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防備英法聯軍

由此僧格林沁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人數高達近3萬人。當時正值1860年,清朝正處在一種極度困難的境地,太平天國的戰火已經燃盡南方山河,捻軍的烽火又興起於淮河兩岸,天地會勢力勃然興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組建起了一支如此精銳和佈置完善的部隊,可以說,為了這次戰鬥,清軍已經竭盡所能。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防備英法聯軍

由此僧格林沁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人數高達近3萬人。當時正值1860年,清朝正處在一種極度困難的境地,太平天國的戰火已經燃盡南方山河,捻軍的烽火又興起於淮河兩岸,天地會勢力勃然興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組建起了一支如此精銳和佈置完善的部隊,可以說,為了這次戰鬥,清軍已經竭盡所能。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各地的起義運動讓清軍勢力大減

2、 僧格林沁的戰略

僧格林沁結合英法軍隊的各種行動,推測英法聯軍的下一步動向,進而進行自身的戰略部署。如有大臣報告:英軍可能佯攻大沽,實則從北塘登陸。因此僧格林沁在北塘佈置了一支軍隊;又有大臣報告:英法尋釁之處不在天津,而在盛京、山海關。因此僧格林沁在山海關也佈置了一支軍隊;後來何桂清又獲得情報,“英法兵齊即赴天津,斷不侵犯炮臺正面,必從大沽左近港口進兵,窺伺炮臺後路。”隨後僧格林沁又對炮臺後路進行嚴密封鎖與防禦。

綜合了以上情報,僧格林沁形成了其作戰預案:首先是放棄北塘陣地,準備讓英法聯軍登陸,然後與英軍進行陸上大戰,同時輔助以諸多馬隊、炮隊、步兵隊。並且營建好新河村陣地(位於北塘到大沽口路上),作為抵擋敵人的要塞。同時,又在天津佈置了大小炮臺150座。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防備英法聯軍

由此僧格林沁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人數高達近3萬人。當時正值1860年,清朝正處在一種極度困難的境地,太平天國的戰火已經燃盡南方山河,捻軍的烽火又興起於淮河兩岸,天地會勢力勃然興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組建起了一支如此精銳和佈置完善的部隊,可以說,為了這次戰鬥,清軍已經竭盡所能。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各地的起義運動讓清軍勢力大減

2、 僧格林沁的戰略

僧格林沁結合英法軍隊的各種行動,推測英法聯軍的下一步動向,進而進行自身的戰略部署。如有大臣報告:英軍可能佯攻大沽,實則從北塘登陸。因此僧格林沁在北塘佈置了一支軍隊;又有大臣報告:英法尋釁之處不在天津,而在盛京、山海關。因此僧格林沁在山海關也佈置了一支軍隊;後來何桂清又獲得情報,“英法兵齊即赴天津,斷不侵犯炮臺正面,必從大沽左近港口進兵,窺伺炮臺後路。”隨後僧格林沁又對炮臺後路進行嚴密封鎖與防禦。

綜合了以上情報,僧格林沁形成了其作戰預案:首先是放棄北塘陣地,準備讓英法聯軍登陸,然後與英軍進行陸上大戰,同時輔助以諸多馬隊、炮隊、步兵隊。並且營建好新河村陣地(位於北塘到大沽口路上),作為抵擋敵人的要塞。同時,又在天津佈置了大小炮臺150座。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的戰略,騎兵團野戰

僧格林沁自以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然而他放棄陣地故意讓敵人登陸,準備進行陸戰的想法,將會成為他自己的噩夢。

3、 僧格林沁的殺手鐗

僧格林沁敢於陸戰,最大的殺手鐗便是他的騎兵。僧格林沁為蒙古親王,善於使用騎兵衝鋒作戰,並且僧本人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之時多利用騎兵,取得多次大勝,使得僧格林沁迷信於騎兵的威力。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防備英法聯軍

由此僧格林沁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人數高達近3萬人。當時正值1860年,清朝正處在一種極度困難的境地,太平天國的戰火已經燃盡南方山河,捻軍的烽火又興起於淮河兩岸,天地會勢力勃然興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組建起了一支如此精銳和佈置完善的部隊,可以說,為了這次戰鬥,清軍已經竭盡所能。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各地的起義運動讓清軍勢力大減

2、 僧格林沁的戰略

僧格林沁結合英法軍隊的各種行動,推測英法聯軍的下一步動向,進而進行自身的戰略部署。如有大臣報告:英軍可能佯攻大沽,實則從北塘登陸。因此僧格林沁在北塘佈置了一支軍隊;又有大臣報告:英法尋釁之處不在天津,而在盛京、山海關。因此僧格林沁在山海關也佈置了一支軍隊;後來何桂清又獲得情報,“英法兵齊即赴天津,斷不侵犯炮臺正面,必從大沽左近港口進兵,窺伺炮臺後路。”隨後僧格林沁又對炮臺後路進行嚴密封鎖與防禦。

綜合了以上情報,僧格林沁形成了其作戰預案:首先是放棄北塘陣地,準備讓英法聯軍登陸,然後與英軍進行陸上大戰,同時輔助以諸多馬隊、炮隊、步兵隊。並且營建好新河村陣地(位於北塘到大沽口路上),作為抵擋敵人的要塞。同時,又在天津佈置了大小炮臺150座。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的戰略,騎兵團野戰

僧格林沁自以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然而他放棄陣地故意讓敵人登陸,準備進行陸戰的想法,將會成為他自己的噩夢。

3、 僧格林沁的殺手鐗

僧格林沁敢於陸戰,最大的殺手鐗便是他的騎兵。僧格林沁為蒙古親王,善於使用騎兵衝鋒作戰,並且僧本人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之時多利用騎兵,取得多次大勝,使得僧格林沁迷信於騎兵的威力。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率領著一支八旗精兵

他想到,英軍長途跋涉而來,必然不會攜帶太多騎兵;並且大沽南北的鹽沼地也難以拖運重炮。這樣他便可以發揮騎兵的威力。在僧格林沁看來:“夷兵果有三萬,現在馬步兵力,加之逐層佈置,足資抵禦,可以仰慰宸寰。”

然而僧格林沁的這種自信,最後變成了葬送他的毒藥,讓他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之中吃盡了苦頭。

(二)英法聯軍的準備

談完了僧格林沁的準備,我們再來看一下他的敵人,英法聯軍的準備。經歷了上次的大敗之後,英法聯軍積極吸取教訓,準備了一支更為強大的軍隊,預備在這次戰爭中血洗前恥。

1、英法聯軍的兵力

1860年初,英法聯軍的部隊陸續集結。其中英國軍隊有各類艦艇79艘,兵力共計20499人;法國軍隊有各類艦艇65艘,兵力共計為7620人。英法聯軍一共出動艦艇將近150艘,兵力將近3萬人,與清軍人數大致相同。

可以說,這樣強大的兵力的集結,在西方殖民歷史之中也是罕見的。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防備英法聯軍

由此僧格林沁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人數高達近3萬人。當時正值1860年,清朝正處在一種極度困難的境地,太平天國的戰火已經燃盡南方山河,捻軍的烽火又興起於淮河兩岸,天地會勢力勃然興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組建起了一支如此精銳和佈置完善的部隊,可以說,為了這次戰鬥,清軍已經竭盡所能。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各地的起義運動讓清軍勢力大減

2、 僧格林沁的戰略

僧格林沁結合英法軍隊的各種行動,推測英法聯軍的下一步動向,進而進行自身的戰略部署。如有大臣報告:英軍可能佯攻大沽,實則從北塘登陸。因此僧格林沁在北塘佈置了一支軍隊;又有大臣報告:英法尋釁之處不在天津,而在盛京、山海關。因此僧格林沁在山海關也佈置了一支軍隊;後來何桂清又獲得情報,“英法兵齊即赴天津,斷不侵犯炮臺正面,必從大沽左近港口進兵,窺伺炮臺後路。”隨後僧格林沁又對炮臺後路進行嚴密封鎖與防禦。

綜合了以上情報,僧格林沁形成了其作戰預案:首先是放棄北塘陣地,準備讓英法聯軍登陸,然後與英軍進行陸上大戰,同時輔助以諸多馬隊、炮隊、步兵隊。並且營建好新河村陣地(位於北塘到大沽口路上),作為抵擋敵人的要塞。同時,又在天津佈置了大小炮臺150座。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的戰略,騎兵團野戰

僧格林沁自以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然而他放棄陣地故意讓敵人登陸,準備進行陸戰的想法,將會成為他自己的噩夢。

3、 僧格林沁的殺手鐗

僧格林沁敢於陸戰,最大的殺手鐗便是他的騎兵。僧格林沁為蒙古親王,善於使用騎兵衝鋒作戰,並且僧本人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之時多利用騎兵,取得多次大勝,使得僧格林沁迷信於騎兵的威力。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率領著一支八旗精兵

他想到,英軍長途跋涉而來,必然不會攜帶太多騎兵;並且大沽南北的鹽沼地也難以拖運重炮。這樣他便可以發揮騎兵的威力。在僧格林沁看來:“夷兵果有三萬,現在馬步兵力,加之逐層佈置,足資抵禦,可以仰慰宸寰。”

然而僧格林沁的這種自信,最後變成了葬送他的毒藥,讓他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之中吃盡了苦頭。

(二)英法聯軍的準備

談完了僧格林沁的準備,我們再來看一下他的敵人,英法聯軍的準備。經歷了上次的大敗之後,英法聯軍積極吸取教訓,準備了一支更為強大的軍隊,預備在這次戰爭中血洗前恥。

1、英法聯軍的兵力

1860年初,英法聯軍的部隊陸續集結。其中英國軍隊有各類艦艇79艘,兵力共計20499人;法國軍隊有各類艦艇65艘,兵力共計為7620人。英法聯軍一共出動艦艇將近150艘,兵力將近3萬人,與清軍人數大致相同。

可以說,這樣強大的兵力的集結,在西方殖民歷史之中也是罕見的。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法集結三萬部隊,進犯清朝

2、英法聯軍的戰略部署

在戰前,英法聯軍提前佔據了上海、舟山作為轉運兵站;佔領大連、芝罘作為前進基地;英法海軍進入渤海灣提前佔據制海權。但是此時清王朝毫無反應,任由英法聯軍妄為,這也預示著這次失敗的來臨。

二、戰爭過程:從抵抗到全敗

戰爭一觸即發。英法聯軍的行為如同僧格林沁預估一樣,從北塘登陸。其中英法聯軍兵力接近2萬人,馬匹接近2千匹,大炮接近百門,在兵力和武器配備上遠遠超出了僧格林沁的估計。英法聯軍的登陸非常順利,沒有受到清軍的任何抵擋。此時便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僧格林沁會任由英法聯軍登陸而幻想能在陸戰之中戰勝他們呢?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防備英法聯軍

由此僧格林沁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人數高達近3萬人。當時正值1860年,清朝正處在一種極度困難的境地,太平天國的戰火已經燃盡南方山河,捻軍的烽火又興起於淮河兩岸,天地會勢力勃然興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組建起了一支如此精銳和佈置完善的部隊,可以說,為了這次戰鬥,清軍已經竭盡所能。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各地的起義運動讓清軍勢力大減

2、 僧格林沁的戰略

僧格林沁結合英法軍隊的各種行動,推測英法聯軍的下一步動向,進而進行自身的戰略部署。如有大臣報告:英軍可能佯攻大沽,實則從北塘登陸。因此僧格林沁在北塘佈置了一支軍隊;又有大臣報告:英法尋釁之處不在天津,而在盛京、山海關。因此僧格林沁在山海關也佈置了一支軍隊;後來何桂清又獲得情報,“英法兵齊即赴天津,斷不侵犯炮臺正面,必從大沽左近港口進兵,窺伺炮臺後路。”隨後僧格林沁又對炮臺後路進行嚴密封鎖與防禦。

綜合了以上情報,僧格林沁形成了其作戰預案:首先是放棄北塘陣地,準備讓英法聯軍登陸,然後與英軍進行陸上大戰,同時輔助以諸多馬隊、炮隊、步兵隊。並且營建好新河村陣地(位於北塘到大沽口路上),作為抵擋敵人的要塞。同時,又在天津佈置了大小炮臺150座。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的戰略,騎兵團野戰

僧格林沁自以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然而他放棄陣地故意讓敵人登陸,準備進行陸戰的想法,將會成為他自己的噩夢。

3、 僧格林沁的殺手鐗

僧格林沁敢於陸戰,最大的殺手鐗便是他的騎兵。僧格林沁為蒙古親王,善於使用騎兵衝鋒作戰,並且僧本人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之時多利用騎兵,取得多次大勝,使得僧格林沁迷信於騎兵的威力。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率領著一支八旗精兵

他想到,英軍長途跋涉而來,必然不會攜帶太多騎兵;並且大沽南北的鹽沼地也難以拖運重炮。這樣他便可以發揮騎兵的威力。在僧格林沁看來:“夷兵果有三萬,現在馬步兵力,加之逐層佈置,足資抵禦,可以仰慰宸寰。”

然而僧格林沁的這種自信,最後變成了葬送他的毒藥,讓他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之中吃盡了苦頭。

(二)英法聯軍的準備

談完了僧格林沁的準備,我們再來看一下他的敵人,英法聯軍的準備。經歷了上次的大敗之後,英法聯軍積極吸取教訓,準備了一支更為強大的軍隊,預備在這次戰爭中血洗前恥。

1、英法聯軍的兵力

1860年初,英法聯軍的部隊陸續集結。其中英國軍隊有各類艦艇79艘,兵力共計20499人;法國軍隊有各類艦艇65艘,兵力共計為7620人。英法聯軍一共出動艦艇將近150艘,兵力將近3萬人,與清軍人數大致相同。

可以說,這樣強大的兵力的集結,在西方殖民歷史之中也是罕見的。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法集結三萬部隊,進犯清朝

2、英法聯軍的戰略部署

在戰前,英法聯軍提前佔據了上海、舟山作為轉運兵站;佔領大連、芝罘作為前進基地;英法海軍進入渤海灣提前佔據制海權。但是此時清王朝毫無反應,任由英法聯軍妄為,這也預示著這次失敗的來臨。

二、戰爭過程:從抵抗到全敗

戰爭一觸即發。英法聯軍的行為如同僧格林沁預估一樣,從北塘登陸。其中英法聯軍兵力接近2萬人,馬匹接近2千匹,大炮接近百門,在兵力和武器配備上遠遠超出了僧格林沁的估計。英法聯軍的登陸非常順利,沒有受到清軍的任何抵擋。此時便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僧格林沁會任由英法聯軍登陸而幻想能在陸戰之中戰勝他們呢?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國軍隊登陸

這就涉及到中國人面對西方的一個誤區了:中國人一直認為,西方能贏是因為他們“船堅炮利”,但是他們“不利陸戰”,這就形成了一個思維上的誤區。而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之中的勝利又加深了僧格林沁對於英法軍隊“不善陸戰”的想法。因此僧格林沁幻想放英法聯軍上岸,然後採用營壘攔截,最後騎兵衝擊,一舉擊破英法軍隊。那麼,僧格林沁的戰術實際效果如何呢?

起初僧格林沁充滿信心,寫信給英法軍隊,讓他們早日撤軍,不要做不必要的犧牲。隨後上書:英法兩國若無回信,我國惟有主戰而已。隨後戰況馬上轉變,僧格林沁馬上被“打臉”。

1、雙方在新河展開第一次交鋒,英法騎兵在大炮掩護下開始了衝鋒,清軍憑藉著營牆以火炮進行反擊。本來僧格林沁想以騎兵戰術出其不意,但是英法聯軍的火炮與火槍更加精銳,蒙古騎兵引以為傲的“鐙裡藏身”等技巧毫無用途,騎兵損失慘重,清軍節節敗退,一直撤退到了塘沽。英法聯軍取得一小勝,佔領了新河。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防備英法聯軍

由此僧格林沁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人數高達近3萬人。當時正值1860年,清朝正處在一種極度困難的境地,太平天國的戰火已經燃盡南方山河,捻軍的烽火又興起於淮河兩岸,天地會勢力勃然興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組建起了一支如此精銳和佈置完善的部隊,可以說,為了這次戰鬥,清軍已經竭盡所能。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各地的起義運動讓清軍勢力大減

2、 僧格林沁的戰略

僧格林沁結合英法軍隊的各種行動,推測英法聯軍的下一步動向,進而進行自身的戰略部署。如有大臣報告:英軍可能佯攻大沽,實則從北塘登陸。因此僧格林沁在北塘佈置了一支軍隊;又有大臣報告:英法尋釁之處不在天津,而在盛京、山海關。因此僧格林沁在山海關也佈置了一支軍隊;後來何桂清又獲得情報,“英法兵齊即赴天津,斷不侵犯炮臺正面,必從大沽左近港口進兵,窺伺炮臺後路。”隨後僧格林沁又對炮臺後路進行嚴密封鎖與防禦。

綜合了以上情報,僧格林沁形成了其作戰預案:首先是放棄北塘陣地,準備讓英法聯軍登陸,然後與英軍進行陸上大戰,同時輔助以諸多馬隊、炮隊、步兵隊。並且營建好新河村陣地(位於北塘到大沽口路上),作為抵擋敵人的要塞。同時,又在天津佈置了大小炮臺150座。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的戰略,騎兵團野戰

僧格林沁自以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然而他放棄陣地故意讓敵人登陸,準備進行陸戰的想法,將會成為他自己的噩夢。

3、 僧格林沁的殺手鐗

僧格林沁敢於陸戰,最大的殺手鐗便是他的騎兵。僧格林沁為蒙古親王,善於使用騎兵衝鋒作戰,並且僧本人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之時多利用騎兵,取得多次大勝,使得僧格林沁迷信於騎兵的威力。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率領著一支八旗精兵

他想到,英軍長途跋涉而來,必然不會攜帶太多騎兵;並且大沽南北的鹽沼地也難以拖運重炮。這樣他便可以發揮騎兵的威力。在僧格林沁看來:“夷兵果有三萬,現在馬步兵力,加之逐層佈置,足資抵禦,可以仰慰宸寰。”

然而僧格林沁的這種自信,最後變成了葬送他的毒藥,讓他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之中吃盡了苦頭。

(二)英法聯軍的準備

談完了僧格林沁的準備,我們再來看一下他的敵人,英法聯軍的準備。經歷了上次的大敗之後,英法聯軍積極吸取教訓,準備了一支更為強大的軍隊,預備在這次戰爭中血洗前恥。

1、英法聯軍的兵力

1860年初,英法聯軍的部隊陸續集結。其中英國軍隊有各類艦艇79艘,兵力共計20499人;法國軍隊有各類艦艇65艘,兵力共計為7620人。英法聯軍一共出動艦艇將近150艘,兵力將近3萬人,與清軍人數大致相同。

可以說,這樣強大的兵力的集結,在西方殖民歷史之中也是罕見的。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法集結三萬部隊,進犯清朝

2、英法聯軍的戰略部署

在戰前,英法聯軍提前佔據了上海、舟山作為轉運兵站;佔領大連、芝罘作為前進基地;英法海軍進入渤海灣提前佔據制海權。但是此時清王朝毫無反應,任由英法聯軍妄為,這也預示著這次失敗的來臨。

二、戰爭過程:從抵抗到全敗

戰爭一觸即發。英法聯軍的行為如同僧格林沁預估一樣,從北塘登陸。其中英法聯軍兵力接近2萬人,馬匹接近2千匹,大炮接近百門,在兵力和武器配備上遠遠超出了僧格林沁的估計。英法聯軍的登陸非常順利,沒有受到清軍的任何抵擋。此時便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僧格林沁會任由英法聯軍登陸而幻想能在陸戰之中戰勝他們呢?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國軍隊登陸

這就涉及到中國人面對西方的一個誤區了:中國人一直認為,西方能贏是因為他們“船堅炮利”,但是他們“不利陸戰”,這就形成了一個思維上的誤區。而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之中的勝利又加深了僧格林沁對於英法軍隊“不善陸戰”的想法。因此僧格林沁幻想放英法聯軍上岸,然後採用營壘攔截,最後騎兵衝擊,一舉擊破英法軍隊。那麼,僧格林沁的戰術實際效果如何呢?

起初僧格林沁充滿信心,寫信給英法軍隊,讓他們早日撤軍,不要做不必要的犧牲。隨後上書:英法兩國若無回信,我國惟有主戰而已。隨後戰況馬上轉變,僧格林沁馬上被“打臉”。

1、雙方在新河展開第一次交鋒,英法騎兵在大炮掩護下開始了衝鋒,清軍憑藉著營牆以火炮進行反擊。本來僧格林沁想以騎兵戰術出其不意,但是英法聯軍的火炮與火槍更加精銳,蒙古騎兵引以為傲的“鐙裡藏身”等技巧毫無用途,騎兵損失慘重,清軍節節敗退,一直撤退到了塘沽。英法聯軍取得一小勝,佔領了新河。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法聯軍的猛烈炮火讓八旗兵節節敗退

2、隨後,雙方又在塘沽進行戰鬥。這次英法軍隊依法炮製,依然採取了大炮掩護的方式。再次擊敗了清軍,清軍再次敗退到了大沽炮臺。英法聯軍再得一小勝,佔領了塘沽。

3、最終,雙方在大沽口的石縫炮臺展開了決定性的也是最慘烈的一戰。雙方先是利用火炮、火槍進行交鋒,在火力稍弱時,清軍便英勇跳出炮臺,與英法軍隊貼身肉搏,當英法軍隊攻入炮臺之時,肉搏之戰又起,殺得血肉橫飛,最終清軍失敗,炮臺丟失。但是英法聯軍也受到了極大的傷亡,英法軍隊死亡近百人,受傷三百餘人;清軍傷亡約千人,其中直隸提督樂善也力戰身亡。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防備英法聯軍

由此僧格林沁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人數高達近3萬人。當時正值1860年,清朝正處在一種極度困難的境地,太平天國的戰火已經燃盡南方山河,捻軍的烽火又興起於淮河兩岸,天地會勢力勃然興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組建起了一支如此精銳和佈置完善的部隊,可以說,為了這次戰鬥,清軍已經竭盡所能。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各地的起義運動讓清軍勢力大減

2、 僧格林沁的戰略

僧格林沁結合英法軍隊的各種行動,推測英法聯軍的下一步動向,進而進行自身的戰略部署。如有大臣報告:英軍可能佯攻大沽,實則從北塘登陸。因此僧格林沁在北塘佈置了一支軍隊;又有大臣報告:英法尋釁之處不在天津,而在盛京、山海關。因此僧格林沁在山海關也佈置了一支軍隊;後來何桂清又獲得情報,“英法兵齊即赴天津,斷不侵犯炮臺正面,必從大沽左近港口進兵,窺伺炮臺後路。”隨後僧格林沁又對炮臺後路進行嚴密封鎖與防禦。

綜合了以上情報,僧格林沁形成了其作戰預案:首先是放棄北塘陣地,準備讓英法聯軍登陸,然後與英軍進行陸上大戰,同時輔助以諸多馬隊、炮隊、步兵隊。並且營建好新河村陣地(位於北塘到大沽口路上),作為抵擋敵人的要塞。同時,又在天津佈置了大小炮臺150座。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的戰略,騎兵團野戰

僧格林沁自以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然而他放棄陣地故意讓敵人登陸,準備進行陸戰的想法,將會成為他自己的噩夢。

3、 僧格林沁的殺手鐗

僧格林沁敢於陸戰,最大的殺手鐗便是他的騎兵。僧格林沁為蒙古親王,善於使用騎兵衝鋒作戰,並且僧本人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之時多利用騎兵,取得多次大勝,使得僧格林沁迷信於騎兵的威力。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率領著一支八旗精兵

他想到,英軍長途跋涉而來,必然不會攜帶太多騎兵;並且大沽南北的鹽沼地也難以拖運重炮。這樣他便可以發揮騎兵的威力。在僧格林沁看來:“夷兵果有三萬,現在馬步兵力,加之逐層佈置,足資抵禦,可以仰慰宸寰。”

然而僧格林沁的這種自信,最後變成了葬送他的毒藥,讓他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之中吃盡了苦頭。

(二)英法聯軍的準備

談完了僧格林沁的準備,我們再來看一下他的敵人,英法聯軍的準備。經歷了上次的大敗之後,英法聯軍積極吸取教訓,準備了一支更為強大的軍隊,預備在這次戰爭中血洗前恥。

1、英法聯軍的兵力

1860年初,英法聯軍的部隊陸續集結。其中英國軍隊有各類艦艇79艘,兵力共計20499人;法國軍隊有各類艦艇65艘,兵力共計為7620人。英法聯軍一共出動艦艇將近150艘,兵力將近3萬人,與清軍人數大致相同。

可以說,這樣強大的兵力的集結,在西方殖民歷史之中也是罕見的。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法集結三萬部隊,進犯清朝

2、英法聯軍的戰略部署

在戰前,英法聯軍提前佔據了上海、舟山作為轉運兵站;佔領大連、芝罘作為前進基地;英法海軍進入渤海灣提前佔據制海權。但是此時清王朝毫無反應,任由英法聯軍妄為,這也預示著這次失敗的來臨。

二、戰爭過程:從抵抗到全敗

戰爭一觸即發。英法聯軍的行為如同僧格林沁預估一樣,從北塘登陸。其中英法聯軍兵力接近2萬人,馬匹接近2千匹,大炮接近百門,在兵力和武器配備上遠遠超出了僧格林沁的估計。英法聯軍的登陸非常順利,沒有受到清軍的任何抵擋。此時便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僧格林沁會任由英法聯軍登陸而幻想能在陸戰之中戰勝他們呢?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國軍隊登陸

這就涉及到中國人面對西方的一個誤區了:中國人一直認為,西方能贏是因為他們“船堅炮利”,但是他們“不利陸戰”,這就形成了一個思維上的誤區。而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之中的勝利又加深了僧格林沁對於英法軍隊“不善陸戰”的想法。因此僧格林沁幻想放英法聯軍上岸,然後採用營壘攔截,最後騎兵衝擊,一舉擊破英法軍隊。那麼,僧格林沁的戰術實際效果如何呢?

起初僧格林沁充滿信心,寫信給英法軍隊,讓他們早日撤軍,不要做不必要的犧牲。隨後上書:英法兩國若無回信,我國惟有主戰而已。隨後戰況馬上轉變,僧格林沁馬上被“打臉”。

1、雙方在新河展開第一次交鋒,英法騎兵在大炮掩護下開始了衝鋒,清軍憑藉著營牆以火炮進行反擊。本來僧格林沁想以騎兵戰術出其不意,但是英法聯軍的火炮與火槍更加精銳,蒙古騎兵引以為傲的“鐙裡藏身”等技巧毫無用途,騎兵損失慘重,清軍節節敗退,一直撤退到了塘沽。英法聯軍取得一小勝,佔領了新河。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法聯軍的猛烈炮火讓八旗兵節節敗退

2、隨後,雙方又在塘沽進行戰鬥。這次英法軍隊依法炮製,依然採取了大炮掩護的方式。再次擊敗了清軍,清軍再次敗退到了大沽炮臺。英法聯軍再得一小勝,佔領了塘沽。

3、最終,雙方在大沽口的石縫炮臺展開了決定性的也是最慘烈的一戰。雙方先是利用火炮、火槍進行交鋒,在火力稍弱時,清軍便英勇跳出炮臺,與英法軍隊貼身肉搏,當英法軍隊攻入炮臺之時,肉搏之戰又起,殺得血肉橫飛,最終清軍失敗,炮臺丟失。但是英法聯軍也受到了極大的傷亡,英法軍隊死亡近百人,受傷三百餘人;清軍傷亡約千人,其中直隸提督樂善也力戰身亡。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清軍與英法聯軍肉搏,傷亡慘重

  • 結果

這場失敗逼迫清朝與英法聯軍談判,從“我主自有調度”到“永息干戈”再到“我軍服輸”,再次經歷了一次失敗。這一場豪邁壯烈的抵抗戰爭,也以失敗告終。英法軍隊拆除了大沽口防禦措施並且佔領了天津。

此後,不服輸的僧格林沁在張家灣和八里橋再次與英法聯軍野戰,結果仍是大敗。在他心中本該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面對西方軍隊得炮火時卻輸了個徹徹底底,直到此時,他才認識到中西之間巨大的軍事差距。


三、大勝後大敗,歷史反思

又是血淋淋的歷史。

清朝還沒有從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大勝之中清醒過來,轉眼就被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的大敗重擊,歷史總是那麼殘酷,那麼愛玩弄人心。

但是處於後世的我們,應該嚴肅地分析歷史,找到善變的歷史中隱藏的那些不變的真理,並以史為鑑,吸取其中的經驗和教訓。

1、 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我們要發現,在這一次的戰鬥之中,清軍的準備不可以說是不完全,士兵不可以說是不勇敢,那麼為什麼還是失敗了呢?

重要的原因是清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英法聯軍。在戰鬥中,清軍與英法聯軍均動用了騎兵,但是戰果殊異,這是因為英法聯軍的大炮、火槍遠遠勝於清軍,導致清軍騎兵被壓制;而清軍的火器威力弱小,難以壓制英法聯軍的騎兵。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防備英法聯軍

由此僧格林沁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人數高達近3萬人。當時正值1860年,清朝正處在一種極度困難的境地,太平天國的戰火已經燃盡南方山河,捻軍的烽火又興起於淮河兩岸,天地會勢力勃然興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組建起了一支如此精銳和佈置完善的部隊,可以說,為了這次戰鬥,清軍已經竭盡所能。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各地的起義運動讓清軍勢力大減

2、 僧格林沁的戰略

僧格林沁結合英法軍隊的各種行動,推測英法聯軍的下一步動向,進而進行自身的戰略部署。如有大臣報告:英軍可能佯攻大沽,實則從北塘登陸。因此僧格林沁在北塘佈置了一支軍隊;又有大臣報告:英法尋釁之處不在天津,而在盛京、山海關。因此僧格林沁在山海關也佈置了一支軍隊;後來何桂清又獲得情報,“英法兵齊即赴天津,斷不侵犯炮臺正面,必從大沽左近港口進兵,窺伺炮臺後路。”隨後僧格林沁又對炮臺後路進行嚴密封鎖與防禦。

綜合了以上情報,僧格林沁形成了其作戰預案:首先是放棄北塘陣地,準備讓英法聯軍登陸,然後與英軍進行陸上大戰,同時輔助以諸多馬隊、炮隊、步兵隊。並且營建好新河村陣地(位於北塘到大沽口路上),作為抵擋敵人的要塞。同時,又在天津佈置了大小炮臺150座。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的戰略,騎兵團野戰

僧格林沁自以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然而他放棄陣地故意讓敵人登陸,準備進行陸戰的想法,將會成為他自己的噩夢。

3、 僧格林沁的殺手鐗

僧格林沁敢於陸戰,最大的殺手鐗便是他的騎兵。僧格林沁為蒙古親王,善於使用騎兵衝鋒作戰,並且僧本人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之時多利用騎兵,取得多次大勝,使得僧格林沁迷信於騎兵的威力。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率領著一支八旗精兵

他想到,英軍長途跋涉而來,必然不會攜帶太多騎兵;並且大沽南北的鹽沼地也難以拖運重炮。這樣他便可以發揮騎兵的威力。在僧格林沁看來:“夷兵果有三萬,現在馬步兵力,加之逐層佈置,足資抵禦,可以仰慰宸寰。”

然而僧格林沁的這種自信,最後變成了葬送他的毒藥,讓他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之中吃盡了苦頭。

(二)英法聯軍的準備

談完了僧格林沁的準備,我們再來看一下他的敵人,英法聯軍的準備。經歷了上次的大敗之後,英法聯軍積極吸取教訓,準備了一支更為強大的軍隊,預備在這次戰爭中血洗前恥。

1、英法聯軍的兵力

1860年初,英法聯軍的部隊陸續集結。其中英國軍隊有各類艦艇79艘,兵力共計20499人;法國軍隊有各類艦艇65艘,兵力共計為7620人。英法聯軍一共出動艦艇將近150艘,兵力將近3萬人,與清軍人數大致相同。

可以說,這樣強大的兵力的集結,在西方殖民歷史之中也是罕見的。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法集結三萬部隊,進犯清朝

2、英法聯軍的戰略部署

在戰前,英法聯軍提前佔據了上海、舟山作為轉運兵站;佔領大連、芝罘作為前進基地;英法海軍進入渤海灣提前佔據制海權。但是此時清王朝毫無反應,任由英法聯軍妄為,這也預示著這次失敗的來臨。

二、戰爭過程:從抵抗到全敗

戰爭一觸即發。英法聯軍的行為如同僧格林沁預估一樣,從北塘登陸。其中英法聯軍兵力接近2萬人,馬匹接近2千匹,大炮接近百門,在兵力和武器配備上遠遠超出了僧格林沁的估計。英法聯軍的登陸非常順利,沒有受到清軍的任何抵擋。此時便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僧格林沁會任由英法聯軍登陸而幻想能在陸戰之中戰勝他們呢?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國軍隊登陸

這就涉及到中國人面對西方的一個誤區了:中國人一直認為,西方能贏是因為他們“船堅炮利”,但是他們“不利陸戰”,這就形成了一個思維上的誤區。而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之中的勝利又加深了僧格林沁對於英法軍隊“不善陸戰”的想法。因此僧格林沁幻想放英法聯軍上岸,然後採用營壘攔截,最後騎兵衝擊,一舉擊破英法軍隊。那麼,僧格林沁的戰術實際效果如何呢?

起初僧格林沁充滿信心,寫信給英法軍隊,讓他們早日撤軍,不要做不必要的犧牲。隨後上書:英法兩國若無回信,我國惟有主戰而已。隨後戰況馬上轉變,僧格林沁馬上被“打臉”。

1、雙方在新河展開第一次交鋒,英法騎兵在大炮掩護下開始了衝鋒,清軍憑藉著營牆以火炮進行反擊。本來僧格林沁想以騎兵戰術出其不意,但是英法聯軍的火炮與火槍更加精銳,蒙古騎兵引以為傲的“鐙裡藏身”等技巧毫無用途,騎兵損失慘重,清軍節節敗退,一直撤退到了塘沽。英法聯軍取得一小勝,佔領了新河。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法聯軍的猛烈炮火讓八旗兵節節敗退

2、隨後,雙方又在塘沽進行戰鬥。這次英法軍隊依法炮製,依然採取了大炮掩護的方式。再次擊敗了清軍,清軍再次敗退到了大沽炮臺。英法聯軍再得一小勝,佔領了塘沽。

3、最終,雙方在大沽口的石縫炮臺展開了決定性的也是最慘烈的一戰。雙方先是利用火炮、火槍進行交鋒,在火力稍弱時,清軍便英勇跳出炮臺,與英法軍隊貼身肉搏,當英法軍隊攻入炮臺之時,肉搏之戰又起,殺得血肉橫飛,最終清軍失敗,炮臺丟失。但是英法聯軍也受到了極大的傷亡,英法軍隊死亡近百人,受傷三百餘人;清軍傷亡約千人,其中直隸提督樂善也力戰身亡。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清軍與英法聯軍肉搏,傷亡慘重

  • 結果

這場失敗逼迫清朝與英法聯軍談判,從“我主自有調度”到“永息干戈”再到“我軍服輸”,再次經歷了一次失敗。這一場豪邁壯烈的抵抗戰爭,也以失敗告終。英法軍隊拆除了大沽口防禦措施並且佔領了天津。

此後,不服輸的僧格林沁在張家灣和八里橋再次與英法聯軍野戰,結果仍是大敗。在他心中本該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面對西方軍隊得炮火時卻輸了個徹徹底底,直到此時,他才認識到中西之間巨大的軍事差距。


三、大勝後大敗,歷史反思

又是血淋淋的歷史。

清朝還沒有從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大勝之中清醒過來,轉眼就被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的大敗重擊,歷史總是那麼殘酷,那麼愛玩弄人心。

但是處於後世的我們,應該嚴肅地分析歷史,找到善變的歷史中隱藏的那些不變的真理,並以史為鑑,吸取其中的經驗和教訓。

1、 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我們要發現,在這一次的戰鬥之中,清軍的準備不可以說是不完全,士兵不可以說是不勇敢,那麼為什麼還是失敗了呢?

重要的原因是清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英法聯軍。在戰鬥中,清軍與英法聯軍均動用了騎兵,但是戰果殊異,這是因為英法聯軍的大炮、火槍遠遠勝於清軍,導致清軍騎兵被壓制;而清軍的火器威力弱小,難以壓制英法聯軍的騎兵。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是清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戰場之時,武器的差距往往會影響一場戰爭的勝負,這就要求我們要集中力量發展科學技術,有著更好更強大的技術後盾,這樣才能有更好的軍事裝備,以便可以保衛家鄉、捍衛祖國,使外敵不敢覬覦和入侵。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當今世界的以科技和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中,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2、 戰鬥精神可以彌補武器的不足

是否武器不如人就一定會輸?未必。想當年,人民軍隊正是憑藉“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國民黨的“大炮加飛機”,更戰勝了美國的“海陸空全方位進攻”。

抗倭名將戚繼光曾感嘆:“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一支軍隊的高昂的鬥志往往可以使其發揮出震撼人心的戰鬥力,這是獲得戰爭勝利的一個很關鍵的要素。

"

上一篇文章飛揚講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之戰中,由於清軍準備充分,僧格林沁指揮得當,清軍取得了難得的大勝,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天津大沽口之戰——淺析鴉片戰爭中清朝取得的罕見大勝

但是在隨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剛得大勝的清軍又立即遭到了大敗。這等大起大落,讓人感慨萬千。

為何這一次的清軍又遭遇了大敗?是因為敵人增強了力量,還是因為清軍準備不充分?這大喜後的大悲是如何而來?

這一場仗,可謂是清軍極為悲壯而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是清軍末日前的一曲悲歌。為何如此說?請聽飛揚給你細細分析。

一、戰前準備

(一)僧格林沁的準備

1、 四大集團的預備

為了防備英法聯軍的進攻,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

第一為大沽集團,在大沽駐守由多地軍隊混合而成的大軍10300人,由僧格林沁直接指揮。駐守大沽南北六炮臺以及周圍其他炮臺。並且還對之前的炮臺進行了整修加固,並且吸取上一次的經驗重新佈置了壕溝;第二為北塘西北的營城集團,駐守士兵3100人,由察哈爾都統西陵阿指揮,這支軍隊雖然人少,但是與大沽集團形成了一種掩護;第三為天津集團,駐守士兵7800人,由長蘆鹽政寬惠等指揮,並且也在天津城挖掘了壕溝,形成了一種對於大沽地區的支援體系;第四是山海關集團,駐守士兵6800人,由正紅旗漢軍副統領增慶等指揮,形成了對於大沽地區的遠程支援。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組建了四大集團,防備英法聯軍

由此僧格林沁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人數高達近3萬人。當時正值1860年,清朝正處在一種極度困難的境地,太平天國的戰火已經燃盡南方山河,捻軍的烽火又興起於淮河兩岸,天地會勢力勃然興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組建起了一支如此精銳和佈置完善的部隊,可以說,為了這次戰鬥,清軍已經竭盡所能。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各地的起義運動讓清軍勢力大減

2、 僧格林沁的戰略

僧格林沁結合英法軍隊的各種行動,推測英法聯軍的下一步動向,進而進行自身的戰略部署。如有大臣報告:英軍可能佯攻大沽,實則從北塘登陸。因此僧格林沁在北塘佈置了一支軍隊;又有大臣報告:英法尋釁之處不在天津,而在盛京、山海關。因此僧格林沁在山海關也佈置了一支軍隊;後來何桂清又獲得情報,“英法兵齊即赴天津,斷不侵犯炮臺正面,必從大沽左近港口進兵,窺伺炮臺後路。”隨後僧格林沁又對炮臺後路進行嚴密封鎖與防禦。

綜合了以上情報,僧格林沁形成了其作戰預案:首先是放棄北塘陣地,準備讓英法聯軍登陸,然後與英軍進行陸上大戰,同時輔助以諸多馬隊、炮隊、步兵隊。並且營建好新河村陣地(位於北塘到大沽口路上),作為抵擋敵人的要塞。同時,又在天津佈置了大小炮臺150座。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的戰略,騎兵團野戰

僧格林沁自以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然而他放棄陣地故意讓敵人登陸,準備進行陸戰的想法,將會成為他自己的噩夢。

3、 僧格林沁的殺手鐗

僧格林沁敢於陸戰,最大的殺手鐗便是他的騎兵。僧格林沁為蒙古親王,善於使用騎兵衝鋒作戰,並且僧本人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之時多利用騎兵,取得多次大勝,使得僧格林沁迷信於騎兵的威力。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僧格林沁率領著一支八旗精兵

他想到,英軍長途跋涉而來,必然不會攜帶太多騎兵;並且大沽南北的鹽沼地也難以拖運重炮。這樣他便可以發揮騎兵的威力。在僧格林沁看來:“夷兵果有三萬,現在馬步兵力,加之逐層佈置,足資抵禦,可以仰慰宸寰。”

然而僧格林沁的這種自信,最後變成了葬送他的毒藥,讓他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之中吃盡了苦頭。

(二)英法聯軍的準備

談完了僧格林沁的準備,我們再來看一下他的敵人,英法聯軍的準備。經歷了上次的大敗之後,英法聯軍積極吸取教訓,準備了一支更為強大的軍隊,預備在這次戰爭中血洗前恥。

1、英法聯軍的兵力

1860年初,英法聯軍的部隊陸續集結。其中英國軍隊有各類艦艇79艘,兵力共計20499人;法國軍隊有各類艦艇65艘,兵力共計為7620人。英法聯軍一共出動艦艇將近150艘,兵力將近3萬人,與清軍人數大致相同。

可以說,這樣強大的兵力的集結,在西方殖民歷史之中也是罕見的。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法集結三萬部隊,進犯清朝

2、英法聯軍的戰略部署

在戰前,英法聯軍提前佔據了上海、舟山作為轉運兵站;佔領大連、芝罘作為前進基地;英法海軍進入渤海灣提前佔據制海權。但是此時清王朝毫無反應,任由英法聯軍妄為,這也預示著這次失敗的來臨。

二、戰爭過程:從抵抗到全敗

戰爭一觸即發。英法聯軍的行為如同僧格林沁預估一樣,從北塘登陸。其中英法聯軍兵力接近2萬人,馬匹接近2千匹,大炮接近百門,在兵力和武器配備上遠遠超出了僧格林沁的估計。英法聯軍的登陸非常順利,沒有受到清軍的任何抵擋。此時便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僧格林沁會任由英法聯軍登陸而幻想能在陸戰之中戰勝他們呢?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國軍隊登陸

這就涉及到中國人面對西方的一個誤區了:中國人一直認為,西方能贏是因為他們“船堅炮利”,但是他們“不利陸戰”,這就形成了一個思維上的誤區。而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之中的勝利又加深了僧格林沁對於英法軍隊“不善陸戰”的想法。因此僧格林沁幻想放英法聯軍上岸,然後採用營壘攔截,最後騎兵衝擊,一舉擊破英法軍隊。那麼,僧格林沁的戰術實際效果如何呢?

起初僧格林沁充滿信心,寫信給英法軍隊,讓他們早日撤軍,不要做不必要的犧牲。隨後上書:英法兩國若無回信,我國惟有主戰而已。隨後戰況馬上轉變,僧格林沁馬上被“打臉”。

1、雙方在新河展開第一次交鋒,英法騎兵在大炮掩護下開始了衝鋒,清軍憑藉著營牆以火炮進行反擊。本來僧格林沁想以騎兵戰術出其不意,但是英法聯軍的火炮與火槍更加精銳,蒙古騎兵引以為傲的“鐙裡藏身”等技巧毫無用途,騎兵損失慘重,清軍節節敗退,一直撤退到了塘沽。英法聯軍取得一小勝,佔領了新河。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英法聯軍的猛烈炮火讓八旗兵節節敗退

2、隨後,雙方又在塘沽進行戰鬥。這次英法軍隊依法炮製,依然採取了大炮掩護的方式。再次擊敗了清軍,清軍再次敗退到了大沽炮臺。英法聯軍再得一小勝,佔領了塘沽。

3、最終,雙方在大沽口的石縫炮臺展開了決定性的也是最慘烈的一戰。雙方先是利用火炮、火槍進行交鋒,在火力稍弱時,清軍便英勇跳出炮臺,與英法軍隊貼身肉搏,當英法軍隊攻入炮臺之時,肉搏之戰又起,殺得血肉橫飛,最終清軍失敗,炮臺丟失。但是英法聯軍也受到了極大的傷亡,英法軍隊死亡近百人,受傷三百餘人;清軍傷亡約千人,其中直隸提督樂善也力戰身亡。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清軍與英法聯軍肉搏,傷亡慘重

  • 結果

這場失敗逼迫清朝與英法聯軍談判,從“我主自有調度”到“永息干戈”再到“我軍服輸”,再次經歷了一次失敗。這一場豪邁壯烈的抵抗戰爭,也以失敗告終。英法軍隊拆除了大沽口防禦措施並且佔領了天津。

此後,不服輸的僧格林沁在張家灣和八里橋再次與英法聯軍野戰,結果仍是大敗。在他心中本該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面對西方軍隊得炮火時卻輸了個徹徹底底,直到此時,他才認識到中西之間巨大的軍事差距。


三、大勝後大敗,歷史反思

又是血淋淋的歷史。

清朝還沒有從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大勝之中清醒過來,轉眼就被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的大敗重擊,歷史總是那麼殘酷,那麼愛玩弄人心。

但是處於後世的我們,應該嚴肅地分析歷史,找到善變的歷史中隱藏的那些不變的真理,並以史為鑑,吸取其中的經驗和教訓。

1、 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我們要發現,在這一次的戰鬥之中,清軍的準備不可以說是不完全,士兵不可以說是不勇敢,那麼為什麼還是失敗了呢?

重要的原因是清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英法聯軍。在戰鬥中,清軍與英法聯軍均動用了騎兵,但是戰果殊異,這是因為英法聯軍的大炮、火槍遠遠勝於清軍,導致清軍騎兵被壓制;而清軍的火器威力弱小,難以壓制英法聯軍的騎兵。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是清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戰場之時,武器的差距往往會影響一場戰爭的勝負,這就要求我們要集中力量發展科學技術,有著更好更強大的技術後盾,這樣才能有更好的軍事裝備,以便可以保衛家鄉、捍衛祖國,使外敵不敢覬覦和入侵。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當今世界的以科技和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中,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2、 戰鬥精神可以彌補武器的不足

是否武器不如人就一定會輸?未必。想當年,人民軍隊正是憑藉“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國民黨的“大炮加飛機”,更戰勝了美國的“海陸空全方位進攻”。

抗倭名將戚繼光曾感嘆:“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一支軍隊的高昂的鬥志往往可以使其發揮出震撼人心的戰鬥力,這是獲得戰爭勝利的一個很關鍵的要素。

大勝後的大敗——清朝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剖析

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僧格林沁雖然失敗,但是卻讓英法聯軍傷亡411名,戰績幾乎與大勝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相似。這也就說明,即便是在英法聯軍做好準備,清軍武器裝備不如英法聯軍之時,清軍仍然可以以堅守陣地的做法加上高昂的士氣以及不怕死的精神與英法聯軍大戰,即便最後失敗,一樣能給予英法聯軍以重創。這也就說明,戰鬥精神可以彌補武器上的不足。但是無奈,在這個晚清,像僧格林沁這樣能浴血奮戰的將士太少太少。

3、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可以說,在晚清史中,對於西方的無知與誤解成為了戰敗的重要原因。其中不泛諸多“外國人沒了大黃和茶葉就會活活憋死”,“大炮乃是妖術,可用穢物破除”等荒誕古怪的想法。而僧格林沁本人,也沉浸在西方人“不善陸戰,仰憑船堅炮利”,妄圖以騎兵團陸戰橫掃英法聯軍的迷夢之中。

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對敵之前,往往需要了解好敵人的情報,找出敵人的薄弱環節,然後對症下藥,發揮自身的優勢,我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像僧格林沁這樣,對西方軍隊並無實際的瞭解,僅憑主觀的臆測,就採取放任英法聯軍登陸而進行野戰的做法,就往往會因為與實際的脫節而招致大敗了。

參考文獻:

《叢刊·第二次鴉片戰爭》,《不列顛百科全書》,《郭嵩燾日記》, 呂思勉《中國近代史》等

文:飛揚 圖:網絡與製作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以史為鑑、思考當下,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