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舊軍:裝備精良,卻逢戰必敗

清朝軍制,先有八旗,後有綠營、湘淮勇營,之後由此改編而來的防軍、練軍屬半改良的部隊,其在武器與營制等方面半土半洋,而所有的這些舊軍隊在甲午戰爭中都被打得落花流水。


晚清舊軍:裝備精良,卻逢戰必敗

改來改去仍是舊式軍隊

清軍入關時,八旗兵力不過十餘萬,但也算驍勇善戰,只是入關後生活條件改善太快,又享有不事生產的特權,由此很快喪失銳氣,等到平定三藩與收復臺灣之時,清軍已只能仰仗漢人組成的綠營兵。

綠營由各省自建自養,全國兵力60萬,但綠營兵也是世襲兵,近親繁殖的結果導致其戰鬥力迅速下降,後來太平軍的驟起便是其衰敗的明證。萬般無奈之下,清廷只好放開手腳,讓漢人官僚各地督辦團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湘淮諸軍由此橫空出世,成為剿滅太平軍、捻軍的中堅力量。

農民軍被剿滅後,清廷對這些漢人武裝感到十分不安,湘淮等軍隨後被改編散駐於各地,名“防軍”;與此同時,部分綠營被改編成“練軍”,和駐防八旗等一起構成了同治、光緒年間的主要軍事力量。同、光時期的軍隊受到洋務運動的影響,遺傳下來的的刀矛槍箭大半被淘汰而引進了一些西洋火器,但就整體水平而言,仍是一種半改良的舊軍隊。

晚清舊軍:裝備精良,卻逢戰必敗

舊軍靠搞副業生存

和後來待遇優厚的新軍相比,舊軍隊有點慘兮兮。當時的綠營守兵的月餉只有一兩銀子,不能維持生活,只好搞些副業謀生,駐城裡的擺攤做小買賣,城外的則種莊稼。更離奇的是邊外的“畫兵守土”,原因是長官長期吃空餉,駐紮守兵的房屋成了殘垣斷壁,無人看守,上面乾脆畫幾個拿著刀槍的兵,再寫上“護送行旅,捉拿盜賊”幾個大字,就算完事。

有時候,裝備已經現代化了,但兵營組織仍舊是老一套,完全不符合現代陸軍的兵種、指揮、參謀、後勤等各方面的要求。俄駐華使館外交官馬克戈萬的評價是,“若按歐洲人標準,中國軍隊中沒有一位算是合格的士兵。這種軍隊不配稱作天朝帝國的軍隊。”

外人的譏誚未免帶有一種“列強”式的輕蔑,但不無遺憾地說,這樣的軍隊確係甲午前清軍的寫照,這也是他們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的根本原因。正因為如此,裁汰舊軍、編練新軍也就成為清末至為重要的首要任務。

晚清舊軍:裝備精良,卻逢戰必敗

武器精良卻屢戰屢敗

一般認為清軍是因為武器不好,才在外戰中屢戰屢敗。實際上綠營、湘軍、淮軍等老式軍隊已經在裝備上大為改觀,洋務運動讓舊軍在裝備上受益良多。戰敗不是因為裝備不行,而是自身體制疾病甚多。

甲午戰爭時清軍並不缺乏好的武器,截止1894年光3萬淮軍精銳就有至少500多門鋼炮,1886年以後廣東把100門鋼炮、江南製造局也把145門鋼炮運往北方,準備對日作戰。而其他部隊火炮,和海岸炮臺的重炮還沒計算在內。而日軍全國也只有山野炮240門。可見,清軍在武器的數量和性能上都佔有很大優勢。但就是這樣一支軍隊,儘管在甲午戰爭中佔盡人數,地形,裝備,後勤補給優勢,卻在大多數與日軍的作戰中,竟難以堅持一日以上。

一個當時的日本隨軍記者對清軍這樣描述:清軍2面大旗2門炮,攜帶的全是毛瑟等精良槍械。清軍使用大旗和大號指揮,開火極為隨意,沒有章法,從不考慮地形。一但情況不利,護衛隊就先保護著軍官逃跑,隨後清軍開始無秩序的四散而逃。

晚清時舊軍基本沒有戰鬥意志,尤其是缺乏和敵人面對面“刺刀見紅”的肉搏意志。由於舊軍完全不擅白刃戰,所以甲午戰爭時每當日軍亮出刺刀衝到跟前時,他們都把子彈上了膛的步槍丟掉,一鬨而散。這也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軍隊打垮清軍最為有效的戰法。

另外,舊式清軍以步兵營、騎兵營為最高編制。這些部隊幾乎從來沒有組織聯合訓練,缺乏聯合作戰的基礎。營和營之間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炮火一響,很容易就全軍崩潰了。

晚清舊軍:裝備精良,卻逢戰必敗

舊軍成晚清巨大負擔

鴉片戰爭前夕,清代文學家黃爵滋這樣描述京城八旗軍:“近見有三五成群,手提雀籠雀架,終日閒遊,甚或相聚賭博。”作為昔日的軍功階層與清王朝的支柱,這些八旗的後裔在入關兩百多年後早已成為無用的雞肋。事實上,八旗、綠營並沒有作為主要作戰力量出現,而成為“軍費”消耗的大頭,太平之亂後,他們成了清廷的負擔。

早期,八旗兵丁靠著朝廷的俸祿,生活還算過得去,但在鴉片戰爭後,隨著貨幣的貶值而物價的高漲,錢糧配給標準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以“數十萬”人的兵食去養活“數百萬”的家口,旗人的生活也就越來越難以維持。1907年,清廷宣佈在十年內讓所有旗人削籍為民,另籌生計。

在裁舊軍、練新軍的過程中,清廷處於兩難境地,舊式軍隊雖然在政治上可靠,但在抵禦外侮上卻一無用處。新軍相比之下能抵禦外侮,但又部分被革命情緒所感染。事實上,在太平軍被剿滅後,不可依靠而又靡費巨大的八旗綠營實無保留之必要,但這又牽涉到一個政治與社會問題,因為兩百多年來的傳統和既得利益集團難以在數年內根除,而這些舊將領如何安置、那些常年吃兵糧的人下崗之後又如何再就業,這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此後,軍制改革的思路大體是:由新軍扮演國防軍的角色,而各省舊軍改編為巡防營,負責地方安全。由中央與地方共同養兵,總算“解決”了舊軍的“出路”問題。

巡防營是過去無用的綠營、練軍、防軍和團練的一個替代,而且毫不客氣的繼承了前輩們的大部分弱點,各方面素質都很差,完全不能打仗,也不能擔負起內部的安全。這是正是辛亥革命後,各地方、各省政權很快土崩瓦解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