秦以垣為蒲阪、皮氏。”“為”字:《索引》以為是“易”字之誤。

“十八年,錯攻垣、河雍,決橋取之。”錯攻垣城、河雍城未克。攻垣《正義》註釋曰:“蓋蒲阪、皮氏又歸魏,魏復以為垣,今重攻取之也。

“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安邑在河東郡,邯鄲大敗王稽通敵河東郡失守。王稽因此被梟首。

“二十二年,蒙武伐齊。”齊地遙遠且間隔韓趙魏,不可守。

“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未見克城。且齊地不可守。

“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安城在滎陽以東,秦軍戰敗撤退。

“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光狼城在山西高平縣西,屬韓上黨郡。邯鄲之戰後丟失。黔中郡後楚人反叛丟失。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鄢、鄧二城的位置有兩說。一說在南郡,一說在潁川郡。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南郡是秦昭王稷在位五十六年發動了無數戰爭唯一佔領的地方。其位置是今天湖北省武漢以西的部分,不包括恩施地區。

“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巫郡和江南組成的黔中郡,第二年就丟失了:“三十一年楚人反我江南”。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不知哪兩城。

“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秦兵至大梁後來又退走。證據:秦莊王元年“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成皋和鞏縣在大梁以西150公里處,不佔領成皋和鞏縣,無法在大梁附近駐守。

“三十二年,魏入三縣請和。”不知哪三縣。

“三十三年,客卿胡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卷城等皆失守。證據:秦始皇“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

“三十三年,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沒有攻克華陽記載,可見華陽未克。

“三十三年,魏入南陽以和。”此南陽後被韓國奪取,證據:“徐廣曰,河內修武,古曰南陽。”“四十四年,攻韓南陽,取之。”

“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齊,取剛、壽,予穰侯。”丟失。齊地不可守。

“三十八年,中更胡陽攻趙閼與,不能取。”秦軍被趙奢大敗。

“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邢丘、懷在野王城東南,邯鄲戰役後丟失。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不知哪九城。

“四十四年,攻韓南陽,取之。”“徐廣曰,河內修武,古曰南陽。”河內邯鄲戰役後皆丟失。

“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不知哪十城。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邯鄲戰役秦軍戰敗上黨丟失。證據:秦莊王三年,“王齕攻上黨。”

“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邯鄲大敗武安、皮氏、上黨、太原均丟失。證據:秦莊王“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秦莊王三年,王齕攻上黨。”

“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張唐攻鄭,拔之。”鄭城樑玉繩《史記志疑》曰:“疑是‘鄚’字之訛,趙地訛。”邯鄲大潰後丟失。

“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齕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餘,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攻汾城,即從唐拔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汾城沒有攻克。安陽在邯鄲戰役秦軍敗退出河內後丟失。秦始皇十一年“取鄴、安陽”。

“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陽城、負黍近洛陽,本週邑。西周君時地盤不過洛陽附近方圓十幾裡,哪來36座城邑?且36座城邑如何才三萬人口?故而可以認定,36座城邑不過是當年地圖上的標記,當時早被秦、韓、楚瓜分。

“五十一年,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 ”不知哪二十餘縣。然其後皆丟失。證據:《趙世家》記載,這年趙將樂乘擊敗秦軍:“趙將廉頗樂乘攻秦信樑軍,破之”。且太原、上黨即已丟失,秦軍無法在趙地立足。

五十三年,秦使摎伐魏,取吳城。吳城在河內是個小城邑,今山西運城東南,靠近黃河岸邊。將這樣一一個小城邑鄭重其事寫入史冊,可見此時位於山西境內的河內郡已經全部丟失。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

通過上述的梳理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秦昭王在位56年,打了那麼多仗,真正確立下來的戰果只有半個湖北省大小的南郡,再就是西周君三萬人口的那點地盤。三萬人口在當時只能是個小城邑。打仗是要吃糧花錢死人的。古語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秦昭王敗光了商鞅變法之後積累下來的財富人口,這從後來秦莊王、秦始皇繼位,秦國人吃飯都成問題,可見一斑。

說秦昭王一生白忙活那是客氣的,他簡直就是個敗家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