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件展品的出現,縈繞300多年的雍正弒父奪位的傳聞破解了?

清朝 雍正 康熙 允礽 歷史山人 歷史山人 2017-10-17

清朝一件展品的出現,縈繞300多年的雍正弒父奪位的傳聞破解了?

清朝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自努爾哈赤起到宣統帝溥儀止,一共歷經十二帝。在古代,皇位的繼承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特別是面對皇子眾多的時代,如何選怎麼選成為了老皇帝的心病,若選好了則可能為王朝遴得一位賢君而使得江山穩固,若選錯了那麼可能得到的是禍國殃民或者亡國的下場。

清朝一件展品的出現,縈繞300多年的雍正弒父奪位的傳聞破解了?

在清朝歷代皇帝中,康熙自然不愧為一代明君,平三藩滅鰲拜收復臺灣算是頗有成就的一位,同時他也是清朝時期擁有兒子最多的帝王之一,生有35位阿哥,其中活到成年的卻只有20位,一開始他立了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兒子胤礽為太子,只是後來的胤礽因種種行徑讓康熙大怒而被廢黜兩次,至康熙五十一年即公元1712年二廢胤礽之後自此再也沒有明面上宣佈太子人選。

清朝一件展品的出現,縈繞300多年的雍正弒父奪位的傳聞破解了?

因此在眾多皇子中慢慢的形成了三股勢力,一股以太子胤礽為首的太子黨,一股以四阿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與一股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他們之間爭執最為膠著。不過最終的勝者當然是後來當了皇帝的雍正胤禛,但關於胤禛繼承大統的傳聞和以訛傳為的野史自其登基以來就沒斷過,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為雍正的弒父奪權的傳聞。

清朝一件展品的出現,縈繞300多年的雍正弒父奪位的傳聞破解了?

關於為什麼一直有這樣野史和傳聞原因也差不多有三:

第一、晚年的康熙十分看重十四阿哥胤禎(雍正同父同母弟)的才能任命其為大將軍王並託以重兵,因此很多人認為當時的皇位極有可能傳給胤禎。傳說康熙臨終前曾密詔胤禎回京,卻被九門提督隆科多阻攔,甚至小說和電視劇中的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阿哥”被篡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

清朝一件展品的出現,縈繞300多年的雍正弒父奪位的傳聞破解了?

第二、康熙於十三日病逝,但遺詔卻遲遲的於十六日才被拿出來,為很多人詬病,並且雍正即位後親自撰寫《大義覺迷錄》對當時的一些細節作出過多的解釋讓人生疑費解。

清朝一件展品的出現,縈繞300多年的雍正弒父奪位的傳聞破解了?

第三、雍正即位後嚴明吏治,一改康熙朝晚年的慵懶治國的思想,同時他大興文字獄得罪了不少江南讀書人,因此被很多人懷恨在心。

清朝一件展品的出現,縈繞300多年的雍正弒父奪位的傳聞破解了?

不過上面的一些也只是傳聞而已,如今保存於臺灣故宮和遼寧檔案館的一份展品的出現,讓縈繞人們心頭300多年的疑問可以畫上句號了嗎?康熙遺詔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裡的皇四子胤禛即為後來的雍正帝,而且在詔書中沒有小說中對“於”和“十”的描述,同時滿蒙漢三文中的“十”和“於”字完全寫法不同,因此想要矯詔確實不容易。不論真正的史實如何,不得不說的是,雍正本人的勵志圖強和勤勉精神是古代帝王中非常難能可貴的,他在位雖然只有十三年卻給康雍乾盛世打下了夯實基礎,國庫從康熙晚年的虧空到雍正末年的豐盈,或許因為這位帝王對於子民特別讀書人過於嚴苛使得很多別有用心之人只有用弒父奪權的傳聞誣陷報復罷了。歷史真相如何小編絕對雍正弒父篡權不可信不知大家覺得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