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窩頭”傳聞

清朝 慈禧 板栗 小吃 七竅之門 七竅之門 2017-09-13

“窩窩頭”傳聞

據說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時候,慈禧帶著一幫人狼狽西逃,一連逃了好幾天,帶的乾糧已經吃完了,慈禧就下令停車找吃的。正好看見逃難的百姓在吃窩頭,就要了一個。當時慈禧已經餓得不行了,感到這窩頭真是香甜無比,很快就吃完了。

回宮後的慈禧想起逃難時吃的窩頭,就命御膳房來做,可卻總也不是那個味兒。

御膳房的人就湊到一起想辦法,說:“她那時餓了,當然覺得好吃,現在再吃窩窩頭,她能咽得下嗎?”於是就把窩頭裡加了白糖、栗子面,慈禧覺得還差不多,不過還是沒有那麼甜、那麼香。 正所謂“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所謂“窩頭”是一種圓錐型,下面有一個洞的蒸制食品,原來都是用玉米麵做的,因為沒有發酵的玉米麵非常不容易蒸熟,做成這種形狀有利於迅速蒸熟,窩頭以前是底層平民常用的食品。而西太后別出心裁,要“與民同樂”,可是是用當時非常昂貴的栗子磨面做的,個也小很多,成為一種點心,國民革命後才流入民間。

還有一個講法:據說這一宮廷小吃品種是慈禧太后當年吃過的小窩頭,可是在正史中卻不見記載,左右不過是野史訛傳。傳說清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慈禧離京去西安,途中飢餓難忍,京郊貫市有個人給她窩頭吃,飢餓的太后幾口就吃下去了,感覺此物下口甘甜甚是喜愛。於是後來回到北京,她命御膳房做窩頭吃。御膳房不敢違背,又不敢做老百姓吃的那種窩頭,前思後想便出主意,用細緻的粗糧製成小窩頭,下嚥時不覺粗糙。只是小巧了,吃的時候細嚼不破壞儀態,才誕生了栗子面的小窩頭。慈禧吃了說,正是當年吃過的窩窩頭。後遂成為慈禧齋戒時吃的一種甜食。其實純用栗子面是蒸不成窩頭形兒的,所以做小窩頭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麵,過細籮,再摻上好黃豆麵,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吃著又香又甜。一斤面要蒸出一百個小窩頭才夠 “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