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進了城的村民

搬得進來 住得下去

"

讓進了城的村民

搬得進來 住得下去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牛寺鄉王泉村)

盛夏時節,時隔一年再次走進王泉村移民新區,一棟棟小高樓整齊排列,一排排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動場所內,院裡三五老人在閒談,午休起來的孩子們在嬉戲打鬧著,他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移民新村充滿活力。看著眼前的一切,感覺王泉村的昨日還浮在腦海。

"

讓進了城的村民

搬得進來 住得下去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牛寺鄉王泉村)

盛夏時節,時隔一年再次走進王泉村移民新區,一棟棟小高樓整齊排列,一排排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動場所內,院裡三五老人在閒談,午休起來的孩子們在嬉戲打鬧著,他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移民新村充滿活力。看著眼前的一切,感覺王泉村的昨日還浮在腦海。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王泉村移民新村)

記得第一次走進王泉村,7公里多的盤山公路,綿亙蜿蜒,開車一個多小時才上去,感覺整顆心都懸在半空,一個不小心,就到了懸崖邊上,此刻想來還是心有餘悸。這麼偏遠、險要的山村位於我縣西北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與沁源、平遙兩縣交界,居住點位於大山之間的半坡上,屬於典型的山莊窩鋪,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

2016年, 牛寺鄉結合全縣決戰脫貧移民新政策,經全村村民反覆討論,與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沁縣鴻大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多次洽談協商達成共識,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最終確定對王泉村實行捆綁式整體移民搬遷。從去年6月開始,王泉村民陸陸續續搬遷,到9月初,全村50戶人家已經全部移民搬遷到離縣城近的段柳鄉嶄新的移民房。

"

讓進了城的村民

搬得進來 住得下去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牛寺鄉王泉村)

盛夏時節,時隔一年再次走進王泉村移民新區,一棟棟小高樓整齊排列,一排排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動場所內,院裡三五老人在閒談,午休起來的孩子們在嬉戲打鬧著,他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移民新村充滿活力。看著眼前的一切,感覺王泉村的昨日還浮在腦海。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王泉村移民新村)

記得第一次走進王泉村,7公里多的盤山公路,綿亙蜿蜒,開車一個多小時才上去,感覺整顆心都懸在半空,一個不小心,就到了懸崖邊上,此刻想來還是心有餘悸。這麼偏遠、險要的山村位於我縣西北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與沁源、平遙兩縣交界,居住點位於大山之間的半坡上,屬於典型的山莊窩鋪,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

2016年, 牛寺鄉結合全縣決戰脫貧移民新政策,經全村村民反覆討論,與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沁縣鴻大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多次洽談協商達成共識,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最終確定對王泉村實行捆綁式整體移民搬遷。從去年6月開始,王泉村民陸陸續續搬遷,到9月初,全村50戶人家已經全部移民搬遷到離縣城近的段柳鄉嶄新的移民房。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民在文化活動廣場鍛鍊身體)

在嶄新的村集體活動場所樓下,掛牌的扶貧生產車間格外引人注目。“以後一下樓就能上班掙錢,做做衣服,估計一個月下來也能收入2000元左右。”在彤煜服裝加工扶貧車間外面,段宋琴和龐桂梅在聊著。該扶貧車間位於易地移民搬遷項目小區,目前已經全部竣工,投入生產以後將極大方便為了照顧孩子、老人而放棄外出打工的婦女們,這在移民搬遷以前,她們是不敢想的,在家門口就有了掙錢的門路。在移民安置點打造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讓貧困戶能夠在家門口就業,這種亦工亦農的用工形式,深受留守婦女和老人的歡迎,真正發揮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作用。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消除廣大移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我們實施‘一戶一策’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生活環境變好了,經濟發展也不能落下。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產業扶貧,讓他們憑藉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村支書邢成柱說。

"

讓進了城的村民

搬得進來 住得下去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牛寺鄉王泉村)

盛夏時節,時隔一年再次走進王泉村移民新區,一棟棟小高樓整齊排列,一排排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動場所內,院裡三五老人在閒談,午休起來的孩子們在嬉戲打鬧著,他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移民新村充滿活力。看著眼前的一切,感覺王泉村的昨日還浮在腦海。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王泉村移民新村)

記得第一次走進王泉村,7公里多的盤山公路,綿亙蜿蜒,開車一個多小時才上去,感覺整顆心都懸在半空,一個不小心,就到了懸崖邊上,此刻想來還是心有餘悸。這麼偏遠、險要的山村位於我縣西北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與沁源、平遙兩縣交界,居住點位於大山之間的半坡上,屬於典型的山莊窩鋪,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

2016年, 牛寺鄉結合全縣決戰脫貧移民新政策,經全村村民反覆討論,與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沁縣鴻大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多次洽談協商達成共識,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最終確定對王泉村實行捆綁式整體移民搬遷。從去年6月開始,王泉村民陸陸續續搬遷,到9月初,全村50戶人家已經全部移民搬遷到離縣城近的段柳鄉嶄新的移民房。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民在文化活動廣場鍛鍊身體)

在嶄新的村集體活動場所樓下,掛牌的扶貧生產車間格外引人注目。“以後一下樓就能上班掙錢,做做衣服,估計一個月下來也能收入2000元左右。”在彤煜服裝加工扶貧車間外面,段宋琴和龐桂梅在聊著。該扶貧車間位於易地移民搬遷項目小區,目前已經全部竣工,投入生產以後將極大方便為了照顧孩子、老人而放棄外出打工的婦女們,這在移民搬遷以前,她們是不敢想的,在家門口就有了掙錢的門路。在移民安置點打造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讓貧困戶能夠在家門口就業,這種亦工亦農的用工形式,深受留守婦女和老人的歡迎,真正發揮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作用。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消除廣大移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我們實施‘一戶一策’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生活環境變好了,經濟發展也不能落下。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產業扶貧,讓他們憑藉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村支書邢成柱說。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移民村建設的有扶貧車間)

當說到今年大年初二,村集體組織村民集體回王泉村文明祭祀時,老支書哭了。讓我一下想到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裡的那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老支書說“故土難離,畢竟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捨不得,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謝國家的政策好,終於能走出大山,後代們不用再為上學、看病、就業發愁了。”

"

讓進了城的村民

搬得進來 住得下去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牛寺鄉王泉村)

盛夏時節,時隔一年再次走進王泉村移民新區,一棟棟小高樓整齊排列,一排排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動場所內,院裡三五老人在閒談,午休起來的孩子們在嬉戲打鬧著,他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移民新村充滿活力。看著眼前的一切,感覺王泉村的昨日還浮在腦海。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王泉村移民新村)

記得第一次走進王泉村,7公里多的盤山公路,綿亙蜿蜒,開車一個多小時才上去,感覺整顆心都懸在半空,一個不小心,就到了懸崖邊上,此刻想來還是心有餘悸。這麼偏遠、險要的山村位於我縣西北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與沁源、平遙兩縣交界,居住點位於大山之間的半坡上,屬於典型的山莊窩鋪,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

2016年, 牛寺鄉結合全縣決戰脫貧移民新政策,經全村村民反覆討論,與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沁縣鴻大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多次洽談協商達成共識,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最終確定對王泉村實行捆綁式整體移民搬遷。從去年6月開始,王泉村民陸陸續續搬遷,到9月初,全村50戶人家已經全部移民搬遷到離縣城近的段柳鄉嶄新的移民房。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民在文化活動廣場鍛鍊身體)

在嶄新的村集體活動場所樓下,掛牌的扶貧生產車間格外引人注目。“以後一下樓就能上班掙錢,做做衣服,估計一個月下來也能收入2000元左右。”在彤煜服裝加工扶貧車間外面,段宋琴和龐桂梅在聊著。該扶貧車間位於易地移民搬遷項目小區,目前已經全部竣工,投入生產以後將極大方便為了照顧孩子、老人而放棄外出打工的婦女們,這在移民搬遷以前,她們是不敢想的,在家門口就有了掙錢的門路。在移民安置點打造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讓貧困戶能夠在家門口就業,這種亦工亦農的用工形式,深受留守婦女和老人的歡迎,真正發揮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作用。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消除廣大移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我們實施‘一戶一策’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生活環境變好了,經濟發展也不能落下。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產業扶貧,讓他們憑藉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村支書邢成柱說。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移民村建設的有扶貧車間)

當說到今年大年初二,村集體組織村民集體回王泉村文明祭祀時,老支書哭了。讓我一下想到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裡的那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老支書說“故土難離,畢竟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捨不得,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謝國家的政策好,終於能走出大山,後代們不用再為上學、看病、就業發愁了。”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支書邢成柱)

“現在群眾生活有保障,脫貧致富有信心了。過去的舊村散佈在山窩窩裡,是典型的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和住房難的‘五難村’,我是深有感觸。孩子小時候因為高燒不退,當時沒有交通工具,路途遙遠,醫療條件又落後,就這樣耽誤了兒子的病情,想來也是很後悔。以前住在山溝裡,成天就知道守著莊稼地靠天吃飯,後來搬下山後才見多了世面,現在我在張耀文總經理的鴻興山莊,每天100元工資,一年下來能賺3萬多元,是原來種地收入的好多倍。整體搬遷後,我們靠著各種便利資源打工,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這邊環境又好,離縣城近,村裡娃娃們唸書也不愁了。我們山裡人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現在既然搬出來了就得放下思想顧慮,對未來充滿信心,才能更好的生活。”村民楊國榮說。

"

讓進了城的村民

搬得進來 住得下去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牛寺鄉王泉村)

盛夏時節,時隔一年再次走進王泉村移民新區,一棟棟小高樓整齊排列,一排排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動場所內,院裡三五老人在閒談,午休起來的孩子們在嬉戲打鬧著,他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移民新村充滿活力。看著眼前的一切,感覺王泉村的昨日還浮在腦海。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王泉村移民新村)

記得第一次走進王泉村,7公里多的盤山公路,綿亙蜿蜒,開車一個多小時才上去,感覺整顆心都懸在半空,一個不小心,就到了懸崖邊上,此刻想來還是心有餘悸。這麼偏遠、險要的山村位於我縣西北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與沁源、平遙兩縣交界,居住點位於大山之間的半坡上,屬於典型的山莊窩鋪,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

2016年, 牛寺鄉結合全縣決戰脫貧移民新政策,經全村村民反覆討論,與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沁縣鴻大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多次洽談協商達成共識,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最終確定對王泉村實行捆綁式整體移民搬遷。從去年6月開始,王泉村民陸陸續續搬遷,到9月初,全村50戶人家已經全部移民搬遷到離縣城近的段柳鄉嶄新的移民房。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民在文化活動廣場鍛鍊身體)

在嶄新的村集體活動場所樓下,掛牌的扶貧生產車間格外引人注目。“以後一下樓就能上班掙錢,做做衣服,估計一個月下來也能收入2000元左右。”在彤煜服裝加工扶貧車間外面,段宋琴和龐桂梅在聊著。該扶貧車間位於易地移民搬遷項目小區,目前已經全部竣工,投入生產以後將極大方便為了照顧孩子、老人而放棄外出打工的婦女們,這在移民搬遷以前,她們是不敢想的,在家門口就有了掙錢的門路。在移民安置點打造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讓貧困戶能夠在家門口就業,這種亦工亦農的用工形式,深受留守婦女和老人的歡迎,真正發揮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作用。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消除廣大移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我們實施‘一戶一策’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生活環境變好了,經濟發展也不能落下。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產業扶貧,讓他們憑藉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村支書邢成柱說。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移民村建設的有扶貧車間)

當說到今年大年初二,村集體組織村民集體回王泉村文明祭祀時,老支書哭了。讓我一下想到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裡的那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老支書說“故土難離,畢竟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捨不得,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謝國家的政策好,終於能走出大山,後代們不用再為上學、看病、就業發愁了。”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支書邢成柱)

“現在群眾生活有保障,脫貧致富有信心了。過去的舊村散佈在山窩窩裡,是典型的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和住房難的‘五難村’,我是深有感觸。孩子小時候因為高燒不退,當時沒有交通工具,路途遙遠,醫療條件又落後,就這樣耽誤了兒子的病情,想來也是很後悔。以前住在山溝裡,成天就知道守著莊稼地靠天吃飯,後來搬下山後才見多了世面,現在我在張耀文總經理的鴻興山莊,每天100元工資,一年下來能賺3萬多元,是原來種地收入的好多倍。整體搬遷後,我們靠著各種便利資源打工,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這邊環境又好,離縣城近,村裡娃娃們唸書也不愁了。我們山裡人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現在既然搬出來了就得放下思想顧慮,對未來充滿信心,才能更好的生活。”村民楊國榮說。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據瞭解,對於群眾整體搬遷以後的生產生活,當時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曾明確表示,他們以經營開發土地獲得的收益,每年為王泉村18-60週歲的移民村民繳納養老保險200元,為村民繳納合作醫療保險120元,逢年過節會給村民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每年冬季免費提供取暖,為有生產勞動能力的農戶每戶安排1人就業,目前,去年的已全部兌現,隨著公司的逐漸壯大,福利待遇也會逐年提高。

“易地扶貧搬遷搬出來是關鍵,實現穩定脫貧是根本,所以當時我們針對搬遷出來的農戶,圍繞他們增收致富,指導他們建雙孢菇大棚、流轉土地等產業,為移民後的生產發展奠定了基礎,真正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到實處,真正實現群眾‘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牛寺鄉黨委書記閆鵬雲信心滿懷的告訴記者。

"

讓進了城的村民

搬得進來 住得下去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牛寺鄉王泉村)

盛夏時節,時隔一年再次走進王泉村移民新區,一棟棟小高樓整齊排列,一排排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動場所內,院裡三五老人在閒談,午休起來的孩子們在嬉戲打鬧著,他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移民新村充滿活力。看著眼前的一切,感覺王泉村的昨日還浮在腦海。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王泉村移民新村)

記得第一次走進王泉村,7公里多的盤山公路,綿亙蜿蜒,開車一個多小時才上去,感覺整顆心都懸在半空,一個不小心,就到了懸崖邊上,此刻想來還是心有餘悸。這麼偏遠、險要的山村位於我縣西北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與沁源、平遙兩縣交界,居住點位於大山之間的半坡上,屬於典型的山莊窩鋪,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

2016年, 牛寺鄉結合全縣決戰脫貧移民新政策,經全村村民反覆討論,與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沁縣鴻大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多次洽談協商達成共識,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最終確定對王泉村實行捆綁式整體移民搬遷。從去年6月開始,王泉村民陸陸續續搬遷,到9月初,全村50戶人家已經全部移民搬遷到離縣城近的段柳鄉嶄新的移民房。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民在文化活動廣場鍛鍊身體)

在嶄新的村集體活動場所樓下,掛牌的扶貧生產車間格外引人注目。“以後一下樓就能上班掙錢,做做衣服,估計一個月下來也能收入2000元左右。”在彤煜服裝加工扶貧車間外面,段宋琴和龐桂梅在聊著。該扶貧車間位於易地移民搬遷項目小區,目前已經全部竣工,投入生產以後將極大方便為了照顧孩子、老人而放棄外出打工的婦女們,這在移民搬遷以前,她們是不敢想的,在家門口就有了掙錢的門路。在移民安置點打造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讓貧困戶能夠在家門口就業,這種亦工亦農的用工形式,深受留守婦女和老人的歡迎,真正發揮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作用。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消除廣大移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我們實施‘一戶一策’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生活環境變好了,經濟發展也不能落下。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產業扶貧,讓他們憑藉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村支書邢成柱說。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移民村建設的有扶貧車間)

當說到今年大年初二,村集體組織村民集體回王泉村文明祭祀時,老支書哭了。讓我一下想到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裡的那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老支書說“故土難離,畢竟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捨不得,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謝國家的政策好,終於能走出大山,後代們不用再為上學、看病、就業發愁了。”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支書邢成柱)

“現在群眾生活有保障,脫貧致富有信心了。過去的舊村散佈在山窩窩裡,是典型的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和住房難的‘五難村’,我是深有感觸。孩子小時候因為高燒不退,當時沒有交通工具,路途遙遠,醫療條件又落後,就這樣耽誤了兒子的病情,想來也是很後悔。以前住在山溝裡,成天就知道守著莊稼地靠天吃飯,後來搬下山後才見多了世面,現在我在張耀文總經理的鴻興山莊,每天100元工資,一年下來能賺3萬多元,是原來種地收入的好多倍。整體搬遷後,我們靠著各種便利資源打工,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這邊環境又好,離縣城近,村裡娃娃們唸書也不愁了。我們山裡人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現在既然搬出來了就得放下思想顧慮,對未來充滿信心,才能更好的生活。”村民楊國榮說。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據瞭解,對於群眾整體搬遷以後的生產生活,當時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曾明確表示,他們以經營開發土地獲得的收益,每年為王泉村18-60週歲的移民村民繳納養老保險200元,為村民繳納合作醫療保險120元,逢年過節會給村民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每年冬季免費提供取暖,為有生產勞動能力的農戶每戶安排1人就業,目前,去年的已全部兌現,隨著公司的逐漸壯大,福利待遇也會逐年提高。

“易地扶貧搬遷搬出來是關鍵,實現穩定脫貧是根本,所以當時我們針對搬遷出來的農戶,圍繞他們增收致富,指導他們建雙孢菇大棚、流轉土地等產業,為移民後的生產發展奠定了基礎,真正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到實處,真正實現群眾‘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牛寺鄉黨委書記閆鵬雲信心滿懷的告訴記者。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支書和第一書記在村民家中走訪)

和村民們說起現在的生活,他們眼睛裡閃著亮光,一張張笑臉,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發至內心的喜悅和幸福,深山裡的人們有了新的家園,實現了祖祖輩輩的安居夢,大家離美好生活越來越近了。

"

讓進了城的村民

搬得進來 住得下去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牛寺鄉王泉村)

盛夏時節,時隔一年再次走進王泉村移民新區,一棟棟小高樓整齊排列,一排排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動場所內,院裡三五老人在閒談,午休起來的孩子們在嬉戲打鬧著,他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移民新村充滿活力。看著眼前的一切,感覺王泉村的昨日還浮在腦海。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王泉村移民新村)

記得第一次走進王泉村,7公里多的盤山公路,綿亙蜿蜒,開車一個多小時才上去,感覺整顆心都懸在半空,一個不小心,就到了懸崖邊上,此刻想來還是心有餘悸。這麼偏遠、險要的山村位於我縣西北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與沁源、平遙兩縣交界,居住點位於大山之間的半坡上,屬於典型的山莊窩鋪,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

2016年, 牛寺鄉結合全縣決戰脫貧移民新政策,經全村村民反覆討論,與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沁縣鴻大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多次洽談協商達成共識,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最終確定對王泉村實行捆綁式整體移民搬遷。從去年6月開始,王泉村民陸陸續續搬遷,到9月初,全村50戶人家已經全部移民搬遷到離縣城近的段柳鄉嶄新的移民房。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民在文化活動廣場鍛鍊身體)

在嶄新的村集體活動場所樓下,掛牌的扶貧生產車間格外引人注目。“以後一下樓就能上班掙錢,做做衣服,估計一個月下來也能收入2000元左右。”在彤煜服裝加工扶貧車間外面,段宋琴和龐桂梅在聊著。該扶貧車間位於易地移民搬遷項目小區,目前已經全部竣工,投入生產以後將極大方便為了照顧孩子、老人而放棄外出打工的婦女們,這在移民搬遷以前,她們是不敢想的,在家門口就有了掙錢的門路。在移民安置點打造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讓貧困戶能夠在家門口就業,這種亦工亦農的用工形式,深受留守婦女和老人的歡迎,真正發揮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作用。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消除廣大移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我們實施‘一戶一策’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生活環境變好了,經濟發展也不能落下。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產業扶貧,讓他們憑藉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村支書邢成柱說。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移民村建設的有扶貧車間)

當說到今年大年初二,村集體組織村民集體回王泉村文明祭祀時,老支書哭了。讓我一下想到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裡的那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老支書說“故土難離,畢竟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捨不得,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謝國家的政策好,終於能走出大山,後代們不用再為上學、看病、就業發愁了。”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支書邢成柱)

“現在群眾生活有保障,脫貧致富有信心了。過去的舊村散佈在山窩窩裡,是典型的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和住房難的‘五難村’,我是深有感觸。孩子小時候因為高燒不退,當時沒有交通工具,路途遙遠,醫療條件又落後,就這樣耽誤了兒子的病情,想來也是很後悔。以前住在山溝裡,成天就知道守著莊稼地靠天吃飯,後來搬下山後才見多了世面,現在我在張耀文總經理的鴻興山莊,每天100元工資,一年下來能賺3萬多元,是原來種地收入的好多倍。整體搬遷後,我們靠著各種便利資源打工,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這邊環境又好,離縣城近,村裡娃娃們唸書也不愁了。我們山裡人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現在既然搬出來了就得放下思想顧慮,對未來充滿信心,才能更好的生活。”村民楊國榮說。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據瞭解,對於群眾整體搬遷以後的生產生活,當時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曾明確表示,他們以經營開發土地獲得的收益,每年為王泉村18-60週歲的移民村民繳納養老保險200元,為村民繳納合作醫療保險120元,逢年過節會給村民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每年冬季免費提供取暖,為有生產勞動能力的農戶每戶安排1人就業,目前,去年的已全部兌現,隨著公司的逐漸壯大,福利待遇也會逐年提高。

“易地扶貧搬遷搬出來是關鍵,實現穩定脫貧是根本,所以當時我們針對搬遷出來的農戶,圍繞他們增收致富,指導他們建雙孢菇大棚、流轉土地等產業,為移民後的生產發展奠定了基礎,真正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到實處,真正實現群眾‘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牛寺鄉黨委書記閆鵬雲信心滿懷的告訴記者。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支書和第一書記在村民家中走訪)

和村民們說起現在的生活,他們眼睛裡閃著亮光,一張張笑臉,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發至內心的喜悅和幸福,深山裡的人們有了新的家園,實現了祖祖輩輩的安居夢,大家離美好生活越來越近了。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記者:郭學紅

來源:沁縣新聞中心

"

讓進了城的村民

搬得進來 住得下去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牛寺鄉王泉村)

盛夏時節,時隔一年再次走進王泉村移民新區,一棟棟小高樓整齊排列,一排排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動場所內,院裡三五老人在閒談,午休起來的孩子們在嬉戲打鬧著,他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移民新村充滿活力。看著眼前的一切,感覺王泉村的昨日還浮在腦海。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王泉村移民新村)

記得第一次走進王泉村,7公里多的盤山公路,綿亙蜿蜒,開車一個多小時才上去,感覺整顆心都懸在半空,一個不小心,就到了懸崖邊上,此刻想來還是心有餘悸。這麼偏遠、險要的山村位於我縣西北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與沁源、平遙兩縣交界,居住點位於大山之間的半坡上,屬於典型的山莊窩鋪,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

2016年, 牛寺鄉結合全縣決戰脫貧移民新政策,經全村村民反覆討論,與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沁縣鴻大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多次洽談協商達成共識,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最終確定對王泉村實行捆綁式整體移民搬遷。從去年6月開始,王泉村民陸陸續續搬遷,到9月初,全村50戶人家已經全部移民搬遷到離縣城近的段柳鄉嶄新的移民房。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民在文化活動廣場鍛鍊身體)

在嶄新的村集體活動場所樓下,掛牌的扶貧生產車間格外引人注目。“以後一下樓就能上班掙錢,做做衣服,估計一個月下來也能收入2000元左右。”在彤煜服裝加工扶貧車間外面,段宋琴和龐桂梅在聊著。該扶貧車間位於易地移民搬遷項目小區,目前已經全部竣工,投入生產以後將極大方便為了照顧孩子、老人而放棄外出打工的婦女們,這在移民搬遷以前,她們是不敢想的,在家門口就有了掙錢的門路。在移民安置點打造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讓貧困戶能夠在家門口就業,這種亦工亦農的用工形式,深受留守婦女和老人的歡迎,真正發揮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作用。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消除廣大移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我們實施‘一戶一策’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生活環境變好了,經濟發展也不能落下。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產業扶貧,讓他們憑藉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村支書邢成柱說。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移民村建設的有扶貧車間)

當說到今年大年初二,村集體組織村民集體回王泉村文明祭祀時,老支書哭了。讓我一下想到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裡的那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老支書說“故土難離,畢竟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捨不得,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謝國家的政策好,終於能走出大山,後代們不用再為上學、看病、就業發愁了。”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支書邢成柱)

“現在群眾生活有保障,脫貧致富有信心了。過去的舊村散佈在山窩窩裡,是典型的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和住房難的‘五難村’,我是深有感觸。孩子小時候因為高燒不退,當時沒有交通工具,路途遙遠,醫療條件又落後,就這樣耽誤了兒子的病情,想來也是很後悔。以前住在山溝裡,成天就知道守著莊稼地靠天吃飯,後來搬下山後才見多了世面,現在我在張耀文總經理的鴻興山莊,每天100元工資,一年下來能賺3萬多元,是原來種地收入的好多倍。整體搬遷後,我們靠著各種便利資源打工,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這邊環境又好,離縣城近,村裡娃娃們唸書也不愁了。我們山裡人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現在既然搬出來了就得放下思想顧慮,對未來充滿信心,才能更好的生活。”村民楊國榮說。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據瞭解,對於群眾整體搬遷以後的生產生活,當時沁縣八路響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曾明確表示,他們以經營開發土地獲得的收益,每年為王泉村18-60週歲的移民村民繳納養老保險200元,為村民繳納合作醫療保險120元,逢年過節會給村民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每年冬季免費提供取暖,為有生產勞動能力的農戶每戶安排1人就業,目前,去年的已全部兌現,隨著公司的逐漸壯大,福利待遇也會逐年提高。

“易地扶貧搬遷搬出來是關鍵,實現穩定脫貧是根本,所以當時我們針對搬遷出來的農戶,圍繞他們增收致富,指導他們建雙孢菇大棚、流轉土地等產業,為移民後的生產發展奠定了基礎,真正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到實處,真正實現群眾‘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牛寺鄉黨委書記閆鵬雲信心滿懷的告訴記者。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村支書和第一書記在村民家中走訪)

和村民們說起現在的生活,他們眼睛裡閃著亮光,一張張笑臉,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發至內心的喜悅和幸福,深山裡的人們有了新的家園,實現了祖祖輩輩的安居夢,大家離美好生活越來越近了。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記者:郭學紅

來源:沁縣新聞中心

「沁州新聞」再訪王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