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遊子古村落十年保護戰:從拆舊成風到保護利用示範區

建築 成風 文物 清朝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 2017-08-26
湖北通山遊子古村落十年保護戰:從拆舊成風到保護利用示範區

被人鋸掉的雕花木樑

“我怕,我怕。”

5歲的兒子摟著王定釗的脖子,在河裡不停蹬著腿,王定釗的妻子鄧小紅在岸邊不停鼓勵兒子:“男孩子要勇敢一點。”

8月20日這天,33歲的王定釗開著自己的寶馬7系轎車從江西南昌回鄉參加侄女考上大學的喜宴。走到村口,王定釗脫下衣服就跳入河中游起來,看著小魚兒在身邊游來竄去,王定釗說:“小時候的夏天,就是這麼樣的。”

這條河穿過湖北通山縣洪港鎮江源村,王家老宅沿河而建,王定釗在那兒出生、長大、辦婚禮。這棟老宅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王定釗記得,小時候自己喜歡在王氏老屋的石門檻上躺著,貪涼。

從2005年開始,王定釗為了保留下江源村的這些老宅四處奔走。2015年8月30日,在他的發起下,江源村成立了江源古民居保護管理理事會,會員有一百餘人。

如何利用這些老民居,帶動貧困的江源村致富,形成保護古宅的良性循環,成了王定釗目前考慮最多的問題。

通山縣文物局局長張四新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江源群眾對保護古民居的積極行為帶動了全縣其他村莊群眾的積極態度,江源村成立保護理事會帶著全村村民共同保護古民居的做法,得到了上級文物部門的肯定,省、市領導多次來調研。

幾幢老宅子

江源村離大廣高速洪港出口5公里,距離武漢、南昌等城市2小時車程。這裡群山環繞,是典型的低山區“蓮花地”。一條小河穿過村莊,不遠處就是避暑勝地九宮山。

小河邊靠山處,王氏老屋夾在幾幢民房間。老屋外牆斑駁,長滿青苔的地面溼滑。屋內可見鏤空的窗葉,高高的穹頂。

“小時候,夏天就躺在石門檻上,很涼快的。”王定釗就出生在王氏老屋,二十餘戶村民曾經住在這兒。

湖北通山遊子古村落十年保護戰:從拆舊成風到保護利用示範區

江源村的古民居

2015年,湖北省文化廳撥款20萬元將老屋主體進行了搶修,保存情況較好。兩邊的廂房的牆體雖然完好,但木質結構腐朽嚴重。

“這座房子有36個天井。”王定釗有些自豪,他對江源村和村裡老宅子的歷史娓娓道來。

約公元1525年,王成兩姓祖先遷居此地,其後,該地便成了王成兩姓的生息之所。清咸豐年間,江源王姓族中出了一個進士叫王全俊(字迪吉),他有100多名弟子,其中舉人30多人,進士7人。鄉紳王迪光和兄弟王迪吉用3年時間修建了這座一進四重的老屋。

江源村村支書王能戰介紹,江源村一直以來重視教育,共出大學生112 名,其中北京大學學生一名;出博士4名,碩士7名。

除了王氏老屋,江源村還有老宗屋群落、成氏宗祠等十餘處古建築,建築面積萬餘平方米,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個。

王定釗其人

王定釗家是全村最窮的。

15歲那年,因沒錢交學費,初中尚未畢業的王定釗被迫輟學離開江源村,到浙江溫州堂叔王德厚那裡打工。20多個小時車程,懷揣50元錢的王定釗只吃了一碗泡麵。

湖北通山遊子古村落十年保護戰:從拆舊成風到保護利用示範區

王定釗介紹古民居的歷史

王定釗的堂叔在溫州開一家小百貨批發店,彼時,溫州售賣小商品的商販遍地開花,他們從像王定釗堂叔這樣的二級賣家處拿貨。同行競爭激烈,為了有更多客源,王定釗早上搶在其他賣家前開門,有時忙到下午四五點才吃午飯,晚上整理貨物到凌晨二三點,早上四五點又趕去開門營業。

為了減低運輸成本,堂叔選擇一半載人一半載貨的車,這種車只能在天黑時跑。冬天夜,王定釗裹著棉被蹲在路口,全身只露一雙眼睛,等著運貨的車來,“犯困但是又怕錯過拉貨的車。”

“太苦了”,王定釗說,那時候工資每個月200元錢,但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

2000年他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起步晚學歷低,和其他同事相比,他毫無競爭優勢。第一個月,在發現原有客戶潛力有限後,他轉向農村小作坊推銷業務。有一次,在農村小作坊前腳剛進門,後腳被狗咬了,連疫苗都未打。第二個月,他拿到了最高工資。夏天跑業務,地面溫度高,鞋子走在上面幾天就磨破了,王定釗就不斷墊鞋墊兒。

2002年,王定釗隻身一人被堂叔請到南昌開拓江西市場,不到半年,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2005年開始獨立創業,在南昌開了一個小超市,2010年把超市給了妹妹,自己創辦了一家音響器材批發公司。

博弈的10年

2005年,王定釗帶著媳婦回村結婚。

鄧小紅還記得,那時候村裡有好多老房子,村民非常淳樸、熱情。

王定釗說,自己長期走南闖北,突然發現村裡的老房子是那麼漂亮,完全不遜於他看到的許多開發成旅遊景點的老村落。

2005年適逢村裡“拆舊建新”的時期,十多棟水泥新房在老宅舊址上噌噌噌竄起,“看著心疼”,王定釗說。

這些房子是誰建的?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

湖北通山遊子古村落十年保護戰:從拆舊成風到保護利用示範區

江源村曾經的風貌 資料圖

21歲的王定釗翻閱族譜,採訪村裡老人,聽他們講以前的故事。在舊書網上淘書,關於古建築以及通山名人的著作。他白天忙生意,只能趁晚上休息時整理資料。

王定釗收集了《王氏族譜》、新老《通山縣誌》、《陽新縣誌》等近百本相關書籍,查到了王氏老屋和祖宗的相關歷史記載,如1938年10月17日,陽新縣城淪陷,陽新縣政府機關被迫遷至江源村。成氏宗祠就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五鄉蘇維埃舊址。江源老宗屋是子英鄉蘇維埃舊址,1991年就被列為了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王定釗不斷編寫材料在網上發貼求救。

妻子鄧小紅說,“查資料一搞搞到半夜,影響其他人睡覺。”查完資料,王定釗就去“遊說”,向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講古宅保護的重要性,但是並沒有多少人搭理他。

“我知道,很多人很討厭我。”王定釗說,那幾年總是勸別人不要拆房子。但村民們外出打工,不就是為了建新房麼?村裡土地有限,大量老宅佔用了建新房的土地。同時,日常維護老宅需要一比不小的費用。“有人巴不得老宅塌掉”,王定釗說,“還有晚上去戳瓦片的。”

看著老房子一棟棟被拆掉,王定釗除了上門勸說,還不斷在網上發帖呼籲。2010年7月14日,一篇呼籲保護清代進士府第的文章引起全國各大媒體報道。通山縣文化局相關領導回覆媒體稱,進士府第雖然有價值,但它不具備任何級別文物保護單位,縣政府經費短缺,無力顧及。

王定釗又向湖北省領導寫信求救,得到了省領導重視。

村裡的一些有識之士態度也在慢慢發生改變,同族王龍祥就是其中一個。

王龍祥的老宅,是村裡最精美的二進式清代古宅。老屋雖然夏天涼快,但是潮氣重,通風效果不好,王龍祥準備將老屋拆掉建新房。王定釗幾次勸說王龍祥,他準備拿自己新建的房屋和王龍祥置換,最終古宅保存了下來。王龍祥隨後買下老宅旁邊一棟明代老房,在王定釗的勸說下,他打消了拆老屋建新房的想法。

“我怎麼會要他們家的房子呢。”王龍祥說,是王定釗的誠意打動了他,他還自費5萬元把自家老宅維修了一遍。

王定釗的堂兄王定欽,也被王定釗的堅持打動。

王定欽以前同在溫州做生意,現在在通山縣城做酒代理。說起江源村當年的貧窮,王定欽說:“離開的時候,我下決心一輩子都不會回到村裡。”王定釗和他交流得比較多,他也開始慢慢思考保護老宅,“給兒孫留個念想”。

老宗屋保衛戰

王定釗的奔走,雖然吸引了不少人來江源村考察,但並沒能抑制住江源村拆舊建新的潮流。幾年間,不斷有文物販子來村裡收走值錢的物件。2012年,王龍祥家的兩根雕花房樑被人割斷偷走,村裡祭祀所用的祖傳寶貝老銅爐也不翼而飛。

湖北通山遊子古村落十年保護戰:從拆舊成風到保護利用示範區

古民居旁是村民新修的樓房

從幾張老照片可以看出,江源村不少老房子不見了。王定釗介紹,2005年老屋佔地3萬平方米,現在剩下1萬多平方米。

但他的努力沒有白費,2014年6月22日,王定釗點開湖北省政府網站看到“江源村王氏老屋”被公佈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激動得落淚”。

此時,仍有不同的聲音。王定釗說,就在王氏老屋評審期間,有江源村民多次致電省文物局,反對將王氏老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江源村保和拆兩派矛盾,在老宗屋的拆和留的問題上,爆發了。

在王氏老屋被列為省保單位後,村中幾位家族房長牽頭,準備把始建於明代的老宗屋拆除建祖堂,王定釗極力反對,但憑他一己之力也無可奈何。

王定釗和江源村在外從政、經商、務工的有識之士不斷聯繫,他得到了王賢旨、王龍祥、王定欽、王德厚、王能訓等村民的支持。

“我站在老宗屋門口,和他們大吵了一架。”王龍祥說。

王定釗明確表示,如果拆掉老宗屋,他不會捐一分錢。王龍祥、王定欽、王德厚、王能訓等也發動自家親房、朋友,紛紛表示,如果拆掉老宗屋,不會出錢修新祖堂。

後來王定釗查到,1991年6月13日老宗屋就被通山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通山縣文物保護單位,但一直沒有掛牌。在那種緊急的情形下,2014年9月,身在江西的王定釗通過通山縣文物局的批准,請石匠先行製作了標識牌,冒稱是文物局頒發的,開車拉回江源掛在老宗屋牆上,“他們看見牌子掛起來了也就不敢再亂來”。

老宗屋最終保留了下來,新的祖祠修在了不遠處。

湖北通山遊子古村落十年保護戰:從拆舊成風到保護利用示範區

成立古民居保護組織

2015年7月15日,湖北省文物局局長黎朝斌帶領專家前來考察時,發現除王氏老屋外,村裡還有古民居老宗屋群落,特別是老宗屋群落裡還有明代建築,當即指示通山縣文物局,全縣要以江源古民居為保護重點,積極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民們聽到後,逐漸認同了王定釗保護古民居的想法。

王定釗隨即藉此機會,與志同道合的村民商量,發起成立江源古民居保護管理理事會,王能戰任會長,王定釗任常務副會長。2015年8月30日,江源村熱鬧非凡,很多車輛都停到了村外。在外工作、經商、務工的鄉親都派代表趕了回來,積極加入理事會,支持保護古民居,當天現場捐款就達10多萬元。

村民們也積極響應,大家自願將自家的老屋連帶產權統一交給理事會管理。就在理事會成立不久,村裡一名年輕人深受感動,捐出了家中珍藏的5塊牌匾,還有村民將家裡的老物件搬到了理事會。

湖北通山遊子古村落十年保護戰:從拆舊成風到保護利用示範區

從成立最初的30多人,不到一個月,理事會就有了100多位會員。為保證理事會能正常運轉,副會長及以上人員除捐款外,每年需繳納1000元會費,普通會員一年繳300元會費。理事會成立以來,村莊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成效初顯,河邊種起了一排排景觀樹,三兩戶配備了一隻垃圾桶,垃圾由專人回收統一填埋,並出臺了禁漁令,派專人巡視,實行了生態保護,環境整治。現在的江源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河裡有魚了。

為了喚醒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春節時,王定釗發動年輕人在村裡撿垃圾,搞衛生,“老人們看到我們撿垃圾也不好意思亂扔了”。

如今,王定釗走在江源村,不時有人熱情地和他打招呼。

村支書王能戰告訴澎湃新聞,江源村是個貧困村,除了種地沒有什麼產業,全村1886人,有千餘人在外經商、務工。

“讓村民們富裕而有尊嚴,就靠這些老房子。”和一些村民想引進大公司開發江源村的想法不一樣,王定釗認為,開發江源村還是要保留原汁原味,如果村民們都搬走了,村裡完全商業化了,也違背了保護古宅的初衷。此時他正在同理事會主要班子成員研究,計劃推動由村民籌資成立一個江源生態產業合作社,爭取國家政策支持,以古民居為依託,發展集體產業,將村民荒毀的山林土地集中起來進行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勞工入股,發展四季採摘、生態養殖、古宅民宿、農家飯菜,以此帶動村民就業,發展地方經濟,提高村民文化自信,讓江源村走上保護古宅的良性循環。目前江源村正在全力申報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通山遊子古村落十年保護戰:從拆舊成風到保護利用示範區

十幾年來往返江西南昌和江源村保護古宅,王定釗說他錯失了不少訂單和發展機會,有一次連夜開車差點昏厥喪命,由於對家鄉古民居保護工作的投入,精力分散,其公司銷售逐年大幅下滑,幾度出現危機。為家鄉古民居,他自費差旅應酬費用計六七萬元,無形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算。

為了能使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能如期申報,理事會賬上餘款不足,他擔保並墊付資金聘請院校專家及時將申報材料按時完成並提交申報。

妻子鄧小紅對丈夫如此執拗地保護古宅也曾有怨言,“他喜歡怎麼辦呢”,她說。

江源村村民保護古民居的模式也得到了湖北省文物局的高度肯定,2016年1月27日,2月1日湖北省文化廳、國家文物局相繼在官方網站發佈《以江源村為試點,探索湖北古民居保護新模式》一稿。同日,湖北省文物局授予江源村為“全省古民居、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範區”。

“小時候在村裡跑還能看見許多老房子,現在越來越少。”通山縣文物局局長張四新對澎湃新聞說,保護古宅不能放棄,不管是否能帶來經濟效益。

張四新說,王氏老屋的維修合同已籤,最近施工單位會進村開始維修。今年申報江源古民居群為國保,材料已經報給省局。文物維修成本高,比如,一根房樑壞了,國內找不到這種木材,只能進口。江源村的老房子損毀確實嚴重,白蟻啃噬嚴重,外觀完好的房子裡面可能已經嚴重腐爛,石雕木雕請工匠成本也高。

“保護文物需要管理機構、村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張四新說,根據文物保護法,為了保護古建築,周圍留有一定控制地帶,新建的民居都要拆除,處理不好可能會引發民生問題。現在經過理事會、縣裡的宣傳工作,大部分村民態度積極,簽了拆遷合約。

張四新說,目前把保護放到第一位,做好前期基礎工作。重點是要宣傳,讓村民們意識到這些文物的價值,提高他們自身的保護意識。同時做一些初步的維護修復工作,提高江源村的保護級別。以古民居為亮點推動整個村落髮展,希望能獲得更多國家資金支持,後期再考慮引資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